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高考冲刺训练(二)历史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高考冲刺训练(二)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
A.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 D.《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2.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登录户主姓名、妻子、儿女的年龄,以及财产,如奴婢、田宅等;在居延(内蒙古西部)汉简中也保存了户籍的片段,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印证当时( )
A.土地私有是否取得优势地位 B.边疆农耕的经济状况
C.国家治理向基层延伸的情况 D.法律制度的严苛程度
3.“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4.宋朝年间,来广州贸易的蕃舶常苦飓风,地方政府便开凿内壕,以便船舶避风;每年十月蕃舶归国的时候,广州官员也会设宴为之饯别,以示慰劳。材料表明( )
A.唐宋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传统朝贡贸易形式有所变化 D.官方积极行动推动外贸发展
5.清末思想家龚自珍(1792-1841)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弃绝考据训诂之学,讲求经世之务,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他的这些主张
A.是经世致用学术思潮开端的主要标志
B.体现出寻找社会变革方案的改良意识
C.成为晚清变法和改革运动的思想根源
D.反映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时代特征
6.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7.20世纪20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个村庄,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了胜仗一样,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南军怕有几百万人马啦”“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这反映了当时
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B.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C.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 D.国民革命运动得到民众支持
8.1932年8月,由共产国际指导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决定在上海召开远东反战会议。在筹备过程的新闻报道中,会议的名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后来又成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西斯蒂代表大会”等。会议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
C.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反战运动阵线有扩大趋势
9.《吉林省驻京办事处简志》在阐述1955年吉林省驻京办事处设置的动因时指出:当时,在工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等方面,有许多事情不仅需要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汇报,而且也需要通过与其它省市之间协作和市场采购求得解决。据此可知,吉林驻京办设立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吉林的管理
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C.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0.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中提出,1981年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6%,轻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8%。在《关于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1982年计划轻工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7%,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4%。这些决议旨在
A.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放缓国家城市化进程
D.改变原有工业布局
11.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指出,赛里斯人以从森林中获取毛料而著称,他们将树叶浸入水以将白丝梳理下来,然后将这些线解开再织好,供应给罗马的妇女。直到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波桑尼阿斯才正确地认识到丝是来自于蚕这一小动物。这反映了( )
A.东西方交流逐渐深入 B.海上丝绸之路已达地中海
C.西方对中国了解精确 D.养蚕缫丝技术已传入欧洲
1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大肆侵占土地,开办种植园和大农场,主要经营蔗糖、咖啡、棉花和畜牧业。工业革命时期,则以自由贸易为口号,与殖民地相互免除或降低关税。欧洲殖民者推行这些措施,意在
A.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满足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需要
C.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建立殖民地依附型经济形态
13.1868年,德国化工染料业巨头赫斯特、拜耳等率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实验室。19世纪70年代,这一做法在德国推广,各大企业为科学家提供了与业绩相关的薪酬方案,企业实验室制度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广泛建立。由此可知( )
A.垄断组织在德国的普遍建立 B.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欧美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14.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设想;但是,列宁于1915年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观点。列宁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基于( )
A.帝国主义阶段的新变化 B.国际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教训
15.20世纪60、70年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学生运动、妇女权利运动、保护环境的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冲击和挑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权力结构,尽管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运动不同,但它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和活动是分不开的。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 )
A.指引着人们追求社会公正和文明 B.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受到资产阶级政治家的高度重视 D.为工人运动提供思想武器
16.20世纪80年代,社会党领导人密特朗就任法国总统之日,特地前往象征法兰西思想和精神圣地的先贤祠为三位先贤进献了三支玫瑰,其中一枝献给了19世纪40年代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政治活动家。密特朗此举的意图是
A.帮助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B.积极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C.强调第三世界在法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
D.突出社会党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司马光修史
材料 因反对变法,司马光被贬出中央,正是在退居洛阳的15年内,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大部分内容编撰。编纂《资治通鉴》时,他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还参读了野史、文集、谱牒、家传、小说等各种史料320余种。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斟酌取舍的理由。元丰七年(1084年)书成,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序以奖之。
《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其开篇:
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
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社稷无不泯绝。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是故能_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日: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开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治通鉴》对研究“三家分晋”的史料价值,并谈谈你对“司马光修史”这一行为的认识。
18.历史研究与论文写作
下面为学术论文《北洋政府文官制度及渊源研究》的部分内容。 一、概念界定 1.北洋政府:…… 2.文官制度:是近现代官员选用和管理的制度。该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官制度曾出现官僚习气、争权夺利、工作效率低等弊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初 60.70 年代鲜有研究。80 年代以来,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北洋军阀 1912-1928》(共 6 卷)等,收录了不少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关的政府公报、文献档案等;国内学者对北洋政府的研究论著增多,研究由整体、宏观转入了专题研究;美国白鲁询采用政治学研究方法、美国齐锡生围绕文化心态层面、加拿大陈志让提出“军绅政权”,都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深入探讨。由此推动国内该问题研究进入高潮。 正文 第一章 晩清选官制度的蜕变 第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 第三章 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参考文献 ①《保举过滥请定限制折》,1906 年 ②《裁撤吏部上谕档》,1906 年 ③《大总统咨参议院决议文官与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令草案》,《临时政府公报》,1912 年 2 月 28 日 ④《劝各省勿自举都督原因》,《盛京时报》,1912 年 3 月 24 日 ⑤《文官任用法草案》,《政府公告》,1913 年 1 月 9 日 ⑥《纪广东卖官案》,《申报》,1914 年 7 月 5 日 ⑦《论今日保荐之滥》,《盛京时报》,1914 年 8 月 5 日 ⑧谢俊美:《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兼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 ⑨徐辉:《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其践行失败根源论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
(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北洋政府:……”中省略的内容。
(2)阅读“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所学,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相关研究进入高潮的原因。
(3)依据“参考文献”,结合所学,从“正文”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要求:至少依据两条参考文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化、工业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粮食需求。19世纪开始,英国从世界大规模购买便宜粮食,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粮食的出口方为沙俄和广大殖民地,工业国成为粮食消费国。这个局面被“一战”打破,接替沙俄的是美国。美国利用优越的资源尤其是政府干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国际粮食体系。少数国家对农业进行补贴,部分国家和地区大量生产粮食,体系中其他地方则吸收这样的粮食。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变成世界粮食最大进口方。
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开展工业化。但大部分国家,往往就用国际市场来解决问题,大量进口看似价格低廉的美国粮食。这当然是一种看起来成本很低的工业化方案。但廉价的国际粮食也往往有毁灭性的影响,不利于培育自己的粮食生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在世界局势更加不稳,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体系运作不好的时候,常陷饥荒阴影之中。
——摘编自许准:《粮仓或是粮荒——走出两百年来的国际粮食体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度改革,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了极大推动作用。目前,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百年来国际粮食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相比,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路径特点,并说明二者路径差异带来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由于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行为,历史上人的活动的结果和作用即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与行为者的主观目的是相联系的,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观目的与客观作用一致的形式,可称为历史的自觉工具,反之,则称为历史的不自觉工具。但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它一旦产生,其价值和影响就不再局限于行为本身,都已经载入史册,都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作用。
——董小川《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问题——主观意志与客观效果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证。(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据材料“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可知,材料反映了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说明周天子权威衰落,但《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巡视河阳”,这说明《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维护周天子的权威,D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据材料“……《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可知,《春秋》仍然维护礼乐秩序,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这说明周天子未丧失天下共主地位,B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晋文公履行分封制的义务,C错误。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可知,秦汉时期的汉简上,登记了人口、土地、奴婢等详细的户籍信息,有利于基层的有效治理,印证了治理体系向基层延伸的情况,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土地具体占有情况,无法得出土地私有在秦汉时期具有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登录人口、奴婢、田宅等,不能反映具体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政府对户籍登记较为重视,但未涉及法律制度的严苛程度,无法直接印证,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试题解析: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项排除;D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故选A。
4.D
【详解】据题意可知,宋代的对外贸易中,地方政府为外来船舶提供便利和慰劳,这就为外来船舶来华贸易提供了便利,说明官方积极行动推动外贸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不能说明唐宋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排除A项;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不能说明当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政府对于外来贸易船舶提供的便利条件,并没有说明传统朝贡贸易形式发生了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龚自珍是鸦片战争前经世致用思潮的代表,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晚清的统治危机,龚自珍主张进行改革,体现出社会改良的思想,B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潮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排除A项;晚清时期的改革和变法既有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主导的,也有清朝政府推行的,其阶级属性和思想根源更不相同,排除C项;民族危机的显现是在鸦片战争之后,D项错误。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英国照会清政府,强调长江沿岸各省只能由英国租押,意味着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B项正确;19世纪末英国未能将将长江流域辟为其殖民地,排除A项;“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899年提出的,排除C项;当时的清政府未能成功维护主权完整,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从材料“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国民革命运动得到了民众的支持,D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革命的主力国民革命军,B排除。故选D。
8.D
【详解】根据材料“会议的名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后来又成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西斯蒂代表大会”等信息可知反战运动阵线有扩大趋势,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材料没有涉及,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阶级斗争问题,B选项排除。在1932年国共还未实现合作抗日,双方处于一种敌对状态,D选项排除。
9.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地方的工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需要向中央汇报,也需要通过与其它省市之间协作和市场采购求得解决,并不是由市场进行调节,而是由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计划调节,这符合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因此该机构的设立目的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吉林驻京办是设立在北京的机构,并非是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的政治管理在地方上设置的;B选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在1952年底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实行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该机构并非为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设立。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决议强调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轻工业,进而为重工业发展打基础,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A项正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生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的信息,而是强调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轻工业,排除C项;材料决议强调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轻工业,没有涉及改变原有工业布局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项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两端,双方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汉代中国丝织业发达,罗马人对中国的认识得益于丝绸之路上的交往,因此材料体现出东西方交流逐渐深入,A项正确;材料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的地点无关,排除B项;“精确”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公元2世纪,希腊人认识到丝来源于蚕,但养蚕缫丝技术已传入欧洲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大肆侵占土地,开办种植园和大农场,主要经营蔗糖、咖啡、棉花和畜牧业。工业革命时期,则以自由贸易为口号,与殖民地相互免除或降低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的殖民活动是为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业革命时期的殖民活动是将殖民地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建立殖民地依附型经济形态”符合材料内容,所以D正确;“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欧洲殖民者推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所以A错误;资本原始积累发生于资本主义早期阶段,不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殖民活动,所以B错误;工业革命时期的殖民活动有体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所以C错误。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据材料“企业实验室制度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广泛建立”并结合所学可知,企业内部设立研究实验室,使科学研究的成果快速实现转化,促进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B项正确;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材料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A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在世界范围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世纪未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从材料不能得出,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的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抗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二战后,当代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两大对立阶级之外,还出现了大量新的中间阶层,从材料不能得出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可知,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基于这一变化,列宁提出来新的观点,A项正确;此时国际工人运动并没有出现新的变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巴黎公社1871年就已经失败,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阶级参加的社会运动都会产生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指导的不完全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的社会运动主要反对资产阶级的,排除C项;材料中指导的不完全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其中一枝献给了19世纪40年代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政治活动家”说明社会党领导人密特朗重视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政治活动家,也就是强调第三世界在法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社会党领导人密特朗就任法国总统后重视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无法得出帮助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故A选项错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是西欧国家之间的合作和联系加强,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和联系加强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法国社会党领导人密特朗就任法国总统之后重视第三世界国家在法国对外政策的地位,与突出社会党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无关,故D选项错误。
17.(1)理由: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是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朝传统秩序完全被破坏的开端;司马光以“三家分晋”为开端,提醒君主祖宗法度不可以轻易改变;要吸取“三家分晋”的历史教训,做到恪守礼制、遵从天命,司马光固守传统,反对王安石变法,希望以此告诫统治者,授予大臣以君王的权力可能会导致君臣易位。
(2)史料价值:以官修正史、实录为基础,对于研究“三家分晋”的历史有较高的参考性;但带有主观性,为政治目的服务,要注意甄别,并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
认识:作为政治家,面对统治危机,通过修史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反映了担当和思考:作为学者,司马光遵循甄别考证的修史原则,反映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其修史的主要目的依然是为皇权服务。
【详解】(1)理由:根据材料“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可归纳出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是礼崩乐坏的开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三家分晋是周朝传统秩序完全被破坏的开端、提醒君主祖宗法度不可以轻易改变、要吸取“三家分晋”的历史教训、司马光固守传统,反对王安石变法等角度进行补充。
(2)史料价值:从史料编写权威来看,以官修正史、实录为基础,对于研究“三家分晋”的历史有较高的参考性;从史书编写的目的性来看,带有主观性,为政治目的服务,要注意甄别,并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政治家,面对统治危机,通过修史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反映了担当和思考:作为学者,司马光遵循甄别考证的修史原则,反映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其修史的主要目的依然是为皇权服务。
【点睛】
18.(1)北洋政府:1912-1928 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统称。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列强扶植,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政局动荡。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新气象。
(2)改革开放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学界整理出版了系统的历史资料,为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 国内学者的研究转向专题研究,研究日益深入;国外学者提出了新的方法、视角、概念,丰富了研究思路; 我国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并确立公务员制度,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问题的研究,为制度建设提供经验教训。
(3)示例 1:
第一章晚清选官制度的蜕变
第一节晚清社会巨变
一、统治危机及新政的开展
二、西学的传播及社会经济变革
第二节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废除科举制
二、裁撤吏部
三、学堂选官与留学毕业生选官
第三节变革不彻底一卖官与保举
示例 2:
第二章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
第一节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
一、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
二、文官考试法规草案的颁布
第二节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践行的失败
一、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
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薄弱
第三节孙中山文官思想的影响
示例 3:
第三章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第一节文官制度的设立
一、文官考试的实施
二、文官任用等相关制度的实施 三、甄别制度
第二节文官制度的评价
一、文官制度的转型
二、文官制度的法制化
三、文官制度的固旧
【详解】(1)北洋政府: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是1912-1928 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统称。结合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史实可知,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列强扶植,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政局动荡。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新气象。
(2)根据材料“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相关研究进入高潮”可分析得出改革开放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根据材料“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可分析得出学界整理出版了系统的历史资料,为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根据材料“国内学者对北洋政府的研究论著增多,研究由整体、宏观转入了专题研究”可分析得出国内学者的研究转向专题研究,研究日益深入;根据材料“美国白鲁询采用政治学研究方法、美国齐锡生围绕文化心态层面、加拿大陈志让提出‘军绅政权’,都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深入探讨”可分析得出国外学者提出了新的方法、视角、概念,丰富了研究思路;结合我国公务员制度可分析得出我国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并确立公务员制度,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问题的研究,为制度建设提供经验教训。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晚清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史实,且至少依据两条参考文献。以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为例,结合晚清时期的统治危机、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等史实进行设计。参考文献可选择《保举过滥请定限制折》《裁撤吏部上谕档》。
19.(1)特征:19世纪:以英国为中心;沙俄和广大殖民地生产,工业国消费。20世纪:以美国为中心;发达国家生产,第三世界消费。
(2)特点:党和政府主导;独立自主和利用海外市场相结合;发展农业科技;着力生产关系调整。不同影响:中国:实现粮食自足;助推国力提升;保障国家安全。
其他:常陷饥荒困境;工业发展受挫;被迫依附西方。
(3)认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护耕地;科技支撑,提高产能;坚持开放,适度进口;要构建公平合理粮食贸易新秩序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国际粮食体系发展。
特征:根据材料“19世纪开始,英国从世界大规模购买便宜粮食,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粮食的出口方为沙俄和广大殖民地,工业国成为粮食消费国。”可知,在19世纪,以英国为中心,沙俄和广大殖民地生产,工业国消费;根据材料“美国利用优越的资源尤其是政府干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国际粮食体系。少数国家对农业进行补贴,部分国家和地区大量生产粮食,体系中其他地方则吸收这样的粮食。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变成世界粮食最大进口方。”可知,在20世纪,以美国为中心,发达国家生产,第三世界消费。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粮食战略。
特点: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度改革,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了极大推动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主导,发展农业科技,着力生产关系调整;根据材料“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可知,独立自主和利用海外市场相结合;
不同影响:根据材料“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可知,中国实现粮食自足,助推国力提升,保障国家安全;根据材料“廉价的国际粮食也往往有毁灭性的影响,不利于培育自己的粮食生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在世界局势更加不稳,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体系运作不好的时候,常陷饥荒阴影之中。”可知,其他国家,常陷饥荒困境,工业发展受挫,被迫依附西方。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粮食战略。
认识:根据材料“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护耕地;科技支撑,提高产能;坚持开放,适度进口;要构建公平合理粮食贸易新秩序等角度进行说明。
20.示例
论题:历史发展中经常存在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不一致的情况。
说明: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主观性的人,带有主观动机,但所开展的活动又深受各种时代因素制约,往往出现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不一致的情况;如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不利于西方的殖民统治;为反抗西方侵略,加强清政府统治,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清末新政,更是促进了民主革命的高涨,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近代西方殖民者为了掠夺财富,争相对美洲进行疯狂殖民扩张和掠夺,给美洲带来深重的灾难的同时,改变了美洲族群,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欧洲文化、非洲文化和印第安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的美洲文化。
总之,历史活动往往存在主观性与客观效果不一致的情况下,学习历史应该注意全面客观去分析。
【详解】论述:首先,阅读材料,提炼一个具体论题,如根据材料中“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由于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行为,历史上人的活动的结果和作用即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与行为者的主观目的是相联系的,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可得出论题——历史发展中经常存在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不一致的情况;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如用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殖民侵略的双重影响、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等“自救”行为加速清政府灭亡、近代美洲遭受的残酷掠夺与美洲新民族和新文化的发展等,说明历史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结合的矛盾性;最后在论述基础上升华个人认识,如指出基于历史活动往往存在主观性与客观效果不一致,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运用唯物史观,注意全面客观去分析历史事物;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