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2020年12月17日,经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一趟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一次智慧与勇气兼备的无畏探险。这位“天外来客”名字中的“嫦娥”,据说本称妲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这位西汉皇帝( )
A.增加赋税徭役 B.倡导勤俭治国 C.巩固统治 D.修筑长城
3.2022年3月,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项考古成果确认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献记载霸陵在凤凰嘴的观点,此事表明( )
A.历史文献可信度高于考古发现 B.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历史文献
C.考古发现不能作为历史证据 D.历史文献记载的都不是真实的
4.天下初定,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又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汉高祖这些措施体现的思想是( )
A.以法治国 B.以礼治国 C.无为而治 D.楚汉之争
5.《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A.刺史制度 B.强征赋税 C.休养生息 D.严刑苛法
6.汉代体育项目众多,包括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深受民众喜爱,甚至帝王也参与“斗虎”“格熊”活动。这反映出,汉代社会风尚的一个侧面是( )
A.崇尚勇武 B.含蓄内敛 C.悠然清闲 D.宁静纯朴
7.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第二章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秦始皇 B.汉献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
8.青岛某中学九年级的李华同学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设计整理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部分)”(见下图)。图片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注重灌溉工具的变革 B.重视生产工具的演变与改进
C.以农业的种植为中心 D.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
9.文景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大力发展生产,“以德化民”,出现汉初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下列对“文景之治”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B.人民生活安定 C.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D.国家积累了大钱粮
10.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
A.吸取秦忘教训 B.提倡节俭
C.发展生产 D.巩固统治
11.“兵皆罢归家”“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些国策的提出,表明汉初统治者实行( )
A.休养生息 B.闭关锁国 C.推恩令 D.盐铁专卖
12.汉文帝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据此可知他( )
A.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实施了严刑苛法
C.加重了农民的赋税和徭役 D.加紧对农民控制
13.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干支历的岁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皇权仪式加强 B.农桑是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
C.重农抑商一直推行 D.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4.《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A.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15.宋人冯必大《咏史》:“亭长(指刘邦)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诗中的“清凉水”喻指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布衣将相的格局
C.地方诸侯的解决 D.汉承秦制的策略
16.下图中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出现的原因是:( )
A.统治者的休养生息 B.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C.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17.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据此可知汉初
A.尊崇儒术深得民心 B.“盐铁官营”收益颇丰
C.开元盛世后生活腐化 D.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
18.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这些举措
A.体现抑制诸侯王的意图 B.贯彻了儒家仁政思想
C.促进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D.促成了“光武中兴”
19.“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材料中的“高祖”是指
A.刘邦 B.刘秀 C.刘备 D.刘徽
20.西汉建立之初,《汉书·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饿死),凡米但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当时的社会的境况:
①百姓没有工作②饿死了很多人 ③物价暴涨④人食人、死者过半⑤社会稳定⑥百姓安居乐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⑥
21.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这一年是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22.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表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时间 事件 影响
前221年 秦统一六国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统一后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更集中,巩固统一
前195年 汉文帝即位 开创“文景之治”
前141年 汉武帝即位 巩固大一统王朝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3.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屈原和贾谊是湖湘文化的开启者。他们分别生活在:
A.春秋战国 B.春秋西汉 C.战国西汉 D.战国东汉
24.驷马安车(如图)为汉朝一种车驾。西汉初期,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末战乱频仍 B.“文景之治”的出现
C.统治者出行需要 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25.表是汉代的史料记载。由此可见汉代( )
文献 出处
汉文帝指出“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于是“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 《汉书》卷四《文帝纪》
汉宣帝曾下诏“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 《汉书》卷八《宣帝纪》
(东)汉顺帝“赐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后汉书》卷六《顺帝纪》
A.政治局面稳定 B.用孝道教化百姓
C.农业得到发展 D.儒学理论已形成
二、填空题
26.汉高祖采取的措施
①下令“______________”,让士兵_________________;(解甲归田)
②将奴婢释放为___________,以增加_________________。(释奴为民)
③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赋税,相应地减免___________。(轻徭薄赋)
27.治世的表现(治国效果):政治___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人民生活_____________。国力有很大增强,国库钱粮充盈。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___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2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
材料二:秦至汉初田税增收比重演变
时期 秦始皇时 汉高祖时 汉惠帝时 汉文帝时 汉景帝时
田税 2/3 1/15 1/15 1/30 1/30
——整理自杨明《秦及汉初赋税制度探究》材料三: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圆狗马滠御无所增益”。有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召来匠人计算了一下,需要百金。文帝就说:“百金相当于中等富裕的百姓十家的产业,我住着先帝留下来的宫殿,就常常感到惶恐,还建露台平干什么?
——摘编自范富《汉文帝治国理攻想研究》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一的治国思想在汉初的具体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2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
材料三 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
(3)材料三反映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
(4)根据材料和问题,指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材料二 “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如何发展孔子思想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起义在历史上有何地位?
(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上(皇帝)于是约法省禁(制定许多节约的措施),轻(减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收入的十五分之一用来交税),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根据官府的用度来制定农民的赋税标准)。
——《汉书》
材料二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造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原因。
(2)为改变这一局面,西汉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出现了什么结果
(3)从材料二中可知,汉景帝非常重视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秦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朝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王朝,故材料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符合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符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
汉文帝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营造安定团结、休养生息的政治局面,开启了“文景之治” 的发端,排除AD项,B项正确;巩固统治是采取措施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B项。
3.B
【解析】
根据材料“考古成果确认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献记载霸陵在凤凰嘴的观点”表明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历史文献,B项正确;历史文献可信度高于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不能作为历史证据和 历史文献记载的都不是真实的这三个表述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4.C
【解析】
据所学知,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汉高祖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题目中汉高祖这些措施体现的思想是无为而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以法治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以礼治国,排除B项;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西汉建立之前,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解析】
根据材料“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得出西汉初年,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社会混乱,为了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制度创新,排除A项;强征赋税、严刑苛法与材料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6.A
【解析】
“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斗虎”“格熊”等体现出汉代尚武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含蓄内敛、悠然清闲以及宁静纯朴都不符合材料中“崇尚勇武”的社会风尚,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7.C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词,“消灭项羽,建立汉朝”“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是汉高祖。·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征战,史称“楚汉之争”,最后刘邦消灭项羽,取得胜利,建立汉朝,刘邦是汉高祖。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C项正确;ABD的人物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解析】
根据材料“耧车”“翻车”“曲辕梨”“秧马”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不断的演变与改进,生产工具的演变和改进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耧车、秧马和曲辕梨部署灌溉工具,排除A项;生产工具的变革不能说明我国以农业种植为中心,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我国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C项错误,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10.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了秦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同时这些措施的实行客观上起到了减轻人们负担和发展生产的作用,D项正确;吸取秦亡教训,属于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提倡节俭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B项;发展生产是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兵皆罢归家”、“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些国策的提出,表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A项正确;闭关锁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排除C项;盐铁专卖也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解析】
汉文帝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据此可知汉文帝推行了轻徭薄赋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A项。
13.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桑是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皇帝亲耕、皇后亲蚕”说明国家重视农桑,B项正确;材料反映国家重视农桑,并非“封建皇权”,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排除C项;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初一直到汉景帝时期,一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A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实行盐铁专卖平抑物价,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邦的“约法三章”本质上是废除秦朝暴政,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适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这是刘邦成功的关键,A项正确;布衣将相指的是西汉政权建立后形成的由布衣出身的人致身将相的局面,在此处指代不明确,排除B项;西汉建立之处,百废待兴,统治者者首先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迅速安定下来,地方诸侯的解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秦朝实行暴政,汉朝不可能全面继承秦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解析】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出现的朝代是汉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人口的增长,A项正确;国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从唐朝中期开始的,排除B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排除C项;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是从宋朝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解析】
根据“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即西汉中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排除B项;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开元盛世,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解析】
材料中提到的措施对应的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结合所学,休养生息政策是为了恢复发展生产以促进统治的长治久安,而这些措施也确实有利于促进汉朝封建统治的稳固,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更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不是为了抑制诸侯国势力,而是为了恢复发展生产,排除A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材料提到的时间是西汉初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解析】
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因此“高祖”即刘邦,A项正确;刘秀是光武帝,排除B项;刘备是三国时蜀国皇帝,排除C项;刘徽是数学家,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民失作业”,这是百姓没有工作;“大饥馑(饿死)”,这是饿死了很多人;“米但五千”,这是物价暴涨;“人相食,死者过半”,这是人食人、死者过半;B项正确。发生了这些情况就是不是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1.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世纪一百年,一个年代十年,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故公元前202年即公元前3世纪末,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D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的关键词涉及的都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D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先秦时期,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指隋唐时期,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3.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屈原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是西汉政论家,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4.B
【解析】
根据材料“西汉初期,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可知,西汉初经济凋敝;而“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则反映出西汉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文景之治”的出现,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项正确;战乱频仍不会出现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统治者出现的需要并不是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针对的是地方王国势力,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汉宣帝、汉顺帝时都采取了优待“年八十以上”百姓的措施,这些敬老的做法,意在用孝道教化百姓,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政治局面稳定”“农业得到发展”方面的信息,排除AC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理论已形成,且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6. 兵皆罢归家 还乡务农 平民 农业劳动力 徭役及兵役
【解析】
【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点睛】
27. 清明 发展 安定 文景之治
【解析】
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府库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28.具体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出现了“文景之治”,为以后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解析】
解答第一小问“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可见,汉朝初期相较于秦朝税收的比重减少,汉文帝、景帝时的税收比重比汉高祖时亦有所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采纳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具体表现。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出现“文景之治”方面作答,同时点明其为之后汉武帝的统一奠定一定基础。
29.(1)人口锐减、社会动荡
(2)与民休息或休养生息
(3)文景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4)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解析】
(1)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当时西汉处于人口锐减、社会动荡的时期。
(2)根据材料“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可知,西汉初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3)根据材料“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具体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30.(1)孔子:“仁”。孟子:“仁政”(或:民贵君轻)。
(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变化: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
政策:休养生息。
(4)统治者要关注民生(或:要以人为本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仁者,爱人也。”说明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孟子将孔子思想进一步发展,在政治上提出了实行“仁政”的主张。
(2)“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概括一下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秦朝暴政。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为秦朝灭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及材料“…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知,西汉前期经济状况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从孔孟思想,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经济的发展可以得知,要以民为本,保护人民的利益,统治者要关注民生等。
31.(1)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社会极端贫困。
(2)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3)发展农业生产。措施: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天下既定,民亡盖臧”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社会极端贫困。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这一局面,汉高祖和他的继承者汉文帝和汉景帝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3)根据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的信息可知,汉景帝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