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阶段检测卷四阶段检测卷(四)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八、九单元)(答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阶段检测卷(四)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八、九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如图漫画中,英国人约翰艰难地行走在写有“马歇尔援助”的绳索上,美国山姆大叔问道:“约翰,如果没有这条绳索,你能否运送货物?”漫画说明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是( )
A.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 B.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C.推动欧洲走向经济合作 D.直接对抗华沙条约组织
2.1962年10月23日,美洲国家组织召开紧急会议,针对苏联“对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危险威胁”,支持美国对古巴的封锁政策。这主要是基于当时苏联( )
A.援助中国进行核实验 B.指使东德修柏林墙
C.与美国展开了核竞赛 D.在古巴部署了导弹
3.有学者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导致此“奇特的混合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发生 B.美国企图建立单极霸权失败
C.国际力量的重新分化与组合 D.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兴起壮大
4.20世纪50~60年代创造了一批以“反战”“和平”为主题的歌曲,如《给和平一个机会》《我们制造武器干什么?》等,这些歌曲在社会上大受欢迎,并在世界各地的反战活动中反复唱响。这表明( )
A.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B.世界处于一片战争硝烟之中
C.二战后出现反战和平浪潮 D.大国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
5.20世纪60年代,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主要是亚非国家,拉美只有古巴。1979年,非洲国家(除南非外)全部加入不结盟,拉美国家数量增至11个。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大量民族国家实现独立
C.第三世界成为美苏斗争重心 D.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6.下表为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变化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 1945 1950 1955 1960 1970 1990
国家(个) 51 60 76 99 127 170
A.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联合国内部改革的推动
C.新兴独立国家的增多 D.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
7.苏共在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下列做法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8.下表所示为1952~1970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情况。这一情况( )
时间 日本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意大利
1952~1960年 8.2 2.8 2.7 7.5 4.8 5.8
1961~1970年 11.2 4.1 2.8 4.8 5.8 5.6
A.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B.表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C.说明日本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 D.促进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9.如图为21世纪初联合国召开的某次重要会议的徽标。下方的人形代表社会公平、中间的曲线代表经济增长、上方的叶子代表环境保护,这三个元素构成一个地球形状。该徽标蕴含的理念是( )
A.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B.文化多样化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C.可持续发展与地球之间的密切关系
D.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之间的关系
10.1962年9月,利别尔曼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文章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这一文章的发表( )
A.表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B.表明扩大企业自主权已为苏共中央所认可
C.推动了苏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推动了赫鲁晓夫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
11.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
A.恢复集权管理体制 B.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D.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12.1947年,尼赫鲁在庆祝印度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所说的“厄运时代”是指( )
A.受英国的殖民统治 B.地震给印度人民带来灾难
C.持续的国内战争 D.东南亚金融危机
13.苏联担心加入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会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危险引过来,并对加入这一体系就要分享的国民生产总值、黄金储备等信息心有疑虑。但最终仍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世界银行协定。这说明,当时苏联( )
A.屈从于美国的经济压力 B.加入到与美国争夺经济霸主的行列
C.让渡了自身的国家利益 D.认识到经济合作与战后和平的关系
14.2016年以来,欧债危机尚未根除、英国脱欧公投成功、北非“颜色革命”后动乱不息、恐怖主义持续并蔓延、土耳其发生未遂军事政变、欧洲难民潮不堪重负、民粹主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等。这说明( )
A.逆全球化成为一种潮流 B.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必要性
C.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 D.当今时代主题已经发生变化
15.两极对峙格局结束之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样的时代中( )
A.动荡不安的局势不再存在 B.发达国家主宰当今世界一切事务
C.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D.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无发言权
16.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等倡议和思想,先后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体现了( )
A.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B.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导国际政治新秩序
C.中国与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世界情怀和大国担当
D.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外交的首要目标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补资本主义有两重含义,一是资本所有权方面的‘人民化’,二是社会制度方面的‘福利化’。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二十世纪的历史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修补资本主义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的具体表现和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下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三 1989年共产主义制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崩溃,当然还有东德——它以并入联邦德国而整体消失……一度令人畏惧的柏林墙被敲成一片片碎片做了纪念品。1991年12月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镰刀锤子的苏联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据《俄罗斯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4分)
(3)材料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 785 2 733 484
1955 285 10 617 4 527 941
1965 1 223 11 926 9 102 4 116
1975 2 390 10 582 14 134 10 231
1980 3 712 10 080 14 800 11 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1)根据材料,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四个国家钢产量总体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1945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在过去的25年间,合作场景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大约5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 2009年7月19日,《北京日报》有一篇文章指出,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
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90年代以来,墨西哥、亚洲、俄罗斯、巴西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对国家资本的快速流动和失控的后果有了惨痛的认识。
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LO”,虽然是在沃尔夫斯堡(德国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以及应对之策。(10分)
阶段检测卷(四)
1.解析:根据材料中“英国、‘马歇尔援助’、美国”以及设问“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势力膨胀,西欧衰落,西欧国家包括英国急需美国的经济“援助”。象征经济援助的“绳索”没有任何的安全措施,“英国人约翰”在“绳索”上“运送货物”是很艰难的,需要受到美国的控制,故B项正确;A项是客观影响,排除;推动欧洲走向经济合作的是1950年的法国外长发布的舒曼计划,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此时马歇尔计划由于西欧逐渐谋求联合而早已无法根本落实,排除D。
答案:B
2.解析:材料中的苏联“对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危险威胁”是指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对古巴实施封锁,故答案为D项;这一时期苏联没有对中国核试验提供支援,排除A项;东德修柏林墙是在1961年,也不存在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排除B项;苏联与美国展开核竞赛,与美国封锁古巴无关,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此“奇特的混合格局”形成的原因是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崛起,这是国际力量的重新分化和组合,故选C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其原因之一,能够促使材料中“单极”的出现,但“多极”的局面在此之前就已出现,排除A项;美国企图建立单极霸权失败,是这一格局带来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兴起壮大也是其原因之一,促进了材料中“多极”的出现和发展,但不是“单极”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
答案:C
4.解析:由材料“以反战、和平为主题的歌曲”“在社会上大受欢迎,并在世界各地的反战活动中反复唱响”可知二战后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出现了反战和平浪潮,故选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二战后出现反战和平浪潮,不能说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排除A项;20世纪50~60年代二战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军备竞赛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C
5.解析:20世纪70年代,随着更多的非洲、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不结盟运动的非洲、拉美国家数量大大增加,它们加入不结盟运动,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的成果,发展民族经济,故选B项;多极化趋势是指出现多个力量中心,与非洲、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增多无关,排除A项;欧洲是美苏斗争的重心,排除C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排除D项。
答案:B
6.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45~1990年联合国的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反映了二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新兴民族国家获得独立,故选C项;“区域集团”与材料“联合国成员国数量”不符,排除A项;联合国内部改革主要体现在联合国的职能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排除B项;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项。
答案:C
7.解析:“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可见这是苏共中央最高领导会议,其核心内容是改革农业,结合所学,不难判断是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改革,故选D项。
答案:D
8.解析:表中数据显示,1952~1970年,日本和欧共体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都高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格局的形成对美国霸权形成了挑战,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选A项;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使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但并未丧失,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经济增长率高于美国,并不能说明日本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故排除C项;日本和西欧的崛起,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兴起与发展,世界新格局至今没有形成,故排除D项。
答案:A
9.解析:徽标中“下方的人形代表社会公平、中间的曲线代表经济增长、上方的叶子代表环境保护”,这体现了人类公平、环保,属于可持续发展和地球之间的密切联系,C正确;徽标内容与信息化无关,排除A;文化多样性在徽标中未体现,排除B;“一带一路”主题在徽标中无法体现,排除D。
答案:C
1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赞同利用市场发展产生的方式与手段,反映出此时扩大企业自主权已为苏共中央所认可,B项正确;打破的说法错误,排除A;苏联并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答案:B
11.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C项正确;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A、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排斥自由放任原则,排除D项。
答案:C
12.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在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尼赫鲁所说的“厄运时代”是指受英国的殖民统治,所以A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B、C、D错误。
答案:A
13.解析:据材料“但最终仍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世界银行协定”,可知虽然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但苏联仍然加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这说明苏联认识到了经济合作和战后和平的关系,故选D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屈从于美国的经济压力,排除A项;苏联与美国争夺经济霸主的表现是成立经互会,排除B项;苏联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符合本国利益,排除C项。
答案:D
14.解析:“恐怖主义持续并蔓延、土耳其发生未遂军事政变、欧洲难民潮不堪重负、民粹主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表明国际局势的混乱,要想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故选B项;材料“土耳其发生未遂军事政变”“北非‘颜色革命’后动乱不息”与全球化问题无关,排除A项;材料“恐怖主义持续并蔓延”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C项;当今时代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
答案:B
15.解析: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世界,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故C正确;当前世界动荡局势仍然存在,A错误;发达国家不能主宰一切事务,故B错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具有发言权,故D错误。
答案:C
16.解析:根据材料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的决议,说明中国提出的相关理念得到了世界很多国家的认可,体现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世界情怀和大国担当,表明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C项符合题意;A项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主导”表述错误,排除;我国外交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国家利益,D项错误。
答案:C
17.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中间阶层人数的扩大,建立福利国家。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得出欧共体的成立并发展到欧盟。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一体化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答案:(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中间阶层人数的扩大;建立福利国家。(6分,答对三点即可)
(2)表现:欧共体的成立并发展到欧盟。(2分)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4分)
1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点——“1856年”以及“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可知材料一所反映的俄国社会问题是农奴制激化了社会矛盾。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点——“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以及“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可知材料所涉及的历史史实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据此可知其影响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第二,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中的曲线图可知,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是逐步下降,1921年后迅速增长。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曲线图所展示的几个时间点可知,从1913年到1918年呈逐渐下降趋势,其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8年开始到1921年呈徘徊不前趋势,其原因是俄国内战,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21年开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第(3)问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三“1989年共产主义制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崩溃,当然还有东德——它以并入联邦德国而整体消失”以及“1991年12月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镰刀锤子的苏联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可知是苏东剧变。第二小问启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仅仅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1)问题:农奴制激化社会矛盾。(1分)影响: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的发展。(2分)
(2)趋势:逐步下降,1921年后迅速增长。(1分)原因:笫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内战,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分)
(3)事件:苏东剧变。(1分)启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仅仅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义道路。(2分)
19.解析:第(1)问,美国:从数据可以看出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中后期放缓。苏联;从数据可以看出其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从数据可以看出快速增长。第(2)问,美国:可结合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概括得出,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发展下降则是受经济“滞胀”影响。日本:结合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的内容进行概括,可得出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结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可得出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期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从中国的“一五”计划可得出重视发展重工业。
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产量增长迅猛,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8分)
(2)因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经济“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期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8分)
20.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1945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金融组织成立;根据材料“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可知,国际贸易体系建立(或国际贸易准则确立);根据材料“在过去的25年间,合作场景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大约5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可知,全球(跨国)公司出现;根据材料“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可知,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第(2)问根据材料“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可知,发达国家借着经济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重污染企业;根据材料“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可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根据材料“90年代以来,墨西哥、亚洲、俄罗斯、巴西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对国家资本的快速流动和失控的后果有了惨痛的认识”可知,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增加;根据材料“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可知,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对策:根据所学知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很好地把握它带来的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既要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又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答案:(1)表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金融组织成立;国际贸易体系建立(或国际贸易准则确立);全球(跨国)公司出现。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4分)
(2)问题:发达国家借着经济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重污染企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增加。对策:主动参与,趋利避害;既要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又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