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含解析)

衡阳县四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模拟卷
历 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中国重要传统城市,大都因其政治地位而获得发展,或者是缘于地处交通枢纽与军事要塞。到近代,沿海沿江出现了一些新型城市的崛起,其城市功能发生质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的商业贸易迅速发展 B.近代造船业的兴盛
C.传统城市发展遭遇瓶颈 D.国家治理模式调整
2.1950年6月中央政府决定拨款修筑成渝铁路。为了加快筑路速度,在原有军工筑路的基础上,又投入民工2.8万、失业工人1.9万,修筑所需的钢轨、道钉等器材主要委托重庆的公私厂矿加工。据此可知,成渝铁路的修建( )
A.改变了西南地区交通落后的状况 B.有助于成渝地区经济恢复发展
C.开启了“一五计划”的建设局面 D.使国营经济成分占据主导地位
3.1819年,印度官方报纸上刊登了一封署名“英国人维伦邦”的来信,强调印度古代医神檀梵陀利的文献中记载了牛痘接种法。印度地方官员用梵文写了一首关于牛痘接种的短诗,且故意写在旧纸上,称其来自印度古代文献。上述行为( )
A.弘扬了印度的传统医学成果 B.弥合了殖民地和宗主国的矛盾
C.减小了牛痘接种法的传播阻力 D.说明亚洲的觉醒已较为深入
4.如表为我国卫生系统相关的统计数据,这反映了我国( )
1981 1990 2000 2010 2015
人均预期寿命(岁) 67.9 68.6 71.4 74.8 76.3
婴儿死亡率(%) 34.7 32.9 32.2 13.1 8.1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 88.9 53.0 30.0 20.1
A.医疗卫生体系逐渐确立 B.医疗卫生事业处于世界前列
C.全民卫生意识不断强化 D.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5.读图,许多学者认为以上文物存在关联,其依据是唐代( )
A.中华文化辐射范围较广 B.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控制
C.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D.欧亚大陆商路联系比较活跃
6.“华夷之辨”是历史上时常探讨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侧重于“以华或礼(即华夏礼乐文明)变夷”;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中心转向了“华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蜕变为“中西文化之争”。这反映出( )
A.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
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
C.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源远流长
D.士大夫巩固汉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努力
7.公元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哈里发麦蒙与拜占庭的关系缓和后,曾派遣大翻译家侯奈因访问君士坦丁堡,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麦蒙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由此可知( )
A.巴格达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B.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 D.日耳曼人注重吸收欧洲传统文化
8.古罗马的新柏拉图主义鼻祖普罗提诺认为,艺术不单单是模仿所见之物……艺术品之所以美,是因为艺术家赋予它理念;古希腊的菲罗斯特拉托斯则认为,所谓“模仿”的形式,并非仅仅是面对面的“复制”,还可以是人脑的“想象”,“想象”可以创作出未曾见闻过的事物。材料表明,当时( )
A.“模仿”对古典艺术发展影响大 B.人文主义的影响扩展到艺术领域
C.艺术发展的主观色彩日益浓厚 D.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理念日益趋同
9.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被人贩卖到美国加州的丁龙辞职回国。他希望把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丁龙的经历说明华工出国( )
A.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 B.推动了美国停止人口贩卖
C.提高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助推美国对知识精英的需求
10.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雷蒙德·O·埃文斯就此事创作了漫画《美国城墙》(见下图)。该漫画反映出( )
A.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 B.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较为落后
C.移民涌入阻碍美国发展 D.美国科技落后急需高科技人才
11.公元8世纪后期,阿拉伯人在古巴比伦人、埃及人和希腊人的传统和实践基础上,增添了印度人和中国人的化学知识,推动了地方化学工业的发展,生产出苏打、明矾、硫酸铁等化工品。这体现了( )
A.科技进步助推帝国建立 B.阿拉伯的世界中心地位
C.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 D.丝绸之路具有辐射作用
12.下表为1912~1922年部分年份中国陶瓷进出口情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年次 1912 1913 1915 1917 1922
输出值(两) 2738286 2928288 3775840 3517705 4861446
输入值(两) 3523839 5341803 3743026 6355623 11923412
入超额(两) 785553 2423515 -32814 2837918 7061966
A.对外贸易深受国内政局影响 B.陶瓷业的生产规模趋向扩大
C.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 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13.李鸿章认为:“无论中国制度文章,事事非海外人所能望见,即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中术四元之学,阐明于道光十年前后,而西人代数之新法,近日译出于上海,显然脱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国之范围,已可概见。”这一主张( )
A.证明了西学源于中国的正确性 B.打破了传统“华夷之变”的偏见
C.体现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 D.有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
14.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戏剧《琼斯皇》讲述了美国黑人琼斯犯罪后逃到一个小岛,通过在白人那里学习的社会规则成为小岛皇帝。他自己制定法令,同时又在无时无刻违反这些法令。因为他相信在这个岛上没有人可以击败他,可以征服他。只有“银弹”才能结束他的生命,唯一一颗银弹在他自己的手中。据此可知该剧( )
A.抨击黑人政治地位低下 B.体现现代主义的特征
C.回归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D.突出控诉了种族主义
15.“从人才培养来看,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大学( )
A.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 B.是西欧社会普遍的文化符号
C.与现代大学完全相似 D.逐渐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16.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埃及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发起努比亚行动计划。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8000万美元,其中有4000万美元是由五十多个国家集资而来的。这反映出文化遗产的保护( )
A.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 B.得到《世界遗产公约》的法律支持
C.应核算保护所需经济成本 D.应坚持文化与自然相协调的原则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库、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在12和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一个骑士俘获另一个骑士后,不再给他戴上镣铐、投入地牢,直到家族和陪臣付钱赎回,相反,俘虏被待若上宾。12世纪中叶,任何体面的骑士都会给敌手一个穿盔戴甲的机会,然后再发动攻击。12世纪末,许多骑士不再承认他们为利益而战,他们仅仅为荣誉而战。12世纪对武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一种对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新的强调。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教会教导妇女要臣服于丈夫,但它一直倡导尊重妇女,对妇女要温文尔雅。然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第七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骑士精神形成的原因,并概括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瑞典的死亡率与人口情况图
材料二 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情况

——摘自王金营等《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现状、特征、影响和挑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瑞典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显著特征并简析其成因。(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对文化产生的共同影响。(3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工业遗产是人类发展的“见证者”,1986年开始工业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利用不仅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通过梳理中西方工业化历程,有学者依据不同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绘制出“工业遗产产生时间线”(图1),还按照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绘制出“宏观保护理念示意图”(图2)。
——摘编自徐恺阳等《特色化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价值思辨——以四川机器局遗址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图2、图3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4分)
(2)如果让你绘制另一类型文化遗产的时空线索示意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根据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寒冷期。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一场“大雨雪”导致“泥途尽冰,都民寒饿,死者甚众”。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材料二 
请根据以上材料,围绕“气候与历史”这一主题,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或者军事中心、交通要塞;材料中提到近代城市功能发生质变,说明近代城市的功能不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交通要塞,而是经济功能,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近代航运多为外国商船,本国制造有限,排除B项;据材料无法推知近代新型城市的崛起是因传统城市发展遭遇瓶颈,排除C项;新型城市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而非国家治理模式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2.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投入民工2.8万、失业工人1.9万,修筑所需的钢轨、道钉等器材主要委托重庆的公私厂矿加工”可知,成渝铁路的修建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了企业生产,有助于成渝地区经济恢复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成渝铁路的修建对西南地区交通的影响,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营经济比重,排除D项。故选B项。
3. 【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世纪早期,印度政府借用古代印度的文字、医神名义、古代文献等,宣传牛痘接种法,易于民众接受,减小了牛痘接种法的传播阻力,C项正确;据所学,牛痘接种法是近代英国而非古代印度的医学成果,排除A项;借用古代印度传统文化宣传、推动牛痘接种,并不能弥合殖民地和宗主国的民族矛盾,排除B项;据所学,亚洲的觉醒指的是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4. 【答案】D
【解析】材料所示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逐年提高,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这表明我国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已经逐渐确立起来,排除A项;材料没有其他国家做对比,不能得出“医疗卫生事业处于世界前列”,排除B项;材料是关于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没有全民卫生意识强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5.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许多学者认为以上文物存在关联,图1古希腊时期文物,图2西安出土的唐三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开放交流发达,其都城长安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在材料中,古希腊出土的文物与西安出土的唐三彩在形状,服饰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说明在唐代时期,欧亚大陆商路联系比较活跃,D项正确;材料只有地中海的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中华文化辐射范围较广,排除A项;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控制,与文物的关联性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文物的关联性,无法判定是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6.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即区分华夏与蛮夷,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儒家认为应该以周礼影响、改变周边蛮夷;魏晋时期,佛教发展后则转向对佛教的碰撞与吸收;到明清时期,则实际上变为中西文化之争,三者都共同体现了思想界维护民族文化地位、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B项正确;“华夷之辨”中无先进、落后之分,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之辨主要是中原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边远地区文化的关系,并非中外关系,排除C项;中华各民族不断交融,至明清已经不再是狭隘的维护汉族文化主体地位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7.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汇集了拜占庭和希腊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巴格达并未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奥斯曼帝国,无法得知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阿拉伯人,并未涉及日耳曼人,排除D项。故选B项。
8.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艺术品之所以美,是因为艺术家赋予它理念”“人脑的‘想象’……可以创作出未曾见闻过的事物”等信息可知,当时两位艺术家都强调“人”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强调人,重视人的价值,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扩展到艺术领域,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模仿”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艺术发展的主观色彩日益浓厚,材料主要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扩展到艺术领域,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古希腊的菲罗斯特拉托斯和古罗马的普罗提诺,他们两人的观点不能代表整个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排除D项。故选B项。
9.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被人贩卖到美国加州的丁龙辞职回国。他希望把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可知,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在美国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华工出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A项正确;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与美国停止人口贩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与美国对知识精英的需求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文化测验”“欢迎你们——假如你们能够翻越的话”可知,美国移民政策带有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痕迹,存在排外主义倾向,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高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移民涌入对美国的影响,且移民有利于改变美国族群和人口结构,丰富美国的多元文化等,排除C项;美国科技并不落后,材料未体现美国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1. 【答案】C
【解析】材料“阿拉伯人在古巴比伦人、埃及人和希腊人的传统和实践基础上,增添了印度人和中国人的化学知识,推动了地方化学工业的发展,生产出苏打、明矾、硫酸铁等化工品”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明的过程中,助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说明的是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建立于公元632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阿拉伯人扮演东西方交流的桥梁角色,非世界中心地位,排除B项;材料与丝绸之路的辐射作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12~1927年部分年份中国陶瓷进出口情况”可知,总体呈现增加趋势,说明当时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国内政局影响对外贸易的有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陶瓷业生产规模趋向扩大的信息,排除B项;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3.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显然脱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国之范围,已可概见”,可知李鸿章认为西方的算术之学源于中国,该观点有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D项正确;仅凭材料中的观点无法论证西学源于中国的观点是正确的,排除A项;李鸿章认为西学源于中国,说明其未打破传统“华夷之变”的偏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学中源”思想,并非“中体西用”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4.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的美国。根据材料“自己制定法令,同时又在无时无刻违反这些法令”、“只有‘银弹’才能结束他的生命,唯一一颗银弹在他自己的手中”可知,《琼斯皇》故事是荒诞,令人绝望的,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B项正确;黑人成为皇帝不能体现黑人政治地位低下,排除A项;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控诉种族主义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答案】A
【解析】材料“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体现的是中世纪欧洲的大学职业性色彩突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A项正确;当时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排除B项;中世纪的大学与现代大学在人才培养、办学观念、管理体制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排除C项;材料与商业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遗产的保护需要多国参与,这强调国际合作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遗产是否得到了《世界遗产公约》的法律支持,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文物保护的成本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提到文化与自然的协调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17.(16分)
【答案】
(1)主要变化:士的出身由低级贵族逐渐变为普通平民;士的修为由文武兼备逐渐变为偃武修文:士的身份由儒侠合一变为儒侠对立。
历史背景: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的衰微及官僚政治的逐步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的逐步崛起;选官制度的变化;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2)原因:商品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诸侯权力的巩固;基督教教会和骑士文学的影响。
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骑士的野蛮性和对社会造成的骚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西方礼仪文明的发展,为绅士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到东汉时期。第一问主要变化,由材料一“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可得出士的出身由低级贵族逐渐变为普通平民;由材料一“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可得出士的修为由文武兼备逐渐变为偃武修文;由材料一“……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可得出士的身份由儒侠合一变为儒侠对立。第二问历史背景,由材料一“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及所学可得出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的衰微及官僚政治的逐步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的逐步崛起;选官制度的变化;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第一问原因,由材料二“在12和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及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恢复和发展;由材料二“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可得出封建诸侯权力的巩固;由材料二“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可得出基督教教会和骑士文学的影响。第二问影响,由材料二“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及所学可得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骑士的野蛮性和对社会造成的骚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由材料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西方礼仪文明的发展,为绅士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8.(14分)
【答案】
(1)原因: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福利国家”的建立);中立国的政治立场使瑞典免受两次世界大战波及;外来人口的流入。
(2)特征:人口流动性增强。
成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的便捷;教育水平提高;国家政策的影响。
(3)影响:促进了文化交融;增强了文化认同;推动了文化多样性。
【解析】
(1)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瑞典的死亡率与人口情况图”,可知1824年至1999年,瑞典的人口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4年至1999年,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使得瑞典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生活水平提高。1749年至1999年瑞典的死亡人数一直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医疗水平提高,导致人口死亡率下降,并且二战之后,瑞典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福利国家”的建立),也是导致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之一。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可知,中立国的政治立场使瑞典免受两次世界大战波及。1945年至1999年,瑞典的净移民数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说明外来人口的流入,增加了瑞典的总人口数。
(2)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情况”与2010年相比,2020年人户分离人口数量、省际流动人口数量、省内流动人口数量、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数量均大幅增长,可知人口流动性增强。
成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0年至2020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的便捷;教育水平提高;国家政策促进人口流动。
(3)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1945年至1999年,瑞典的净移民数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说明外来人口的流入,增加了瑞典的总人口数,人口迁移对文化产生的共同影响有促进了文化交融;增强了文化认同;推动了文化多样性。
19.(12分)
【答案】
(1)告诉我们的信息:
图2:不同阶段的工业遗产具有各阶段特有的历史价值;工业遗产的形成和保护深受政治因素影响。(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图3: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有着不同类型;根据工业遗产密集程度的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家都应该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合作。
(2)示例
文化遗产类型:世界佛教建筑类遗产。
设计:按照佛教产生一佛教向中亚、东亚、东南亚传播一东亚、东南亚佛教的本土化划分时间阶段;按照南亚、中亚(含中国西域)、东亚(中原地区及日本)、东南亚划分区域;重点标记印度桑奇大塔、柬埔寨吴哥窟、日本唐招提寺等文化遗产。
理由:佛教自约公元前6世纪产生,到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日本后,逐渐实现了本土化发展;佛教与当地或其他外来宗教相互交融,使佛教建筑呈现出民族性和多元性特征(如吴哥窟兼具佛教和印度教特征)。
【解析】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图2:根据材料“工业遗产产生时间线”并结合图2中的信息可知不同阶段的工业遗产具有各阶段特有的历史价值;工业遗产的形成和保护深受政治因素影响。图3:根据材料“宏观保护理念示意图”并结合材料中工业遗产点、片区、廊道可知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有着不同类型;根据工业遗产密集程度的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家都应该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合作。
(2)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文化遗产类型,结合所学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可知世界佛教建筑类遗产。
第二小问设计,结合佛教传播路线和影响可知按照佛教产生一佛教向中亚、东亚、东南亚传播一东亚、东南亚佛教的本土化划分时间阶段;按照南亚、中亚(含中国西域)、东亚(中原地区及日本)、东南亚划分区域;重点标记印度桑奇大塔、柬埔寨吴哥窟、日本唐招提寺等文化遗产。
第三小问理由,结合所学佛教传入中国和东南亚等地的情况可知佛教自约公元前6世纪产生,到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日本后,逐渐实现了本土化发展;佛教与当地或其他外来宗教相互交融,使佛教建筑呈现出民族性和多元性特征(如吴哥窟兼具佛教和印度教特征)。
20.(10分)
【答案】
示例:
论题:气候变化对北方少数民族产生重大影响。
论证:寒冷气候对漠北的游牧民族和东北的游猎民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气候转冷时,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变得恶劣,生活在此的游牧民族势力衰落。在第二个寒冷期,蒙古高原的匈奴分裂,南匈奴归顺东汉,北匈奴西迁;在第四个寒冷期,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被推翻,被迫退回长城以北。
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在寒冷期势力壮大。在第三个寒冷期,来自东北的女真建立金,对南宋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第四个寒冷期,东北的满洲逐渐强大,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统一的中央王朝。
结论:气候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兴衰有着关键作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史时期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题干围绕“气候与历史”这一主题可知,本题考查气候环境对历史的影响,由此确定题目为气候变化对北方少数民族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根据材料提及的四个寒冷期时间段,得到第一个寒冷期大致是西周时期,第二个寒冷期大致是东汉到南北朝时期,第三个寒冷期大致是宋朝,第四个寒冷期大致是明清时期。材料二中提及的战争不仅包括王朝内部的战争,还包括同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外的战争。在这四个寒冷期中,选择相对熟悉的第二、三、四个寒冷期进行阐述。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从两个方向对农耕王朝施加军事压力,一是漠北方向,一是东北方向。在非寒冷期,来自漠北的少数民族更为强大,例如西汉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南宋后期的蒙古;在寒冷期,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更为强大,例如魏晋南北朝的鲜卑,北宋和南宋前期的辽和金,明清时期的满洲。由此可从漠北和东北两个角度进行论证。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