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的一次战役是( )
A. 城濮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2.石窟艺术综合了绘画和雕塑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云冈石窟位于( )
A. 洛阳 B. 西安 C. 山西 D. 南京
3.下列各族中,曾经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A. 匈奴 B. 氐族 C. 羯族 D. 羌族
4.小明想利用暑假时间去实地考察、欣赏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成就。他应该去( )
①山西大同 ②河南洛阳 ③甘肃临洮 ④陕西临潼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③④
5.从东汉末年开始的江南地区的开发,至唐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巨大变迁,对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少
B. 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
C.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快,超过了北方
D. 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6.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
A. 三国时期 B. 两晋时期 C. 南北朝时期 D. 元朝时期
7.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 兵精粮足 B. 战术得当 C. 政治优势 D. 取得民心
8.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该文献主要介绍了( )
A. 江南的手工业技术 B. 全国江河水道系统
C. 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 北方农业生产经验
9.下列各族中,曾经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
A. 匈奴 B. 氐族 C. 羯族 D. 羌族
10.“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这是说的哪一事件的严重后果( )
A. 官渡之战 B. “八王之乱” C. 赤壁之战 D. “五胡”内迁
11.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 )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2.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道:“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世人崇尚文学 B.世人金钱至上
C.政府鼓励消费 D.朝廷打击商业
13.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推广和改进耕犁 B.推广选种、育种
C.水稻采用育苗移栽 D.普遍种植双季稻
14.观察右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15.历史上曾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武灭佛”的故事,造成佛教与世俗政权严重对立的主要原因是 ( )
A.佛教传播危及儒学正统习俗 B.佛教成为农民起义暴动的思想武器
C.佛教与世俗政权争夺经济利益 D.佛教教义不符合中国传统习俗
16.“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王羲之
17.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事迹。这位“书圣”是( )
A.祖冲之 B.顾恺之 C.王羲之 D.郦道元
18.观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局部,你会发现顾恺之在画中突出表现的是( )
A.人物特征 B.名山名水 C.花红柳绿 D.飞禽走兽
19.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发展停滞乃至倒退 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D.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
20.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兰亭集序》 ②《齐民要术》 ③《史记》 ④《伤寒杂病论》
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非选择题
21.2014年,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将提交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目前申遗工作已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大运河、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近年来我国同时进行的两项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1)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条件是“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图一所示世界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哪个阶段?
(2)图二因“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请指出它代表了哪种思想或信仰?这种思想或信仰与图三有何关系?
(3)申遗不仅是为了使文化遗产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且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开发、利用文化遗产。2014年,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将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请就如何有效的保护大运河、丝绸之路遗产建言献策。(请从两个角度作答)
22.阅读下面的材料: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⑴魏主是谁?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⑵“魏主”还有哪些汉化的措施?
⑶“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23.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灿烂篇章。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此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1)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南朝时期的南方,你可能会看到哪些经济发展的情景
(2)小明一边看着,一边在思考着,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经济发展的情景呢 请你从南方经济发展的社会原因和自然优势两方面来帮他解答疑惑。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美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一译文:楚越之地,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人们没有积蓄,多为贫穷人家。)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稳,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绕,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二译文:江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安居乐业,一年种植的东西几个郡都可以吃饱……丝织品丰富,足可让天下人穿暖。)
材料三 (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除材料三所述内容外,这里的“魏主”为了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对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答案
1-5CCCBB 6-10CBDBB 11-15CBDDC 16-20ACAAA
21.(1)奴隶社会。
(2)佛教;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3)加大宣传力度;防止过度开发;制订相应法规等。
22.⑴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⑵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和礼法。
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23、(1)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民使用犁耕,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言之有理即可)
(2)社会原因:北方连年战乱,人民纷纷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相对比较安定。自然优势: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业生产等。
(3)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建设者要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具有不畏辛劳的奉献精神;青少年学生需要发奋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24.(1)由落后变为富裕。
(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人民辛勤劳动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加强各民族友好交往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