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40分)
1.(1分)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使中国重新进入统一时期的朝代相继是( )
A.隋、唐 B.宋、元 C.明、清 D.秦、汉
2.(1分)阅读如表材料,可以比较出大运河和长城的共同点是( )
大运河 明长城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贸易场所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3.(1分)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A.隋朝时期 B.唐朝时期 C.宋朝时期 D.明朝时期
4.(1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重用敢于直言的大臣是( )
A.房玄龄 B.魏征 C.杜如晦 D.李靖
5.(1分)某同学利用如图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隋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唐朝逐渐完善中央官制
C.明朝强化监察制度 D.清朝加强专制统治
6.(1分)“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但还是有人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的突出贡献是( )
A.戒奢从简,虚心纳谏 B.增设殿试
C.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D.重视地方吏治
7.(1分)“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这首诗作描写的是( )
A.商业繁荣的景象 B.政治清明的盛世
C.科举及第的喜悦 D.文学艺术的多彩
8.(1分)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其技术优势体现在( )
A.运用了自然力 B.可调节水的流量
C.可用于排洪涝 D.提高了耕作技术
9.(1分)某班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妖魔鬼怪何所惧,八十一难只等闲。唐僧西去如来地,取得真经归家园。”的语句与下列哪一人物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马可 波罗
10.(1分)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 )
A.经济文化的繁荣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对边疆统治加强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11.(1分)《送子天王图》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开创了中国宗教画本土化的新时代( )
A.柳公权 B.欧阳询 C.阎立本 D.吴道子
12.(1分)唐代郑棨的《天开传信记》记载唐玄宗小时候还是皇太孙时,曾经在朝堂上斥责权倾一时的武攸暨,武则天对此惊叹道“此儿气概,贪图享乐,不理政事,这场叛乱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②此后中央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③对北方地区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④是一次给予唐朝致命打击的农民大起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1分)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宋太祖在地方采取( )
A.增设副宰相 B.派文臣担任知州
C.改革科举制 D.设置太尉
14.(1分)王安石变法中,为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军事力量的措施是( )
A.募役法 B.保甲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15.(1分)如图中,党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1分)图中,反映“澶渊之盟”订立双方政权对峙的是( )
A. B.
C. D.
17.(1分)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灭亡北宋的是( )
A.金军 B.辽军 C.蒙古军 D.清军
18.(1分)“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如图)( )
A.山东地区 B.四川地区 C.两广地区 D.江浙地区
19.(1分)一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 )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步辇图》 D.《清明上河图》
20.(1分)“朝廷……实仰东南财富”;“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 )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1.(1分)成吉思汗是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主要功绩是( )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灭亡西夏 D.定都大都
22.(1分)据《元史 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 )
A.东北 B.台湾 C.蒙古 D.西藏
23.(1分)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
A.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农业技术发生质变
24.(1分)“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材料评论的是( )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度
25.(1分)读史可使人明智。有一部史书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卓越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它是( )
A.《资治通鉴》 B.《史记》 C.《春秋》 D.《尚书》
26.(1分)明朝时期,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27.(1分)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材料表明郑和远航( )
A.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
B.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C.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D.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
28.(1分)明朝时期著名的丝织业和制瓷业中心分别是( )
A.海南岛、定窑 B.开封、汝窑
C.苏州、景德镇 D.南京、哥窑
29.(1分)“围剿夷敌,君臣志全版图。……以铁血铸丰碑于宝岛,以豪气勒精神于东土。煌煌兮功德光天庭( )
A.戚继光抗击倭寇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台湾光复
30.(1分)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 )
A.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 B.撰写《伤寒杂病论》
C.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编撰《本草纲目》
31.(1分)下列科技著作中,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的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32.(1分)明代南京唐姓刻书坊最为有名,所刻戏曲本子多达二三百种。除了出版大批戏曲文本之外,还相继出版印刷了许多小说。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冲击了道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表明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C.推动了雕版印刷占主导地位
D.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33.(1分)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正确的是( )
A.武松打虎——《水浒传》 B.黛玉葬花——《三国演义》
C.三顾茅庐——《西游记》 D.大闹天宫——《红楼梦》
34.(1分)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
A.锦衣卫 B.六部 C.中书省 D.军机处
35.(1分)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且最高首脑踌躇徘徊,徐中约着重强调皇权专制( )
A.约束了君主的行为 B.导致官场的腐败
C.暗含着统治的危机 D.不断加强的过程
36.(1分)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李自成起义军( )
A.提出了“均田免赋” B.推翻了元朝统治
C.建立了农民政权 D.活动范围非常大
37.(1分)清朝前期,政府对于占垦湖泊,“已有私垦成田者;未垦者许民认业”。一般情况下,只要占垦,甚至给予免税耕种权。其目的是( )
A.化解边疆危机 B.强化地方管理
C.鼓励农业生产 D.奉行海禁政策
38.(1分)清朝建立后,制定并执行“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的民族方针( )
A.设西域都护府 B.册封“达赖喇嘛”
C.设置澎湖巡检司 D.设置中书省
39.(1分)毛泽东曾评论说: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清朝康熙皇帝抗击外国侵略采取的措施是( )
A.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B.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C.平定准噶尔叛乱
D.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
40.(1分)《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结构宏大,情节委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 )
A.罗贯中 B.吴承恩 C.施耐庵 D.曹雪芹
二、材料分析题
41.(10分)唐宋是整个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改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国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改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材料三: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商品可以在白天,晚上交易,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所有这一切在以前的朝代是不允许的)。
材料四:“李逵等人来到瓦子前,听的勾栏内锣响。”
——《水浒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诗的特点,并指出“诗圣”是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京商业活动的特点。
(4)材料四中的“瓦子”是一种什么场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在宋朝城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共同原因。
42.(10分)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都反映时代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只是因为宋大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材料四:
材料五: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有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并说一说这一政策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并列举一例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是如何解决“丞相专权乱政”这一问题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三所处的时代,并分析图一至图三的变化反映的实质。
(5)材料五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43.(10分)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知识》
材料二:北宋统一后,朝廷多次下诏,招集流民,使农民能安定下来,发展生产,对科技既提出了要求,又提供了经验和手段……宋政府的政治策略无形中鼓励了民众的创新热情
——胡增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规律普适性初探》
材料三: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伍,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开。……读书是为了做官,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推动社会发展。
——摘编自《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三项发明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请为当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至少写出两点)
44.(10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四海之内,起居、伙食、声音、器用
(1)材料一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
(3)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结合中国古代史中关于民族关系的学习,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文字要求至少2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40分)
1.【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唐的相关知识。
【解答】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大权。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隋朝之后是唐朝。
故选:A。
【点评】注意隋朝、唐朝建立时间的识记。
2.【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明长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大运河”“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文化联系”和“明长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建立了许多贸易场所,大运河和长城的共同点是有利于巩固统一,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大运河和明长城都与匈奴,排除AB,明长城与促进南北交流无关。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明长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解答】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一制度”是指科举制度。魏晋以来。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可凭才学做官,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时间与影响。
4.【分析】本题考查了唐太宗善于纳谏。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大臣。唐太宗虚心纳谏,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太宗善于纳谏。
5.【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图片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故B符合题意,排除A,不是明朝强化监察制度,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唐朝逐渐完善中央官制。
6.【分析】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突出贡献”。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可知这位皇帝是女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是唐朝时期的武则天;B项武则天时期在科举制度考试中增加的殿试;D项唐玄宗时期重视地方吏治的改革。
故选:B。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武则天的主要贡献。
7.【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民间应得好官人。隋炀帝时,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符合题意,与商业繁荣,排除AB,不是强调文学艺术的多彩。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科举及第的喜悦。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需要考生掌握唐朝发明的农具及其优点。
【解答】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自动戽水,可见筒车的技术优势体现在运用了自然力;筒车是灌溉工具,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分析】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唐代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B.据材料“妖魔鬼怪何所惧,八十一难只等闲,取得真经归家园,叙述的是唐代时期玄奘西行的历史信息。
C.明代时期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马可 波罗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商人,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玄奘西行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与吐蕃的交往的史实。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解答】根据题干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大量珍宝、绸帛,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 多种医方。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故选:A。
【点评】考查了唐朝与吐蕃的交往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吴道子是盛唐时期画家,善画佛道人物、鸟兽等,立体感强,开写意画先河。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维摩诘像》,用状如兰叶的笔法表现衣褶,被称为“吴带当风”;
柳公权、欧阳询是书法家;
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神形兼备,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2.【分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解答】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唐朝国力大为削弱,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覆灭是错误的。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13.【分析】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宋太祖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削弱了宰相的行政权。
B.据材料“朕选儒臣干事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的行政长官,从而逐渐消除了节度使的威胁。
C.材料未涉及改革科举制的相关内容,排除C。
D.太尉属于主管军事的中央长官,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知道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解答】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包括军事方面,实行保甲法,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保丁平时种田。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分析】本题考查党项族的兴起,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①为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排除。
B.②为北宋境内的澶州,排除。
C.③为辽境内的中京,排除。
D.④为西夏都城兴庆,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记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6.【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辽之间关系的历史,应把握“澶渊之盟”订立双方的政权名称。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澶渊之盟”,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是当时统治我国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北宋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国之间签订的。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澶渊之盟的有关历史知识。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攻破开封并灭亡北宋的军队,重点掌握金灭北宋的相关史实。
【解答】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灭亡北宋的是金军;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的灭亡的相关史实。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交子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北宋前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但仍不敷应用,民间开始发行纸币,这一现象与交子的出现有关,B项正确,四川地区出现“交子”、两广地区和江浙地区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交子的相关史实。
19.【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元绘画成就的知识点,应把握《清明上河图》的有关知识。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结合所学知识:《女史箴图》;《步辇图》是唐朝阎立本的名画,描述了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清明上河图》的有关历史知识。
2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点,应准确把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朝廷…实仰东南财富”“苏湖熟,天下足”,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
故选:C。
【点评】本题是材料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准确把握。
21.【分析】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尊称为成吉思汗,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排除B,排除C,忽必烈定都大都。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2.【分析】本题以据《元史 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
【解答】依据所学,吐蕃人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由“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宣政院所辖之地是西藏。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唐朝的民族关系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3.【分析】本题考查元朝重视农业。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播种、果实、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反映了元朝对农业的重视,B符合题意,排除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掌握元朝重视农业的表现和意义。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解题的关键是“亦列置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
【解答】根据材料“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名称太过。凡去行省者,骄倨纵横。”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户、礼、兵、刑、工六部;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5.【分析】由题干中“战国到五代的历史”“编年体通史巨著”可知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治通鉴》。
【解答】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事系年,以述事论人为主,以供统治者借鉴。
故选:A。
【点评】注意区分: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26.【分析】本题考查了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实施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也是明朝君主专制在科举制度上的体现,禁锢思想,科举制的其他优点反而被严重消弱了;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八股取士,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27.【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材料表明郑和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故B符合题意,不能说明郑和的远航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郑和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28.【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朝手工业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答】明朝时期著名的丝织业和制瓷业中心分别是苏州、景德镇,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明清时期,所产的青花瓷器。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朝时期著名的丝织业和制瓷业中心分别是苏州、景德镇。
29.【分析】本题考查了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
【解答】根据题干“围剿夷敌……以铁血铸丰碑于宝岛……”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颂赞的人物是郑成功,郑成功击退荷兰军,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因而郑成功是民族英雄,B项正确,排除,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重要历史人物的重大突出贡献。
3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李时珍的医学成就。李时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
【解答】A.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B.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C.《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李时珍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注意识记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
31.【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科技成就的知识点,应把握《天工开物》的内容。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
A、《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写的一部农书。
B、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
C、《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写的一部农书。
D、《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天工开物》的内容。
3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戏曲的成就。
【解答】据材料明代“除了出版大批戏曲文本之外,还相继出版印刷了许多小说,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戏曲,丰富了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
明代小说、戏本的大量印刷并未改变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排除A;
只有印刷品的增多不能说明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元代元杂戏的产生表明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材料反映的是戏曲、小说出版量增多,故雕版印刷占主导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戏曲的成就,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名著及其内容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人物情节与作品的正确搭配的相关史实。
【解答】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了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A项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正确;黛玉葬花出自《红楼梦》;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大闹天宫出自《西游记》。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3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知识点。重点掌握军机处设立以及特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军机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且“只供传述缮撰,决策权由皇帝控制。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A.高度的集权特别是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肚胀朝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排除A。
B.材料没有体现导致官场的腐败,排除B。
C.清朝前期康熙、雍正,是清朝文治武功最盛的时期。从乾隆统治后期开始,贪污成风,清朝开始由强盛转入衰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徐中约着重强调了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D.材料没有涉及皇权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的相关史实。
3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的原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解答】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农民反对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迫切愿望,得到了广大农民的一致支持,A项正确,排除B项,排除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37.【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只要占垦,即可拥有使用权和所有权,清政府鼓励人民开垦湖泊,扩大耕地面积,故C符合题意,排除A,而不是政治上的强化地方管理;海禁政策指的是严格限制人民的海外贸易,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说明清政府的目的是鼓励农业生产。
38.【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对西藏的管辖,识记清朝对西藏的管辖相关知识。
【解答】A.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排除A。
B.清朝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对西藏进行“修其教而不易其俗,B符合题意。
C.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排除C。
D.元朝设置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管辖腹里(山东、河北)。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清朝对西藏的管辖相关知识。
39.【分析】本题考查雅克萨之战,识记雅克萨之战相关知识。
【解答】A.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叛乱,且回部贵族叛乱属于国内叛乱,排除A。
B.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排除B。
C.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属于平定国内叛乱,不属于抗击外国侵略。
D.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入侵东北沙俄。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清朝康熙皇帝抗击外国侵略。
4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的作者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四大名著的相关史实。
【解答】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这部长篇小说初名《石头记》,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题名《红楼梦》。D项正确,排除A项,排除B项,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四大名著及其作者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4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的发展。第(1)问,提炼概括材料信息分析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第(3)问,需要考生掌握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第(4)问,需要考生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表现;第(5)问,需要考生掌握唐宋时期的时代特征,学会分析时代背景的方法。
【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概括得出艺术成就高;根据材料“《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概括得出数量多、经济,又涉及亲情、怀古、田园”概括得出题材丰富;根据材料“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被后人称为“诗史”,有的气魄雄浑,语言淳朴厚重,人们称他为“诗圣”。
(2)精神风貌特点:根据材料“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概括得出兼收并蓄、昂扬进取。
(3)特点:根据材料“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晚上交易,通晓不绝”概括得出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商业繁荣。
(4)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叫作“瓦子”,称为“勾栏“,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唱曲的、耍杂技的,令人眼花缭乱。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唐宋时期的时代特征上概括,国家(相对)统一安定;政策上、重视文教的政策,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外关系上;民族关系上。
故答案为:
(1)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多,风格多样。“诗圣”:杜甫。
(2)精神风貌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
(3)特点: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政府放松了商业限制。
(4)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原因:城市的繁荣,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政治上,国家(相对)统一安定;政策上、重视文教的政策,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外关系上;民族关系上。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的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42.【分析】本题以五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重文轻武、宋朝商业的发展、明朝皇权加强、军机处。
【解答】(1)根据材料一“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没有短命而亡,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是重文轻武政策,效率并不很高,这一政策使官僚机构庞大(机构臃肿)。
(2)机构:根据所学和可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加以管理,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措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4)时代:清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图一至图三的变化反映的实质的是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5)变化:根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锁国。
故答案为:
(1)政策:重文轻武;(若学生回答具体的措施也可)弊端:官僚机构庞大(机构臃肿)。(言之成理即可)
(2)机构:市舶司。大商港:广州。
(3)措施:废除了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
(4)时代:清朝。实质: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5)变化: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锁国。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重文轻武、宋朝商业的发展、明朝皇权加强、军机处相关知识。
43.【分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说的三项发明分别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2)根据材料“宋代科技的繁荣正是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可得出对前代丰厚的科技进行继承创新;由“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繁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可得出政治相对稳定;由“国际间的交流增多。
(3)根据材料三“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明清科技发展的趋势是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和人才培养不能同社会生产相结合等。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说明发展科技要保持国家统一安定,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树立创新意识等。
故答案为:
(1)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2)对前代丰厚的科技进行继承创新;政治相对稳定;国际间的交流频繁。
(3)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差距拉大、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和人才培养不能同社会生产相结合等。
(4)发展科技要保持国家统一安定,促进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科技的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四大发明、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等相关史实。
44.【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形式、元朝的民族融合和回族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从材料一的《唐蕃关系示意图》中“和亲”“会盟”可知,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形式有和亲(或联姻)和会盟。
(2)从材料二中“至于元,百年之间,起居、声音,皆化而同之,这反映了元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唐朝以来、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蒙,长期杂居相处,逐渐融合。
(3)根据材料“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阐释,魏晋南北朝五胡内迁,宋元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交往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发展等史实进行阐释。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形式:和亲(或联姻)和会盟。
(2)现象:民族交融。新民族:回族。
(3)观点:民族交往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
论述: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民族交融中逐渐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周边的戎状蛮夷民族产生华夏认间观念,为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和汉族的形成创造条件,五胡内迁,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各民族政权在对立中互市,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主动适应中原文化、行省制度等、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造就元朝空前的疆域,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发展,中国历史是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结果、族群的交流互补,冲突融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