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高考历史第三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

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高考历史第三次适应性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下表中的史料可用以考证(  )
史料一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 《尚书 君奭》
史料二 召公奭与周同姓……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史记 燕召公世家》
A. 军功是分封的主要依据 B. 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
C. 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 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
2. 秦始皇认为“秦既代周(火德),自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上述现象(  )
A. 确立了五行学说为统治思想 B. 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
C. 推动儒家学说吸收阴阳思想 D. 表明汉朝承袭秦朝典章制度
3. 《唐六典》记载,“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需”,有“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唐代屯田(  )
A. 有利于稳定均田制 B. 强化君主专制集权 C. 主要基于边防军需 D. 导致了藩镇的崛起
4. 明代杭州人张瀚,官至吏部尚书,他在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此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这可用于说明(  )
A. 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兴起
C. 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D. 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
5. 鸦片战争后,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指出,西方“以商贾为本计”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其必然对外扩张,这种扩张让西方骤致富强,泰西对外扩张已非传统战事,而是“变局”之始。基于此,他主张(  )
A. 发展工商业以求自强 B. 对外开放以自强求富
C. 将中体西用付诸实践 D. 变法维新以富民兴国
6. 下表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  )
耕地(千公顷) 从业人员(千人) 土地产值(元/公顷) 劳动力产值(元/人)
19世纪80年代 63047 160118 158.37 62.36
20世纪30年代 93886 200444 177.25 83.02
年增长率 0.80 0.50 0.23 0.59
A. 近代中国农业尚未转型 B. 小农经济已经逐步瓦解
C. 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D. 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7. 1920年8月,《劳动界》创刊号发文:我们印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他们的事情。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他们的事情了,或者将来苦得要比现在好一点。创办该刊物意在(  )
A. 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 B. 启发工人阶级思想觉悟
C.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 号召工人阶级进行武装斗争
8. 下表为1944年太岳革命根据地颁布的农民不负担的若干具体办法。这些办法(  )
●由于勤劳耕作,多锄地多上粪以致产量超过应产量,超过的部分不出负担。
●开渠、打井、造水车,使旱地变成水田,增产粮食不加负担,五年内按旱地负担。
●雇长工种地,在雇主收入内给扣除免征点,并扣除一半工资;如果雇主是贫苦的鲧寡孤独缺乏劳动力,可扣除全部工资。
●新种棉田,一年不出负担。
●养羊不负担。
A. 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 B. 显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用
C. 旨在推动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D. 缓和了抗日根据地阶级矛盾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心,资方提计划,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  )
A. 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B. 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C.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 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
10. 1265年,英国召开议会,议会代表除教俗贵族和每郡两名骑士外,各个自由市也派两名市民参加。到1295年,骑士和市民出席议会得到普遍认可。这(  )
A. 调整了英国的封君封臣关系 B. 促使英国建立了议会君主制
C. 加强了基督教对西欧的控制 D. 有利于英国城市获得自治权
11. 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要形式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  )
A.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B. 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C. 奠定了国际法形成基础 D. 促进近代外交体制确立
12. 如图为欧洲某历史运动的中心。该运动为(  )
A. 早期殖民扩张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13. 一战爆发后,法国总理和参众两院zx 号召法国人民为“拯救文明、自由、法国和欧洲”而战。该号召(  )
A. 延缓了战争的进程 B. 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C. 阐明了参战的目的 D. 掩盖了战争的性质
14. 如图为苏俄(联)某经济政策实施前后农业发展情况。该经济政策为(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用收购制取代义务交售制
15. 下表为美国和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变化表。该变化主要基于(  )
国家 经济部门 1950年 1990年
美国 农业 12.2% 2.8%
工业 34.7% 25.8%
服务业 48.9% 71.4%
联邦德国 农业 23.2% 5.1%
工业 42.2% 40.5%
服务业 32.4% 54.4%
A. 国家宏观调控全面而有力 B. 社会中间阶层的不断壮大
C. 科技新发展推动生产力进步 D. 政府扩大开支推行社会福利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 儒家经典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某历史学家在进行“十三经”逻辑结构研究时做了如下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形成过程 逻辑主题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 圣王之道
秦始皇时“焚书”,《乐经》从此失传。
汉孝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
东汉时又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帝王之道
唐时《春秋》扩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毂梁传》﹔《礼经》扩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 纲纪道德
宋时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南宋时朱熹编著《大学》《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经合起来形成“四书五经”。 心性义理
(1) 根据材料,指出儒家经典演变的特征。
(2) 从材料中选择一个逻辑主题,进行历史解释。
17. 《新青年》自1915年创刊以来,通过系列文章讨论时代新青年,塑造时代新青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青年》杂志与青年密切相关的主题词
主题归类 主题词
青年的身份体现 青年,自觉,吾辈,理性,奋斗,众人,努力,国民,正当,我的心,先生,愤怒,民族,新鲜活泼,躯壳,责任
“新青年”身份建构途径 中国,青年团,团体,社会主义,中央,国际,资本,团员,组织,议决,帝国主义,无产阶级,全国,革命,压迫
“新青年”身份特征要素 道德,知识,精神,行为,进取,新道德,观念,创造,资财,天下,可为,志气,学问,善恶,影响,人道,为善
——摘编自王紫玉、赵秀凤《<新青年>中“青年身份”的话语建构》
根据材料归纳“新青年”新在何处,并对“新青年”形象加以阐释。
18. 口述历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建国后工人的口述史
口述内容 口述人
那个时候宣传我们是主人公……那个时候干活不是谋生,是一心为把鞍钢、把国家的企业、把国家的事办好。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
班长可以当一日制的厂长,你对厂子有什么要求、合理化建议,你可以提,比如说生产上存在问题,技术上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
基本上拖厂职工的孩子都要在拖厂,从哺育室、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比较齐全。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一拖工人
当时市里面来人给我们开动员大会,号召我们现在要备战备荒为人民。毛zx 说三线建设去的是好人好马好设备。 1964年启动的“三线建设”贵州工人
——摘编自周晓虹主编《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建国后初期工人的身份地位,并加以解读。
(2) 研究新中国工业建设时,你如何看待工人口述史的史料价值。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世界制造业产出的地理分布表
——摘编自拉里 尼尔等主编《剑桥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的传播》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主要国家(地区)在世界制造业占比变化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分封制,而方法的都是姬姓子弟,体现了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C正确;
血缘是分封的主要依据,排除A;
B和材料无关,排除;
不能仅凭材料就得出“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分封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分封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种德性或性能。“五德终始”指这五种性能从始到终、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邹衍以此作为历史变迁、王朝更替的根据。五德终始说的创立客观上迎合了战国后期各国君主实现统一大业的心理愿望,为他们提供了统一天下的理论依据。后来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以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遂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五德终始说一直是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但宋金以后,沿袭千余年的五运说最终被逐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而趋于消亡,B项正确;
秦朝以法治国,汉代以后儒学占据统治地位,排除A项;
儒学吸收阴阳家的思想发生在董仲舒改造儒学思想,晚于题干时间,排除C项;
秦朝、汉朝都是在实践战国时期的五德终始说,不能说明汉朝承袭秦朝典章制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五德终始说,需要学生掌握五德终始说的含义并从实质上分析封建社会推崇五德终始说的原因。
本题考查了五德终始说,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需”可以看出唐代屯田是为了解决边军粮食供应问题,即基于边防军需,故C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屯田制,与均田制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唐代屯田是出于边防军需,于强化君主专制集权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屯田的原因和内容,没有体现其影响,无法得出“导致了藩镇的崛起”,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唐朝的土地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需”。
本题考查唐朝的屯田制,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材料“因此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体现了杭州人张瀚通过购买织机织布,从而发家致富的情形,说明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D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手工工程和雇佣关系,不能得出“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结论,排除A;
材料和工商业市镇无关,排除B;
C错在“颠覆”,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指出,西方‘以商贾为本计’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其必然对外扩张,这种扩张让西方骤致富强”可知,徐继畲主张像西方那样发展工商业以求自强,故A正确;
B.材料并未强调对外开放,排除B;
C.材料主张发展工商业,并未阐述“中体西用”,排除C;
D.变法维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新思想的萌发,解答本题根据“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指出,西方‘以商贾为本计’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其必然对外扩张,这种扩张让西方骤致富强”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新思想的萌发,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耕地面积、从业人员、土地产值的年增长率一直为正数,说明一直在增长,结合所学在近代我国是农业经济国家分析,可得出在近代中国农业尚未转型,故A符合题意;
B.根据材料耕地面积、从业人员、土地产值的年增长率一直为正数,说明一直在增长,因此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已经逐步瓦解,且材料没体现小农经济瓦解的特征,排除B;
C.材料并未体现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增强,排除C;
D.材料没与世界市场发生联系,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农业经济,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耕地面积、从业人员、土地产值的年增长率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农业经济,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即让工人阶级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启发了工人阶级思想的觉悟,B正确;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A;
CD均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农民不负担的若干具体办法”减轻了农民的压力,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A正确;
材料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B;
材料和民主建设无关,排除C;
材料是共产党鼓励农民发展生产的措施,和缓和阶级矛盾无关,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敌后战场的抗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敌后战场的抗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可知,体现了国家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妥协的办法,兼顾公私利益,合理发展工商业,故A正确;
材料只涉及建国初期会发发展经济的措施,不能全面体现社会特点,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合理调整工商业经济,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并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C;
根据材料“‘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不能说明“接管”,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建国初期的经济,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建国初期的经济,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材料“1265年,英国召开议会,议会代表除教俗贵族和每郡两名骑士外,各个自由市也派两名市民参加。到1295年,骑士和市民出席议会得到普遍认可”说明市民阶层的壮大,而市民阶层壮大有利于英国城市获得自治权,D正确;
材料和挑战封君封臣无关,排除A;
14世纪末,英国建立议会君主制,排除B;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城市自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城市自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语言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结合材料“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可知,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这利于法国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故A正确;
B.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
C.根据所学可知,《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C;
D.根据所学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外交体制建立,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解答本题需根据“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并结合所学民族语言与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地图可知,该运动兴起于意大利,高潮于英法等,这是文艺复兴运动,B正确;
早期殖民扩张不只涉及欧洲,排除A;
C兴起于德国,D兴起于英国,排除C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质上是帝国主义战争,“拯救文明、自由、法国和欧洲”掩盖了战争的本质,D正确;
ABC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从1921年到1925年,苏俄粮食产量和耕种面积逐渐增加,这主要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正确,排除A;
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7年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C;
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苏俄新经济政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苏俄新经济政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及西欧等国家农业、工业人口下降,而服务业人口的比重却上升,这反映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兴起并不断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C正确;
20世纪70年代滞胀后,西方减少了国家干预,排除AD;
B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特征:儒家经典核心内容传承的角度:五经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经典内容体系不断发展角度:从六经演变为五经,再到十三经,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也不断增加;儒家经典的社会地位变化的角度:从不受推崇到获得权威地位。
【小题2】答案示例:
帝王之道
阐释: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皇权进一步加强,家天下的皇帝制度,需要尊卑等级的伦理秩序。这种秩序需要在思想上得到强化。由此,改造之后的新儒学跃居于百家之上,承担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儒家经典成为“帝王之道”的文本载体,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一。
【解析】(1)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结合题干“汉孝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南宋时朱熹编著《大学》《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经合起来形成‘四书五经’”“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经......汉孝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时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及儒家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结合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及意义进行阐述。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阐述的能力,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意义进行分析解答。
17.【答案】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中的主题词可从思想角度、责任角度和实现途径三个角度归纳“新青年”新在何处,阐释可结合三个角度具体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新的体现:
新青年思想角度:新鲜活泼,有奋斗,道德,知识,精神,进取。
新青年的责任角度:民族,责任。
新青年的实现途径角度:青年团,团员,社会主义,无产阶级。
“新青年”形象的内涵:
包括身体上实现壮健活泼,思想上要有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做好新学问,知晓新道德,践履新行为。青年责任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身份地位:国家主人翁、工业建设者。
解读:新中国成立,新政权赋予了工人阶级领导者地位,工人成为国家主人翁。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过渡时期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于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国家重点建设重工业,需要通过政治宣传及社会保障措施,建构工人工业建设者身份,提升了工人群体的认同感和满足感。工人建设者们以忘我的工作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新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小题2】口述内容是亲历者叙述的历史,是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口述史料主观性较强,还应多角度搜集运用史料,注意史料互证。
【解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史料的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口述史的史料价值分析。
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史料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中国和印度制造业在世界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自身农耕经济发展模式及西方列强侵略等角度分析原因;西欧和北美制造业在世界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及对外扩张角度进行分析。英国造业在世界所占比重开始迅速上升,而此后有所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趋向于保守,美德后来居上角度进行回答。从总体发展来看,东西方国家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主体地位发生了逆转,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自身近代化转型的成功与否及殖民扩张角度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
特点 成因
中国印度地区世界制造业占比呈下
降趋势 中国、印度农耕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向工业文明转型;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印度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
欧美国世界制造业占比呈上升趋势 欧美国家确立代议制,开展工业革命,推动制造业发展;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
英国占比开始迅速增长,后期占比
减少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飞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趋向于保守,欧美国家迅速发展,因此英国逐渐下降。
东西方世界制造业主体地位易位 近代西方实现了工业化的转型,因此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而东方国家不仅没能实现转型,反而沦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所以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不断减少。
【解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关键在于对图中数据的分析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第1页,共1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