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省中考历史全真模拟试卷(二)
2023年中考历史全真模拟试卷(二)
时间:50分钟 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河姆渡人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A.洞穴 B.干栏式建筑
C.搭上草棚的水井 D.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2.图示法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反映了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3.清朝时领导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首领是( )
A.皇太极 B.李自成 C.努尔哈赤 D.渥巴锡
4.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较为系统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A.康有为 B.李大钊 C.陈独秀 D.毛泽东
5.在检索某历史人物时,与“千里跃进大别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都相关的是(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下列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是( )
A.全面依法治国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拨乱反正 D.全面从严治党
7.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包括( )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在古希腊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孕育了许多奇幻瑰丽的神话故事。下列属于希腊神话特点的是( )
A.神人同形同性 B.宣扬法老是“神之子”
C.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D.神人等级森严
9.下列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成果的是( )
A.电灯 B.火车 C.珍妮机 D.互联网
10.“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个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相对的和平”。在这场“特殊的战争"期间,出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
C.一超多强 D.多极化格局
二、归纳列举题(共15分)
11.请写出与下列事件相对应的历史人物。(4分)
(1)西汉时两次出使西域的使者——
(2)东晋的建立者——
(3)唐朝时六次东渡日本的高僧——
(4)1069年宋神宗任用他主持变法——
1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事件。(4 分)
(1)1840年的较量,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895年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1940年的反抗,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4)1951年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
13.根据提示内容写出相应的文献名称。(3分)
(1)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2)1950年规定废除中国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宪法——
14.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4分)
(1)西欧庄园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2)支持麦哲伦远航的国家——
(3)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
(4)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三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前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而随着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推恩令),诸侯王国的问题得以解决……汉武帝施行了一系列经济上的垄断措施,以加强中央的财政能力,首先改铸全国统一使用的五铢钱,严禁私铸。其次是盐铁专营……汉武帝时代,以“无为”为特点的黄老思想也不再合时宜了,儒家学派遂走向前台。
材料二: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材料三: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1)材料一中的“推恩令”是汉武帝采纳谁的建议实行的?材料中“儒家学派走向前台”是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 (2 分)
(2)材料二中“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的“选官制度”指的是什么?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 (写出一点)(2分)
(4)通过以上材料,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1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参加了1900 年的这场侵华战争。还用大炮轰开了现在故宫的第二道门……此次战争战败,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签订国家最多,并丧失多项主权。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材料三:1972年,美国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在历经多年的对抗与冲突后,关系终于走向缓和。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何影响?(2分)
(2)材料二涉及的是哪场战争?写出这场战争中的战役一例。参加这场战争的中国军队被誉为什么? (3 分)
(3)材料三中的“美国总统”指的是谁? (1分)
(4)就如何处理好中美关系,请你提一条合理化建议。(1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缴纳的巨额赎金为发展大工业增添了新的资金来源;获得解放的2000多万农民为大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农村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
材料二:列宁说:“在(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材料三:从世界历史的实践看,几乎每一次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都在进行自我调整。面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美国总统一上台便立即实施“新政”,采取扩大政府开支、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生等调节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领导俄国进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沙皇是谁?结合材料归纳俄国这场改革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写出一点)(2分)
(2)材料二中的“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是由于列宁哪一政策的实施? (1 分)
(3)材料三中的“美国总统”指的是谁?写出他在农业方面颁布的法律一部。(2分)
(4)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1分)
四、综合探究题(共15分)
18.近代以来各阶层的仁人志士在不断探索救国之路。请结合以下知识卡片,回答问题。
(1)卡片A涉及探索事件的领导人是谁?卡片B的主题处应填写什么? (2 分)
(2)请你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摆放这四张卡片。(填写字母即可)(3分)
(3)卡片C中“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以什么为口号创办的? (1 分)
(4)卡片D涉及的是哪一运动? (1 分)
(5)以上探究体现近代中国人的哪些精神? (1 分)
19.在世界近代史中,资本主义经历了萌芽、确立、巩固等过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1)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的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的是什么? (1 分)
(2)14-17世纪,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兴起、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分别写出促进这两大进步的标志性事件。(2 分)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英美、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的革命后颁布的宪法是什么? (1 分)
[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
(4)围绕美国奴隶制的存废问题进行的战争是什么?领导人是谁? (2分)
(5)通过以上探究,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1分)
参考答案:
一、1.B 2.B 3.D 4.B 5.D 6.C 7.C 8.A 9.A 10.B
二、11. (1)张骞 (2)司马睿 (3)鉴真 (4)王安石
12. (1)鸦片战争 (2)公车上书 (3)百团大战 (4)西藏和平解放
13. (1)《十二铜表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 (1)庄园法庭 (2)西班牙点 (3)大众教育 (4)联合国
三、15. (1)主父偃。 董仲舒。 (2)科举制。 进士科的确立。 (3)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一点即可)( 4)统治者要实施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要努力发展经济等。(符合题意即可)
16.(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最可爱的人。 (3)尼克松。 (4)两国应构建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双边关系;互相尊重,不冲突、不对抗,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符合题意即可)
17. (1)亚历山大二世。资金、劳动力、国内市场。(一点即可) (2)新经济政策。 (3)罗斯福。《农业调整法》。 (4)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创新,因时而变,适时改革;要适时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时俱进等。(符合题意即可)
四18. (1)A:孙中山。B:维新。 (2)C→B→A→D。 (3)自强。 (4)新文化运动。 (5)探索精神、抗争精神等。(符合题意即可)
19. (1)租地农场。 (2)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3)1787 年美国宪法。 (4)美国内战(南北战争)。林肯。 (5)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一种社会制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等。(符合题意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