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期末综合训练题(答案)
七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期末综合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
A.受到“三省六部制”的牵制 B.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C.认识到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D.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3.《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
4.“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杜甫的这几句诗反映了( )
A.唐朝“开元盛世”的繁荣 B.唐朝手工技术的高超
C.曲辕犁耕作工具的发明 D.灌溉工具筒车的应用
5.“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赞普渐慕华风,于是派贵族子弟,请求入国学学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这主要反映了( )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文明的强大吸引力
C.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D.中央对边疆地区管辖
6.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
A.市 B.瓦子 C.勾栏 D.邸店
7.宋代,常有民众在清明节等节日放风筝,还出现了“圆社”等专业球类社团。这说明当时( )
A.商品经济繁荣 B.科学技术进步
C.娱乐方式多样 D.经济重心南移
8.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和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人们称作“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
A.《窦娥冤》 B.《西厢记》 C.《牡丹亭》 D.《桃花扇》
9.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 )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10.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你认为第二种东西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11.宋代汴京最盛时人口达15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城内酒楼、茶肆不胜其数,有的茶楼用音乐、杂技活动来吸引客人,瓦舍遍地,瓦舍内小唱、大曲、杂剧等表演不断。材料反映了( )
A.文化娱乐活动供特权阶层享用 B.城市发展促进儒家文化生活化
C.城市功能结构正逐渐发生变革 D.城市的发展带动娱乐活动兴盛
12.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政府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 )
A.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B.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
C.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 D.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13.下图是南宋李嵩的《货郎图》,描绘了货郎挑担将至村头,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该绘画:( )
《货郎图》局部
A.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B.描写热闹的城市生活
C.反映发达的中外交通 D.反映兴盛的海外贸易
14.下图是元朝都城大都的平面图,图中有“孔庙”“太庙”“社稷坛”等相应建筑。这反映了元朝( )
A.打破坊和市的界线 B.借助儒学维护统治
C.采用中央集权制度 D.注重城市布局规划
15.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学习一专题时,收集了关汉卿的《窦娥冤》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书籍,也出示了下面两幅图片。由此可知,其学习的专题是( )
A.宋词和元曲兴盛 B.宋元时期的史学和文学
C.繁华的都市生活 D.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6.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下图片资料。由此推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
《 货郎图》(局部) 北宋“交子” 《清明上河图》局部 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
民族政权并立 B.农业科技进步
C.社会生活丰富 D.商业贸易繁荣
17.“(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设立军机处 B.采用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机构
18.明朝统治者改革行政机构。下图体现出明朝政治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强化皇权 B.思想禁锢 C.地方割据 D.民族交融
19.右图是北京故宫乾清门西的一处平房,这里曾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里面的大臣只是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这一机构是( )
A.中书省 B.内阁
C.东厂 D.军机处
20.清朝实行限制对外贸易政策,下令只开广州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关闭了其他港口,这一政策( )
A.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B.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C.促进中外经济交流 D.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21.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是( )
A.李自成起义 B.清军入关
C.戚继光抗倭 D.明军攻占元都城
22.下图是《天工开物》中的一幅插图,描绘了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的情景——一根中间打通的长竹竿,从地面插进矿井深处,旁注“毒烟气”。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该书作者特别关注( )
A.生产效率 B.产品质量 C.生产安全 D.工人福利
23.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到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材料表明清朝前期( )
A.手工业的部门齐全、技术先进 B.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C.出现了颇具规模的手工业工场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改变
24.清初,徽调、汉调、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的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了( )
A.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 B.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C.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 D.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
25.我国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如除夕、中秋、国庆等,国家在一些传统节日还规定了法定假日天数。我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还突出反映了( )
A.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B.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大幅提高
C.礼仪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 D.发展假日经济的需求空间巨大
二、非选择题(50分)
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12分)
(1)唐朝蒋祈所著《陶记》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陶瓷的专著。( )
改正:________
(2)元代科学家王祯在《梦溪笔谈》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
改正:________
(3)明朝考生对考试题目的解释必须以《论语》为标准。( )
改正:________
(4)《水浒传》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
改正:________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2分)他的塑像为什么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2分)
材料二 明朝时期,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带去瓷器、丝绸、茶叶等中国特产,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等。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2)郑和船队受到热情接待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 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船队正在穿越印度洋回归祖国时,62岁的郑和病逝在他的宝船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____,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624年,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____________侵占台湾。1662年,____________率军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_____________省。(4分)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图1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为西藏六世班禅修建的住所,这位宗教首领是如何维护国家主权的 (4分)
(3)材料二中的图2是清朝在西北地区设置的机构,这一机构管辖的是哪一区域 清朝是如何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的 (4分)
(4)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4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他是山东牟平人,曾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言壮语来表达自己决心消除倭寇的志向。……他特地招募浙江义乌的矿夫和农民组建“戚家军”。这支队伍经过严格训练,勇敢善战,纪律严明,是抗倭斗争中的劲旅。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戚家军”的特点。(2分)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组建“戚家军”的目的。(2分)
材料二 “开辟荆棘,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 ——郭沫若
(2)材料二描写的是一位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位民族英雄是谁?(2分)
(3)为了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清政府于1684年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
(4)在清朝前期有一位帝王与材料一、二中的两位民族英雄一样抗击了外国侵略,进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保卫了国家主权。你知道他是谁吗 (2分)
答案
1-5CDCDB 6-10BCADC 11-15DBABD 16-20 DBADB 21-25BCCAA
错误 唐朝改为南宋 错误 《梦溪笔谈》改为《农书》 错误 《论语》改为《四书集注》 正确 正确
27、(1)鉴真;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带去了受欢迎的中国特产;交往方式和平友好。
(3)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8.(1) 琉球 荷兰 郑成功 福建
(2)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
(3)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加强了边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9、(1)戚继光;勇敢善战,纪律严明;抗击倭寇;平定倭寇;巩固海防;巩固国防。
(2)郑成功;
(3)台湾府;
(4)康熙(或康熙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