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恩平市恩城中学2022-2023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八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分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60分。请注意看清题号作答。)
1.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三次“革命”( )
A.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建国初,西藏昌都百户头人之一的甲本次成找到人民解放军,控诉藏军的横征暴敛以及帝国主义的累累罪行,并带领村民把仅有的糌(za)粑和园根(食用植物)摆在路上供人民解放军食用。这反映西藏和平解放( )
A.受境外反动势力干预 B.物资补给是重要保障
C.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电影《长津湖》生动塑造了抗美援朝时期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创造了中国战争影片的新标杆,电影上映半月票房即达到45亿元。该影片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
A.深刻阐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B.反映当代人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期待
C.充分显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D.表达国人认识现代战争的理性情感
5.1952年底,我国彻底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一现象出现的法律依据(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土地改革法大纲》
6.1953年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于是国家实行了(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一五”计划 D.三大改造
7.2022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65周年。题7表是“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情况,其中认识正确的是( )
行业比重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题7表
A.农业增长缓慢,说明国家对农业发展没有政策支持
B.轻工业发展平稳,成为繁荣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
C.重工业发展快速,说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D.从农、轻、重各方面的发展来判断,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C.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题9表反映的是1952年与1956年我国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数据变化,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1.5% 71.8% 6.9%
1956年 32.2% 53.4% 53.4% 7.1% 趋于零
题9表
A.“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 B.“大跃进”造成了经济比例失调
C.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基本确立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巨大
10.“(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我”的身份应是( )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工人 D.民族资本家
11.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的特征?( )
A.遭到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12.题12图是中国《1956—1965年粮食生产变化曲线图》,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有( )
题12图
A.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中共“八大”
C.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13.中共八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突出贡献是( )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D.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4.“春生的奶奶给春生讲过去的事情。”奶奶说:“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啊,大家都很穷。我们穿的衣服是用洋布做的,我们用的火柴叫洋火,我们点灯用的煤油叫洋油……”你知道我们结束洋油时代是在何时吗?( )
A.“一五”计划期间 B.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5.1959年9月,因苏联撤离援华人员,带走了总设计图,在建的海军长波台被迫停工。33岁的周建畏顶住压力,受命带领技术人员吃干馒头、咸菜,改变建设思路,重新设计,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功率长波发信台。这说明,中国科技人员具有( )
A.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善于创新的精神 B.包容开放,善于学习,勇担责任的精神
C.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乐于奉献的精神 D.直面挫折,不屈不挠,坚定信念的精神
16.“1978年,中国上百台印刷机转动,不同的报头之下,出现了同一个标题:校园的阅报栏前挤满年轻的面孔,无数学子闻风而至,阅读同一篇文章;千百人重新铺展稿纸,千百支笔重新抖落尘埃,准备书写同一个主题;被一种沉重的沉默笼罩的中国大地,随着第一声响动,忽然爆发出轰鸣”这段话描述的场景应该是( )
A.“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胡福明说:“文章的观点并不是我的首创,我只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把它写出了。”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是( )
A.“两个凡是”的提出 B.拨乱反正已经完成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改革开放政策确立
18.1982—1992年,香港的3200家玩具厂中的97%都在广东设有分厂,其中也有很多迁往深圳。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公私合营 B.改革开放 C.农村改革 D.国企改革
19.题19图所示的《1978—2008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变化图》反映了( )
题19图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C.扩大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政企不分严重束缚了企业的主动性
20.深圳等经济特区发展之初,有学者认为,经济特区会沦为过去的“租界”,利用外资创办中外合资企业是西方国家资本输出、经济侵略的表现。这反映出当时( )
A.人们对创办特区的认识存在分歧 B.一些学者未认清经济全球化潮流
C.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受冲击风险 D.部分学者依然受到“左”的束缚
21.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5个城市,批准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遍布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13个内陆边境城市逐步开放。这些举措( )
A.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弱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C.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D.深化了我国对外开放
22.据海关统计,我国进出口总值从2001的4.22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21年的39.1万亿元,年均增长12.2%。这直接佐证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是( )
A.加快了亚太一体化进程 B.推动了成员国经济发展
C.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 D.提高了科技的创新水平
23.随着改革的深入,1992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写下了不寻常的一笔,它激活了中国的基盘,给中国的改革注入了活力。它就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政企不分
C.改革开放 D.农村改革
24.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谁的种种罪名,恢复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的名誉( )
A.刘少奇 B.彭德怀 C.邓小平 D.贺龙
25.中共十三大闭幕后,邓小平向外宾介绍我国发展目标时表示“我们的路还很长”,“艰苦奋斗还是要讲,一点都不能疏忽,要勤俭办一切事情,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邓小平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B.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D.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6.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过程中谈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该谈话正确的理解是( )
A.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概括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27.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的是( )
A.新发展理念 B.一国两制 C.人类命运共同体 D.“三步走”战略
28.人民币右上角用五种不同文字注明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题28图)。五种文字为:汉语拼音、蒙文、藏文、维文、壮文。这一设计( )
题28图
A.体现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差异 B.突出五个民族悠久文化传统
C.彰显中国境内各民族大团结 D.中国政府重视保护民族文化
29.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了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这一举措意在( )
A.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B.加快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C.推动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 D.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
30.在内地,赌博是违法行为;在澳门,博彩业自1847年就成为合法产业。2001年,澳门特区政府放开专营的赌牌,引入竞争机制,博彩业带动了澳门其他产业发展。澳门特区的这种“特殊”,说明( )
A.中国法律未完全统一 B.澳门具有发展博彩业的传统
C.澳门经济依赖博彩业 D.“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40分)
31.(14分)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
材料一【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图一小岗村社员在签订的包干 图二手写的工商证字
合同书上留下手印 10101号营业执照
(1)图一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哪一探索?(2分)图二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2分)
材料二【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根据材料,概括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4分)
材料三【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口述人: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口述内容: 我叫陆德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浦东就是一片小渔村。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就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3)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其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典型代表是那一城市?(2分)
(4)综合以上史料研读,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你有何认识?(2分)
32.(12分)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摘编自《从百年党史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后,我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道路?(2分)
材料二
(2)材料二时间轴中的“伟大转折”是指哪一历史事件?(1分)该历史事件确立了怎样的政治路线?(2分)
(3)材料二“时间轴”中2021年“百年梦圆”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请回答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有哪些?(2分)中国梦的实质是什么?(1分)
(4)“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少年的你可以为实现“中国梦”尽哪些绵薄之力?(2分)
33.(12分)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外国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昏庸统治,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任人欺凌、落后和贫穷的面貌,就必须进行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推翻这些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摘编自《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变局”指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被推翻的标志性事件。(2分)
材料二新中国在1953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新阶段。这一年,在全党空前团结的基础上,全国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生气勃勃的革命和建设活动。到1957年,这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建设增长速度。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具有了中国特色。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角度,自拟主题,并加以论述。(4分)
材料三
(3)根据时间轴指出B、C分别是什么时期?(2分)从B处到C处的调整说明了什么?(2分)
恩平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分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60分。请注意看清题号作答。)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D C C C C A C D D D C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B B A D B A A D A A C A D
31.(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个体经济(2分)。
(2)弊端: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2分);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2分)。
(3)巨变:由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居住条件很差到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2分)原因: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2分)外开放的窗口和典型代表:深圳。(2分)
(4)认识:①坚持党的领导;②坚持改革开放;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④改革要尊重国情,实事求是等。(写出一点即可得2分)
32.(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2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政治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分)
(3)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分)人民的梦。(1分)
(4)学习党的历史,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素养;立志报国等。(意思相近可得2分)
33.(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新中国成立(2分)。
(2)示例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进入新阶段;交通:宝成、鹰厦铁路,青藏、新藏、川藏公路;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成就的取得,使我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观点1分,举例2分,结论1分,共4分);
示例②:社会经济新改造的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实现了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核心,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建立进来(观点1分,举例2分,结论1分,共4分)。
(3)B:文化大革命时期;C: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2分)说明: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不断调整政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