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202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将甲骨刻辞按内容分为4大类22小类(如下表)。这主要反映商朝( )
内 容
1 奴隶和平民,奴隶主和贵族,官吏,军队,战争,方域,贡纳。
2 农业,渔猎、畜牧,手工业,商业,交通。
3 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吉凶梦幻,卜法,文字。
4 其他
A.文字体系已经形成 B.经济生活较为繁荣
C.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D.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2.西周前期,通过对反叛势力的征服和方国纳贡体系的建立。周朝国家实力迅速发展,影响波及山东、辽河、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为外缘的广大地区。这客观上促进了( )
A.周朝疆域的扩大 B.中央对地方的垂直控制
C.华夏文明的认同 D.宗法分封制的全面推行
3.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
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
4.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都护的职责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设立西域都护府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B.促进民族团结
C.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 D.加强中央集权
5.先秦原始懦学注重伦理的双向性,虽有“尊尊”之等级,实无“尊卑”之贵贱;汉代儒生推崇《左传》深于君父之义,以秦制律令体系的“尊卑”取代了《春秋》的“尊尊”。这反映出西汉儒学( )
A.抛弃了儒家核心思想 B.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完善了纲常伦理体系 D.肯定了秦朝的政治统治
6.北燕后裔冯宝任南梁高凉郡(岭南南越地区)太守,娶当地俚人冼氏女为妻。他在当地办理词讼,教民耕织,开设士林学馆,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这些举措(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维护了岭南地区的安定
C.推动当地农耕文明发展 D.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7.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的五凉统治者大都崇尚佛教,因而佛学繁荣;东晋政权为门阀世族秉持,因而玄学盛行;北朝诸少数民族政权为稳定社会而“推重儒家治道”。这一文化格局的形成( )
A.孕育着新的文化活力 B.取决于统治者的喜好
C.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D.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8.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少数民族统治者此举意在( )
A.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B.改变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C.强调自身政权的正统地位 D.实现与汉族间的平等地位
9.唐朝旅游业兴盛,旅游不再是上层社会人士的特权,更多百姓也参与其中。士人漫游、宗教旅游、商务之旅、民间游娱等形式丰富多彩。这反映了唐朝( )
A.阶层流动增强 B.户籍管理松散
C.三教并行兴起 D.农耕经济繁荣
10.《新唐书·刑法志》记载:“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戒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这一现象表明(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唐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C.唐玄宗试图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 D.隋唐盛世的出现得益于君主开明
11.经济史专家博筑夫先生指出:“宋代商业不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变成供应广大人民的大规模商业。”而商业市场也发展形成了城市、镇市、草市(或墟市)三级金字塔形结构。这些变化( )
A.与精耕细作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 B.表明两宋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C.表明市坊界限打破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D.使中国古代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
12.“禁榷”是中国古代对重要商品采取政府垄断经营制度。北宋政府禁榷的范围包括盐、茶、酒、醋、铁等,其禁榷范围之广、攫取商品利益之大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宋代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财政的紧张 B.重农抑商的强化
C.城市商贸的繁荣 D.社会治理的完备
13.唐朝小说以描写达官贵族和名士贤媛为主,而在宋代,无论话本还是文言小说,普通民众中的小市民、工匠、商贾、农民、医巫、僧道、店员、伙计、村姑、婢女,都能荣膺小说主角。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程朱理学兴起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改变 B.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加剧门第观念的淡化
C.印刷术的兴盛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
14.宋代“家训”体现为对圣贤事迹的梳理,如甄选圣贤语录、名人事迹,生动而深刻地启迪族中子弟;从礼、坐、行、立、言、揖、诵、书等八个方面教导孩童的言行举止;司马光列举祖、父、母、子、女、孙、伯叔父、兄、弟等社会关系明确亲疏礼仪。据此可知宋代( )
A.儒学的思想观念向社会基层渗透 B.儒家思想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C.政府不断强化对基层组织的控制 D.法家在国家治理中日益重要
15.明代开始,汉族人成批迁入台湾,到1644 年进入台湾的汉族人口估计已有十余万人,促进了台湾经济显著发展。此时,台湾仍属开发不久之地,台湾生产的各种商品及台湾人民所必需的各种物品,都需要海商们从大陆引进或运销大陆。这说明( )
A.清廷移民台湾顺应了历史潮流 B.台湾经济和民生得到了长足发展
C.清朝统一台湾具有经济必然性 D.西方殖民侵扰迫使沿海居民迁移
16.明清时期,地主将土地永远长期租给佃户的永佃制兴起,地主保留田底权,佃户拥有田面权,田面权可以世代继承,及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让渡、买卖、转佃,形成多层次的复杂的租佃关系。材料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C.门第观念日益漆化 D.人身依附关系松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17 题 13 分,18 题 13 分,19 题14 分,20 题 12 分,共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是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连通长江与淮河的运河——邗沟。隋统一后,隋炀帝征发民夫开凿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 2500 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作用显著。此后,唐、宋、元均重视漕运,在整治河道的同时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大运河的辉煌是在明清时期,中央设置京畿都漕运司,以漕运使主之;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掌管本地漕事。…………
——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 宋代,广州成为我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级的商港,其贸易范围之广、商业发展之盛、经济作用之重,大大超过前代。北宋时期西夏崛起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政府规定“由广州路入朝……不得于西蕃出入”。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派遣内侍持敕书和金帛“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宋代广州,子城为三城核心,官衙区以经略安抚使司为中心,居于北部,朝南而治;而番禺县署和许多官员住宅却安排在东城,将交通便捷、位置优越的大片南部子城区域让位于商业区。西城因商业而兴,是主要的商业区和蕃商居住区。宋代广州形成了内外八港、城外三濠、城内六脉的水系格局,基本确立了广州港口城市的空间形态。广州的商业街市依托于大大小小的水道,形成以东濠、西濠和南濠为骨架,以珠三角细密水网为毛细血管的分布形态。随着对外贸易和海洋开发的日趋活跃,海神崇拜越来越流行,广州的真武大帝信仰、普陀山的观音信仰、湄洲岛的天后信仰,都是在宋朝兴起和盛行的。
——摘编自孙振亚《商业贸易影响下宋代广州城市风貌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运河发展呈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广州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商业贸易对广州的影响。(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唐初,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川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到武德二年(619年),“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对于封授的羁縻府都督、刺史等职,唐朝明确规定“皆得世袭”,“其部落代袭刺史等官”,仅“天宝中国家所赐官告共三十九通”。同时,唐朝还对这些内附的“首领”们厚于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同时,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与和配合出征打仗的地方首领还授予军职。通过积极采取羁縻措施,设置羁縻府州和大量封授、赏赐,唐朝强
化了对川西北地区的政治领属。宋朝沿袭唐朝旧制并使用唐朝的封印,宋朝予以默认。
——摘编自黄辛建、次旦顿珠《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的羁縻政策》
材料二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提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岂独百姓不欲而必顺其情,但夷狄不欲,亦能从其意耳。”唐玄宗在《命备吐蓄制》中说“朕以虚薄,君临寓县,……无隔于夷夏,柔服四裔”,又说“怀远以德, …… 中外无隔,夷夏混齐,托声教于珠方,跻含灵于仁寿。”在《安置降蕃诏》中说“开怀纳戎,张袖延狄”。唐代在边疆民族置羁縻州,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针对性推行政令、法令。边疆民族除可保留本部族风俗习惯之外,有的甚至允许内部保留着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原有官职等级序列。
——摘编自《资治通鉴》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的表现。(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民族观的突出特点及其影响。(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对后世史学有深远影响。
材料一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材料二 《资治通鉴》在探讨历史盛衰上体现出史学求通的思想,由于时代的特点,司马光总结历史盛衰经验,除关心秦何以亡,汉何以兴,隋何以亡,唐何以兴这些问题外,侧重探讨如何用封建纲常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摘编自吴怀祺《<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共性。(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优秀史学著作的价值。 (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的管理思想、做法和经验,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决定的。统一的社会信念和中央政权的强大、注重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共同治理社会、综合为治,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治理经验。历史上,中央政府统治力的下降、吏治腐败、对重大灾荒事件应对不力、因社会矛盾和冲突而引发的农民起义等,多是导致政权衰落的主因。
——摘编自杨宗科《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的基本经验》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经验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治理经验,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社会治理经验,且不得与材料中的社会治理经验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
高二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C C D B C A C D A A A D A C D
17.(1)特点:历史悠久,修建时间早;功能多样,兼具政治和经济功能;规模大,涉及区域多;具有时代性,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2)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广东环境相对稳定;地理位置优越,水系发达;宋朝实行积极的对外政策。(4分)影响:商贸经济主导了三城并立格局;商贸通航引发了内外水利建设;商贸交流丰富了地域建筑风格;催生了新的民间信仰。(任答三点即可3分)
18.(1)表现:在西北地区设置众多的羁縻府州;厚赐少数民族首领财物和虚衔;重用少数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并加授首领官职。(3分)
(2)特点:没有民族歧视;开明怀柔;因俗而治。(6分)
影响: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推动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唐朝的繁荣昌盛。(4 分)
19.(1)共性:均为通史;都是官修史书,都为政治服务;都总结盛衰经验,发挥以史为鉴的功能;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都讲究求实;都延续了史学传统;都对后世修史(史学)有重要影响。(任意5点即可得10分)
(2)较高的史料价值;强烈的家国情怀;文化传承功能;思想教育功能。(4分)
20.参考示例一:
经验:隋唐通过制度创新优化了社会治理。
闸释: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朝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隋唐开创的科举制扩大统治社会基础;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促进阶层的流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优化了社会治理。
政治体制的创新强化了社会治理。隋唐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职能相互分工和制衡。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代王朝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示例二:
经验:汉代注重思想改造,承担着为社会建立道德框架的责任。
闸释;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对社会思想改造的观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思想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通过这些道德规范和社会等级规范,固化了社会等级秩序。儒家推行“德”、“礼”“孝”等社会道德规范,形成了与“德——礼——孝”相匹配的思想体系,意在控制人们的思相和行为,管理社会秩序。通过宣扬道德的自我修养,利于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力量。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阅卷的唯一标准)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