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多元文明的竞争与发展 综合检测(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多元文明的竞争与发展
1.二战后,苏联在其周边地区已经建立起一圈战略“安全带”(或“缓冲带”),但斯大林还是放心不下,尤其是对一些东欧国家,于是,很快就改变了“联合政府”政策,让各国共产党实际掌握国家权力,并向这些国家输出苏联模式体制。苏联的这一系列举动( )
A.旨在确保东欧国家的持久和平 B.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抗
C.团结了东欧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D.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2.1948年,美国在巴黎专门成立展览部,先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巡展,以解释美国的“和平目的”和生活方式,宣扬“美国市民生活中享受的无阶级性、繁荣和权益”,在西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的这一做法旨在( )
A.积极拓展海外商品销售市场 B.同苏联争夺不结盟国家
C.利用文化冷战实现战略目的 D.缓和美苏间的紧张局勢
3.苏联从1948年开始,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1400多座干扰设备来专门干扰“美国之音”“自由电台”“自由欧洲电台”等针对苏联的公开和隐蔽的宣传活动,同时在国内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宣传和加强管控。苏联此举意在( )
A.着力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B.巩固与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C.与美国加紧争夺“中间地带” D.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4.1958年,美苏正式签订文化交流协定,在文艺、科教等领域持续展开了一系列交流活动,文化关系成为两国关系中相对稳定的内容。此后,这一政策为美国历届政府继承。这反映了( )
A.美苏争霸重心逐步转移 B.两极格局下缓和与紧张并存
C.文化交流主导国际关系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5.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同时IMF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这表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不复存在 B.美国丧失了经济新主地位
C.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双重保障 D.各国经济发展独立性增强
6.二战后初期形成以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系统论》;以研究信息获取、传输、存贮、处理和变换的《信息论》;以研究控制和调节一般规律的《控制论》。它们的产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沟通了科学技术不同门类之间的联系。据此,“三论”的提出( )
A.推动了生产领域的根本性变革 B.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理论依据
C.催生了高新科学技术群的出现 D.成为科学理论实现重大突破的依据
7.1945年,工党竞选人艾德礼积极回应人民“新英国”期待,承诺建立“福利国家”和国有化,与保守党的冷漠形成了对照。工党执政后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把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国民,由国家承担责任。材料表明( )
A.英国率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B.工党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
C.政党政治推动福利共识形成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8.有学者认为:“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即便是在二战中左右逢源,善于钻阵营空子的苏联,也在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续。”材料表明苏联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
A.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B.苏联的经济体制落后于美国的经济体制
C.体制与生产力水平脱节
D.苏联的改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9.1983年,美国颁布法案明确声明:有关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知识,对于美国国家安全、对于在对外关系中促进国家利益以及对于审慎处理国内事务,都是最为重要的。发展和利用有关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知识,取决于国家力量的支持。美国此举旨在( )
A.开启“和平演变”战略 B.强化对苏联的遏制
C.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 D.缓和美苏两国关系
10.1971年,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菜亚诺的著作《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阐述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类的贫困”“发展是遇难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它揭示了当时拉丁美洲( )
A.民族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 B.自殖民统治以来长期的贫困落后
C.成为欧洲国家的原料产地 D.政局动荡与经济发展停滞的现状
11.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下半叶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毁灭性热核武器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二是日益加强的世界整体性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今天的人类已不能再打无限化的总体战争了。据此可知( )
A.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已消失 B.各民族间的矛盾日益缓和
C.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走向和平 D.各国家间的竞争逐渐减弱
12.八国集团(简称“G8”),曾经是一个跨国经济组织,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及俄罗斯,2009年后,该组织在全球经济事务上的主要功能逐渐被包括中国、巴西、印度在内的二十国集团(简称“G20”)取代。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B.各国对区域集团化的积极响应
C.全球治理的诉求与国家实力消长 D.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杰弗逊出任第三任美国总统期间,他的政府首次组织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计划,为科学活动拔专款,承认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尊重科学家。美国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エ厂中心实验室”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科学家跳出了纯科学的圈子,从大学实验室走出来到企业工作,寻找科学应用于技术的道路。在1860—1914年间,美国的科学活动已向组织起来的集体形式发展。1915年美国国会批准建立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这是政府建立的第一个军事研究机构。1940年,罗斯福总统在参战前タ大カ动员国家的科学技术资源,为此采取一系列集中化的组织措施,先后组建了国家国防委员会和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战后美国的工业和大学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们成了美国两支巨大的科学技术研究系统。
——据夏源《国外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整理
材料二 1970年4月,勃列日涅夫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苏联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的形式,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消除了研究和采用新技术各阶段的裂痕,缩短“科研生产”周期。1979年7月通过的新决议规定,所有エ业部门都要在部一级建立科技发展统一基金,基金的来源由企业和联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利润提成建立。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进步提出了改革科研体制,加速科技进步的措施。为了迅速发展信息业和计算机生产,苏联设立国家计算技术和信息学委员会,综合、协调地加速发展计算机生产和信息业;调整科研机构的设置,建立跨部门科学技术综合体,下放某些科研和设计机构的领导权,精简科研机构。
——据宁健强《苏联科技体制的发展及其改革》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展科技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美国、苏联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美国南北战争后是经济的“镀金时代”,工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据【美】路易斯D约翰斯顿《历史课:理解制造业的衰退》整理
材料二
——摘编自张宇燕、郭濂主编《中美经济结构与宏观政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所示现象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947—2012年美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基本历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苏联在其周边地区已经建立起一圈战略‘安全带’(或‘缓冲带’),但斯大林还是放心不下,尤其是对一些东欧国家,于是,很快就改变了‘联合政府’政策,让各国共产党实际掌握国家权力,并向这些国家输出苏联模式体制。”可知,二战后的苏联,不仅在周边地区建立“安全带”,还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向东欧国家输出苏联模式体制,其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边境安全,但在“冷战”的大环境之下,这些举措会加剧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B项正确;目的在于确保苏联国家的边境安全,而非确保东欧国家的持久和平,排除A项;团结了东欧国家反对霸权主义,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C
解析:美国在巴黎开展各种巡展宣扬美国生活无阶级性等,其实质是对美国意识形态的一种文化输出,美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西欧国家对美国的认识,达到让西欧国家认可美国文化的战略目的,故C正确;巡展的目的是对西欧国家进行文化输出,而不是扩展海外市场,故A错误;美国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文化输出改变西欧国家对美国的认识,跟不结盟国家无关,故B错误;美国的这一做法并不能缓和美苏的紧张局势,一定程度上可能还会加剧紧张局势,故D错误。故选:C。
3.答案:D
解析:选择D:根据材料“干扰‘美国之音’‘自由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在国内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宣传并加强管控”可知,冷战期间,苏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力度,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排除A:“着力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材料主要展现的是苏联对自身的防护。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对“中间地带”的争夺。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美苏进行全面冷战对峙,但同时美苏在文化领域展开交流活动,反映两极格局下缓和与紧张并存,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美苏争霸重心转移,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文化交流主导国际关系,排除C项;当时美苏进行全面冷战对峙,和平与发展尚未成为时代的主题,1985年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可知,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它们的产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沟通了科学技术不同门类之间的联系”可知,“三论”的提出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理论依据,B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催生了高新科学技术群的出现,排除C项;科学理论说法太笼统,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选择D:由材料可知,二战后英国政府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由国家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排除A:“率先”表述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已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排除B:工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C:材料只提及英国工党的承诺,无法得出“共识”。
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善于钻阵营空子的苏联,也在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续”,可以看出苏联原有体制的弊端得不到解决,不能很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项正确;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仍然是体制带来的结果,排除A项;体制好坏应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适应国情,排除B项;苏联并不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鼓励加强对苏联与东欧知识的研究,目的是出于本国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实现,故B项正确。“和平演变”一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故排除A项。注重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0.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向拉美侵略扩张,他们建立殖民地,发展种植园经济,开采金银矿,掠夺资源,并屠杀印第安人,给拉美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造成拉美地区长期的贫困落后,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意在说明殖民扩张对被殖民地区的危害,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C项说法不全面,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
11.答案:C
解析:选择C:根据材料“一是毁灭性热核武器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二是日益加强的世界整体性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以来,随着各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即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走向和平。排除A:人类面临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排除B:局部地区的民族矛盾仍较为尖锐。排除D:“各国家”的表达太绝对。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2009年后,该组织在全球经济事务上的主要功能逐渐被包括中国、巴西、印度在内的二十国集团取代”,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壮大,进一步完善了全球的治理,C项正确;“已经建立”表述错误,排除A项; “各国”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排除D项。故选:C。
13.答案:(1)政府历来重视科技发展;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建立“工厂中心实验室”体制;以国家力量发展军事科技;建立工业和大学两大科技研究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科技的措施与美苏竞争紧密相关。
(2)美苏经济、军事竞争的需要;战后欧洲科学技术革命和改革的刺激;苏联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斯大林模式弊端显现,对斯大林模式改革的需要。
(3)政府应为科技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要提高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加强科学研究机构以及研究队伍建设;科技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等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从杰弗逊到罗斯福总统对科学的态度,概括出美国政府历来重视科技发展;根据材料一“从大学实验室走出来到企业工作,寻找科学应用于技术的道路”“形成了‘工厂中心实验室’体制”,概括出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建立“工厂中心实验室”体制;根据材料一“政府首次组织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计划”,可以概括出以国家力量发展军事科技;根据材料一“战后美国的工业和大学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得出建立工业和大学两大科技研究体系;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科技的措施与美苏竞争紧密相关。(2)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原因有美苏争霸的需要、战后欧洲科学技术革命和改革的刺激;根据材料二“实行统一计划领导,消除了研究和采用新技术各阶段的裂痕”“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科研体制”等信息可知,原因有苏联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苏联模式弊端显现,出于改革苏联模式的需要。(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验、教训和努力的方向等角度来谈得到的启示。可以从政府的支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重视科技与工业生产的结合、提高国家综合国力、重视发展科技等角度回答。
14.答案:(1)原因:南北战争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领土和殖民扩张扩大了国内外市场;欧亚移民为美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必备的技术经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2)1947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总体稳定但略有变化。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急剧膨胀,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尚未凸显;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不断增强。
20世纪70年代初至2012年: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传统服务业和政府部门产业相对稳定,制造业和农业下降明显。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兴起;美国为降低成本对外转移制造业;政府干预经济力度的减弱;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
解析:(1)根据图可知,l870到191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意味着该时间段美国的工业在持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在政治方面的障碍;从美国的殖民扩张角度分析,得出海外殖民扩张扩大了国内外的市场,进一步刺激了生产力的提升,高质量的欧亚移民为美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备的技术经验;l870年到1910年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处于中心地位,使得其工业高速发展;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垄断组织不断形成和发展。(2)根据图可知,1947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从1947年到2012年,美国经济结构中,除了现代服务业增长明显以外,其他几种经济类型总体来说发展比较稳定。1947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急剧膨胀;从马歇尔计划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马歇尔计划使美国牢牢控制住了西欧;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角度分析,得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也使得美国经济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图示世纪70年代初至2012年: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传统服务业和政府部门产业相对稳定,制造业和农业下降明显。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兴起;从美国的国家政策角度分析,得出美国为降低成本对外转移制造业;从7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政府干预经济力度的减弱;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得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