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2-2023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毛泽东的诗词大多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下列毛泽东的诗词所反映的重大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③“钟山风雷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②④③
2.《建党百年故事》记述:1950年11月,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在长津湖地区对敌实施分割围歼。他奉命坚守1071.1高地,负责切断美军南逃路线。在连续打退了美军八次进攻后,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该行为( )
A.体现了抗美援朝时期的牺牲精神
B.表现了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运用
C.证明中国现代民族主义基本形成
D.反映出中朝军民团结一致的情谊
3.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950年 1952年
人口比例(%) 土地占有比例(%) 人口比例(%) 土地占有比例(%)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地主、富农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C.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开展
4.1954年我国宪法草案审定时,为了便于人民大众理解,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突出宪法的时代性 B.凸显宪法的严肃性
C.便于推动普法教育 D.更好贯彻民主传统
5.下面对我国近现代法律文献共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都推动了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
B.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性质
C.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完全模仿苏联的新宪法
6.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A. 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轻重工业
B.重视农业使中国成为农业大国
C.要集中力量全面发展交通事业
D.强调国民经济要稳步协调发展
7.下面是1953~195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变化情况表(单位:百万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粮食总产量 166.93 169.82 183.94 192.75 195.05
A.工业化的推进 B.合作化运动开展
C.高指标的引领 D.赎买政策的实施
8.1956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5年国民经济发展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据此推断,1956--1966年这一时期( )
A.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地发展
C.新中国外交已步入世界民族之林
D.民主与法制建设严重落后于经济
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酿成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训极其惨痛。”从该结论中我们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是( )
A.必须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 B.必须紧密联系和依靠人民群众
C.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
10.下图中的文章( )
A.肯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确立解放思想的指导方针
C.体现了党实事求是的原则 D.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1.“宝安(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1980年,深圳经济总量仅为2.7亿元;2010年,深圳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2022年,深圳经济总量突破4.5万亿元。与深圳经济这样飞速发展有关的决策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设立农业示范区
C.设立开放城市 D.设立自贸试验区
12.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要点被《深圳特区报》以《扭住中心不放》《要搞快一点》《要敢闯》《多干实事》《两只手都要硬》《共产党能消灭腐败》《稳定是个大前提》和《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等8篇社论的形式集中报道,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由此看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A.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了邓小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C.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13.适合作为下表主题的是( )
时间 著作 实践成果
井冈山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延安时期 《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 有利于抗日战争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现实指导意义
A.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B.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C.“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
D.习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14.《管子·法法》中提出:“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材料的内蕴与当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理念、精神相契合的是( )
A.全面依法治国 B.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深化改革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5.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成效受到海外媒体高度关注。德国《世界报》曾指出:“强大的应对措施只有在人力物力充足和管理完善的制度下才可能实现。”《俄罗斯报》则称:“中国政府……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在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前所未有。”外媒的评论体现了( )
A.中国共产党注重政策和制度完善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C.改革开放成就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D.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胸怀
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政策简表(部分)
时期 主要内容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
抗日战争时期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进行整党工作,吸收非党群众参加党的支部大会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0-1952年对新解放区进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1954年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村存在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
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突破旧体制的限制,开始包干到组、包产到户……1980年,邓小平肯定了农民的改革创举,在党中央支持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许多地方一年见成效,地方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几年就变了样。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经济、政治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农村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17. 2016年民进党上台以来,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台湾向美国订购多款先进武器,美国参议员窜访台湾。我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枕戈待旦,在台海周边举行战备演练……阅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并论述问题。
台海大事年表
时间 大事 时间 大事
三国 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 1949年 国民党退往台湾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 1950年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971年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683年 清军统一台湾 1984年 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
1684年 清朝设台湾府 1992年 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1885年 台湾正式建省 2005年 《反分裂国家法》颁布
1895年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2008年 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1943年 《开罗宣言》明确台湾归属中国 2010年 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1945年 日本投降,台湾光复 2012年 “辽宁舰”交接入列海军
2015年 习jp 、马英九新加坡历史性会面
(1)从大事年表中,找出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历史上,台湾两次回归祖国的事件分别是什么?
(2)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目前威胁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因素。
(3)从以上信息中提炼一个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渡江战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红军长征;②“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1957年,一五计划成果;③“钟山风雷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1949年渡江战役;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是新中国成立;故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主要知识考点是红军长征,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武汉长江大桥等基础知识信息,解题关键要牢固掌握相关史料。
2.【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杨根思……在连续打退了美军八次进攻后,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可知,杨根思及其队伍不怕牺牲,保家卫国,体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将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牺牲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信仿中没有体现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没有体现现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体现不了军民团结一致的情谊,故排除BC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材料分析理解,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解题关键要牢固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3.【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950-1952年,贫农中农人口比例高,但土地占有比例上升,地主人口比例下降,土地占有比例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2的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所以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3年开始实施,不合材料时间信息,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走集体化道路,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面开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表格分析解读。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表格数据解读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解答此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以此为基础分析解读表格数据信息。
4.【答案】C
【知识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为了便于人民大众理解宪法”“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可知修改后的宪法条文更具通俗性,使人民百姓更容易理解宪法内容,便于推动普法教育,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只是对宪法一些文字的修改,调整,并不能突出宪法的时代性,排除A;
宪法表述文字的修改并不能凸显宪法的严肃性,排除B;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民主传统的贯彻,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理解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突出考查学生对五四宪法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在基础知识识记上理解运用。
5.【答案】A
【知识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中华民国;“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所以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这四部近现代中国法律文献都推动了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民主与封建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其他三个法律文献不是,故C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借鉴了苏联宪法经验,其他的无关联,故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理解性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近现代法律文献知识的掌握,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答此题主要是牢固掌握近现代中国法律方面的基础史实,以此结合材料分析解读。
6.【答案】D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1953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可知,国家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并不是放弃其产业发展,由此说明周恩业的讲话意在“即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也要注意其他部门发展”,即发强调国民经济要稳步协调发展。所以,D项正确,ABC不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运用性试题。考查了学生的基础识记与材料理解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解题关键要熟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7.【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53—195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的道路,推动了粮食产量的增加,B项正确;
赎买政策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举措,与粮食产量增长无关,A项错误;
高指标的引领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C项错误;
工业化的促进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6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65年国民经济发展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有益探索;根据材料“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经历了失误,造成了严重损害,由此综合上述分析,说明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故A项正确,BCD表述不合题意。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识记与理解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与材料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重点识记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等基础史实, 以此分析总结。
9.【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泽东同志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不符合中国实际,错误估计形势,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不符合中国实际,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体现“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不符合中国实际,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体现紧密联系群众,排除B;题干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不符合中国实际,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体现对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历史分析解读试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运用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文化大革命”的认识,解题关键是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史实,结合材料分析理解。
10.【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提取图片材料信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明日报》发表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肯定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故C项正确,A项、B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图片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与图片解读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1.【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深圳的飞速崛起主要得益国家政策的影响,1980年开辟了深圳为经济特区,积极地引进外资与技术,推动了深圳发展,创造了深圳速度,故A项正确;
与设立农业示范区、设立开放城市、设立自贸试验区无关,排除BC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理解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重点要牢记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即可。
12.【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主旨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合题干信息,故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邓小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不合题干信息,故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合题干信息,故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明确了姓“资”姓“社”问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解读能力,主要知识考点邓小平南巡谈话,解题重点是掌握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影响,以此结合题干材料分析解读。
13.【答案】A
【知识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敌后战场的抗战;工农武装割据;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材料信息可知,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延安时期,毛泽东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了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指导了社会主义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A项正确;BCD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排除。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表格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总结能力及材料分析解读能力,重要知识考点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历史,以此结合材料,分析解读。
14.【答案】A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可知《管子·法法》认为宪律制度必须要尊重道德原则。号令必须要明确, 赏罚必须要真诚, 这是正其百姓的办法。反映了管子重视法治建设,强调以法治国的精神,故A项正确,排除BC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理解运用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把握题干材料主旨“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重点识记全面信法治国思想。
15.【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强大的应对措施只有在人力物力充足和管理完善的制度下才可能实现。”“中国政府……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在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前所未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国政府展示了极强的社会动员能力与组织安排能力,全面部署、快速反应,集中体现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B项正确;
材料突出反映了中国的国家管理能力与组织动员能力,并未体现中国共产党注重政策和制度完善、并未反映改革开放成就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并未反映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胸怀等信息,故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检测,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是与我国的社会制度的优势相关,具体体现为我国坚持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关爱生命的思想,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了各方面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抓疫情,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题关键是分析理解材料,把握材料信息主旨。
16.【答案】(1)经济:制定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政治:建立民主政权,保障人民权利。
(2)因素:地方干部与农民以突破旧体制的勇气与胆识,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出发点: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知识点】土地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敌后战场的抗战;工农武装割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1)经济方面:根据材料一“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1952年对新解放区进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可知,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了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政治方面:根据材料一“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54年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知,共产党建立了民主政权,保障人民的权利。
(2)根据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村存在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 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突破旧体制的限制,开始包干到组、包产到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因素主要在于地方干部与农民以突破旧体制的勇气与胆识,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故答案为:(1)经济:制定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政治:建立民主政权,保障人民权利。
(2)因素:地方干部与农民以突破旧体制的勇气与胆识,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出发点: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与政权建议,解题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主要有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土地革命、双减双交政策、土地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2)本题是基础知识识记性考查,重点是牢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析农村经济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解题主要是运用农村经济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3)本题要紧扣两则材料所体现的信息核心“以人民为中心”,分析理解材料。
17.【答案】(1)机构:澎湖巡检司。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抗日战争的胜利。
(2)因素: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3)观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论述: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30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开发台湾的最早记述。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投降,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清朝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1885年建立台湾省,以上建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密切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台湾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895年,日本通过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占据了台湾。1943年和1945年,中、美、英三国分别发表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明确规定台湾及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肯定了台湾的主权归属。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再次回归祖国。
结论:综上所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尽管大陆与台湾目前还处于分治状态,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分裂势力都不可阻挡。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
【解析】【分析】(1)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元朝设立的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管理澎湖、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事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收回了被《马关条约》割占的台湾。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前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严重地威胁台海和平与稳定。
(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第一步是根据材料信息提取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整理了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由此可得出观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第二步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且综合史实论述得出总结。
论述: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30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开发台湾的最早记述。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投降,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清朝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1885年建立台湾省,以上建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密切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台湾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895年,日本通过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占据了台湾。1943年和1945年,中、美、英三国分别发表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明确规定台湾及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肯定了台湾的主权归属。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再次回归祖国。
结论:综上所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尽管大陆与台湾目前还处于分治状态,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分裂势力都不可阻挡。
故答案为:(1)机构:澎湖巡检司。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抗日战争的胜利。
(2)因素: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3)实例:
观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论述: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30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开发台湾的最早记述。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投降,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清朝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1885年建立台湾省,以上建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密切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台湾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895年,日本通过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占据了台湾。1943年和1945年,中、美、英三国分别发表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明确规定台湾及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肯定了台湾的主权归属。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再次回归祖国。
结论:综上所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尽管大陆与台湾目前还处于分治状态,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分裂势力都不可阻挡。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历史基础识记,难度小,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威胁台海和平稳定的原因,根据材料中“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可知,外来侵略势力威胁到台湾统一,“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可知,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分裂祖国,威胁台海稳定。
(3)本题是论文式试题,解题要审清题意,根据试题要求作答,做到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毛泽东的诗词大多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下列毛泽东的诗词所反映的重大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③“钟山风雷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②④③
【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渡江战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红军长征;②“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1957年,一五计划成果;③“钟山风雷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1949年渡江战役;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是新中国成立;故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主要知识考点是红军长征,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武汉长江大桥等基础知识信息,解题关键要牢固掌握相关史料。
2.《建党百年故事》记述:1950年11月,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在长津湖地区对敌实施分割围歼。他奉命坚守1071.1高地,负责切断美军南逃路线。在连续打退了美军八次进攻后,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该行为( )
A.体现了抗美援朝时期的牺牲精神
B.表现了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运用
C.证明中国现代民族主义基本形成
D.反映出中朝军民团结一致的情谊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杨根思……在连续打退了美军八次进攻后,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可知,杨根思及其队伍不怕牺牲,保家卫国,体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将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牺牲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信仿中没有体现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没有体现现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体现不了军民团结一致的情谊,故排除BC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材料分析理解,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解题关键要牢固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3.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950年 1952年
人口比例(%) 土地占有比例(%) 人口比例(%) 土地占有比例(%)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地主、富农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C.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开展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950-1952年,贫农中农人口比例高,但土地占有比例上升,地主人口比例下降,土地占有比例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2的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所以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3年开始实施,不合材料时间信息,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走集体化道路,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面开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表格分析解读。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表格数据解读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解答此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以此为基础分析解读表格数据信息。
4.1954年我国宪法草案审定时,为了便于人民大众理解,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突出宪法的时代性 B.凸显宪法的严肃性
C.便于推动普法教育 D.更好贯彻民主传统
【答案】C
【知识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为了便于人民大众理解宪法”“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可知修改后的宪法条文更具通俗性,使人民百姓更容易理解宪法内容,便于推动普法教育,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只是对宪法一些文字的修改,调整,并不能突出宪法的时代性,排除A;
宪法表述文字的修改并不能凸显宪法的严肃性,排除B;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民主传统的贯彻,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理解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突出考查学生对五四宪法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在基础知识识记上理解运用。
5.下面对我国近现代法律文献共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都推动了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
B.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性质
C.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完全模仿苏联的新宪法
【答案】A
【知识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中华民国;“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所以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这四部近现代中国法律文献都推动了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民主与封建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其他三个法律文献不是,故C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借鉴了苏联宪法经验,其他的无关联,故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理解性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近现代法律文献知识的掌握,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答此题主要是牢固掌握近现代中国法律方面的基础史实,以此结合材料分析解读。
6.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A. 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轻重工业
B.重视农业使中国成为农业大国
C.要集中力量全面发展交通事业
D.强调国民经济要稳步协调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1953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可知,国家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并不是放弃其产业发展,由此说明周恩业的讲话意在“即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也要注意其他部门发展”,即发强调国民经济要稳步协调发展。所以,D项正确,ABC不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运用性试题。考查了学生的基础识记与材料理解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解题关键要熟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7.下面是1953~195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变化情况表(单位:百万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粮食总产量 166.93 169.82 183.94 192.75 195.05
A.工业化的推进 B.合作化运动开展
C.高指标的引领 D.赎买政策的实施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53—195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的道路,推动了粮食产量的增加,B项正确;
赎买政策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举措,与粮食产量增长无关,A项错误;
高指标的引领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C项错误;
工业化的促进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1956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5年国民经济发展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据此推断,1956--1966年这一时期( )
A.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地发展
C.新中国外交已步入世界民族之林
D.民主与法制建设严重落后于经济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6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65年国民经济发展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有益探索;根据材料“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经历了失误,造成了严重损害,由此综合上述分析,说明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故A项正确,BCD表述不合题意。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识记与理解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与材料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重点识记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等基础史实, 以此分析总结。
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酿成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训极其惨痛。”从该结论中我们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是( )
A.必须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 B.必须紧密联系和依靠人民群众
C.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泽东同志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不符合中国实际,错误估计形势,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不符合中国实际,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体现“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不符合中国实际,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体现紧密联系群众,排除B;题干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不符合中国实际,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体现对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历史分析解读试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运用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文化大革命”的认识,解题关键是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史实,结合材料分析理解。
10.下图中的文章( )
A.肯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确立解放思想的指导方针
C.体现了党实事求是的原则 D.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提取图片材料信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明日报》发表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肯定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故C项正确,A项、B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图片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与图片解读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1.“宝安(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1980年,深圳经济总量仅为2.7亿元;2010年,深圳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2022年,深圳经济总量突破4.5万亿元。与深圳经济这样飞速发展有关的决策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设立农业示范区
C.设立开放城市 D.设立自贸试验区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深圳的飞速崛起主要得益国家政策的影响,1980年开辟了深圳为经济特区,积极地引进外资与技术,推动了深圳发展,创造了深圳速度,故A项正确;
与设立农业示范区、设立开放城市、设立自贸试验区无关,排除BC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理解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重点要牢记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即可。
12.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要点被《深圳特区报》以《扭住中心不放》《要搞快一点》《要敢闯》《多干实事》《两只手都要硬》《共产党能消灭腐败》《稳定是个大前提》和《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等8篇社论的形式集中报道,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由此看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A.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了邓小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C.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主旨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合题干信息,故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邓小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不合题干信息,故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合题干信息,故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明确了姓“资”姓“社”问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解读能力,主要知识考点邓小平南巡谈话,解题重点是掌握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影响,以此结合题干材料分析解读。
13.适合作为下表主题的是( )
时间 著作 实践成果
井冈山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延安时期 《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 有利于抗日战争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现实指导意义
A.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B.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C.“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
D.习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答案】A
【知识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敌后战场的抗战;工农武装割据;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材料信息可知,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延安时期,毛泽东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了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指导了社会主义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A项正确;BCD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排除。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表格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总结能力及材料分析解读能力,重要知识考点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历史,以此结合材料,分析解读。
14.《管子·法法》中提出:“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材料的内蕴与当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理念、精神相契合的是( )
A.全面依法治国 B.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深化改革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答案】A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可知《管子·法法》认为宪律制度必须要尊重道德原则。号令必须要明确, 赏罚必须要真诚, 这是正其百姓的办法。反映了管子重视法治建设,强调以法治国的精神,故A项正确,排除BC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理解运用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把握题干材料主旨“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重点识记全面信法治国思想。
15.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成效受到海外媒体高度关注。德国《世界报》曾指出:“强大的应对措施只有在人力物力充足和管理完善的制度下才可能实现。”《俄罗斯报》则称:“中国政府……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在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前所未有。”外媒的评论体现了( )
A.中国共产党注重政策和制度完善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C.改革开放成就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D.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胸怀
【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强大的应对措施只有在人力物力充足和管理完善的制度下才可能实现。”“中国政府……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在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前所未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国政府展示了极强的社会动员能力与组织安排能力,全面部署、快速反应,集中体现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B项正确;
材料突出反映了中国的国家管理能力与组织动员能力,并未体现中国共产党注重政策和制度完善、并未反映改革开放成就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并未反映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胸怀等信息,故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检测,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是与我国的社会制度的优势相关,具体体现为我国坚持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关爱生命的思想,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了各方面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抓疫情,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题关键是分析理解材料,把握材料信息主旨。
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政策简表(部分)
时期 主要内容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
抗日战争时期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进行整党工作,吸收非党群众参加党的支部大会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0-1952年对新解放区进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1954年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村存在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
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突破旧体制的限制,开始包干到组、包产到户……1980年,邓小平肯定了农民的改革创举,在党中央支持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许多地方一年见成效,地方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几年就变了样。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经济、政治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农村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答案】(1)经济:制定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政治:建立民主政权,保障人民权利。
(2)因素:地方干部与农民以突破旧体制的勇气与胆识,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出发点: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知识点】土地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敌后战场的抗战;工农武装割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1)经济方面:根据材料一“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1952年对新解放区进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可知,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了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政治方面:根据材料一“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54年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知,共产党建立了民主政权,保障人民的权利。
(2)根据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村存在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 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突破旧体制的限制,开始包干到组、包产到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因素主要在于地方干部与农民以突破旧体制的勇气与胆识,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故答案为:(1)经济:制定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政治:建立民主政权,保障人民权利。
(2)因素:地方干部与农民以突破旧体制的勇气与胆识,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出发点: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与政权建议,解题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主要有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土地革命、双减双交政策、土地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2)本题是基础知识识记性考查,重点是牢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析农村经济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解题主要是运用农村经济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3)本题要紧扣两则材料所体现的信息核心“以人民为中心”,分析理解材料。
17. 2016年民进党上台以来,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台湾向美国订购多款先进武器,美国参议员窜访台湾。我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枕戈待旦,在台海周边举行战备演练……阅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并论述问题。
台海大事年表
时间 大事 时间 大事
三国 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 1949年 国民党退往台湾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 1950年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971年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683年 清军统一台湾 1984年 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
1684年 清朝设台湾府 1992年 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1885年 台湾正式建省 2005年 《反分裂国家法》颁布
1895年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2008年 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1943年 《开罗宣言》明确台湾归属中国 2010年 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1945年 日本投降,台湾光复 2012年 “辽宁舰”交接入列海军
2015年 习jp 、马英九新加坡历史性会面
(1)从大事年表中,找出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历史上,台湾两次回归祖国的事件分别是什么?
(2)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目前威胁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因素。
(3)从以上信息中提炼一个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机构:澎湖巡检司。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抗日战争的胜利。
(2)因素: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3)观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论述: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30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开发台湾的最早记述。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投降,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清朝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1885年建立台湾省,以上建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密切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台湾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895年,日本通过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占据了台湾。1943年和1945年,中、美、英三国分别发表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明确规定台湾及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肯定了台湾的主权归属。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再次回归祖国。
结论:综上所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尽管大陆与台湾目前还处于分治状态,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分裂势力都不可阻挡。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
【解析】【分析】(1)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元朝设立的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管理澎湖、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事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收回了被《马关条约》割占的台湾。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前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严重地威胁台海和平与稳定。
(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第一步是根据材料信息提取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整理了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由此可得出观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第二步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且综合史实论述得出总结。
论述: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30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开发台湾的最早记述。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投降,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清朝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1885年建立台湾省,以上建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密切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台湾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895年,日本通过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占据了台湾。1943年和1945年,中、美、英三国分别发表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明确规定台湾及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肯定了台湾的主权归属。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再次回归祖国。
结论:综上所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尽管大陆与台湾目前还处于分治状态,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分裂势力都不可阻挡。
故答案为:(1)机构:澎湖巡检司。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抗日战争的胜利。
(2)因素: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3)实例:
观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论述: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30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开发台湾的最早记述。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投降,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清朝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1885年建立台湾省,以上建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密切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台湾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895年,日本通过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占据了台湾。1943年和1945年,中、美、英三国分别发表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明确规定台湾及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肯定了台湾的主权归属。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再次回归祖国。
结论:综上所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尽管大陆与台湾目前还处于分治状态,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分裂势力都不可阻挡。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历史基础识记,难度小,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威胁台海和平稳定的原因,根据材料中“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可知,外来侵略势力威胁到台湾统一,“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可知,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分裂祖国,威胁台海稳定。
(3)本题是论文式试题,解题要审清题意,根据试题要求作答,做到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