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提炼信息说明”类开放题 专题复习试题(含解析)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提炼信息说明”类开放题
【真题演练】
1.(2021·江苏高考·18)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3 1850年大不列颠工业地图(局部)
表2 1780年至1851年英国出口增长
年份 总出口 (百万英镑) 名义GDP(百万英镑仅计英格兰) 工业品在工业产品中的比重(%)
1780 8.7 116.6 25
1801 28.4 230.9 40
1831 38.9 372.4 49
1851 67.3 505.5 69
——以上材料摘自(英)乔尔·默克儿《启蒙经济:英国经济史新论》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2021·福建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开皇之治”大事简表(部分) “康乾盛世”大事简表(部分)
开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 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定州县二级制。 开皇五年,诏令全国检括户口。 开皇七年,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 开皇九年,平陈,免陈朝旧境十年赋税。 开皇十二年,遣使均田。 ——据《隋书》等 康熙十五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三年,巡视黄河。 雍正二年,行摊丁入亩,整顿保甲制。 雍正十年,设军机处。 乾隆元年,设特科取士。 乾隆三十八年,始修《四库全书》。 ——据《清史稿》等
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12分)
3.(2021·北京高考·19)(9分)“自写真”
15—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绘画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宋元始有零星作品传世,但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画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更为个性的面部特征。绍兴人徐渭在自画像上写道,“吾年十岁手植青藤”“流光荏苒,两鬓如霜”“合作此图,寿藤亦寿吾”。江南画家唐寅、陈洪绶等也有自画像传世。
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少量自画像。15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效法古罗马人定制艺术品以获得不朽荣誉,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画家多在宗教、历史等场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画中人物脱离场景,独立呈现。丢勒、提香等人绘制了多幅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伦勃朗一人就创作了70余幅自画像,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则收藏了79幅自画像。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5—17世纪自画像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9分)
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2020·山东高考·16)(12分)图5、图6、图7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5 图6
图7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5、图6、图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变式训练】
1.(2023·河南青桐鸣月联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欧洲大学创立与发展简表
阶段 说明
阶段Ⅰ (5世纪后期到15世纪) 像巴黎大学(创于200年)、博洛尼亚大学(创于1088年)、牛津大学(创于1167年)、剑桥大学(创于1209年)、布拉格大学(创于1348年)、莱比锡大学(创于1409年)等,以“地名十大学”方式命名,被誉为“居住僧侣的村庄”。早期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和居住场所,依托所在城市。教权与王权的斗争和干预使大学与市民、大学与城市当局的矛盾复杂
阶段Ⅱ (15世纪到19世纪中期) 随着社会变迁,欧洲大学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发生变化,“民族属性”增强。大学与新型城市未真正“亲密互动”
阶段Ⅲ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 欧洲大学与城市“接轨结合”。20世纪20年代后,牛津大学等传统大学成为工业和社会的“中心发电站”,不再是“培养年轻绅士的机构”。各工业国家还创办了一批新型技术院校和工科学院
阶段Ⅳ (二战后至20世纪末) 以大学、科研、高技术生产为中心的“智力密集区”,如剑桥科学园、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等建立,大学与城市全方位互动
阶段V (21世纪以来) 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大学联盟与城市联盟互动发展”
——整理自何文栋《欧洲大学与城市互动的历史变迁》
以欧洲大学为主题,选取材料中两组或多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023·辽宁丹东高三上期末·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啤酒 啤酒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第一批农业社会用驯化的谷物直接制造的产品。啤酒在20世纪真正成为了一种世界性饮料。
红酒 红酒是地中海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象征,曾长期是西方精英所偏爱的饮料。红酒后来成为世界贸易的一部分,并突出体现于非西方世界精英“西化”上。
烈酒 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的朗姆酒。
咖啡 咖啡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这种异域饮料首先经由咖啡屋在精英中得到普及。19世纪时取代啤酒成为最流行的饮料。
茶 茶是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的,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
可可 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
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最初是一种药用饮料,19世界末在美国诞生。可口可乐是美国的“国民饮料”,也象征着20世纪的美国化、商业化和全球化。
水 直到不久前,水一直都是公用的、非商业物品,瓶装水如今已是增长最快的商业饮料。本世纪的一个主题将是对适于饮用的水的争夺,因为它既是普遍可用的物品,又是新的利润来源。
——据[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2015)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2023·广东名校2月联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885—1903年间若干年份部分税种收入情况(库平百万两)
年份 田赋 盐税 关税 岁入总数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1885 30.7 40% 7.4 10% 15.9 21% 77.1
1892—1894 31.7 36% 13.7 15% 23 26% 89
1895—1900 34.8 34% 13.1 13% 26.8 26 101.6
1901 29.6 34% 13.5 15% 24.7 28% 88.2
1903 35.4 34.8% 12.5 12% 55.4 34% 104.9
注:1895—1900中的代表年;1892—1894三年平均。
——摘编自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提取材料中税收数据相关信息,并根据所学予以解读。
4.(2023·湖南师大附中月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插图
/
郓哥大闹授官厅(第二十六回)
材料二
这个道:“我们也有些侥幸:拿这二十两银子买猪羊去。如今到了乾方集上,先吃几壶酒儿。把东西开个花帐(账)儿,落他二三两银子,买件绵衣(棉衣)过寒,却不是好?”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九回
材料三
且说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公子,亦系金陵人氏,本是书香继世之家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tang,皇家府库)钱粮,采办杂料……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
——【清】曹雪芹等《红楼梦》第四回
根据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信息,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清楚,史论结合)
5.(2023·山东济南高三上期中·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给两幅漫画确立一个共同的主题,并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加以阐释。(14分)
(要求:史实准确,解读合理,阐释充分,逻辑清晰。)
6.(2022·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期末考试·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棉花帝国
在人类历史上,棉花产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关系不断变化。
材料
分别对三幅图中的棉花产业发展信息进行阐释。(15分)
7.(2023·山西运城高三上期中调研·23)(15分)“她”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明的女性新代词,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于1921年7月第13期以后,启用“她”字指代女性和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解放画报》第12期(1921年),描绘了一女子被大秤砣压住,动弹不得,秤砣上写着四个字“男统主义”。
图2《解放画报》第15期(1921年),描绘了一女子被锁链捆绑在刻有“经济”二字的石柱上,她一旁放置了写有“实学”和“职业”的斧头。其题词为:“打器在她旁边,一味地不用,难道不要解脱这束缚吗?”
图3《解放画报》第17期(1921年),其题词为:“她受过四千多年束缚,已经半身麻木。现在有人扶着她走,总该起来活动了。”不仅以女性指代祖国,且以女性来搀扶她醒来活动。
——摘编自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
结合时代背景,对三幅漫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加以解读。
8.(2022·河南郑州三模·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蕴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种信息。
世界形势风云变化,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12分)
9.(2023·四川成都二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7 北魏洛阳城考古复原图
注:灵台,即天文台;明堂,帝王举行祭祀等重大典礼的场所;圜丘,帝王祭天的地方;四夷馆、四夷里,北魏接待四邻和外国使节、商人所设的宾馆或居住区。
图7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10.(2023·山西晋中二模·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11 第二套人民币10元币样
注: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该套人民币正面主币主景图案还包括井冈山龙源口图案、延安清凉山图案、天安门图案;角券主景图案包括小丰满水闸、“毛泽东号”火车、农场拖拉机耕地图;分券主景图案包括民用轮船、民用飞机、民用汽车。同时,该套人民币第.一次将国徽元素运用于票面图案设计。
——摘编自陈智超《试论人民币票面图案的时代特征》
人民币图案设计蕴含了丰富而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材料中提取两组人民币图案信息,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分别予以解释说明。(要求主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2分)
11.(2023·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1870—1913年英法德美工业增长倍数
图二:1914年欧洲列强占有殖民地数量对比
图一、图二反映了一战之前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2.(2023·山东烟台一模·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广交会大事记
时间 发展概况
1957年 第1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中国13家专业总公司组团参展,展示商品包括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成交额1754万美元。
1972年 4月,美国贸易代表团访问广交会。组委会对美国商界的邀请范围逐步扩大,美国逐渐成为广交会最大的客源国。
1983年 第53届广交会,外资企业首次参展;采购商人数达到21,785人,来自87个国家和地区,成交额22.18亿美元。
1999年 第85届广交会,民营企业首次以正式身份参展;第86届广交会机电产品占成交总额的34%,超过轻工工艺品居第一位。
2007年 第101届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设立进口展。
2008年 第104届广交会展览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突破2万家,展位数突破5万个,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2013年以来 广交会与“一带一路”沿线39个国家的66家工商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3.(2023·山东烟台一模·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士走马”现象加以阐释。(15分)
14.(2023·湖南名校联盟3月调研·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15.(2023·哈师大附中等三校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猫和老鼠》是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制作的动画片经典之作,诞生于1940年,陆续创作到1967年,其间获得过7次奥斯卡金像奖,5次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图8~图10是其中一些著名场面。
请根据三幅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图片信息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释充分,逻辑清晰。)
16.(2023·广东江门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汤死后,伊尹继续相辅佐汤之孙太甲。表4为有关伊尹的历史叙述。
表4
材料1 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放之于桐宫。后太甲悔过自责,于是伊尹迎回太甲。重新当政的太甲注重德行,使国泰民安。 (汉)《史记·殷本纪》
材料2 商汤死后,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宫,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 (战国)《竹书纪年》
材料3 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执伊,侑,岁。(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 (商)甲骨卜辞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结论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7.(2023·黑龙江大庆二模·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伦敦从19世纪初开始处于“世界金融中心之首”的位置,这离不开英国作为世界经济主导者的强力支撑。到19世纪70年代,英镑成为当时最重要国际货币……当各国出现贸易逆差时,英格兰银行作为国际借贷中心向逆差国提供英镑贷款。
——摘编自尤瑟夫·凯西斯《资本之都——国际金融中心变迁史》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2023·河北石家庄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929—1997年无锡农户纯收入结构(%)变动情况
/
图2
●经营性收入,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工资性收入,包括在集体组织劳动的报酬收入、在企业劳动的报酬收入、其他劳务收入。
●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摘编自赵学军《无锡农户收入结构的变迁》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一点或整体),围绕“无锡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动”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9.(2023·湖北七市3月调研·20)【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阅读下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即为根植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在时代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吸取诸优秀精神而形成的具有高度代表性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民思想观念高度凝练而成的优秀文化精神。
古代历史文化精神内涵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
近代救亡图存的民族抗争精神 辛亥革命精神;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现代奋发图强的民族复兴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中国梦等
——根据《历史选择性必修3》、陈权龙《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时代内涵》整理
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提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023·福建龙岩二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
图3 内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 图4外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综合上述材料,提取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信息关联,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1.(2023·福建莆田二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2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6世纪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表现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心声。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彼特拉克撰写抒情诗集《歌集》,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被视为“人文主义之父”。 哥白尼完成《天体运行论》,系统介绍“太阳中心说”。
17—18世纪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 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曹雪芹的《红楼梦》将古典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精心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形象。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 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对封建社会制度、道德、宗教等展开无情批判。
——据陈文海、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等
表2为14—18世纪中外文化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评分参考
【高考真题】
1.【答案】(12分)
示例: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联系。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产领域中、社会领域中都引起根本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深入发展,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英国的技术革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在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断向外输送工业品,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图3中大不列颠工业地图中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可知工业革命加速英国城市化的进程,由表格数据1780—1851年英国总出口数额飞速增长,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得出论题: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联系。其次,根据材料信息结合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史实,工业革命对英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述,如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加速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加紧对外扩张和掠夺,同时也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2.【答案】(12分)
论题: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的制度革新。
阐述:在中国古代,一些朝代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了很多盛世景象,如:“开皇之治”“康乾盛世”等。在隋朝的“开皇之治”时,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在中央为削弱相权,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地方上确定州县两级制;同时为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实行大索貌阅;又开通漕运,同时减轻百姓的负担,形成了“开皇之治”的盛世景象。清朝时,“康乾盛世”之下,康熙帝平定三藩,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中央设立了军机处,到乾隆时设特科取士,始修《四库全书》,从而形成了“康乾盛世”的景象。
总之,在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加强了自身的封建统治,形成了古代的诸多的盛世景象。
【解析】
“开皇之治”和“康乾盛世”都是历史上的治世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中的历史信息:政治上,隋朝“行三省六部制……定州县二级制”,清朝“设军机处”;经济上,隋朝“开山阳渎,以通漕运……遣使均田”,清朝“巡视黄河……行摊丁入亩”;选官制度上,隋朝分科考试,清朝“设特科取士”;思想文化上,清朝“始修《四库全书》”,综合上述信息,可拟论题: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的制度革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隋朝和清朝的革新措施及带来的影响即可。
3.【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
中、西方自画像的发展都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明清时期,自画像数量增多,写实风格明显,画中人物独立呈现,画家追求表达自我。这折射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思潮。
15—17世纪的西方,自画像数量增加,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画中人物独立呈现,写实风格突出,借助签名强调自我。这与制镜技术和绘画理论进步密切相关,折射出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长,及文艺复兴解放思想,肯定人的价值的时代特征。
【解析】
在作答本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时代特征”,即中、西方自画像的发展都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进行具体阐释时,我们要把在15到17世纪,中国和西方在自画像方面所出现的新变化进行明确。对中国而言,明清时期,自画像数量增多,写实风格明显,画中人物独立呈现,画家追求表达自我;对西方而言,15—17世纪的西方,自画像数量增加,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画中人物独立呈现,写实风格突出,借助签名强调自我;然后再结合当时中国和西方在社会方面所出现的新面貌与材料中所述的新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具体阐释。对中国而言,这(材料中的新变化)折射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思潮;对西方而言,这(材料中的新变化)与制镜技术和绘画理论进步密切相关,折射出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长及文艺复兴解放思想,肯定人的价值的时代特征。说到底,本题目主要考查“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唯物史观。
4.【答案】
图5: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5为东汉(永和五年)。
图6: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6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图7: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7为唐代(天宝元年)。
【解析】
本题通过给出三副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图,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这个小切口切入,考察历史上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变迁。
根据图5可知: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5为东汉(永和五年)。
根据图6可知: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其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人口数10—150之间的地区为江苏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6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根据图7可知: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7为唐代(天宝元年)。
【变式训练】
1.【答案】(12分)
示例:
论题:欧洲大学的科学性逐渐增强。(2分)
阐释:欧洲中世纪,“科学是神学的奴婢”,早期欧洲大学深受封建教会浸染,科学色彩不够突出。15世纪到19世纪中期,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深入,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欧洲大学科学性有所增强。但是,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尚未紧密结合,故欧洲大学对科技的影响有限。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与生产力紧密结合。欧洲大学科学性增强,为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发展,提供科技知识和科技人才的支撑。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欧洲大学科研能力增强,积极参与智力密集区的建设。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欧洲大学也呈现出一体化趋向,科研合作有了更好的平台。总之,欧洲大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在与城市的互动中科学性逐渐增强。(10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也可)
【评分细则】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阐述;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
首先,拟定论题,据材料“早期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和居住场所,依托所在城市。教权与王权的斗争和干预使大学与市民、大学与城市当局的矛盾复杂”“欧洲大学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发生变化”“各工业国家还创办了一批新型技术院校和工科学院”“以大学、科研、高技术生产为中心的‘智力密集区’”“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得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欧洲大学的科学性逐渐增强。其次,展开阐释,据材料大学“被誉为‘居住僧侣的村庄’”得出欧洲中世纪,“科学是神学的奴婢”,早期欧洲大学深受封建教会浸染,科学色彩不够突出;据材料“随着社会变迁,欧洲大学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发生变化”得出15世纪到19世纪中期,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深入,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欧洲大学科学性有所增强;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后,牛津大学等传统大学成为工业和社会的‘中心发电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与生产力紧密结合。欧洲大学科学性增强,为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发展,提供科技知识和科技人才的支撑;据材料“以大学、科研、高技术生产为中心的‘智力密集区’”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欧洲大学科研能力增强,积极参与智力密集区的建设;据材料21世纪以来“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得出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欧洲大学也呈现出一体化趋向,科研合作有了更好的平台。最后,总结,欧洲大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在与城市的互动中科学性逐渐增强。
2.【答案】(12分)
示例:人类日常饮料的发展是全球化的产物。(2分)
从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下半叶,发生了大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了全球性的物种交流和贸易活动。在此过程中,原产美洲的可可;产于亚洲的啤酒、茶、烈酒;产于欧洲的红酒;产于非洲的咖啡等实现了全球性的流动。这些饮料的产生、传播与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反映了全球化的发展。(8分)
综上所述,人类文明自产生后,通过武力扩张、经贸往来、文化传播等形式,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传播和文化的传播,人类文明不断丰富发展。(2分)
其他论题也可,如物种交流丰富人们的生活;美洲的食品丰富人类生活;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物种交流;全球贸易推动了物资的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饮品选择上有各自的偏好;饮料的发展受到各国饮食习惯、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追求健康饮品成为时尚等。
【解析】
据材料“啤酒在20世纪真正成为了一种世界性饮料”“红酒后来成为世界贸易的一部分”“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可知啤酒、红酒、烈酒和可可作为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饮料是伴随着全球性的贸易、殖民扩张和物种交流而不断走向世界的,而全球性的物种交流又是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基本前提的;据材料“突出体现于非西方世界精英‘西化’上”可知人们对饮品的选择也体现了不同文化素养的人的价值追求;据材料“突出体现于非西方世界精英‘西化’上”“19世纪时取代啤酒成为最流行的饮料”“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可知啤酒、红酒、茶和可可等流行性饮料的传播广受人们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据材料“也象征着20世纪的美国化、商业化和全球化”可知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商业性饮料的出售带动了美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也是美式文化向外输出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因为它既是普遍可用的物品,又是新的利润来源”可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使人们更加追求健康饮食,所以水成为重要的饮用品。
3.【答案】(12分)
以下任答两点即可:
信息提取1:田赋占比较大,数额相对稳定,但在税收中占比下降。(2分)
解读:耕地面积变化不大,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4分)
信息提取2:19世纪80年代中期盐税总额总体增加,但盐税占比相对稳定。(2分)
解读: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盐税征收总额加大;盐税在税收中占比虽有波动,但起伏不大。(4分)
信息提取3:关税总额和占比均增长明显。(2分)
解读:国内商品经济发展较快,进出口总量增长,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4分)
【解析】
表格中横向表示同一时期不同税种的占比情况,反映的是经济结构;表格纵向表示的是不同时期同一税种的变化情况,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变化。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可以得出,信息一,田赋占比较大,数额相对稳定,但在税收中占比下降;信息二,盐税占比相对稳定;信息三,关税占比上升。解读就是对数据变化进行原因性说明,解读时一定要结合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的阶段特征。如,信息一:田赋数额相对稳定,但在税收中占比下降。可从以下角度解读,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田赋占比较大;耕地面积变化不大,仍是传统的农耕技术,生产力没有明显进步,农民负担依然沉重,故数额稳定。信息二,19世纪90年代盐税总额总体增加,但盐税占比相对稳定。
解读:由战争和赔款,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盐税征收总额加大;盐税在税收中占比虽有波动,由于盐这种商品的特性,供求比较稳定,所以起伏不大。信息三,关税总额和占比均增长明显。
解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放,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随着小农经济的逐步解体,国内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加强,进出口总量增长,关税数额和占比均增长明显。
4.【答案】(12分)
评分标准:符合题目要求,从两或三则材料中提炼出合适的论题,2分;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展开论述,结合材料,史论结合,8分;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字迹工整,2分。
【示例】
选取:材料一、二、三
论题:小说段落节选折射出明清社会经济重大变革。
论证:材料一、二均出现了“银两”作为通货的情况,而白银的大规模流通是在明清时期;材料二中出现了“棉衣过寒”的对话,但中国人普遍使用棉布是在元代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术之后;材料三中出现了“领内帑钱粮”的商人,但中国古代长期实行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在明清时期才有所提升。由此可见,上述事物几乎是明清时期特有的,并非小说所描写的唐、宋等时期应当出现的。究其原因,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带有作者自身所生活时代的印迹,而材料中的三部作品作为明清小说的代表,其中的描写也就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领域,具体如货币体系、产业结构、社会阶层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其他论题:
文化作品因时代局限而出现史实错误;
文化作品常是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写照(银两、棉衣)。
由材料一、三得出: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弊端凸显(贪污、钱权)。
由材料二、三得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领域出现新的变化(银子、棉衣、皇商)。(依材料得出的其他论题也可)
【解析】
首先分别概括三则材料中的主要信息。材料一涉及到货币、司法;材料二描述了货币、集市、衣食;材料三描述的是社会的黑暗。根据材料拟定论题可有两种思路,一是从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反映的角度,如“文化作品常是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写照”;二是对比三则材料,从共同点入手,如由材料一、二可得出论题“小说情节折射出明清社会经济重大发展”。论证时要史论结合,一般选取三个史实较为适当,以材料提供为主,也可从所学中适当补充。如选择论题为“小说情节折射出明清社会经济重大发展”,可作如下论证。材料一、二均出现了“银两”作为通货的情况,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货币化。材料二中出现了“棉衣过寒”,说明自元代以来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棉布大行天下,在明清时期“衣被天下”。材料二"到乾方集上吃酒”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商业活动的发展。最后部分作一总结,得出自己的认识。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带有作者自身所生活时代的印迹,材料一、二中作品作者生活于明代,其中的描写也就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5.【答案】(14分)
主题:人民的解放(或中国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2分)
解读:图1,五星红旗升起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在五星红旗下庆祝胜利象征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和平鸽在五星红旗旁边飞翔象征着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外国友好人士向我们热情祝贺象征着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帝国主义反动派跌入深渊象征着新中国建立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答出一点2分,三点4分,四点以上6分)
图2,田间衣帽破烂的草人身,象征着旧中国农民生活的苦难(2分);路上推着自行车、牵着牲口、手里提着新买来的东西,正行走着衣着光鲜、笑逐颜开的农民,象征着土地改革后新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改革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或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仅使农民政治上翻了身,也使农民彻底摆脱了地主阶级的剥削。(答出一点2分,三点4分)
【解析】
该题主要先观察漫画所反映的信息,材料性质类信息:图1是1949年10月3日的漫画,名字是“大旗招展全球”,这个大旗指的是五星红旗,结合时间,可得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信息提取围绕新中国成立即可。
政治寓意类信息:红旗、地球、和平鸽、外国友人、帝国主义反动派等结合史实可知,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国友好人士向我们热情祝贺象征着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帝国主义反动派跌入深渊象征着新中国建立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
场景主题类信息:喜悦的表情、和谐融洽的氛围等可知,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可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之情。
材料性质类信息:图2的时间是1952年,政治寓意类信息:稻草人、新农民、鸟儿的话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图2反映的是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信息提取围绕土地改革即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过去的黑暗中解放了出来;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了农民,农民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中解放出来了,所以两幅漫画的主题可以是人民的解放。
6.【答案】(15分)
阐释:
图3:亚洲(东亚和南亚)、中美洲、东非三大地区各自独立地发展棉花种植业和棉布制造技术;棉布在各自区域范围内流通且规模小,洲际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亚洲成为世界棉花产业的中心,欧洲处于边缘地位。(3分)这与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区相对孤立、隔绝,亚洲经济相对发达,欧洲气候寒冷,不太适宜发展棉花产业的状况相吻合。(2分)
图4:欧洲成为印度棉布的重要消费地;棉布被欧洲人运往非洲,然后购买劳动力贩卖到美洲种植园工作;各洲之间的贸易网逐渐形成,贸易规模扩大。(3分)这与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由孤立隔绝逐渐联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等因素紧密联系;也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商人通过大型商业公司、三角贸易等加强了对印度棉纺织生产的控制,建立横跨欧洲,美洲和非洲三洲的贸易体系的状况相吻合。(2分)
图5:欧洲既是棉布消费地,又成为棉布制造地,商贸规模较大;亚洲、非洲、美洲成为欧洲棉布消费市场和原棉产地;欧洲成为主导棉花产业的中心。(3分)这与18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发生,技术上的革新和蒸汽动力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棉纺织业的效率,欧洲成为世界棉纺织中心;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亚非拉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状况相吻合。(2分)
【解析】
图3:观察图3中7个图例并带着图例观察主图信息,发现第1个图例——棉花种植地、第2个图例——棉布制造地、第3个图例——棉布消费地,亚洲有2处,非洲东部有1处,中美洲有1处,且相互间无交流,得出:亚洲(东亚和南亚)、中美洲、东非三大地区各自独立地发展棉花种植业和棉布制造技术;观察图3中第7个图例及主图信息,发现区域内流通亚非美四个区域进行,得出棉布在各自区域范围内流通且规模小,洲际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对比图4、图5及图3中亚洲有两处棉布制造地,欧洲为空白,得出亚洲成为世界棉花产业的中心,欧洲处于边缘地位。最后,紧扣图3的时间前2000年——1600年,总体把握图3得出的信息,进行分析,世界间孤立的原因,亚洲成为棉花制造地中心的原因,欧洲处于边缘的原因。
图4:与图3相比,图4增加了第5个图例的信息:印度棉布销往欧洲,得出欧洲成为印度棉布的重要消费地;欧洲与非洲建立联系,结合第4个图例——棉花劳动力信息情况,得出棉布被欧洲人运往非洲,然后购买劳动力贩卖到美洲种植园工作;与图3各洲间无联系相比,图4中亚非美间建立联系,得出各洲之间的贸易网逐渐形成,贸易规模扩大。最后,紧扣图4的时间:1600——1780年,总体把握图4得出的信息,进行分析:世界间联系的原因。 图5:与图4相比,图5中最大的变化是欧洲,得出欧洲既是棉布消费地,又成为棉布制造地,商贸规模较大;据图5中虚线棉花输入欧洲,实线棉布销往亚非美,得出亚洲、非洲、美洲成为欧洲棉布消费市场和原棉产地;图5中欧洲处于中心地位,得出欧洲成为主导棉花产业的中心。最后,紧扣图5的时间:1780——1860年,总体把握图5得出的信息,进行分析:欧洲成为世界棉纺织品中心的多方面原因。
7.【答案】(15分)
图1揭露封建社会纲常礼教对妇女的压制,主张妇女冲破封建专制、封建礼教,追求男 女平等、人权、民主。图2倡导妇女要谋求经济独立、接受教育、走向社会。图3主张妇女应担负起救亡革命、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6分)
北洋军阀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救亡与启蒙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为妇女解放提供了经济条件。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推动思想解放,女性日益觉醒。(6分)
总之,《解放画报》将妇女问题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探讨妇女解放,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分)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解读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读,据材料中三幅图片的内容可知图1揭露封建社会纲常礼教对妇女的压制,主张妇女冲破封建专制、封建礼教,追求男 女平等、人权、民主。图2倡导妇女要谋求经济独立、接受教育、走向社会。图3主张妇女应担负起救亡革命、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然后结合时间1921年并结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即北洋军阀的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相关知识加以解读,如北洋军阀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救亡与启蒙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为妇女解放提供了经济条件。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推动思想解放,女性日益觉醒。最后进行总结,《解放画报》将妇女问题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探讨妇女解放,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8.【答案】(12分)
信息一: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由凡尔赛体系到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2 分)
一战后建立了英法为主导,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凡尔赛体系。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西欧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这样,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代替了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4 分)
信息二: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扩展到多国。(2 分)
一战后,苏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这样,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特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4 分)
(提取信息如答:欧洲国家实力下降,美苏实力上升;或德国分裂成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或其他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解析】
结合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提取信息,据上图,可知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的转变和国家性质的变化,可以提取信息为“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由凡尔赛体系到雅尔塔体系”,“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扩展到多国”,然后结合一战到二战期间的相关历史予以说明,即“一战后建立了英法为主导,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凡尔赛体系。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西欧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这样,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代替了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一战后,苏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这样,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特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还可以选取其他信息,如“欧洲国家实力下降,美苏实力上升;或德国分裂成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然后结合所学一战到二战的历史展开说明即可。
9.【答案】(12分)
分值 要求
12—10分 ①充分提取材料信息,主题明确。 ②使用不少于两个信息;准确充分运用史实。 ③阐述充分,逻辑严密。
9—5分 ①基本基于材料信息,主题较明确。 ②使用信息不少于两个;基本能够运用史实。 ③阐述较为充分,逻辑关系较为清楚。
4—0分 ①材料信息体现不明显,主题模糊。 ②使用信息少于两个;运用史实不准确。 ③阐述不清,逻辑关系不明。
【示例一】
北魏洛阳城的建设体现出封建皇权政治的色彩。(3分)
北魏洛阳城形成了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结构,宫城处于中心位置,凸显其政治上的核心地位,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北魏洛阳城的道路以宫城正门为核心建立城市布局中轴线,形成 “T”字形的道路格局,显示了皇权的权威与至高无上。明堂与圜丘作为帝王举行祭祀等重大典礼的礼制建筑,以服务皇权为主要职能,彰显了皇权至上。
综上,洛阳城的形制布局、道路交通和礼制建筑都体现出封建皇权政治的色彩.(9分)
【示例二】
北魏洛阳城见证了当时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交融。(3分)
北魏洛阳城以宫城为中心,布局规整有序,遵循了中原文化传统的礼制秩序,体现出鲜卑族对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太学、明堂等建筑,表明北魏对儒学的尊崇;白马寺等寺院的存在,表现出佛教在北魏占有重要地位。鲜卑族的游牧文化、中原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在洛阳城共存。四夷馆、四夷里为来自四邻或外国的使节、商人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体现出多元文化的交流。
总之,在孝文帝开明民族政策的作用下,北魏洛阳城商业发展、文化昌盛,体现出民族交融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时代特色。(9分)
(其他论题: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布局深受儒学影响;北魏洛阳城承续前朝遗址,彰显正统地位;北魏洛阳城复原图反映了都城的多重功能等。)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北魏洛阳城的相关信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概括一个特点,再分析导致北魏洛阳城形成该特点的原因。通过阅读图片,可以发现北魏洛阳城结构规整,宫城处于中心位置,整体以中轴线呈对称分布,存在着白马寺、天文台、圜丘、四夷馆等场所,综合以上信息,可得北魏洛阳城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建设体现了封建皇权的政治色彩,并且可以看出多元文化交融的印记,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特点作为论题,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时期阶段特征等相关史实对北魏洛阳城呈现的特点进行解释,注意解释过程中因果逻辑要严谨,语言表述要成文、流畅。
10.【答案】
示例:第二套人民币的图案设计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些图案象征新中国成立、代表新中国思想、表现新中国发展。(2分)
在象征新中国成立方面,如井冈山龙源口图案和延安清凉山图案等表现了中国革命的起源、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圣地,彰显革命历史,以示纪念;天安门图案表明北京是祖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将国徽元素首次运用于票面设计,彰显了人民币国家法定货币的地位。(4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在代表新中国思想方面,如10元券正面主景“工农”图案强调的是工农联盟的思想;背面的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反映了民族大团结的主题等。(4分)
在表现新中国发展方面,如小丰满水闸图案展现了祖国的工业建设成果;农场拖拉机耕地图反映了新中国农业逐渐走向机械生产;“毛泽东号”火车、民用轮船、民用飞机、民用汽车等图案则表现了祖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4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以上三组信息,任意答出两组即可)
总之,第二套人民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而设计印制的;其图案强调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反映了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其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2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及图案内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出发,概括出主题观点。其次,根据具体的图案信息分别进行解释说明,如根据10元币样上的“工农”图案、少数民族文字及国徽等信息,可联系到政权性质及民族团结等内容;根据井冈山、延安等信息可知,新政权重视对革命圣地和革命历程的纪念;根据水闸、拖拉机及交通运输工具等信息,可联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相关知识。最后,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行概括性总结。整个论述过程要注意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1.【答案】(12分)
参考示例 论题: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一战的深层原因。(2分)
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纷纷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3分)但是老牌强国英法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放缓,后起的德国在统一之后迅速崛起,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2分)德国开始寻求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与英国矛盾逐渐激化,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3分)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宜战,德、俄、法、英相继参战,战争全面爆发。(2分)综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解析】
首先,据材料一“1870—1913年英法德美工业增长倍数”和材料二“1914年欧洲列强占有殖民地数量对比”结合所学得出论题: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一战的深层原因。其次,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得出论述:据材料一“1870—1913年英法德美工业增长倍数”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纷纷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但是老牌强国英法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放缓,后起的德国在统一之后迅速崛起,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据材料二“1914年欧洲列强占有殖民地数量对比”结合所学得出德国开始寻求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与英国矛盾逐渐激化,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结合所学得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宜战,德、俄、法、英相继参战,战争全面爆发。最后,总结升华,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12.【答案】(12分)
广交会是新中国外交的缩影(2分)
20世纪五十年代,面对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和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7年首届广交会的创办,开辟了一条与世界交往的通道,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广交会境外采购商、参会人数增长明显,美国逐渐成为广交会最大的客源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在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80年代,广交会采购商人数及参展国家和地区增多,成交额增加。
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广交会紧跟时代潮流,致力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与交流。(8分)
广交会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广交会为促进中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2分)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同等赋分,如广交会见证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广交会是中国综合国力逐步提升的反映,广交会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等等)
【解析】
认真阅读材料信息,从中国外交发展史的角度分析,得出广交会是新中国外交的缩影这个论题。
论述:据材料“1957年”“中苏友好大厦”、“1972年”“美国贸易代表团访问广交会”、“2013年”“广交会与‘一带一路’沿线39个国家的66家工商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关键信息可得新中国的外交发展推动了广交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如:20世纪五十年代,面对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和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7年首届广交会的创办,开辟了一条与世界交往的通道,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起到了重要作用。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广交会境外采购商、参会人数增长明显,美国逐渐成为广交会最大的客源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在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80年代,广交会采购商人数及参展国家和地区增多,成交额增加。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广交会紧跟时代潮流,致力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广交会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广交会为促进中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13.【答案】(15分)
(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
清末、1907年、北京;女学生、骑马;嘲笑、辩解;自强、花木兰、谁国夫人等。(若从材料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
(1)画报描绘现象的时代背景;
(2)画报描绘现象的内涵;
(3)画报描绘现象的评价。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画报描绘的女学生骑马上街,反映了女子的自由与解放;路人的嘲笑,反映了一部分人的保守;画报作者的辩解反映了对社会新风尚的支持,也对国民自强救国的厚望。(6分)“女士走马”现象折射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激发国人自强救国的意识;近代新式学堂尤其是女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使女性获得一定的自由与解放;而传统观念与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响人们对社会风气变化的认知。(6分)
“女士走马”现象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碰撞。但新思想新风尚的出现与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3分)
【解析】
首先需要提取材料信息,如根据材料的出处、附文说明可以提取“清末、1907年、北京;女学生、骑马;嘲笑、辩解;自强、花木兰、谁国夫人等”。然后对画报描绘现象的时代背景、内涵、评价进行阐释,结合所学晚清时期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阐释,如:画报描绘的女学生骑马上街,反映了女子的自由与解放;路人的嘲笑,反映了一部分人的保守;画报作者的辩解反映了对社会新风尚的支持,也对国民自强救国的厚望。“女士走马”现象折射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激发国人自强救国的意识;近代新式学堂尤其是女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使女性获得一定的自由与解放;而传统观念与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响人们对社会风气变化的认知。“女士走马”现象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碰撞。但新思想新风尚的出现与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4.【答案】(12分)
示例:
信息:集中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2分)
分析:东北地区解放最早,紧靠苏联,交通相对便利,工业基础较好;集中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便于接受苏联援助,同时促进工业布局的平衡。(10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评分标准:
一等(10~12分):①紧扣主题,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二等(5~9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0~4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
首先读图并结合所学提炼信息,从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分布情况,得出工业布局的信息:集中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 其次信息分析,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例如对“集中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进行分析,先要结合所学分析布局规划的原因,得出东北地区解放最早,紧靠苏联,交通相对便利,工业基础较好;其次要分析“集中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得出集中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便于接受苏联援助,同时促进工业布局的平衡。
15.【答案】(12分)
主题2分 题合理准确、贴合材料给2分,否则0分。
论述共9分 史实:三个分别针对三组图片的有效史实,每个1分,共3分。(要准确。同一组图片中只赋一个有效史实分。) 阐释:阐述部分每一组结合材料并且有展开充分论述的给2分,三组共6分。只论述无结合材料的最多给3分。
逻辑1分 论述中无史实错误且逻辑合理,且论述部分6分及6分以上者,给1分。有史实性错误者或论述部分小于6分者0分。
答案示例:
主题: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图一墙上的照片帽子上有纳粹的标志,又创作于1943年,当时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已经成立,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极大增强了战胜法西斯的信心,最终必将战胜邪恶的法西斯势力。
图二创作于1948年,信息呈现《休战》、统一战线,影射了二战胜利后,苏美等国根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精神,划分势力范围,并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反映出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
图三创作于1967年,俄罗斯转盘,先进设备等信息,反映出美苏争霸的背景下,美苏展开军备竞赛,并把争夺拓展向太空领域,威胁世界和平。
由此可见,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解析】
根据设问,首先确立主题。根据三则材料信息体现的共同点进行主题的归纳,结合三则材料可以将主题归纳为: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次,对每则材料进行时代背景的分析,此步骤注意全面提取材料信息,挖掘信息背后的时代特征。图一墙上的照片帽子上有纳粹的标志,又创作于1943年,当时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已经成立,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极大增强了战胜法西斯的信心,最终必将战胜邪恶的法西斯势力。图二创作于1948年,信息呈现《休战》、统一战线,影射了二战胜利后,苏美等国根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精神,划分势力范围,并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反映出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图三创作于1967年,俄罗斯转盘,先进设备等信息,反映出美苏争霸的背景下,美苏展开军备竞赛,并把争夺拓展向太空领域,威胁世界和平。最后,进行总结和升华,由此可见,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16.【答案】(12分)
参考答案1:
结论:商朝时期相的权力比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分)
阐释:依据材料可知,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和制)政制中,他起了很大作用。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辅佐了汤的孙子太甲。从材料1的“伊尹将太甲放逐,令其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和材料2中的“商相伊尹流放太甲”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权力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君王。(8分)
因此,商朝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相作为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对商朝的君王有一定的制约作用。(2分)
参考答案2:
结论: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2分)
阐释:据材料一的《史记》记载,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为了教育君王将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二《竹书纪年》则记载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为王,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两本古书对伊尹的记载截然相反,前者的伊尹是忠臣的形象,后者则是篡位者。《史记》和《竹书纪年》均是研究商史的二手史料,应注意对其进行辨别并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材料3中的殷墟甲骨卜辞是地下出土文物,作为研究商史的实物史料,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可信度更高。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说明伊尹生前劳苦功高,德高望重,死后才得到商朝帝王高度尊重,因此伊尹不太可能篡位自立。(8分)
因此,对三则材料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竹书纪年》中有关伊尹篡权的记载应是战国纷争的时代产物。(2分)
参考答案3:
结论:历史叙述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2分)
阐释:据材料一的《史记》记载,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为了教育君王将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二《竹书纪年》则记载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为王,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两本古书对伊尹的记载截然相反。《竹书纪年》倾向于直接陈述事实,并且认为伊尹自立为王后被太甲杀死。《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曾出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礼崩乐坏的现象,《竹书纪年》对伊尹的记载可能是假托古人之举,影射当时的社会乱象。而《史记》认为太甲没有施行仁义才被放于桐宫,司马迁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带有主观色彩,有作者本人对该事件的评价。《史记》成书于汉代,而汉代儒学居于正统地位,因此司马迁的《史记》以儒家历史观为宗旨,在表述的时候更侧重于从儒学的角度去进行叙述。(8分)
由此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时代环境会导致不同的历史叙述。(2分)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在阐释史料内容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史料来源和史料类型进行解读,材料一取自于汉武帝时期的《史记》,属于二手文献史料,当时儒家思想居于主流地位,所以《史记》中的相关内容隐含了儒家伦理道德的价值标准,与材料中“不能施行仁义”“重新当政的太甲注重德行”的相关记载相吻合;材料二取自于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属于二手文献史料,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割据动荡,传统的分封等级制度崩溃,与材料中“自立为王”“杀死伊尹,夺回王位”的相关记载相吻合,影射了当时礼乐制度崩溃的现实;材料三取自于甲骨卜辞,属于一首实物史料,可信度较高,可以与文献史料中的相关记载进行印,“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说明伊尹长期得到了后世商王的尊崇。其次,从史料内容来看,“伊尹放之于桐宫”“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宫”,《史记》与《竹书纪年》都记载了伊尹干涉朝政的现象,但是性质却截然不同,“太甲不能施行仁义”“自立为王”说明《史记》突出伊尹的贤臣形象,《竹书纪年》突出伊尹的权臣形象,再印证甲骨卜辞中的相关记载,“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说明伊尹劳苦功高、德高望重,所以死后得到了后世商王的尊崇,这说明《史记》中的记载更贴切于史实,伊尹篡位自立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伊尹干涉朝政的结论是可以成立的,三则史料都相互印证了这一结论,也反映了当时王权需要受到朝廷重臣的制约,使得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7.【答案】(12分)
论题示例:英国的发展助推伦敦确立世界金融中心地位(论题2分)
论据建议:17世纪末,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英国进行金融创新,开创商业经营新方式如创立英格兰银行,建立东印度公司;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伦敦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征服广阔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赢得英荷战争与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要求:运用论据构建合理因果逻辑,成文并能够支撑论题,共9分)
总结示例:综上所述,英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助推伦敦在19世纪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首。(总结1分)
答案仅供参考,照抄原文不给分。
【解析】
据材料“伦敦从19世纪初开始处于“世界金融中心之首”的位置”、“到19世纪70年代,英镑成为当时最重要国际货币”,可以联系到所学知识有英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需要围绕英国相关史实展开,说明英国实力的增强,与材料相呼应。
论题:英国的发展助推伦敦确立世界金融中心地位。
论据建议:17世纪末,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英国进行金融创新,开创商业经营新方式如创立英格兰银行,建立东印度公司;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伦敦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征服广阔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赢得英荷战争与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综上所述,英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助推伦敦在19世纪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首。
18.【答案】(12分)
示例1
论题:无锡农户工资性收入变动反映社会时代变迁。(2分)
阐释: 1929至1948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仍处于主体地位,又战乱不断,严重影响了集体组织和企业劳动的收入,因此这一时期,无锡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在纯收入结构中比重不大,且变动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土地集体所有制逐步确立;同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因而1957年无锡农户的工资性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
1978年底,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启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因而1986年无锡农户的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保障与福利制度逐步发展,农民经营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比例有所提高,因而1997年农户的工资性收入比例相对有所下降。(9分,答出其中三个阶段即可)
总之,1929年至1997年无锡农户工资性收入的变动,体现了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刻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1分)
示例2
论题:1986年无锡农户收入结构较1957年发生较大变动。(2分)
阐释: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农户再度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自主经营生产,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1986年无锡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
同时,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地就业机会,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领域转移,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因而1986年,无锡农户的工资性收入较1957年有一定提升。
80年代初,国家逐步撤销人民公社,农户从集体经济组织得到的福利等收入减少。因而与1957年相比,1986年无锡农户的转移性收入有所下降。(9分)
综上所述,1986年无锡农户纯收入结构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与1957年相比发生较大变动。(1分)
【解析】
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围绕“无锡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动”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分解一下有三步,首先要读懂材料中的信息,主要信息是四类收入在不同年份所占的比例,可以选取一点或整体;其次,要紧扣“无锡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动”这一主题来自拟论题;最后,结合所学背景知识予以阐释并进行总结。
示例1
论题:无锡农户工资性收入变动反映社会时代变迁。
阐释: 1929至1948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仍处于主体地位,又战乱不断,严重影响了集体组织和企业劳动的收入,因此这一时期,无锡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在纯收入结构中比重不大,且变动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土地集体所有制逐步确立;同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因而1957年无锡农户的工资性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
1978年底,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启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因而1986年无锡农户的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保障与福利制度逐步发展,农民经营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比例有所提高,因而1997年农户的工资性收入比例相对有所下降。
总之,1929年至1997年无锡农户工资性收入的变动,体现了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刻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
示例2
论题:1986年无锡农户收入结构较1957年发生较大变动。
阐释: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农户再度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自主经营生产,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1986年无锡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
同时,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地就业机会,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领域转移,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因而1986年,无锡农户的工资性收入较1957年有一定提升。
80年代初,国家逐步撤销人民公社,农户从集体经济组织得到的福利等收入减少。因而与1957年相比,1986年无锡农户的转移性收入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1986年无锡农户纯收入结构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与1957年相比发生较大变动。
19.【答案】(12分)
10—12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
7—9分 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比较准确
4—6分 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够准确
0—3分 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
示例一: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传承、丰富。(2分)
周代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对国家政治权力进行分配,加强诸侯之间的联系。宗法制下,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起到维护政治等级的作用,解决贵族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这是“家”与“国”的统一。(4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如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不断传承,宋代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分)
总之,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传承,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是中国仁人志士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表达,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2分)
示例二: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传承。(2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如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不断传承,宋代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绵延不绝,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关税、司法与领土等主权逐渐丧失,中国进入屈辱的近代史,无数仁人志士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出一系列民族抗争精神,如辛亥革命中孕育的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国共对峙中形成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等,正是这些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完成救亡图存任务,改变中国命运。(4分)
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不断注入活力。(2分)
【解析】
首先需要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提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根据表中“古代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可得论题为: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传承、丰富。然后进行论述,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可以从周代分封制和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宋代理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进行论述,如:周代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对国家政治权力进行分配,加强诸侯之间的联系。宗法制下,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起到维护政治等级的作用,解决贵族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这是“家”与“国”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如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不断传承,宋代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后进行总结,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传承,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是中国仁人志士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表达,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
20.【答案】(12分)
答案必须具备三要素,即论题(2分)、阐述(8分)、总结(2分)。
示例:
论题:不同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促成不同的现代化进程(2分)
阐述:内源型现代化国家,如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英国社会出现一系列社会变革。同时,随着英国国力的增强,加紧进行殖民扩张,并通过开展海外贸易,不断开辟海外市场,最终促使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而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如日本,19世纪日本资本主义缓慢发展,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给日本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摆脱民族危机,日本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开展维新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工业文明,实现了工业化。(8分)
结论:总之,内源型现代化主要由于内部孕育动力实现了创新性巨变,而外源型现代化则主要由外来异质文明的撞击下激发或引进的巨变,这也体现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2分)
角度提示:亦可从两种现代化类型的相互关系,如内源型现代化对外源型现代化的示范和冲击、外源型现代化对内源型现代化的挑战和竞争;两种现代化类型进程的不同之处;内涵和衡量标准的一致性等角度进行论述。
【解析】
据材料“内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外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的信息标题并结合基础知识将两者进行比较联系,可拟定论题:不同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促成不同的现代化进程。故在论述过程中可以分别从内源性及外源性各举出事例进行分别解释说明即可。其中可以以英国为例对于内部因素的内源性变化进行分析,着重强调内部的演化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变革开始内化发展并在政治上进一步有所体现;以日本为例对于外部因素角度的外源性变化分析日本现代化历程。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从文明的发展与多样性角度进行总结即可。或者从两种现代化类型的相互关系角度进行论述,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内源型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主动性而外源性现代化的发展更多的是被动性,故对外源型现代化具有示范和冲击的影响力,而外源型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潜力,发展后对内源型现代化国家存在挑战和竞争可以以日本的崛起对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为例;也可以从两种类型的进程不同之处入手,着重论述两种类型现代化崛起过程中的不同即可。
21.【答案】(12分)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据材料“14—18中外文化简表”并结合材料中不同时期的中外文化发展情况可确定论题为14—18世纪,东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其次,据材料“彼特拉克撰写抒情诗集《歌集》”“哥白尼完成《天体运行论》”“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伏尔泰”“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文化上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据材料“王实甫创作《西厢记》,表现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王祯编撰《农书》”“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反传统反礼教的思想运动,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推动这些出现的因素有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和商品经济发展,但同时与西方对比,中国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传统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文化专制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又使得中国像西方一样完成社会转型。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