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题(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题
1.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秦汉王朝的上述举措 ( )
A.促进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 B.有利于削弱地方的强宗大族
C.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推动了血缘宗法社会的瓦解
2.唐朝后期,黄河流域逃户现象严重,户籍制度名存实亡;相较于唐朝前期,不仅中央及地方政府缺乏整顿户籍的强力举措,而且官吏大都对户籍整理工作表现出缺少责任心的态度。这些现象出现的制度背景是 ( )
A.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 B.官员选拔侧重诗词歌赋
C.“道”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D.乡里制和保甲法的实施
3.宋仁宗曾下诏:“自今后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如主人非理拦阻,许经县论详。”这一规定有助于 ( )
A.增强契约法律效力 B.改变农村阶级结构
C.减弱人身依附关系 D.缓和土地兼并现象
4.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 C.发展商品经济 D.强化社会控制
5.明代中叶,开始推行附籍与寄籍制度。附籍是指“各处逃移人户,悉宥(宽恕)其罪,许于所在官司附籍纳粮当差”,寄籍是指保留原籍的同时可在外挂籍寄居。这表明当时 ( )
A.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B.赋役负担的减轻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社会流动性增强
6.清人王庆云说:“官司所据以征敛者黄册与鱼鳞而已。黄册以户为主而田系焉。鱼鳞册以田为主而户系焉。一经一纬,互相为用。”这反映明朝 ( )
A.人口管理与社会治安相结合 B.乡里制度与保甲制度相结合
C.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相结合 D.赋役与户籍土地管理相结合
7.秦汉时期,政府构建了以亭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安管理体系,西汉的长安设有16个街亭,东汉的洛阳设有24个街亭和12个门亭。这一体系 ( )
A.保障了官僚政治的稳定 B.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C.提高了文书行政的效率 D.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8.汉高祖时期,“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成了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 ( )
A.不拘一格选拔官吏 B.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
C.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D.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9.《旧唐书》记载:“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此可以推知,唐朝 ( )
A.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 B.地方监察制度完备
C.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10.徽人赵吉士在康熙《徽州府志》中记载:“约会依原编保甲,城市取坊里,相近者为一约。乡村或一图,或一族为一约,其村小人少附大村,族小人少附大族合为一约,各类编一册听约正约束。”材料反映了康熙朝 ( )
A.已经形成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 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能力强化
C.乡约组织与基层保甲紧密相连 D.宗法社会已被行政统治取代
11.春秋时期管仲建议齐桓公实行“振孤寡,牧贫病”“慈爱百姓”的政策。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以后,在与各诸侯的会盟中,还向各国提出“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的要求。这反映出 ( )
A.救济思想源远流长 B.齐国救济制度全面完备
C.齐国重视救济建设 D.救济建设助推齐国称霸
12.中国历代大都设立了义仓、常平仓和惠民仓等。义仓属于地方性济民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民。由此可知 ( )
A.社会救济方式多样 B.民间组织是救济的主体
C.仓储制度的多元化 D.人民社会福利完善
13.《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
A.政府救济的重点在赈济 B.以法律形式关注弱势群体
C.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化 D.注重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
14.嘉善同善会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组织。它规定“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力强壮、游手游食以至赤贫者,皆不滥助,以乖劝善之义”。这一规定 ( )
A.表明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B.弥补了政府救济的不足之处
C.一定程度上具有教化乡里的作用
D.经政府默许具有法律约束力
15.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皇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这根本上反映了 ( )
A.书写载体影响户籍管理方式 B.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书写载体已发生革命性变化 D.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
16.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这表明当时 ( )
A.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 D.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17.隋文帝令各州县“大索貌阅”,将户籍登记的年龄、相貌与本人核对,清查出隐匿户口并将其纳入国家编户。这次检查户口,“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这一举措( )
A.根源于吏治腐败的现象 B.打击了士族豪强的势力
C.方便政府实行租庸调制 D.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18.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牒“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过所牒”呈报郡县;郡县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钤印“正过所”,发给行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 ( )
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B.乡啬夫与郡太守、县令丞相互牵制
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19.中国古代实行乡、亭、什伍、保甲的纵向管理,这是“经”;宗族、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这是“纬”;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则是经、纬之基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重在强调中国古代 ( )
A.基层组织的严密性 B.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C.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D.践行礼法并施的理念
20.明人的祖先祭祀,依据祭祖地点,可以划分为墓祭、家祭、祠祭。明后期宗族建祠祭祀祖先更为普及,祭祀始祖的统宗祠堂更多,江南地区是宗族建祠兴盛的地域,编修族谱也很盛行,表现出强烈的以谱法接济宗法的观念。这说明 ( )
A.市镇经济冲击了社会观念 B.宗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C.观念更新带来宗族组织化 D.理学影响社会的变迁
21.有学者认为:隋朝初期国家设计义仓的目的是关键时刻开仓济民,挽救社会危机,但隋文帝后期将义仓收为中央管理,不仅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反而成为国家灭亡的助推器。这主要是因为隋朝义仓制度 ( )
A.加剧了政府和人民的矛盾 B.限制了义仓的赈济功能
C.导致了隋末官员日益腐化 D.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22.自宋以来,各大宗族均设有义田、义庄、义学、义宅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至明清时期,义庄作为宗族的经济实体,已经超越了偶发的、单纯的济贫性质,具备了初级形态的社会救济性质。这说明( )
A.世家大族掌控着地方救济 B.宗法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C.政府的救济政策发生变化 D.民间力量承担着社会功能
23.《康济录》载:“万历间,御史钟化民救荒,令各府州县查勘该动工役,如修学、修城、浚河、筑堤之类,计工招募,以兴工作,每人日给米三升,借急需之工,养枵腹之众,公私两利。”据此可知,明代救荒 ( )
A.主体是民间慈善组织 B.核心是保证粮食供应
C.出现了“以工代赈”的方式 D.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负担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 概况
春秋战国 时期 人口管理实行的是调查制,秦朝开始转为申报审核制,即由户主或本人主动向官府如实申报,官府核实,称为“案比”,之后登记载册
汉代 每年农历八月全国各地都要进行“案户比民”,汉代后期,出现大量流民和豪强隐匿人口的现象,户籍信息严重失真
魏晋南北朝 时期 南朝梁用鼓励修订家谱的办法来替代户籍登记;北朝专门设僧籍,免除僧尼一切课役
隋唐时期 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派遣官吏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基本沿用隋制
宋代 在全国重新统计人口,创造了“户牌制”,即打破原先的坊巷界限,改为以街道为基础做人户登录;为管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设立临时户籍
明清时期 明政府使用黄册作为正式的户籍。黄册编制程序更为严格,内容更为详尽,每十年编制一次。清初沿用黄册,后改为人丁编审。雍正年间,人丁编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保甲制度
根据表格内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D 6.D 7.D 8.D 9.A 10.C 11.C 12.A 13.B
14.C 15.B 16.D 17.B 18.C 19.A 20.B 21.A 22.D 23.C
24.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
阐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国家需要掌握人口数据,以便征收赋税,对户籍的管理总体上越来越严格;但在政治动荡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对户籍的管理也较为松懈;政权稳定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趋向严密,对户籍的管理也较严格。每当从分裂走向统一,新王朝就要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统计人口,加强户籍管理,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折射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状况,是古代政治演进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