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历隋唐时期练习:13 鉴真与玄奘
初历隋唐时期练习:13 鉴真与玄奘
一、单选题
1.(2023七下·宝安期中)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朝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髓,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同繁荣。下列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A.和亲结盟 B.鉴真东渡 C.唐蕃会盟 D.设置都护府
2.(2023七下·宝安期中)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日本汉语水平考试 HSK 事务局支援湖北高校物资上写着一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 天”,意思是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能为国外人们的受难而感同身受,施以援手。历史上也有一位僧人,听说日本的相国曾经造袈裟布施给中华大德,袈裟的边缘也绣着同一句话,并认为日本与佛法有缘,因此前往日本传播佛法。这一位僧人是( )
A.玄奘 B.鉴真 C.遣唐使 D.班禅
3.(2023七下·汕尾期中)《大唐西域记》这部sj 载了28个城邦.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该书内容丰富,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玄奘西游 B.澶渊之盟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
4.(2023七下·姜堰月考)有这么一本书,他的口述者是一位僧人,他的部分经历如下:公元628年的秋天,从长安出发,开始茫茫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本书是(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徐霞客游记》 D.《老残游记》
5.(2023七下·姜堰月考)唐朝一位高僧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大唐文化。这位高僧是( )
A.玄奘 B.鉴真 C.蔡伦 D.毕昇
6.(2023七下·东莞期中)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被誉为“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寺院的金堂和讲堂是8世纪建立的古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宝。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说明( )
A.法显西行取经 B.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空海来华求法 D.鉴真东渡传授佛法
7.(2023七下·宁津月考)“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天竺)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的你精准评价( )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中阿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8.2020年4月22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日本外相通话,表示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相互支持,书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佳话。唐朝时,中日友好交流的史实是( )
A.徐福东渡 B.鉴真东渡 C.和同为一家 D.澶渊之盟
9.贞观年间,一高僧为求取佛经西行4年,游历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到达天竺。后来,他的弟子根据其口述的沿途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编纂成书。此书是( )
A.《大唐西域记》 B.《水浒传》
C.《西游记》 D.《天工开物》
10.(2023七下·宁津月考)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唐朝的僧人
②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做出重大贡献
③西行求取佛法
④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11.(2023七下·中山月考)图中人物的事迹不包括( )
A.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经
B.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C.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
D.以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
12.(2023七下·高州月考)郭沫若诗曰:“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某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郭沫若这首诗的理解各不相同,其中理解正确的是( )
A.甲认为此诗歌颂鉴真不畏辛苦,在异域传播唐文化的高贵品质
B.乙认为此诗批评鉴真横渡东海的盲目性
C.丙认为此诗既批评鉴真的盲目,同时又称赞鉴真的大义
D.丁认为此诗说明了奈良的社会风气与唐朝一样
13.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士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 )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14.(2023七下·高明月考)“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日交往的是( )
A.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真心照太清
B.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C.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鏑无声五十年
D.九天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毓
15.(2023七下·高州月考)《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日本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件袈裟。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长屋王希望这些袈裟能送到大唐,以此与大唐的和尚结缘。下列能够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的史实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唐蕃和亲 D.郑和下西洋
16.(2023七下·高州月考)碎叶城是唐朝安西四镇之一,但官修史书对其介绍甚略。玄奘法师却有详细描写:“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种植)糜麦、蒲桃”。想要研究唐朝时西域和西亚的历史,我们要查找(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金刚经》 D.《贞观政要》
17.(2023七下·铁力月考)中国,印度山水相连,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两国交往十分密切,研究中印两国交往历史的最佳文献是(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金刚经》 D.《长生殿》
18.(2023七下·铁力月考)“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材料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张角
19.(2023七下·尤溪月考)下面两幅图片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玄奘 鉴真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20.(2023七下·靖江月考)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下列属于唐朝“大出”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行天竺
C.册封回纥首领 D.文成公主入藏
21.(2023七下·平邑月考)唐朝两位高僧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22.(2023七下·尤溪月考)要研究唐时期印度和中亚的历史,最好的书籍是( )
A.《西游记》 B.《马可·波罗行纪》
C.《大唐西域记》 D.《资治通鉴》
23.(2023七下·天门月考)自汉朝以来,中国充分利用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下列体现唐朝对外交往实现互助互利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B.甘英出使大秦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24.(2023七下·平邑月考)这部sj 载了一位僧人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书中对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方式、建筑、婚姻、宗教信仰和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记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它是( )
A.《诗经》 B.《大唐西域记》
C.《伤寒杂病论》 D.《史记》
25.()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玄芙西行,研习佛法
C.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26.()“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唐朝时期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位僧人。这位僧人是( )
A.杜甫 B.玄奘 C.鉴真 D.阎立本
27.()《西游记》以玄奘西行为原型,用神话的方式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其中的“西天”是指( )
A.大秦 B.天竺 C.波斯 D.大食
28.下图是唐朝名僧,受日本僧人礼请,东渡传律,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他受日本僧人邀请顺利的东渡日本
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③是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不过问其他领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9.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样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的,你最好查阅我国古代典籍是( )
A.《日本书纪》 B.《大唐西域记》
C.《佛经》 D.《史记》
30.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31.唐代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辉煌,对外交流频繁。下列史实属于唐朝和日本交往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玄奘西行 ③遣唐使 ④市舶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46年,日本仿照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了大化改新。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文化在哪些方面对日本有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竺摩揭陀国”在今天的哪一个地区。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对外关系的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体现了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B项正确;
和亲结盟属于唐朝的民族关系,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A项;
唐蕃会盟属于唐朝的民族关系,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C项;
设置都护府属于对西域的管理,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中日之间的交流和鉴真东渡日本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大唐西域记》相关的事件是玄奘西行。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A符合题意;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国的和约,排除B;
文成公主入藏与西藏有关,排除C;
鉴真东渡与日本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玄奘西游天竺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A项正确;
明代吴承恩的作品是《西游记》,排除B项;
明代徐霞客的作品是《 徐霞客游记 》,排除C项;
清代刘鹗的作品是《 老残游记 》,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唐西域记》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由材料“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大唐文化”可知,这位高僧是鉴真。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B项正确;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排除A项;
蔡伦发明造纸术,排除C项;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日本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唐招提寺的建造可用以说明鉴真东渡传授佛法,D项正确;
法显是东晋时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是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
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印度)求取佛经,与题干地点信息不符,排除B;
公元804年7月,日本空海大师随第十六次遣唐使船来华求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中日之间友好交流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到达天竺的那烂陀寺 ,学习佛法,后来回到长安,带回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不符合题意;
B. 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不符合题意;
D. 中阿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人物,在分析备选项进行回答。
8.【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A项徐福东渡是秦始皇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鉴真东渡是唐朝时,中日友好交流的史实,符合题意;
C项和同为一家反映的是唐和吐蕃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D项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订立的盟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鉴真东渡日本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僧是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A项《大唐西域记》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大唐西域记》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播佛法和中国文化;唐太宗时期,僧人玄奘西行天竺,历尽千辛万苦,学成回国,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共同点”,拿它来分析题肢,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1.【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学习佛经,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后来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推动的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ABC叙述正确,故ABC不符合题意;
玄奘的事迹不包括写成《西游记》,《西游记》是吴承恩所作,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玄奘西游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高僧玄奘。贞观年间,他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佛教圣地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他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他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12.【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目的是弘扬佛法。唐朝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因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继续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歌颂颂鉴真不畏辛苦,在异域传播唐文化的高贵品质。
A项甲认为此诗歌颂鉴真不畏辛苦,在异域传播唐文化的高贵品质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鉴真东渡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目的是弘扬佛法。
13.【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自大食、波斯金币、东罗马的金币流通到中国,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ABC三项根据图片得不出相应观点,不符合题意;
D项中外经贸交流频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明确唐朝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14.【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够补证唐朝中日交往的是“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真心照太清”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15.【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日本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件袈裟。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下列史实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的是鉴真东渡。
A项玄奘西行到达的是天竺,不符合题意;
B项鉴真东渡能够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符合题意;
C项唐蕃和亲反映的不是对外交流,不符合题意;
D项郑和下西洋反映的是明朝向西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的交往,没有记录郑和出使日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重点掌握唐朝与日本的交流史实。
16.【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想要研究唐朝时西域和西亚的历史,我们要查找《大唐西域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大唐西域记》可用来研究唐朝时西域和西亚的历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重点考查了中印友好交往的佳话。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玄奘西游天竺相关史实。
17.【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后来归国,根据他的口述,有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西游记》,不符合题意;
C.《金刚经》,不符合题意;
D.《长生殿》,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备选项来回答,这就是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18.【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学成之后归国,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鉴真,不符合题意;
C. 阿倍仲麻吕 ,不符合题意;
D.张角,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9.【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天竺为了求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是受邀前往日本传播佛教,同时他们都传播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不符合题意;
D.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看出人物,再结合对两人事迹的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对外交往特点的字样。
20.【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4年,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A项正确;
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反映的是“大进”,排除B;
“册封回纥首领”“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朝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查了唐朝开放的对外交流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1.【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玄奘西游是去印度寻求佛法,鉴真东渡则是去日本宣扬佛法。所以体现的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D项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高度繁荣、共享太平,排除A;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没有到达西方,排除B;
题干没有体现世界领先,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2.【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西游记》,不符合题意;
B.《 马可·波罗行纪 》,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时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西域、中亚、印度半岛历史的重要文献,故选项C符合题意;
D.《资治通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这就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3.【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史实中的两个人物是玄奘、鉴真,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鉴真东渡日本,加强了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A符合题意;
甘英出使大秦是在汉朝,B排除;
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C排除;
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24.【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僧人玄奘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并将其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由其弟子写成《大唐西域记》,书中记载了西域各国的风土民俗,B项正确;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排除A;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的医学作品,排除C;
《史记》是汉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了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5.【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这属于历史史实,是对唐朝建立的客观真实记录,A选项错误;
“玄奘西行,研习佛法”这属于历史史实,B选项错误;
“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这属于历史观点,C选项正确;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这属于历史史实,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点。
26.【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传法为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反映的是唐朝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友好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史实,C符合题意;
杜甫是唐朝诗人,排除A;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排除B;
阎立本是唐朝时期的画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和玄奘的知识。难度适中,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掌握鉴真东渡的知识即可作答。
27.【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在天竺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求学,玄奘就是唐僧的原型,大食、波斯是欧洲的国家,新罗指的是今天朝鲜半岛的国家,B符合题意;
大秦指的是古罗马,排除A;
波斯与题干无关,排除C;
大食指的是波斯帝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8.【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图片是唐朝名僧鉴真,前后五次率众东渡日本,均告失败,后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②③正确,B项正确;
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排除①,排除AC;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排除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鉴真东渡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唐太宗时),他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由其弟子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B符合题意;
《日本书纪》是经壬申之乱而取得政权的天武天皇欲向外宣示自身之皇统而下令编成。舍人亲王等人所撰,于公元720年(养老4年)完成。记述神代至持统天皇时代的历史。全书用汉字写成,采用编年体,共三十卷,另有系谱一卷,系谱如今已亡佚。多半借用中国典籍上之文字,拿来描述上代所传承之传说,这与题干不符,排除A;
《佛经》是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这与题干不符,排除C;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这与题干中唐朝人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玄奘西行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口述由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即可作答。
30.【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但他仍继续努力,第六次终于成功,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A符合题意;
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排除B;
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排除C;
崔致远是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鉴真东渡的意义即可作答。
31.【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在唐玄宗时,六次东渡,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在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市)建坛授戒,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被誉为“天平之甍”。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③正确,B项正确;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真经。宋朝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②④错误,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难度较低,掌握唐朝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即可作答。
32.【答案】(1)政治制度、建筑技术、文字、书法艺术、天文历法等。
(2)地区:印度半岛。现象:唐朝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交往频繁。
(3)开放与交流。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46年,日本仿照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了大化改新。”可知,唐文化在政治制度、建筑技术、文字、书法艺术、天文历法等方面影响着日本。
(2)根据材料“贞观二十一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结合所学可知,“天竺摩揭陀国”在今天印度半岛;材料二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交往频繁。
(3)综合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对外关系的特征是开放与交流。
故答案为:(1)政治制度、建筑技术、文字、书法艺术、天文历法等。
(2)地区:印度半岛。现象:唐朝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交往频繁。
(3)开放与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初历隋唐时期练习:13 鉴真与玄奘
一、单选题
1.(2023七下·宝安期中)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朝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髓,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同繁荣。下列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A.和亲结盟 B.鉴真东渡 C.唐蕃会盟 D.设置都护府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体现了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B项正确;
和亲结盟属于唐朝的民族关系,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A项;
唐蕃会盟属于唐朝的民族关系,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C项;
设置都护府属于对西域的管理,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3七下·宝安期中)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日本汉语水平考试 HSK 事务局支援湖北高校物资上写着一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 天”,意思是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能为国外人们的受难而感同身受,施以援手。历史上也有一位僧人,听说日本的相国曾经造袈裟布施给中华大德,袈裟的边缘也绣着同一句话,并认为日本与佛法有缘,因此前往日本传播佛法。这一位僧人是( )
A.玄奘 B.鉴真 C.遣唐使 D.班禅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中日之间的交流和鉴真东渡日本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2023七下·汕尾期中)《大唐西域记》这部sj 载了28个城邦.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该书内容丰富,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玄奘西游 B.澶渊之盟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大唐西域记》相关的事件是玄奘西行。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A符合题意;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国的和约,排除B;
文成公主入藏与西藏有关,排除C;
鉴真东渡与日本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玄奘西游天竺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4.(2023七下·姜堰月考)有这么一本书,他的口述者是一位僧人,他的部分经历如下:公元628年的秋天,从长安出发,开始茫茫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本书是(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徐霞客游记》 D.《老残游记》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A项正确;
明代吴承恩的作品是《西游记》,排除B项;
明代徐霞客的作品是《 徐霞客游记 》,排除C项;
清代刘鹗的作品是《 老残游记 》,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唐西域记》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3七下·姜堰月考)唐朝一位高僧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大唐文化。这位高僧是( )
A.玄奘 B.鉴真 C.蔡伦 D.毕昇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由材料“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大唐文化”可知,这位高僧是鉴真。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B项正确;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排除A项;
蔡伦发明造纸术,排除C项;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日本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3七下·东莞期中)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被誉为“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寺院的金堂和讲堂是8世纪建立的古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宝。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说明( )
A.法显西行取经 B.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空海来华求法 D.鉴真东渡传授佛法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唐招提寺的建造可用以说明鉴真东渡传授佛法,D项正确;
法显是东晋时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是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
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印度)求取佛经,与题干地点信息不符,排除B;
公元804年7月,日本空海大师随第十六次遣唐使船来华求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中日之间友好交流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7.(2023七下·宁津月考)“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天竺)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的你精准评价( )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中阿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到达天竺的那烂陀寺 ,学习佛法,后来回到长安,带回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不符合题意;
B. 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不符合题意;
D. 中阿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人物,在分析备选项进行回答。
8.2020年4月22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日本外相通话,表示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相互支持,书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佳话。唐朝时,中日友好交流的史实是( )
A.徐福东渡 B.鉴真东渡 C.和同为一家 D.澶渊之盟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A项徐福东渡是秦始皇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鉴真东渡是唐朝时,中日友好交流的史实,符合题意;
C项和同为一家反映的是唐和吐蕃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D项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订立的盟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鉴真东渡日本的相关史实。
9.贞观年间,一高僧为求取佛经西行4年,游历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到达天竺。后来,他的弟子根据其口述的沿途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编纂成书。此书是( )
A.《大唐西域记》 B.《水浒传》
C.《西游记》 D.《天工开物》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僧是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A项《大唐西域记》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大唐西域记》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3七下·宁津月考)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唐朝的僧人
②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做出重大贡献
③西行求取佛法
④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播佛法和中国文化;唐太宗时期,僧人玄奘西行天竺,历尽千辛万苦,学成回国,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共同点”,拿它来分析题肢,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1.(2023七下·中山月考)图中人物的事迹不包括( )
A.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经
B.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C.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
D.以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学习佛经,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后来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推动的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ABC叙述正确,故ABC不符合题意;
玄奘的事迹不包括写成《西游记》,《西游记》是吴承恩所作,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玄奘西游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高僧玄奘。贞观年间,他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佛教圣地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他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他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12.(2023七下·高州月考)郭沫若诗曰:“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某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郭沫若这首诗的理解各不相同,其中理解正确的是( )
A.甲认为此诗歌颂鉴真不畏辛苦,在异域传播唐文化的高贵品质
B.乙认为此诗批评鉴真横渡东海的盲目性
C.丙认为此诗既批评鉴真的盲目,同时又称赞鉴真的大义
D.丁认为此诗说明了奈良的社会风气与唐朝一样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目的是弘扬佛法。唐朝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因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继续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歌颂颂鉴真不畏辛苦,在异域传播唐文化的高贵品质。
A项甲认为此诗歌颂鉴真不畏辛苦,在异域传播唐文化的高贵品质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鉴真东渡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目的是弘扬佛法。
13.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士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 )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自大食、波斯金币、东罗马的金币流通到中国,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ABC三项根据图片得不出相应观点,不符合题意;
D项中外经贸交流频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明确唐朝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14.(2023七下·高明月考)“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日交往的是( )
A.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真心照太清
B.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C.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鏑无声五十年
D.九天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毓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够补证唐朝中日交往的是“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真心照太清”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15.(2023七下·高州月考)《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日本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件袈裟。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长屋王希望这些袈裟能送到大唐,以此与大唐的和尚结缘。下列能够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的史实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唐蕃和亲 D.郑和下西洋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日本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件袈裟。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下列史实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的是鉴真东渡。
A项玄奘西行到达的是天竺,不符合题意;
B项鉴真东渡能够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符合题意;
C项唐蕃和亲反映的不是对外交流,不符合题意;
D项郑和下西洋反映的是明朝向西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的交往,没有记录郑和出使日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重点掌握唐朝与日本的交流史实。
16.(2023七下·高州月考)碎叶城是唐朝安西四镇之一,但官修史书对其介绍甚略。玄奘法师却有详细描写:“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种植)糜麦、蒲桃”。想要研究唐朝时西域和西亚的历史,我们要查找(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金刚经》 D.《贞观政要》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想要研究唐朝时西域和西亚的历史,我们要查找《大唐西域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大唐西域记》可用来研究唐朝时西域和西亚的历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重点考查了中印友好交往的佳话。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玄奘西游天竺相关史实。
17.(2023七下·铁力月考)中国,印度山水相连,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两国交往十分密切,研究中印两国交往历史的最佳文献是(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金刚经》 D.《长生殿》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后来归国,根据他的口述,有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西游记》,不符合题意;
C.《金刚经》,不符合题意;
D.《长生殿》,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备选项来回答,这就是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18.(2023七下·铁力月考)“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材料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张角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学成之后归国,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鉴真,不符合题意;
C. 阿倍仲麻吕 ,不符合题意;
D.张角,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9.(2023七下·尤溪月考)下面两幅图片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玄奘 鉴真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天竺为了求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是受邀前往日本传播佛教,同时他们都传播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不符合题意;
D.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看出人物,再结合对两人事迹的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对外交往特点的字样。
20.(2023七下·靖江月考)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下列属于唐朝“大出”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行天竺
C.册封回纥首领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4年,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A项正确;
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反映的是“大进”,排除B;
“册封回纥首领”“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朝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查了唐朝开放的对外交流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1.(2023七下·平邑月考)唐朝两位高僧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玄奘西游是去印度寻求佛法,鉴真东渡则是去日本宣扬佛法。所以体现的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D项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高度繁荣、共享太平,排除A;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没有到达西方,排除B;
题干没有体现世界领先,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2.(2023七下·尤溪月考)要研究唐时期印度和中亚的历史,最好的书籍是( )
A.《西游记》 B.《马可·波罗行纪》
C.《大唐西域记》 D.《资治通鉴》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西游记》,不符合题意;
B.《 马可·波罗行纪 》,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时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西域、中亚、印度半岛历史的重要文献,故选项C符合题意;
D.《资治通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这就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3.(2023七下·天门月考)自汉朝以来,中国充分利用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下列体现唐朝对外交往实现互助互利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B.甘英出使大秦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史实中的两个人物是玄奘、鉴真,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鉴真东渡日本,加强了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A符合题意;
甘英出使大秦是在汉朝,B排除;
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C排除;
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24.(2023七下·平邑月考)这部sj 载了一位僧人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书中对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方式、建筑、婚姻、宗教信仰和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记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它是( )
A.《诗经》 B.《大唐西域记》
C.《伤寒杂病论》 D.《史记》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僧人玄奘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并将其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由其弟子写成《大唐西域记》,书中记载了西域各国的风土民俗,B项正确;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排除A;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的医学作品,排除C;
《史记》是汉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了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5.()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玄芙西行,研习佛法
C.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这属于历史史实,是对唐朝建立的客观真实记录,A选项错误;
“玄奘西行,研习佛法”这属于历史史实,B选项错误;
“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这属于历史观点,C选项正确;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这属于历史史实,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点。
26.()“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唐朝时期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位僧人。这位僧人是( )
A.杜甫 B.玄奘 C.鉴真 D.阎立本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传法为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反映的是唐朝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友好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史实,C符合题意;
杜甫是唐朝诗人,排除A;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排除B;
阎立本是唐朝时期的画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和玄奘的知识。难度适中,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掌握鉴真东渡的知识即可作答。
27.()《西游记》以玄奘西行为原型,用神话的方式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其中的“西天”是指( )
A.大秦 B.天竺 C.波斯 D.大食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在天竺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求学,玄奘就是唐僧的原型,大食、波斯是欧洲的国家,新罗指的是今天朝鲜半岛的国家,B符合题意;
大秦指的是古罗马,排除A;
波斯与题干无关,排除C;
大食指的是波斯帝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8.下图是唐朝名僧,受日本僧人礼请,东渡传律,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他受日本僧人邀请顺利的东渡日本
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③是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不过问其他领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图片是唐朝名僧鉴真,前后五次率众东渡日本,均告失败,后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②③正确,B项正确;
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排除①,排除AC;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排除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鉴真东渡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样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的,你最好查阅我国古代典籍是( )
A.《日本书纪》 B.《大唐西域记》
C.《佛经》 D.《史记》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唐太宗时),他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由其弟子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B符合题意;
《日本书纪》是经壬申之乱而取得政权的天武天皇欲向外宣示自身之皇统而下令编成。舍人亲王等人所撰,于公元720年(养老4年)完成。记述神代至持统天皇时代的历史。全书用汉字写成,采用编年体,共三十卷,另有系谱一卷,系谱如今已亡佚。多半借用中国典籍上之文字,拿来描述上代所传承之传说,这与题干不符,排除A;
《佛经》是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这与题干不符,排除C;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这与题干中唐朝人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玄奘西行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口述由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即可作答。
30.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但他仍继续努力,第六次终于成功,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A符合题意;
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排除B;
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排除C;
崔致远是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鉴真东渡的意义即可作答。
31.唐代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辉煌,对外交流频繁。下列史实属于唐朝和日本交往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玄奘西行 ③遣唐使 ④市舶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在唐玄宗时,六次东渡,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在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市)建坛授戒,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被誉为“天平之甍”。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③正确,B项正确;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真经。宋朝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②④错误,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难度较低,掌握唐朝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46年,日本仿照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了大化改新。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文化在哪些方面对日本有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竺摩揭陀国”在今天的哪一个地区。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对外关系的特征。
【答案】(1)政治制度、建筑技术、文字、书法艺术、天文历法等。
(2)地区:印度半岛。现象:唐朝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交往频繁。
(3)开放与交流。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46年,日本仿照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了大化改新。”可知,唐文化在政治制度、建筑技术、文字、书法艺术、天文历法等方面影响着日本。
(2)根据材料“贞观二十一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结合所学可知,“天竺摩揭陀国”在今天印度半岛;材料二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交往频繁。
(3)综合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对外关系的特征是开放与交流。
故答案为:(1)政治制度、建筑技术、文字、书法艺术、天文历法等。
(2)地区:印度半岛。现象:唐朝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交往频繁。
(3)开放与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