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
1.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  )
A.隋朝 B.元朝
C.汉朝 D.秦朝
2.《大夏国葬舍利碑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仿宋建立官制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3.1115年兴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建国的同时,完颜阿骨打建立了以女真部落划分为基础的兵农合一的军事社会组织,以此来控制女真及所归附人口。这一制度是(  )
A.猛安谋克制 B.行省制度
C.南、北面官制 D.盟旗制度
4.某学者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时说:“(该制度)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并进一步指出,当时的地方政府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由此可知,该学者所述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督抚制
5.“(金)章宗性好儒术,即位数年后,兴建太学,儒风盛行。”这表明金朝(  )
A.推行猛安谋克制 B.学习辽的政治制度
C.学习汉族的文化 D.废除原先本族的旧俗
6.唐都长安与宋都开封同为百万人口大都市,但开封城内来自西域的人却很少。其重要原因是边疆地区崛起了(  )
A.北魏 B.西夏
C.金朝 D.蒙古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7.学者李治安在《行省制度研究》中认为:“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作者认为行省制度(  )
A.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易导致极端的中央集权
C.具有中书省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8.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官治宫帐、部族等,南面官治汉人州县。西夏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金太祖定燕,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据此可知三者官制设置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因俗而治 B.汉蕃分治
C.交流互鉴 D.学习吸收
9.《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即英里),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为钦使之用。”这说明,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
A.显示元王朝的强盛 B.推动东西方文化交融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10.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大都依次为路、府、州、县,但边疆行省则有所不同。如图为云南行省管理层级结构示意图。该图表明元朝的行省制度(  )
A.完善了少数民族地区郡县设置
B.具有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
C.扩大了地方行省的民政事务权
D.运用犬牙相入原则以节制边疆
11.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封赠各族首领官职,并承担管理地方、朝贡纳赋。这说明元朝(  )
A.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
B.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
C.扩大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
D.推动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攻占巴蜀,一方面,使得巴蜀地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赶上并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它也使得秦从此有了一个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大后方。故司马迁说:“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在巴蜀故地共设置了巴、汉中、蜀郡,共3l县。秦治巴蜀,政策多为新创,秦后来一统六国,多借鉴这些政策,以后历代政府统治巴蜀,亦往往蹈袭。
——摘编自贾大泉《四川通史》
材料二 北宋时期沿用中国古代“山川形便”的惯例划分行政区,“四川”便得名于宋朝四路:夔州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其范围包括今四川大部及秦岭、汉中平原等地。元代沿其游牧民族分置部落的习惯,实行行省制。元代行省幅员过于辽阔,为防止分裂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错的原则来划分省地界。元朝把秦岭、汉中等地划给了陕西行省,陕西越过秦岭管辖汉中。四川行省成四塞之国,其北面屏障秦岭业已撤去,难以养成长期割据的气候。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等
材料三 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摘自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在巴蜀地区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秦国加强对这一地区治理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朝相比,元朝四川地区行政区划的变化,并分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原因。
(3)材料三中“其专在下”和“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地方治理对后世的启示。
?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
13.余靖在《武溪集》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制度的推行(  )
A.维护了辽朝社会的稳定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奠定了大定之治的基础
D.得益于榷场贸易的空前繁荣
14.下表是金朝统治时期,私人著述对当时社会的描述。据此可以推断,金朝统治下(  )
南湖先生“生于天会初,历大定、明昌、泰和,悠游于太平和乐之世者五十年” (金)元好问《遗山集》
“大定、明昌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 (金)赵秉文《淦水集》
A.社会享乐风气盛行 B.统治者疏于政事
C.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D.放弃了民族旧制
15.唐朝时,为加强边防在沿边重镇设立的节度使,逐渐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北宋建立后,革除前朝之弊,弱化地方权力,形成干强枝弱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与唐、宋相比,元朝(  )
A.改变了朝廷干强枝弱的局面
B.创新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制度
C.赋予了地方官有名无实之权
D.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6.13世纪末,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属于福建行省泉州府晋江县,主要负责巡逻和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它的设置有利于(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C.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D.行省制度在全国范围推行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已有修撰辽、金二史的动议。元灭南宋后,元修前朝史乃扩展为修撰辽、金、宋三史,但均“未见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元朝与辽、金、宋三朝的关系难以确定,说到底是元朝以何朝为正统的问题。
对此,时人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仿唐修《晋书》体例,以宋为正统,辽、金为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另一种是效法《南史》《北史》的做法,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正统难定,撰述受阻。
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奏请修撰三史事。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发布了修三史诏:“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1344—1345年,辽、金、宋三史先后撰成。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修三史”作出合理解释。
参考答案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之后,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再次完成了统一,故B项正确。
解析:选B “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与宋代的平章政事一职极为相似,可知西夏仿宋建立官制,故选B项。
解析: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A项正确。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的特征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被称为宰相府的“派出所”或“流动的中央政府”,C项正确。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 “儒术”“太学”可知,这些都是汉族文化,故C项正确。
解析:选B 西夏是10世纪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故选B项。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A项正确。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得出,三者在官制方面是相互吸收借鉴,D项正确。
解析:选C 根据材料“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亦必设立”可知,驿站制度沟通了中央和地方及地方间的联系,便于元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
解析:选B 材料体现的是元朝在云南行省下设宣慰司,任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地方,具有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B项正确。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封赠各族首领官职,并承担管理地方、朝贡纳赋。这有利于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进而推动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D项正确。
答案:(1)制度:郡县制。意义:有利于促进巴蜀地区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增强秦国实力;有利于国家统一;制度创新为后世治理巴蜀提供了经验。
(2)变化:最高行政区划名称从“路”变为“行省”;区域划分方法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行政区域范围由大变小。原因:疆域空前辽阔;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游牧民族的治理传统。
(3)“其专在下”:地方权力过大。“其专在上”: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启示:地方治理应兼顾中央集权和地方自主权的协调平衡;应因时而变;应具有灵活性与创新性。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南面官负责农耕事务,北面官负责游牧事务,因俗而治,这对于稳定辽朝的社会秩序起了重大作用,A项正确。
解析:选C 根据材料“悠游于太平和乐之世者五十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可知,金朝统治下社会较为安定,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C项正确。
解析:选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称雄的局面;宋朝解决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度,但地方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这说明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创新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制度,B项正确。
解析: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澎地区事务,对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A项正确。
答案:解释: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编修了辽、宋、金三史。辽、金、宋的“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为元朝统治提供了借鉴,反映了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只讲辽、金、宋朝代称谓,不讲民族界限,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的正统地位。“元修三史”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