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如表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思想家们关于义、利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了战国时期( )
思想家 主张
儒家学派 《荀子·大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
墨家学派 《墨子·贵义》:“万事莫贵于义”;《墨子·经上》:“义,利也。义可以利人”。
法家学派 《韩非子·八经》:“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
A. 诸子百家学术观点分歧 B. 重义成为时代潮流
C. 新的阶级对立日益凸显 D. 义利矛盾引发关注
2. 董仲舒提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主张( )
A. 与孔子的思想完全一致 B. 促成了“文景之治”局面
C.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 推动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3. 东汉末年,人们将佛教中的“佛”视为一种大神,将其置于道教之中,并将佛教“情虚无为”的教理与道教学说相比附。这种认识( )
A. 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 B. 体现了道教是社会主流思想
C. 推动了魏晋玄学兴起 D. 受到了三教并行政策的影响
4. 下图反映的是隋朝不同时期的人口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经济的发展 B. 赋税制度的改革
C.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5. 南朝民歌的篇幅多半短小,内容主要描写爱恋的悲喜心情;北朝民歌语言朴素,情感率真,风格刚健,内容偏重于对社会现象的描写,这反映出( )
A. 南北社会环境存在差异 B. 儒家思想遭受严重冲击
C. 地理环境决定文学创作 D. 华夏文化中心逐渐南移
6. 北宋前期,官员的第一任差遣是在地方担任幕职州县官,或者出任管理仓库等经济事务的监当官,同时中央官员也可保留高官身份到地方任职。这一举措( )
A. 有助于京官和地方官员的双向流动 B. 体现了官府对社会限制的松弛
C. 使政府所有官员都有基层任职经历 D. 有利于地方的官员到中央任职
7. 宋元年间诗人徐钧的《史咏》以《资治通鉴》为素材,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及尊卑贵贱对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加以咏叹,体现了善善恶恶、君君臣臣、崇义正理的历史观。据此可知,《史咏》的创作( )
A. 实现了文学发展世俗化 B. 利于推广新型的文学体裁
C. 深受理学历史观的影响 D. 旨在加强汉人的民族观念
8. 唐宋时期,酒在文学中大都与官宦文人、风流雅士或深山隐士相随出现,并大多是诗酒相连;明清时期,售酒与用酒不再分身份和职业。引起这一变化主要因素是( )
A. 酿酒技术进步 B. 经济发展水平
C. 政治权力干预 D. 理学思想影响
9.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威权在上,事皆亲决”。成祖时“奏章皆亲览,不假手他人”。宣宗时始有票拟之制,“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面决可否”。宪宗以后“帝渐疏于政事”,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并演变成制度。这反映了( )
A. 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 B.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C. 内阁大臣代行丞相职权 D. 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10. 明清政府面对境内反对势力、“倭寇” 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采取“迁界”“海禁” 等措施,企图依靠远离海洋、抑制民间海上贸易来固守疆土,抵御外敌。这反映出( )
A. 封建制度衰弱无力抵抗劲敌 B. 明清的统治者海洋意识淡薄
C.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明清的统治者忧患意识强烈
11. 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浙江余杭县(今余杭区)城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时代 (时间) 弘治(1488— 1505年) 嘉靖(1522— 1566年) 万历(1573— 1620年)
余杭县 3市4镇 7市4镇 10市7镇
A. 农业的发达使余杭县集市增多 B. 政府重商政策促进了市镇发展
C. 海外贸易发达促进了城镇增加 D. 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
12. 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据此可知,两者( )
A. 都积极投身于学习西方的实践 B. 都是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回应
C 都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D. 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13. 魏源指出,当时儒学“‘上不足制国用,外不足靖疆圉,下不足苏民困’,没有用处”;“‘毕生治经,无一言益己,无一事可验诸治者,’也无作用”。他旨在强调( )
A. 学用结合以解决现实问题 B. 朝政改革和观念更新
C. 亟待传承和完善当时儒学 D. 发展科技和师夷长技
14. 1859年,英法进京交换《天津条约》批准文书,见大沽口海河堵塞,指责中国失信并派随带的海军进攻,僧格林沁下令狙击。对此,清朝解释海河既为中国领河,中国自有设防权。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 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B. 近代海防兴起
C. 闭关自守不断强化 D. 主权观念萌发
15. 下表所示是洋务运动两位代表人物的有关言论。二者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 )
人物 思想主张
奕诉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中国欲自强,应当学习外国之利器,而学习外国利器,先要觅制器之器
A. 革新政治与整顿军事并重
B. 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
C. 求强和求富不可并驾齐驱
D 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16.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官员张之洞、王先谦等人劝谕民间开矿并使用机器,丁日昌等人鼓励民间兴办新式轮船,李鸿章率先授予华商火柴专利,等等。这些举措
A. 有助于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 消除了近代官商之间的经济矛盾
C. 促进了我国近代工业体系建立
D. 加快了我国民族工业的独立发展
17.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谕令各地广办地方团练,协助官府加以镇压。但团练的领袖也开始行使征税和司法等原本由地方官府牢牢掌握的“正式权力”。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 )
A. 引起清朝政治权力变化 B. 导致中央政治机构异变
C. 巩固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D. 促进清政府与列强勾结
18.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该事件( )
A. 导致地方分裂割据加剧 B. 动摇清朝政府的统治
C. 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 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
19. 1889年,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国”。梁启超1902年发表《新中国未来记》,他设想的“新中国”,曰“大中华民主国”,第一任总统为光绪皇帝。“新中国”采用立宪政体,前期为君主立宪国,到光绪让权时转为民主共和国,“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必不轻用急激剧烈手段”。由此可知,康梁的思想( )
A. 充分保证了人民主权 B. 兼具了改良与革命色彩
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开启了向西方学习之路
20. 下图反映的内容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亦是一种国家形态结构,我国大一统的政治实体形成于秦汉时期,但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定,秦汉以后,实现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方式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标。
---据卜完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等整理
材料二 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解决边疆“内患”的重要史实并简析能够解决边疆“内患”的原因。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从发展趋势看, 存在着两个互相矛盾而又互相连接、互相制约的过程,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存在着菜种关联,但本质上不是互相结合,而是互相排斥。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沧”,而且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并存的。前者是个向下“沉沧”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向半殖民地的“沉沧”主要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向半封建的发展主要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是社会的进步,而不是“历史的沉沧"。
——摘编自李时岳《近代史新论》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点拟定一个论题, 并展开论述(赞成、质疑、修改皆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年2月,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促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开始从制度层面进行觉醒和反思,走上了探索寻求“救亡”与“启蒙”之路……而当时的清政府因巨大的赔款使财政陷入严重的困境,它不得不在1895年颁发章程,奖励民营,从立法上奖励私人投资设厂。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关条约》中帝国主义侵华方式变化的表现,结合内容说明该条约造成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