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2023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据此可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根源是(  )
A. 剩余产品的出现 B. 文字的发明 C. 社会分工的形成 D. 生产力发展
2. 古代两河流域基于建设浩大水利工程的需要,建立起高度集权的体制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古希腊在海外殖民中演进出独特的城邦体制;古罗马依靠法律治理国家,这些可用来证明,人类文明(  )
A. 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B. 取决于地理环境类型
C. 在交融中逐渐趋同 D. 呈现出同源异流特征
3.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市民从事商业贸易和手工业活动,积极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王统一事业的进程。从长远来看,市民阶级的兴起(  )
A. 导致基督教会权力不断扩大 B. 促进封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 有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削弱了封建贵族和国王的势力
4. 有学者指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与吸收。”这一观点(  )
A. 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 B. 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C. 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 D. 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5. 如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初欧洲商贸机构表(部分)。据表可知当时(  )
时间 国家 机构名称
1531年 荷兰 安待卫普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
1580年 意大利 里亚尔布市场银行
1600年 英国 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1621年 德国 纽伦堡银行
A.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B. 价格革命推动大国崛起
C. 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6. 15世纪,意大利各地曾受教育的人们散布着享乐人生的气氛;礼貌相当优雅、有天分的人更获得有史以来最能自由发挥的时代。人们欣赏天才热烈之情形,天才间竞争炽热之情况和自由发挥之环境是自奥古斯都大帝以来所未有过的。这反映出,当时的意大利(  )
A. 专制主义已经衰落 B. 自由主义正在兴起 C. 理性主义日益盛行 D. 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7. 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英国1823创立了伦敦机械学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  )
A. 植根于工业化阶段国家发展的需要 B. 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渐趋增强
C. 有效保证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D. 保障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高速发展
8. 马克思说:“这次革命的新特点还在于人民组成了公社,从而把他们这次革命的真正领导权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找到了在革命胜利时把这一权力保持在人民自己手中的办法,即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由此可见,他强调了巴黎公社(  )
A. 发动工农参加革命斗争的意义 B.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
C.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特征 D. 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9.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晚期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这一变化根源于(  )
A.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 新经济因素的不断发展
C.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0. 1914年-1918年,英国女汽车驾驶员从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佣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这反映了(  )
A. 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B. 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C. 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女性就业动力 D. 低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11. 如图是1926年苏联发行的2卢布货币。图中的货币(  )
A. 体现农业集体化的特征 B. 成为苏联模式的重要标志
C. 与新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D.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产物
12. 西欧和北欧的福利国家,在1960-1975年间福利的增长达到了顶峰。这一期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6%-4.6%,而福利开支的增长率则达到5.6%-9.1%。这些国家的福利支出(  )
A. 保证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B. 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 解决了收入分配不平等 D.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3. 如表为20世纪40~90年代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的数量统计。这反映了(  )
时间 20世纪
40年代 20世纪
50年代 20世纪
6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独立国家(个) 15 9 44 23 7 5
A. 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走向衰落 B. 亚非拉反帝斗争走向了联合
C.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14. 1964年中法建交被称为“外交核弹”。中法建交后,美国深感“愤怒”,中日设置永久性贸易代办处,英国考虑与中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另有部分西方国家则产生了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的愿望。中法建交后各国的连锁反应说明了(  )
A. 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B. 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出现
C. 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D. 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15. 下图是1990-2017年四个经济体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变化图。这一变化()
A. 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B. 反映出西方国家实力衰退
C. 说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D. 起因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材料一:西罗马帝国溃败之后,西欧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处于万流归宗的教会所垄断。但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崛起和工商业的发展,全新的世俗文化正在孕育。随着11、12世纪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原有的教会学校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育需求,新的教育机构悄然而生。从12世纪起,世俗学校在城市中兴起。
——摘编自石广盛《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
材料二:到了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政府和教会认可现存大学,或则设立新的大学。到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摘编自方勇《论11-15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统计表
国别
年代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2%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根据(德)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对三则材料反映的近代世界贸易格局分别加以解析。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到1900年,非洲90.4%的地区、亚洲56.6%的地区、美洲27.2%的地区、以及大洋洲的全部,都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据统计,1914年世界总人口约18亿,其中5亿多人处于西方殖民国家直接统治之下,还有远超过此数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
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个) 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235万
德国 10 1307万
比利时 1 1500万
葡萄牙 8 968万
荷兰 8 3741万
意大利 4 139万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进行阐释。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年8月底,瑞典一家报纸报道说,英国陆军大臣丘吉尔声称,将有14个国家要进攻俄国,因而不要很久,至迟到年底,拿下彼得格勒和莫斯科是有把握的。
——1919年12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如图):1939年,英法苏三国政府进行谈判,丘吉尔呼吁与苏联和法国结盟,他告诫英法政府称:“没有强大的东方战线,我们在西欧的利益就不能有令人满意的防卫;而没有俄国,也就没有强大的东方战线。”

——摘编自徐瑞雪《浅析二战前丘吉尔对苏态度的演变》
材料三: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他认为,中东欧国家受到苏联的“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号召运用各种力量和手段对付共产主义,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
评述英国对苏俄(联)外交政策的变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可知,人类社会之所以进入阶级社会是因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由此可知,其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
本题考查早期国家的产生。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印度、古希腊、罗马都在古代产生了形态各异的文明,说明人类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特点,A 项正确;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有一定的影响,但“取决于”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科学,排除 B项;
材料只说多元,并没有趋同的体现,排除C 项;
材料体现了多元而非同源异流,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生,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生,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答案】C
【解析】西欧城市市民从事商业贸易和手工业活动,积极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王统一事业的进程,有利于推动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城市自治与王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提及基督教会权力,排除A项;
市民阶级的兴起,促进的是工商业的发展,并不是农业,排除B项;
市民阶级的兴起,有利于强化王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翻译运动时期,阿拉伯人在保存了中世纪失传的古代希腊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为现代欧洲文明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这一言论强调了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C项正确;
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在古典文化保存和现代欧洲文明兴起所作的贡献,而不是对文化发展潮流的引领,排除A项;
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吸收古希腊文化,而没有提到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排除B项;
该学者的主要目的是阿拉伯人于现代欧洲文明兴起的关系,而不是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帝国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帝国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机构名称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使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新型商业经营方式出现,A项正确;
材料现象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不是价格革命,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不是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变,排除C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机构名称及所学商业革命的内涵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随着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肯定人的欲望、人性的高尚和尊严以及歌颂自然的人性获得认同,D项正确;
当时的意大利仍然处于君主专制的统治之下,排除A项;
自由主义兴起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
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日益盛行,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革命对劳动者的素质有所提高,因而推动了英国初等及高等教育的发展,A项正确;
国家干预出现于19世纪,排除B项;
“保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高速发展得益于社会各个因素的作用,并非仅仅是教育发展,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结合题干“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及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马克思认为“这次革命的真正领导权握在自己手中”“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这都强调了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特征,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没有发动农民,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并没有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上的创举,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上的创举,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晚期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亚非地区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本国民族资本主义也有所发展,工人阶级不断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走向大觉醒时代,B项正确;
A项不是根源所在,排除A项;
启蒙思想只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排除C项;
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需要结合民族解放运动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从1914年到1918年,英国女性汽车驾驶员和女工人数剧增,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造成男性劳动力伤亡,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短缺,因此大量女性成为新的劳动力,A项正确;
一战期间女性就业机会增多是因为战争造成劳动力短缺,与工人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英国女性政治地位提高是在一战之后,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女性广泛参与战争,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排除C项;
重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发展,并不是1914年—1918年英国女性驾驶员和女工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需要结合一战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新经济政策推行于1921年至1927年,故C项符合题意;
苏联农业集体化是从1929年后逐步推行的,排除A项;
苏联模式正式确立于1936年,排除B项;
战时共产主义发生在1918-1921年初,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26年苏联发行的2卢布货币”。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欧和北欧国家福利开支的增长率远高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这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故D正确;
20世纪70年代经济出现了滞胀,并不是稳步增长,故排除A;
这一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仍在进行,故排除B;
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GDP2.6%-4.6%,而福利开支5.6%-9.1%”。
本题主要通过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出现了大量的政治独立的国家,意味着亚非拉国家纷纷赢得了民族独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故选C项;
A项与史实相悖,故排除;
材料不能反映亚非拉反帝斗争的联合,排除B项;
材料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需要考生掌握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法建交后,美国深感‘愤怒’,中日设置永久性贸易代办处,英国考虑与中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另有部分西方国家则产生了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的愿望。”可见中法建设后,各国处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发表了不同的态度,可见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越来越多,世界朝着多极格局趋势发展,B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强调各国对中法建交的态度,并非中国综合国力如何,排除A项;
“开始”表述错误,排除C项;
材料所述并不能推出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多极化趋势加强,要求学生结合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多极化趋势加强,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1990年至2017年四大经济体GDP占全球GDP比例变化中,发展中国家代表,金砖五国、中国所占的比例上升,发达国家代表,七国集团、美国所占的比例下降,有利于改变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体系,A项正确;
材料放映的是四个经济体GDP占全球GDP的比例,不能反映西方国家实力衰退,排除B项;
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材料没有体现全球之间的联系,不能反映全球化趋势,排除C项;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苏联解体虽然有关系,但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并非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
16.【答案】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原因:据材料“政府和教会认可现存大学,或则设立新的大学”,得出教会与世俗政权的矛盾,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空间;据材料“但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崛起和工商业的发展,全新的世俗文化正在孕育”,得出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保障;据材料“随着11、12世纪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原有的教会学校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育需求”,得出城市化的兴起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社会支持。影响:从对教会的影响分析,得出改变了教会垄断教育的状况;从世俗化的角度分析,得出推动了知识的世俗化;据材料“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得出促进了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据材料“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得出促进了西欧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故答案为:
原因:教会与世俗政权的矛盾,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空间;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保障;城市化的兴起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社会支持。
影响:改变了教会垄断教育的状况;推动了知识的世俗化;促进了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促进了西欧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首先,分析材料一,结合图示,说明局部区域性贸易逐渐发展为全球性贸易,然后结合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得出形成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新兴的大西洋“三角贸易”和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并说明主要国家的贸易状况即可。
其次,分析材料二,结合图示,说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和过程,并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最后,分析材料三,结合表格,说明美、德、俄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并分析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冲击即可。
故答案为:
1400—1800年间,局部区域性贸易逐渐发展为全球性贸易,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中国和印度仍占一定的优势地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国家主导了近代早期世界贸易,形成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新兴的大西洋“三角贸易”和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先后支配着世界贸易网,中国和印度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17、18世纪以来,英国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广大亚非拉地区逐步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19世纪中后期,美、德、俄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俄技术革新成果显著,生产力迅速发展。英法技术更新缓慢,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美、德、俄在世界贸易中占比稳中有升,冲击了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世界贸易格局,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世界贸易格局,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世界)。首先,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背景。其次,结合材料表格数据,分析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对世界的客观作用。最后,分析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对殖民国家的影响即可。如19世纪中后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欧洲列强为抢占资本的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疯狂进行殖民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由于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和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列强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和冲突日趋激化。到1914年,欧洲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世界密切地联系为一体,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导致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列强之间矛盾加剧,世界面临新的冲突。
故答案为:
19世纪中后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欧洲列强为抢占资本的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疯狂进行殖民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由于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和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列强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和冲突日趋激化。
到1914年,欧洲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世界密切地联系为一体,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导致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列强之间矛盾加剧,世界面临新的冲突。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史(英国、苏俄(联))。据材料“将有14个国家要进攻俄国,因而不要很久,至迟到年底,拿下彼得格勒和莫斯科是有把握的”,得出仇视敌对和武装干涉;据材料“英法苏三国政府进行谈判,丘吉尔呼吁与苏联和法国结盟”,得出到团结合作结盟;据材料“号召运用各种力量和手段对付共产主义,拉开了冷战的序幕”,得出再到冷战遏制和对抗。
故答案为:
英国对苏俄(联)的外交政策由仇视敌对和武装干涉;到团结合作结盟;再到冷战遏制和对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美苏冷战,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美苏冷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