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顶级中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临考预测卷(一)文综历史(解析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临考预测卷一
文科综合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卷上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班、姓名、考号。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正确答案填写在答卷的选择题答题栏内。
3.答第Ⅱ卷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有学者指出,"孔子身受旧社会之熏陶,又于旧制度中发现新意义,即欲以其所发现者为改善及复兴旧秩序之具。然当时之公族世卿既未必能用其言,遂传其术于平民,使其学成者出仕公卿,取得致用之机会","就荡平阶级之功言,孔子不啻陈涉吴广之发难”。据此可知,孔子
A.确立了礼义教化的基本原则 B.致力于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
C.强调为政者的社会道德责任 D.依靠平民阶层实现平等理念
25.清代学者王鸣盛指出,唐代中期以后,原为差遣职、本身并无秩品的翰林学士“专掌内命,为天子私人。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宣麻制敕,皆出于此。于是进退人才,机务枢密,人主皆必与议,中书、门下之权,为其所夺,当时谓之内相"。这反映出唐代中期以后
A.政府决策合理 B.朝廷政局混乱
C.中枢机构嬗变 D.皇帝权力削弱
26.下表是北宋时期部分士大夫的观点。据此可知,当时
A.民众社会身份趋于平等 B.士人投身于工商业活动
C.工商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D.重本抑末意识有所松动
27.孔府档案4014号材料完整,是典型的审问实录,详细记述了曲阜县县令庞元澄在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十二日的审案过程。全文采用对话体,用方言俚语写就,中间夹杂类似于戏曲旁白和舞台提示的段落,不仅人物语言亲切自然,而且矛盾冲突感强,情节曲折,一波三折。该档案表明
A.官方叙事具有时代特征 B.戏剧艺术起源于民间
C.社会主要矛盾尖锐激化 D.司法审判程序的严谨
28.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通过缴获、向洋行购买、交换战俘等各种方式获得洋枪洋炮来武装自己。同时,利用外籍战士,在昆山、太仓、南京、湖州等处都开办了兵工厂。到1862年,忠王李秀成的军队有2/3都配备了洋枪,归王邓光明组建了5000人的西式炮队。这表明太平天国
A.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平等化 B.得到了西方列强大力支持
C.完成了军事策略上的转变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9.下图是福建通宝五文钱币试铸样币,正面为福建通宝四个字,背面图饰为五色旗和铁血十八星旗。2015年上海西泠印社曾拍出人民币20.7万元的价格,西泠印社2019年春拍历代钱币专场拍出了人民币39.1万元的天价。这枚钱币的珍贵历史价值在于它
A.见证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B.保持了传统的钱币铸造样式
C.反映了福建经济飞跃性发展 D.填补了钱币发展史上的空白
30.1938年初,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奉命挺进冀南,开展平原敌后游击战。面对地形上的不利因素,副师长徐向前创造性地提出“把广大人民群众造就成平原上的‘人山’"的口号。到年底,形成了以南宫县为中心,跨冀、鲁两省共50多个县、1万余人基本武装力量的冀南抗日根据地。这反映出
A.八路军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B.全面抗战路线具有无穷的威力
C.冀南成为华北抗战的主要战场 D.敌后战场的作战方式灵活多样
31.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部分重工业落户城市统计。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工业建设
A.巩固原有工业基础 B.依赖当地矿产资源
C.着手调整工业布局 D.发挥地理区位优势
32.下表是古代罗马法中的部分法律规定。据此可知,罗马法
A.蕴含人文精神 B.追求公平公正 C.降低刑罚难度 D.操作严谨规范
33.1499年9月,葡萄牙国王派遣高级使团到英国,抗议英王亨利七世支持英国人到北美的探险活动,亨利七世不承认西班牙和葡萄牙"发现世界"和世界贸易垄断权,对其不予理睬。1511年,亨利八世的枢密顾问提出“单独的英国就是一个帝国”,敦促国王进行殖民扩张。上述材料反映出
A.葡萄牙的扩张以北美为主 B.英葡争夺北美地区控制权
C.殖民扩张与争夺趋势增强 D.世界市场发展的进程加快
34.当俾斯麦第一次表示支持普选时,皇帝深感震惊地说:“这是革命!”而俾斯麦的回答是:“如果全民普选能够将您置于磐石之上,水波永远无法触及您,那么这对于陛下有什么要紧呢 ”对此现象的合理认知是德意志
A.皇帝和首相的矛盾日益激化 B.民主化进程的保守色彩
C.普选并不能让民众获得权利 D.政治价值取向趋于多元
35.1979年底苏联出兵阿富汗后,美国总统卡特将其视为“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宣称“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与此同时,中东地区主要国家对自身主权独立与国家安全极度担忧,迫使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要盟友紧跟其后,直到冷战结束。这表明苏联出兵阿富汗
A.激发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B.加剧了国际社会的紧张局势
C.增强了中东国家之间的团结 D.降低了苏联对世界的影响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大致统一全国后,统治者更加重视对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治理。清朝前期对各地区的治理既有统一性,也有针对性,《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等条例的颁布突出反映了这一点。清朝在外藩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官建制并保留部分伯克、扎萨克制度;在青海、西藏等地区实行政教结合的治理模式,并从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监督管理。同时,重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遣人教导少数民族民众耕种,并鼓励内地流民前往边疆开垦荒地。
——摘编自娄梦然《清前期“大一统”的多重内涵》
材料二 1884年的“新疆建省”是中国建设近代国家进程的第一步。这是清王朝开始放弃"藩部"制度的标志,也是中国放弃"天下思想"和政治传统的开始。在确认主权领域范围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通过"新疆建省"不仅抛弃了民族牵制的思想和民族隔离的政策,甚至鼓励和支持以中华文化来同化其他原来属于藩部的民族集团,以强化边疆居民的国家意识。——摘编自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朝前期和晚期对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和晚期对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历届全国人大吸纳少数民族代表的现象。(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图为1980—2016年世界经济板块格局变化。
——摘编自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步入加速期》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在43、44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有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道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请考生在45、4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有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道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布改版,社论把重点内容归纳为“扩大报道范围""展开自由讨论""改进报纸文风”,其效果是新闻报道数量明显增多,报道的题材更加广泛,打破了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只报喜不报忧”的框架。在《人民日报》改版后,我国新闻界教条主义文风逐渐消退,言论明显改进,表现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自由。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等也都先后进行了改革。新华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在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改进国内通讯社工作、加强国外分社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在新闻工作改革中,研究新闻理念与新闻业务的氛围也十分的浓厚。这次改革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注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徐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的新闻工作发展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74年5月18日,印度外交秘书凯瓦尔·辛格电话告知美国驻印代办,印度在当天上午8时进行了一次地下“和平核爆炸”。至于如何应对这一事态,美国国务院在5月初就印度可能进行的核试验就已提前设定了"低调"反应的指导原则。5月18日,国务院向美国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传达了"低调"反应的指示,指出印度核试验是核不扩散进程的倒退,他们所宣称的和平核爆炸对南亚地区局势和整个核不扩散事业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鉴于印美关系正在改善,印度向美国寻求恢复经济和粮食援助,美国决定推迟国务卿未来几周访问印度的计划;慎重处理南亚军备政策等。5月23日,尼克松对来访的巴基斯坦国防与外交事务部部长艾哈迈德表示,美国针对印度核试验还做不了太多,只能先评估印度核试验的影响,无法给巴基斯坦承诺什么。
——摘编自刘磊《美国对1974年印度核试验的反应与核供应国集团的创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印度核试爆政策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印度核试爆政策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7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毛岸英,192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市,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出生后,他随父母到过上海、广州、武汉。1927年,随母亲及两个弟弟回长沙县东乡板仓隐蔽。1930年,杨开慧被湖南国民党军阀何键逮捕,8岁的毛岸英也被一同抓进监狱,随后,他被党组织保释出狱,翌年被外祖母、舅妈带到上海交给毛泽民。毛岸英兄弟三人被送到地下党主办的上海大同幼稚园后不久,小弟毛岸龙去世。后上海党组织因顾顺章叛变等事件一再遭到破坏,幼稚园的孩子们被迫疏散。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称为“红色牧师”的董健吾领回家中,因1933年中共中央迁往江西瑞金,党的经济资助中断,兄弟俩曾一度过着流浪生活。后来,董健吾将他们找回,与地下党接上关系,于1936年托东北军将领李杜将两兄弟送往欧洲,随后到莫斯科入国际儿童院。在儿童院,毛岸英勤奋学习,不久便担任了少先队大队长,1939年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支部sj 。
——摘编自金振林《见证毛岸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岸英的童年和青少年经历所折射出的重大历史事件。(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岸英的童年和青少年经历给予我们的启示。(7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4.【参考答案】B
【考向预测】先秦思想文化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思想文化发展的原因、表现、特征、趋势、影响为主。试题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偶有非选择题的形式,引导考生增强对先秦思想文化的整体把握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表明,孔子创立儒学作为改善和复兴德教礼制秩序的工具,又通过兴办私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以加快社会阶层的变动,以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命制过程】本题以孔子的思想和社会实践为切入点,考查孔子思想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历史事物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解题指导】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孔子“改善及复兴旧秩序”的理解。
25.【参考答案】C
【考向预测】古代政治制度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演变、影响为主。试题主要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偶有非选择题的形式,引导考生增强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全面认识。
【解题思路】材料表明,唐朝的翰林学士原本无足轻重,但是到中期以后却成为皇帝的内臣,掌管机要,参与决策,夺取了中书、门下的权力,“谓之内相”,反映出唐朝中枢机构的嬗变,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皇帝起用翰林学士为内臣参与决策、削夺相权,不能说明朝廷政局混乱、皇帝权力削弱,B、D两项错误。
【命制过程】本题以唐代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内臣为切入点,考查唐代中枢机构的嬗变,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指导】本题注意围绕决策权的变化进行思考分析。
26.【参考答案】D
【考向预测】古代经济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经济发展的表现、特征、影响为主。试题常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引导考生增强对古代经济的全面认识。
【解题思路】材料表明,司马光、欧阳修、蔡京等著名士大夫都强调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反映出当时重本抑末意识有所松动,故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没有涉及民众社会身份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士大夫重视工商业发展,不能说明士人投身于工商业的发展,也无法说明工商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C两项错误。
【命制过程】本题以北宋时期部分士大夫的经济思想为切入点,考查经济思想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指导】本题注意围绕经济主张的关键信息进行思考分析。
27.【参考答案】A
【考向预测】中国古代文化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中国古代文化的演变及其原因、表现、特征、影响为主。试题常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偶有非选择题方式,引导考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演变的整体把握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表明,孔府档案4014号作为审案记录,充满方言俚语,兼具戏剧艺术特征,表明官方叙事具有时代特征,故A项正确。该档案具有戏剧艺术的某些特征,但不能据此得出戏剧艺术起源于民间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sj 载形式给人以极强的冲突感,不能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尖锐激化,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程序的信息,D项错误。
【命制过程】本题以孔府档案中的审问记录为切入点,考查审问档案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指点迷津】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含义,通过全面研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
28.【参考答案】D
【考向预测】太平天国运动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表现、特征、影响为主。试题常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引导考生全面把握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
辞题思路……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洋枪洋炮武装自己,还建立兵工厂制造洋枪洋炮,拥有了大量的近代新式武器,这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起到了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太平军是通过洋行购买洋枪洋炮,利用外籍战士制造洋枪洋炮,没有涉及西方各国政府支持太平天国的信息,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命制过程】本题以太平天国的军事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要准确把握太平天国获取、制造洋枪洋炮武装太平军所说明的问题。
29.【参考答案】A
【考向预测】辛亥革命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辛亥革命的原因、特征、影响为主。试题常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引导考生全面把握辛亥革命。
【解题思路】材料表明,福建发行的通宝五文钱背面印有五色旗和铁血十八星旗图饰,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在福建的发展,这枚钱币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历史见证,故A项正确。传统钱币是圆形方孔,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福建经济发展状况和钱币发展史状况,C、D两项错误。
【命制过程】本题以辛亥革命时期发行的钱币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B项,主要原因是对中国传统钱币的形制缺乏正确认识。
30.【参考答案】B
【考向预测】抗日战争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日本侵华罪行、国共两党的抗战状况、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抗战的影响等为主。试题常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引导考生全面把握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塑造考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解题思路】材料表明,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冀南,依靠人民群众组成的“人山”获得迅速发展,打开了平原敌后抗战的局面,反映出全面抗战路线具有无穷威力,故B项正确。此时处于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的转变时期,冀南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八路军平原抗战的新局面,但还无法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命制过程】本题以抗日战争时期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把握材料中“人山”的含义。
31.【参考答案】C
【考向预测】“一五”计划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一五”计划的原因、进程、特征、影响等为主。试题常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引导考生全面把握“一五”计划,塑造考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解题思路】材料表明,“一五”计划期间,部分重工业在我国东西南北不同城市落户,填补了部分城市重工业的落后或空白局面,反映出“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着手调整工业布局,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命制过程】本题以“一五”计划时期重点工业落户城市为切入点,考查“一五”计划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把握落户城市的地理位置。
32.【参考答案】A
【考向预测】罗马法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罗马法出现的背景、发展演变、特征、影响等为主。试题主要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间或采取非选择题的形式,引导考生全面把握罗马法。
【解题思路】材料表明,罗马法对未适婚者处罚较轻,对怀孕妇女的审讯和处罚要等其分娩后进行,犯罪人所受处罚不牵连他人,反映出罗马法蕴含人文精神,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命制过程】本题以罗马法的部分法律规定为切入点,考查罗马法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历史事物的能力。
【指点迷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把握所选材料的含义。
33.【参考答案】C
【考向预测】早期殖民扩张和争夺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早期殖民扩张和争夺的原因、表现、特征、影响等为主。试题常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偶有非选择题形式,引导考生全面把握早期殖民扩张和争夺。
【解题思路】材料表明,英国不承认西葡“发现世界”和世界贸易垄断权,枢密顾问更是提出单独建立殖民帝国的主张以敦促国王进行殖民扩张,反映出殖民扩张与争夺趋势加强,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命制过程】本题以英葡之间的殖民分歧为切入点,考查近代早期殖民扩张与争夺,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主要是准确理解英国对殖民扩张的态度。
34.【参考答案】B
【考向预测】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属于高频考点。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民主政治在法国和德国的扩展均属于高考热点。预测2023年高考还会从这几个考点来考查。
【解题思路】从材料看到,最高统治者担心普选冲击统治秩序,这体现出民主化进程的保守色彩,因此B项正确。A项“矛盾日益激化”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不能让民众获得权利”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命制过程】我在研究历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试图从有关德国普选制细节对话的角度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本题需要考生有较强的材料感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素养。
【误区警示】近代德国民主政治获得一定发展而非完全保守。
35.【参考答案】B
【考向预测】美苏争霸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美苏争霸的原因、表现、阶段特征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变迁等为主。试题常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引导考生全面把握美苏争霸。
【解题思路】材料表明,苏联出兵阿富汗,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应和中东国家的担忧,也迫使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要盟友坚定地站在美国一方,加剧了国际社会的紧张局势,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苏联出兵阿富汗引起中东国家的担忧,使美国加强了对中东盟友国家的控制,但无法说明中东国家之间的团结是否得到了加强,C项错误;苏联出兵阿富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动荡,体现出苏联的国际影响力增强,D项错误。
【命制过程】本题以苏联出兵阿富汗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主要是从美国、中东国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
二、非选择题
41.【考向预测】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民族政策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民族政策形成的原因、表现、特征、影响等为主。试题常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引导考生全面把握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民族政策,塑造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解题思路】(1)清朝前期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从治理举措、边疆建设、移民等方面概括;清朝晚期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从治理理念、边疆危机、文化依托等方面归纳。
(2)清朝前期特点的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朝统一、民族国家状况、清王朝对民族文化的态度等方面分析;清朝晚期特点的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民族交融、西方思想影响、救亡图存运动等方面归纳。
(3)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政策、少数民族权利、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角度阐述。
【参考答案】(1)清朝前期:治理举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形式多样;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充实边疆人口。(5分)
清朝晚期:萌发近代国家意识;注重应对边疆危机;以中华文化同化边疆和民族地区。(5分)
(2)清朝前期:清军入关完成全国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清王朝增强了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5分)清朝晚期:民族危机加深;民族交融的深化;西方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传播;救亡图存运动兴起。(5分,任答三点即可)
(3)简评: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分,任答三点即可)
【命制过程】本题以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民族问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并对现代民族政策简要评价,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一是通读材料,提炼材料中心思想;二是明确把握试题设问角度和要求,围绕材料中心思想进行分析。
42.【考向预测】现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现代世界经济格局变迁的原因、表现、特征、影响等为主。试题常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引导考生全面把握现代世界经济格局变迁的趋势。
能题思路……首先根据图片信息概括历史现象,如美国经济占世界GDP的比重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印太地区经济占世界GDP比重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印太地区经济占世界GDP比重逐步超过美国和欧元区等。其次,就所述历史现象,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方面阐述原因。最后,从国际经济格局变迁的角度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示例:
历史现象:印太地区经济占世界GDP比重逐步超过美国和欧元区。(2分)
阐述:二战后,印太地区国家逐渐实现民族独立,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为印太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两极格局解体后,印太地区抓住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有利时机,迅速崛起;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密切了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为印太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8分)
结论:印太地区经济在世纪之交强势崛起,反映出国际经济重心正在加速从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转移。(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
【命制过程】本题以现代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为切入点,考查现代世界格局变迁的状况和原因、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历史事物的能力,塑造考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重点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提炼历史现象、展开论述。
45.【考向预测】现代中国各个方面的改革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现代中国改革的原因、表现、特征、影响等为主。试题以非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引导考生全面把握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解题思路】(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时间点,从社会制度、经济建设、现代化道路探索、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概括。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质、对新闻工作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等方面阐述。
【参考答案】(1)背景;三大改造进入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一五”计划顺利执行,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吸取苏联教训,开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和政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双百”方针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展开。(8分,任答四点即可)
(2)简评:是社会主义民主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打破了僵化的新闻工作模式;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7分)
【命制过程】本题以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当时的社会发展特征和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1),实际是紧紧围绕“1956年7月”这一时间点,概括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时代特征。
46.【考向预测】20世纪30年代世界和平运动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20世纪30年代世界和平运动的原因、表现、特征、影响等为主。试题以非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引导考生全面把握20世纪30年代世界和平运动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战、经济危机、外交政策、大国责任意识、和平组织的作用等方面概括。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美国社会、外交政策、法西斯侵略、反法西斯国家、美国自身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原因:一战的惨痛教训;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缺乏大国责任意识;和平组织的推动。(8分,任答四点即可)
(2)影响:促进了美国社会反战情绪的高涨;影响了国家对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给反法西斯国家带来深重灾难;导致美国最终遭受法西斯侵略。(7分,任答四点即可)
【命制过程】本题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反战运动为切入点,考查20世纪30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的原因和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注意(1)要结合美国外交政策的特征和国际责任意识,全面组织答案。
47.【考向预测】中国古代优秀人物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以考查人物活动、背景、贡献、品质等为主。试题以非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引导考生全面把握中国古代优秀历史人物。
【解题思路】(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自身优势、政令贯彻、治理方式、治理效果等方面概括。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生卒年代,从思想、官员选拔标准、社会治理方式、经济政策、政府对地方治理的态度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个人原因:熟悉律令,为人议政合乎法度;向百姓宣讲皇帝诏书,保证了政令的畅通;治理地方以仁政为主,深得百姓爱戴;劝课农桑,使颍川出现太平盛世局面。(8分)
(2)特征: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官吏选拔突出道德品质;社会治理以礼义教化为主;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社会经济;朝廷重视提高地方治理的效果。(7分,任答四点即可)
【命制过程】本题以黄霸在颍川的主要活动为切入点,考查黄霸成为“西汉第一郡守”的原因及其任职颍川太守时期的时代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历史事物的能力,塑造考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注意(1)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通过任职原因、任职期间的活动、任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