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陕西省榆林实验中学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调研试卷

陕西省榆林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3七下·榆林期中)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他的历史贡献有(  )
①建立隋朝 ②统一全国 ③开凿大运河 ④开创考试选拔人才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建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 开创考试选拔人才制度 。①②④属于隋文帝的贡献,选项C正确;
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故③属于隋炀帝的贡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文帝的主要事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018·绵阳)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
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 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领先于全世界,由于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以及文官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A项表述错误;B项与题意表达的含义不符;D项表述错误。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科举制度的创立,一直流传到外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3.(2023七下·榆林期中)当下我国政府正力争建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人治国理政时共同关注的问题是(  )
A.重视人才 B.厉行节俭 C.善于纳谏 D.减轻刑罚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重用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能;武则天发明殿试制度,提拔了姚崇、宋璟等贤能;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重用了姚崇、宋璟等贤能。因此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人治理国家时共同注意的问题是重用人才。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不是三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
4.(2023七下·榆林期中)如图是唐三彩乐俑,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俑,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乐手神情专注,正在演奏胡乐。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艺术的繁荣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题目的给出的关于这个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的介绍中涉及西域人说明当时民族融合,具有开放的社会局面。而乐舞俑说明艺术繁荣,这个精美的唐三彩也能反映当时手工业的发展,但无法体现农业的发展,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5.(2023七下·榆林期中)大型史诗剧情电影《玄奘大师》真实地再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导演在拍摄该片时,可能会参阅到史料是(  )
A.《史记》 B.《论语》
C.《大唐西域记》 D.《齐民要术》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故题干中导演在拍摄大型史诗剧情电影《玄奘大师》时,可能会参阅到史料是《大唐西域记》,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6.(2017七下·崇仁月考)促使唐朝由盛转衰亡的因素有(  )
①安史之乱 ②藩镇割据③宦官专权④黄巢起义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答案】A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促使唐朝由盛转衰亡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出现在唐朝灭亡以后,⑤不是促使唐朝由盛转衰亡的因素,据此可排除含⑤的BCD三个选项.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安史之乱的知识。
7.(2018七下·东台月考)宋代为了改变武将专横跋扈的局面,采取了不少应对策略。下列属于这方面改革措施的是(  )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③重用武将平定全国
④领兵权与发兵权分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不可能重用武将,故③的说法错误;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首先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还经常对军队进行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的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的重文轻武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8.(2022七下·将乐期中)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最初和北宋对峙的政权是西北的西夏和北方的辽,故①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北方的辽北金所灭,故而演变出北宋、西夏、金的对峙,故②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金灭辽后,又南下灭北宋,北宋宗室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因而演变成南宋、金和西夏的对峙,故④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金先灭辽,后灭北宋,因而不存在辽、西夏和南宋的对峙,因此③是错误的,综上, B 正确,排除 ACD 。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2019七下·盘锦期中)以下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
②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③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曲辕犁和筒车。
④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①②④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发明了新农具曲辕犁和筒车的时间是唐朝,故③表述错误。故答案选C。
10.“历史很精彩,我要去读读。”小丽读了《马可·波罗行纪》。此书中,小丽可能会读到的场景是(  )
A.扬州的人民大面积地种植橄榄、番匣
B.蒸汽轮船沿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
C.往来的官吏们在某地驿站吃饭、休息
D.元大都有雄伟的高架引水桥、圆形剧场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马可·波罗行纪》记叙的是元朝的有关知识。扬州的人民大面积地种植橄榄、番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还未引入这些品种。蒸汽轮船沿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因为蒸汽轮船出现在18世纪,元大都有雄伟的高架引水桥、圆形剧场是错误的,因为高架引水桥、圆形剧场是西方建筑特点。往来的官吏们在某地驿站吃饭、休息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因为元朝有驿站存在,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元朝有关知识的认识。
11.(2023七下·榆林期中)《元史·地理志》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和内地一样管理)。”该材料意在说明元朝(  )
A.对边疆赋役征收水平高 B.中央对边疆的管辖加强
C.内地与边疆的差别消失 D.元朝疆域历史上最辽阔
【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大意是说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
12.(2022·四川)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机构,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个行政机构是(  )
A.台湾府 B.宣政院
C.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台湾府,不符合题意;
B.宣政院,不符合题意;
C.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迁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二 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
(1)根据材料一思考,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节度使有什么权力?请举一例证明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
(2)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关于选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始于唐朝。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拥兵自重,并发动叛乱。
(2)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酿成“安史之乱”。
(3)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有关节度使的有关知识。由材料“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 ”可知,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唐朝;节度使“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 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 如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安绿山和史思明佣兵自重,并发动叛乱。
(2)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酿成“安史之乱”。
(3)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始于唐朝。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拥兵自重,并发动叛乱。
(2) 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酿成“安史之乱”。
(3) 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点评】这是一道有关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专题。内容涉及了节度使的设置及影响、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等相关史实。问题的设置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
14.(2023七下·榆林期中)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材料二: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在当时整个世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如制造瓷器、丝绸、茶叶、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也因为这些缘故,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
——上述材料均选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景德镇原称昌南镇,北宋真宗景德年间
因该地出产的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故改称景德镇。南宋时,有瓷窑两三百座。来自四方的工匠博来众家之长,创造出青白瓷等新品种,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精美瓷器。由荷兰人从泉州饭至欧洲的瓷器,售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摘编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并指出北民南迁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的一个事例,并分析宋代之所以能这样做的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原因。
【答案】(1)两种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影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或: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
(2)事例: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宋夏议和。(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原因:宋代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3)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皇宫瓷器用品生产地;瓷窑最多;瓷器精美;能工巧匠汇聚;博采众长;品种创新;驰名中外;资源丰富等。(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分)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由材料“大概从公元前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的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进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进,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可知,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包括草原上的民族向南移动;中原人口迁移到南。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南方土地肥沃,人口少,其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机构。以此作答即可。
(2)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原因在于宋代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的兴盛。
(3)据材料“景德镇原称昌南镇,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因该地出产的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故改称景德镇。南宋时,有瓷窑两三百座。来自四方的工匠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青白瓷等新品种,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精美瓷器。由荷兰人从泉州贩至欧洲的瓷器,售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皇宫瓷器用品生产地;瓷窑众多;瓷器精美;能工巧匠汇聚;博采众长;品种创新;驰名中外;资源丰富等。
故答案为:
(1)两种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影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或: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
(2)事例: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宋夏议和。原因:宋代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3)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皇宫瓷器用品生产地;瓷窑最多;瓷器精美;能工巧匠汇聚;博采众长;品种创新;驰名中外;资源丰富等。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材料,注意准确识人口南迁现象的相关知识点。
15.(2023七下·榆林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
材料二:元朝建立后,中央政府将山东、山西等“腹里”地区交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在岭北、辽阳等地设立了十个行中书省。而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掌管一省的军政,与中书省互为表里,代朝廷统摄节制地方。元朝所设的十个行省当中,岭北、辽阳、甘肃、云南、湖广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地方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且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从而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
材料三:自秦汉以来,中国政区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边界,但当中央政府式微时地方容易割据称雄。基于这一现象,元朝在设置划政区时,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由于行省的设置不在同一时间,设置时所面临的军事、政治形势也不一样,因此在划分疆域的时候采用犬牙交错的形式。如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地处蒙古帝国兴起发家之地,主要考虑的是防卫祖宗之地;河南江北、云南、四川等军事扼要之地则派驻蒙古骑兵驻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元朝在西藏地区和东南地区设置的地方管理机构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概括改制度的设立带来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秦汉相比,元朝时期的地区规划的不同。
(4)从我国古代行政规划的发展演变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管辖策略:因地制宜。西藏地区:宣政院。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
(2)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控制;扩展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
(3)秦汉依据自然地理疆界划分;元朝打破这一传统,采取犬牙交错的形式。
(4)认识:不同时期行政制度的不同是由当时的政治形势决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不适应客观形势的行政制度必然会被废除;恰当的管理制度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我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可知,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策略是因地制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行政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 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控制;扩展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
(3)根据材料“自秦汉以来,中国政区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边界,但当中央政府式微时地方容易割据称雄。基于这一现象,元朝在设置行省辖区时,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由于行省的设置不在同一时间,设置时所面临的军事、政治形势也不一样,因此在划分疆域的时候采用犬牙交错的形式。”可知,与秦汉相比,元朝时期的地区规划的不同表现在秦汉依据自然地理疆界划分;元朝打破这一传统,采取犬牙交错的形式。
(4)从我国古代行政规划的发展演变中,我能得出的认识是不同时期行政制度的不同是由当时的政治形势决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不适应客观形势的行政制度必然会被废除;恰当的管理制度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我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故答案为:(1)管辖策略:因地制宜。西藏地区:宣政院。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
(2)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控制;扩展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
(3)秦汉依据自然地理疆界划分;元朝打破这一传统,采取犬牙交错的形式。
(4)认识:不同时期行政制度的不同是由当时的政治形势决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不适应客观形势的行政制度必然会被废除;恰当的管理制度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我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策略、元朝在西藏地区和东南地区设置的地方管理机构的名称、与秦汉相比,元朝时期的地区规划的不同、从我国古代行政规划的发展演变中得出的认识等知识。
陕西省榆林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3七下·榆林期中)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他的历史贡献有(  )
①建立隋朝 ②统一全国 ③开凿大运河 ④开创考试选拔人才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018·绵阳)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
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 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
3.(2023七下·榆林期中)当下我国政府正力争建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人治国理政时共同关注的问题是(  )
A.重视人才 B.厉行节俭 C.善于纳谏 D.减轻刑罚
4.(2023七下·榆林期中)如图是唐三彩乐俑,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俑,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乐手神情专注,正在演奏胡乐。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艺术的繁荣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
5.(2023七下·榆林期中)大型史诗剧情电影《玄奘大师》真实地再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导演在拍摄该片时,可能会参阅到史料是(  )
A.《史记》 B.《论语》
C.《大唐西域记》 D.《齐民要术》
6.(2017七下·崇仁月考)促使唐朝由盛转衰亡的因素有(  )
①安史之乱 ②藩镇割据③宦官专权④黄巢起义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7.(2018七下·东台月考)宋代为了改变武将专横跋扈的局面,采取了不少应对策略。下列属于这方面改革措施的是(  )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③重用武将平定全国
④领兵权与发兵权分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022七下·将乐期中)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9七下·盘锦期中)以下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
②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③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曲辕犁和筒车。
④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10.“历史很精彩,我要去读读。”小丽读了《马可·波罗行纪》。此书中,小丽可能会读到的场景是(  )
A.扬州的人民大面积地种植橄榄、番匣
B.蒸汽轮船沿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
C.往来的官吏们在某地驿站吃饭、休息
D.元大都有雄伟的高架引水桥、圆形剧场
11.(2023七下·榆林期中)《元史·地理志》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和内地一样管理)。”该材料意在说明元朝(  )
A.对边疆赋役征收水平高 B.中央对边疆的管辖加强
C.内地与边疆的差别消失 D.元朝疆域历史上最辽阔
12.(2022·四川)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机构,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个行政机构是(  )
A.台湾府 B.宣政院
C.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迁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二 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
(1)根据材料一思考,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节度使有什么权力?请举一例证明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
(2)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关于选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4.(2023七下·榆林期中)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材料二: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在当时整个世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如制造瓷器、丝绸、茶叶、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也因为这些缘故,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
——上述材料均选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景德镇原称昌南镇,北宋真宗景德年间
因该地出产的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故改称景德镇。南宋时,有瓷窑两三百座。来自四方的工匠博来众家之长,创造出青白瓷等新品种,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精美瓷器。由荷兰人从泉州饭至欧洲的瓷器,售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摘编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并指出北民南迁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的一个事例,并分析宋代之所以能这样做的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原因。
15.(2023七下·榆林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
材料二:元朝建立后,中央政府将山东、山西等“腹里”地区交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在岭北、辽阳等地设立了十个行中书省。而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掌管一省的军政,与中书省互为表里,代朝廷统摄节制地方。元朝所设的十个行省当中,岭北、辽阳、甘肃、云南、湖广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地方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且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从而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
材料三:自秦汉以来,中国政区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边界,但当中央政府式微时地方容易割据称雄。基于这一现象,元朝在设置划政区时,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由于行省的设置不在同一时间,设置时所面临的军事、政治形势也不一样,因此在划分疆域的时候采用犬牙交错的形式。如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地处蒙古帝国兴起发家之地,主要考虑的是防卫祖宗之地;河南江北、云南、四川等军事扼要之地则派驻蒙古骑兵驻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元朝在西藏地区和东南地区设置的地方管理机构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概括改制度的设立带来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秦汉相比,元朝时期的地区规划的不同。
(4)从我国古代行政规划的发展演变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建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 开创考试选拔人才制度 。①②④属于隋文帝的贡献,选项C正确;
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故③属于隋炀帝的贡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文帝的主要事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领先于全世界,由于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以及文官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A项表述错误;B项与题意表达的含义不符;D项表述错误。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科举制度的创立,一直流传到外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3.【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重用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能;武则天发明殿试制度,提拔了姚崇、宋璟等贤能;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重用了姚崇、宋璟等贤能。因此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人治理国家时共同注意的问题是重用人才。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不是三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题目的给出的关于这个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的介绍中涉及西域人说明当时民族融合,具有开放的社会局面。而乐舞俑说明艺术繁荣,这个精美的唐三彩也能反映当时手工业的发展,但无法体现农业的发展,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5.【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故题干中导演在拍摄大型史诗剧情电影《玄奘大师》时,可能会参阅到史料是《大唐西域记》,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6.【答案】A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促使唐朝由盛转衰亡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出现在唐朝灭亡以后,⑤不是促使唐朝由盛转衰亡的因素,据此可排除含⑤的BCD三个选项.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安史之乱的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不可能重用武将,故③的说法错误;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首先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还经常对军队进行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的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的重文轻武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8.【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最初和北宋对峙的政权是西北的西夏和北方的辽,故①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北方的辽北金所灭,故而演变出北宋、西夏、金的对峙,故②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金灭辽后,又南下灭北宋,北宋宗室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因而演变成南宋、金和西夏的对峙,故④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金先灭辽,后灭北宋,因而不存在辽、西夏和南宋的对峙,因此③是错误的,综上, B 正确,排除 ACD 。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①②④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发明了新农具曲辕犁和筒车的时间是唐朝,故③表述错误。故答案选C。
10.【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马可·波罗行纪》记叙的是元朝的有关知识。扬州的人民大面积地种植橄榄、番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还未引入这些品种。蒸汽轮船沿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因为蒸汽轮船出现在18世纪,元大都有雄伟的高架引水桥、圆形剧场是错误的,因为高架引水桥、圆形剧场是西方建筑特点。往来的官吏们在某地驿站吃饭、休息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因为元朝有驿站存在,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元朝有关知识的认识。
11.【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大意是说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
12.【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台湾府,不符合题意;
B.宣政院,不符合题意;
C.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3.【答案】(1)始于唐朝。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拥兵自重,并发动叛乱。
(2)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酿成“安史之乱”。
(3)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有关节度使的有关知识。由材料“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 ”可知,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唐朝;节度使“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 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 如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安绿山和史思明佣兵自重,并发动叛乱。
(2)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酿成“安史之乱”。
(3)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始于唐朝。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拥兵自重,并发动叛乱。
(2) 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酿成“安史之乱”。
(3) 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点评】这是一道有关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专题。内容涉及了节度使的设置及影响、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等相关史实。问题的设置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
14.【答案】(1)两种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影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或: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
(2)事例: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宋夏议和。(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原因:宋代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3)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皇宫瓷器用品生产地;瓷窑最多;瓷器精美;能工巧匠汇聚;博采众长;品种创新;驰名中外;资源丰富等。(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分)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由材料“大概从公元前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的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进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进,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可知,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包括草原上的民族向南移动;中原人口迁移到南。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南方土地肥沃,人口少,其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机构。以此作答即可。
(2)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原因在于宋代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的兴盛。
(3)据材料“景德镇原称昌南镇,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因该地出产的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故改称景德镇。南宋时,有瓷窑两三百座。来自四方的工匠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青白瓷等新品种,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精美瓷器。由荷兰人从泉州贩至欧洲的瓷器,售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皇宫瓷器用品生产地;瓷窑众多;瓷器精美;能工巧匠汇聚;博采众长;品种创新;驰名中外;资源丰富等。
故答案为:
(1)两种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影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或: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
(2)事例: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宋夏议和。原因:宋代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3)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皇宫瓷器用品生产地;瓷窑最多;瓷器精美;能工巧匠汇聚;博采众长;品种创新;驰名中外;资源丰富等。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材料,注意准确识人口南迁现象的相关知识点。
15.【答案】(1)管辖策略:因地制宜。西藏地区:宣政院。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
(2)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控制;扩展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
(3)秦汉依据自然地理疆界划分;元朝打破这一传统,采取犬牙交错的形式。
(4)认识:不同时期行政制度的不同是由当时的政治形势决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不适应客观形势的行政制度必然会被废除;恰当的管理制度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我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可知,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策略是因地制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行政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 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控制;扩展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
(3)根据材料“自秦汉以来,中国政区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边界,但当中央政府式微时地方容易割据称雄。基于这一现象,元朝在设置行省辖区时,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由于行省的设置不在同一时间,设置时所面临的军事、政治形势也不一样,因此在划分疆域的时候采用犬牙交错的形式。”可知,与秦汉相比,元朝时期的地区规划的不同表现在秦汉依据自然地理疆界划分;元朝打破这一传统,采取犬牙交错的形式。
(4)从我国古代行政规划的发展演变中,我能得出的认识是不同时期行政制度的不同是由当时的政治形势决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不适应客观形势的行政制度必然会被废除;恰当的管理制度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我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故答案为:(1)管辖策略:因地制宜。西藏地区:宣政院。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
(2)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控制;扩展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
(3)秦汉依据自然地理疆界划分;元朝打破这一传统,采取犬牙交错的形式。
(4)认识:不同时期行政制度的不同是由当时的政治形势决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不适应客观形势的行政制度必然会被废除;恰当的管理制度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我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策略、元朝在西藏地区和东南地区设置的地方管理机构的名称、与秦汉相比,元朝时期的地区规划的不同、从我国古代行政规划的发展演变中得出的认识等知识。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