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综合训练 专题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走向胜利(含解析)
综合训练 专题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走向胜利 B卷
1.1916年5月,李大钊指出:“代议政治虽今犹在实验之中,其良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1917年8月,毛泽东指出:“东方思想固然不切于实际生活,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上述主张,反映当时( )
A.苏俄十月革命影响扩大 B.马克思主义传播条件成熟
C.先进中国人认清了国情 D.新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从1925年4月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次大罢工,历时100多天。工人们提出了“承认工会”的要求,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这一事件( )
A.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推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
C.宣传了抗日救亡的主张 D.积极配合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3.1925年,毛泽东在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中指出,孙中山是“应乎中国被外力、军阀、买办、地主阶级重重压迫的客观环境,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孙中山虽逝,但“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毛泽东的上述言论旨在( )
A.分析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 B.悼念中山先生的不幸离世
C.保障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D.推动国民革命的继续开展
4.《中华民国史》记载:“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因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佳。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旨在( )
A.加快工商业的发展 B.强化经济管理职能
C.聚敛巨额资本财富 D.发展官僚资本主义
5.1927年4月中旬,毛泽东受任中共湖南省委sj 。他积极重建工农自卫军,组织秘密训练,计划武装“上山”,“准备长期奋斗”。同年7月底,他起草的《关于湖南暴动的大纲》,表述了其“上山”思想的具体内涵,被中共中央采纳。毛泽东的上述革命活动( )
A.推动了中国革命道路探索 B.奠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的基础
C.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促进了国民革命进一步发展
6.1936年,红四方面军到达四川后,根据朱德的提议,举行了“五一”运动会。大会比赛项目除球赛、跳高、跳远外,还进行了跨越障碍、刺杀、投弹、骑兵表演等项目。这次运动会的召开( )
A.锻炼了井冈山军民的应战能力 B.适应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旨在庆祝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D.鼓舞了红军开赴敌后战场的士气
7.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把中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黄河以北为第一防卫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第二防卫区:长江以南及浙闽两省为第三防卫区;两广为第四防卫区。实行这一举措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B.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C.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
D.华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发达
8.1936年,毛泽东在回答美国作家斯诺关于苏俄、外蒙古是否会援助中国的看法时说,中国人民一旦有了他们自己的政府,开始抗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是全世界的事,苏联、英美都不能保持中立。这反映了毛泽东( )
A.坚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B.主张反法西斯国家应该联合起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念 D.认为中国政府抗战会使环境有利
9.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不能变成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但也不能马上变成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在于( )
A.三大改造的制度保障 B.反帝反封建的现实需要
C.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D.建立社会主义客观体现
10.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骨干力量。由此可见( )
A.陕北公学和联大起到了相同作用 B.抗日战争有助于积蓄革命力量
C.军事斗争已不是抗日战争的关键 D.政治军事教育是中共办学特色
11.1948年,毛泽东指出“在城市或者乡镇破坏工商业而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它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同年。他又提出不要将国民党人经营的工商业都叫作官僚资本而加以没收,对于一切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要严防侵犯。毛泽东的这些思想( )
A.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B.意在推动工作重心向城市的顺利转移
C.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D.表明解放军已取得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12.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报告上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同时也要求我们党去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它们的知识分子和政治派别,以便在革命时期使反革命势力陷于孤立,彻底地打倒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贡献是( )
A.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B.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指出党的工作重心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实践与文本(1927——1933年)
调查事件 调查概况 文本名称与成文时间
1927年1月4日—2月3日 在湖南湘潭、银田、韶山、湘乡、横山、醴陵作社会调查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中国佃农生活举例》1927年3月
1930年10月 在兴国县调查 《兴国调查》1931年1月
1930年11月 参加赣西行委扩大会议与江西省行委扩大会议时听取的报告记录 《赣西南土地分配的情形》1931年1月
1933年2月 在瑞金县叶坪召开座谈会 《怎样分析阶级》1933年6月(根据王观澜报告修订)
——摘编自孟庆延《理念、策略与实践:毛泽东早期农村调查的历史社会学考察》
材料二 1945年,中国共产党最终把调查研究作为纠正党内“左”倾错误的重要方法,与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路线和作风”结合起来,并写入第一份自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中。调查研究作为全党共识性制度化方法被以决议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组织和党员个体的行动规范。
——摘编自许江、王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制度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之风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调查研究的影响。
14.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1941年1月5日,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国共合作破裂咫尺之遥。面对不同时期的两次突发危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国际执委会会议强调,“国民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直接同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合作的特殊组织形式”,武汉国民政府是“国民党左派的政府……它已走上(无产阶级和农民)专政的道路。”共产国际代表罗易认为,当时的主要危险不是中共自愿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反而是过分重视军事力量。马日事变后,国际代表鲍罗廷通过武汉国民政府组织“查办代表团”赴长沙查办农民运动“过火”。6月底,应国民政府要求,中共中央决定湖北省总工会自行解散工人纠察队。7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对时局宣言》,揭露汪精卫等人“已在公开的准备政变”,但仍坚持“与国民党合作的政策”。
——据龚书铎《中国近代史》等
材料二 1941年1月17日,周思来为皖南事变向国民党谈判代表提出质疑和抗议,怒斥国民党亲者痛、仇者快的行为。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中共南方局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散发传单等方式,向各界人士公布事变真相。廖承志在香港向世界各方表明中共的政策和国民党破坏抗战大业的危害。20日,毛泽东发表讲话,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反共阴谋,要求国民党当局以大局为重,惩办祸首,释放叶挺,废止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各抗日根据地纷纷集会,愤怒声讨顽固派的罪恶行径。八路军、新四军做好了随时反击顽固派武装进攻的准备。同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新组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新四军继续坚持长江南北的抗战。
——据汪杰《皖南事变与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论析》等整理
比较中国共产党对两次突发事件的应对,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2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毛泽东等反思西学,说明先进知识分子思想进一步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时间不符合李大钊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不足以说明当时先进中国人已认清了国情,排除C项;据所学,标志着新革命力量即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中国共产党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次大罢工”、“工人们提出了‘承认工会’的要求,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中共组织工人罢工,并且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推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B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以及1978年,排除A项;宣传抗日救亡是在30年代,排除C项;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25年”“广东省”,可知当时正值国民革命时期,据材料毛泽东高度肯定“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服务于当务之急,即推动国民革命的继续开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排除A项;此发刊词是借肯定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推动国民革命的继续开展,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当时北伐战争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可知,民国时期,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而金融界因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佳,财政部决定充实银行资本,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说明国民政府在通过充实资本的形式,强化其经济管理职能,B项正确;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但非政府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聚敛巨额资本财富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官僚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得出主要结论:1927年4月到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毛泽东依靠工农“上山”革命的主张和实践对此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产生重大影响,A项正确;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于井冈山斗争过程中,排除C项;1927年7月,国民革命宣告失败,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一”运动会除常规的比赛项目外,还进行了跨越障碍、刺杀、投弹、骑兵表演等项目,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红军的作战能力,适应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地点是四川,井冈山在江西,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红军长征还未结束,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此时还未开辟敌后战场,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把中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背景下,国民政府通过划分防卫来应对日本侵略,C项正确;防卫区主要针对的是日本,并不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划分防卫区的原因,无法得出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排除B项;仅从防卫区的划分,无法得出华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国人民一旦有了他们自己的政府,开始抗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是全世界的事,苏联、英美都不能保持中立”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政府抗战会得到苏联、英美的支持和帮助,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应该抗战,并没有涉及停止内战,排除A项;材料认为中国如果抗战,会得到苏联、英美的支持,没有涉及所有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没有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40年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论,认为中国在资产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还存在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还需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认识与当时中国的阶级力量状况、面临抗战的困境等现实情况有关,C项正确。据所学,三大改造时间是1953-1956年,排除A项;不仅仅是反帝反封建的需要,还与当时中国的实际息息相关,排除B项;此时尚未能建立社会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骨干力量”可知,中共创办陕北公学兼具政治和军事教育,政治军事教育是中共办学的特色,D项正确;陕北公学和联大不是同一类型的学校,起到的作用不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陕北公学的特点,并不是抗日战争的作用,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斗争始终是关键,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重视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经济,反对绝对平均主义,强调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等,这反映出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意在推动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顺利转移,为恢复国家经济而做准备,B项正确;材料并未明确当时国内主要矛盾,即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对于一切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要严防侵犯”等不符,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理论,排除C项;据所学,解放军取得战略大决战即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在1949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以及强调党团结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目的是“彻底地打倒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这一主张反映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的理论,是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这次会议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D项正确;中共二大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排除A项;B项与八七会议相符,排除B项;C项与中共七大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1)原因:土地革命的开展和革命根据地开辟的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毛泽东等人的革命实践。
(2)影响: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完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利于纠正党内的“左”倾错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1927——1933年”“在湖南湘潭、银田、韶山、湘乡、横山、醴陵作社会调查,......参加赣西行委扩大会议与江西省行委扩大会议时听取的报告记录”可知,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根据材料“1945年,中国共产党最终把调查研究作为纠正党内‘左’倾错误的重要方法,与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路线和作风’结合起来,并写入第一份自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中。”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根据材料一、二中的信息,可得出毛泽东等人的革命实践。(2)影响:根据材料“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实践与文本(1927——1933年)得出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根据所学可知,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实践与文本,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内容,完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根据“中国共产党最终把调查研究作为纠正党内‘左’倾错误的重要方法,与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路线和作风’结合起来”得出利于纠正党内的“左”倾错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14.答案: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1941年皖南事变,这两起反革命事件破坏了国共合作,损害了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面对两次突发危机,作出了不同反应,表明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面对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实际掌握中共领导权的共产国际及其代表没有认识到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面目,仍幻想与国民党合作,压制工农运动,反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中共也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自动解除武装,导致大革命失败,表明在政治市的不成熟。皖南事变后,中共在政治上坚决斗争,严厉谴责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向国内外揭露事变真相;在军事上做好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准备;继续坚持全民族抗战的大局。中共的应对赢得了广泛支持,孤立了反动派,扩大了党的影响,推进了抗战事业。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独立自主地解决革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高了革命领导力,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1921年-1941年中国。首先,依据材料比较中共对两次突发事件的应对。据材料一“ 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国际执委会会议强调,‘国民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直接同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合作的特殊组织形式’,武汉国民政府是’国民党左派的政府……它已走上(无产阶级和农民)专政的道路’”可知,面对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实际掌握中共领导权的共产国际及其代表没有认识到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面目,仍幻想与国民党合作;据材料一“马日事变后,国际代表鲍罗廷通过武汉国民政府组织‘查办代表团’赴长沙查办农民运动‘过火’”可知,压制工农运动;据材料一“应国民政府要求,中共中央决定湖北省总工会自行解散工人纠察队。7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对时局宣言》揭露汪精卫等人‘已在公开的准备政变’,但仍坚持‘与国民党合作的政策’可知,中共也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自动解除武装。综上分析可知,中共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据材料二“1941年1月17日,周思来为皖南事变向国民党谈判代表提出质疑和抗议,怒斥国民党亲者痛、仇者快的行为”可知,皖南事变后,中共在政治上坚决斗争,严厉谴责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向国内外揭露事变真相;据材料二“八路军、新四军做好了随时反击顽固派武装进攻的准备”可知,在军事上做好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准备;据材料二“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新组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新四军继续坚持长江南北的抗战”可知,继续坚持全民族抗战的大局。据材料二“各抗日根据地纷纷集会,愤怒声讨顽固派的罪恶行径”可知,中共的应对赢得了广泛支持,孤立了反动派,扩大了党的影响,推进了抗战事业。最后综上所述,结合所学从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独立自主地解决革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2
2综合训练 专题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走向胜利 A卷
1.1919年2月,以张謇等为理事,成员包括学生、文人学者、各地爱国人士的国民外交协会成立,它广泛征集各省议会、商工学报等各界团体的意见,送抵巴黎和会;5月2日又最早将山东问题失败的消息公之于众,5月4日,爱国学生就纷纷走上街头。由此可知,国民外交协会( )
A.实现外交形式多样化 B.标志着近代外交体制的形成
C.完全取代了政府外交 D.有利于促进国民意识的觉醒
2.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微,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 )
A.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B.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
3.1928年,《中美关税条约》签订。随后,意大利、英国、法国也与中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但这些条约都规定“对于一切关税问题及事项,此缔约国在彼缔约国领土内享受之待遇,不得次于任何他国享受之待遇”。据此可知( )
A.国民政府外交新形象由此确立 B.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中国实现关税自主仍存在障碍 D.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
4.为打破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政府发行公债,龙岩县群众踊跃购买,共认购了13000多元,远超过原定8000元的销售计划。该县农民还积极用现金缴纳农业税,一些可以不缴农业税的贫苦农民也主动要求缴税。这一局面说明了(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确性 B.革命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
C.人民对共产党政治认同增强 D.革命政权的无产阶级属性
5.红军长征转战到湘桂黔滇地区时,注重对当地少数民族及其他群众开展宣传工作。同时红军也注重学习、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并根据需要制定纪律和注意事项。这些做法( )
A.落实了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B.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精神
C.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D.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6.1932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以梁红玉抗金的故事为题材,编演了《抗金兵》,讲的是宋将韩世忠抗金,夫人梁红玉亲自擂鼓助战,取得大捷的故事。这部剧首演于上海天蟾舞台,唱词中“万里山河几多愁,金铁骑豺狼寇”让全场观众潜然泪下。梅兰芳的意图是( )
A.借助传统艺术宣传为国纾难 B.提升京剧艺术服务广大群众
C.推动传统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D.提升艺术获得丰厚经济效益
7.如图是宜昌大撤退纪念碑。1938年秋,在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指挥下,仅用40天时间,便成功将3万多人和10万吨物资转移入川,这被称为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宜昌大撤退旨在( )
A.改变中国产业结构不平衡现状 B.促进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C.顺应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需要 D.保存长期抗战的物质基础
8.1933—1936年,伪满重刊《清实录》,日本指派专人对《清实录》逐卷检查,将有碍日本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改”,如将“倭”字改成“日”字,将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记载大段删除。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打破东亚传统宗藩秩序 B.淡化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C.消解隔阂实现东亚共荣 D.推动伪满州国史学发展
9.1943年1月,《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签订,条约明确废除英国在华领事裁判权、使馆区及驻军、租界、英籍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等。中国方面同意暂时搁置九龙问题。条约的签订体现出民国政府( )
A.取得了对外修约的完全胜利 B.兼顾了历史诉求与现实环境
C.错失解决香港问题的好时机 D.推动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0.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11.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二中全会是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是历史转变点”。林伯渠也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历史上转变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工作会议’”。“历史的转变点”是指( )
A.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B.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C.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覆灭 D.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12.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 )
A.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进攻 B.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并明确方向
C.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D.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
1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其中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各自撰写的《中国民族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大都以汉族同化、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壮大为线索考察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为各民族趋于汉化一途。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材料二 费孝通不赞同顾颉刚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
——摘编自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材料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引发了中国民族史的撰述热潮,诸多撰述纷纷以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为主线考察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出现民族史撰述高潮的历史背景,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王桐龄、吕思勉等著述观点的局限。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不少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很不了解,存有怀疑和恐惧心理。红军每到一处,无论部队多疲劳、情况多危险、环境多复杂,红军都把宣传群众、为群众解除痛苦作为重要任务。长征时期,在沿途建立了红色政权,这些政权在红军走后仍然坚持斗争。如果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就不可能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转变到抗日战争的兴起,更不会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力量的空前大发展。
——摘编自黄显文《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 1939年,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重新抬头,有些同志认为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或很快要破裂,党应该重新建立严格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抵触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严重破坏了根据地已经建立起来的团结抗日的政治局面。为此,党中央提出实行“三三制”的原则。它“可以用铁一般的行动证明新民主主义政治远优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使广大人民在其政治生活的实践中体验和了解民主政治远比专制政治为好”。
——摘编自王顺喜《试论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原则》
材料三 现在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成立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中国如果成立联合政府,可能有几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现在的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存在相当长的时期。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进去是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并概述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三制”原则的内容,阐释该原则实施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关于建立新中国的思想。结合解放战争前夕的史实,指出中国共产党贯彻毛泽东上述思想的行动。
2
2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国民外交协会的成员构成,以及“广泛征集各省议会、商工学报等各界团体的意见,送抵巴黎和会”“最早将山东问题失败的消息公之于众……爱国学生就纷纷走上街头”可知,这体现了各界民众广泛参与捍卫国家主权,这表明国民外交协会的成立有利于促进国民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国民外交协会的行为,未涉及多样化的外交形式,排除A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标志着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排除B项;“完全取代”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根据材料中“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是发展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思想,进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 A项正确;“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表明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排除B项;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生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就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排除C项;土地国有与材料中“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28年,《中美关税条约》签订。随后,意大利、英国、法国也与中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可知,1928年《中美关税条约》《友好通商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签订,使中国获得了一定的关税自主,但条约的内容仍然有不平等内容的体现,中国实现关税自主仍存在障碍,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国民政府外交新形象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在关税自主方面的努力,未体现中国的国际地位信息,排除B项;这些条约的内容仍然有不平等内容的体现,并不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央苏区政府发行公债,龙岩县群众踊跃购买”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认可,支持共产党的工作,C项正确;中央苏区政府发行公债,没有涉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确性和农村根据地建设的知识点,排除AB项;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阶级,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红军长征注重当地少数民族及其他群众开展宣传工作,同时注重学习、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根据需要制定纪律和注意事项”,可知,红军注重团结当地少主民族人士,落实了党的民族平等团结的统一战线政策,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精神,排除B项;红军尊重、团结少数民族,并未提及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能够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但与材料中红军尊重、团结少数民族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日本侵略者的猖狂野心和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让梅兰芳预感到形势严峻。为鼓舞抗战,梅兰芳倾注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在上海连续赶排《抗金兵》《生死恨》等剧目,以期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因此梅兰芳的意图是借助传统艺术宣传为国纾难,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宣传抗日的需要,非艺术服务广大群众和获得丰厚经济效益,排除BD项;京剧的出现,推动传统戏曲艺术走向成熟,排除C项。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仅用40天时间,便成功将3万多人和10万吨物资转移入川”,通过转移物资和人口,为之后民族持久抗战保存了有生力量和物质基础,D项正确;此次物资和人口的转移,并不能改变中国产业结构状况,排除A项;此次物资和人口的转移,与官僚资本主义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民族战争的支援和贡献,并不能得出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需要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1933年到1936年期间,日本占据东北地区,受到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重新刊刻《清实录》,而日本将有碍日本的内容大量删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篡改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进而淡化中国人的民族意识,B项正确;这一时期东亚的传统宗藩秩序已经荡然无存,排除A项;C项描述是日本制造的美化日本侵略的舆论,不是日本删改《清实录》的目的,排除C项;日本的上述举措不利于满洲史学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鉴于中国作出的巨大国际贡献及中国人民和政府的抗争,中国政府同英美等国家签订条约,收回了治外法权等特权,但是中国方面也作出了让步,说明当时条约签订兼顾了历史诉求与现实环境,B项正确;当时并未取得完全胜利,如材料中的九龙问题暂时搁置,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力弱小,当时并非是解决香港问题的好时机,排除C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在1942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后期,通过土地改革,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动员广大妇女投身抗战,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根据地,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彻底摆脱封建束缚”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妇女包含在内,故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并未扩大,排除C项;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回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故有“城市工作会议”的说法,A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是指新中国成立,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是在渡江战役以后,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3月份,二者时间不符,排除C项;开始筹备新中国是党中央迁到北平以后,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
12.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时间“1947年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1947年9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展开战略反攻,题干所述 “优势问题” “解决” 正是战略反攻带来的结果或者影响,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5日—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参加重庆谈判的时间是1945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是194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1)背景:五四以来,民族意识全面觉醒;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答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亦可给分)民族革命斗争不断高涨(答抗日战争不断发展亦可给分)。
局限:只强调民族融合中汉化的一面。中国古代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汉族也不断吸收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新鲜血液,各民族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原因:前人相关研究成果颇丰(或答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在学术争辩中思想不断发展;开展民族历史调查实践;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改革开放推动文化繁荣。
意义:发展了民族观;推动了中国民族史学术研究;有利于形成民族认同(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解析:(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五四以来,民族意识全面觉醒;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革命斗争不断高涨等角度进行描述。局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这些著作大都以汉族同化、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壮大为线索考察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为各民族趋于汉化一途”可知,只强调民族融合中汉化的一面。根据材料“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汉族也不断吸收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新鲜血液,各民族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费孝通不赞同顾颉刚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可知,前人相关研究成果颇丰,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在学术争辩中思想不断发展;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可知,开展民族历史调查实践,以及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可知,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可知,改革开放推动文化繁荣。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引发了中国民族史的撰述热潮,诸多撰述纷纷以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为主线考察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发展民族观、推动中国民族史学术研究、有利于形成民族认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角度进行描述。
14.答案:(1)标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历史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内容: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历史意义: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揭露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宣传了民主政治;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了团结抗战局面)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3)思想:参加联合政府;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行动: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号召;参加重庆和平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1)第一小问标志,局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第二小问历史意义,据材料一“ 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不少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很不了解,存有怀疑和恐惧心理。红军每到一处,无论部队多疲劳、情况多危险、环境多复杂,红军都把宣传群众、为群众解除痛苦作为重要任务”可知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第一小问内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三制”的原则是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第二小问历史意义,据材料二“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重新抬头”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据材料二“可以用铁一般的行动证明新民主主义政治远优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使广大人民在其政治生活的实践中体验和了解民主政治远比专制政治为好”及所学知识可知揭露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宣传了民主政治,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3)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三“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可知参加联合政府;据材料三“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可知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第二小问行动,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号召,为实现和平民主建国,毛泽东前往重庆参加和平谈判,并签署《双十协定》,中国共产派代表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这一系列行动都是中国共产党为正确和平民主建国所做的努力。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