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栖霞重点中学联考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栖霞重点中学联考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战国时代,由于各自技艺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士,其主要类别如表所示,据此可知(  )
类别 特点 代表人物
文士 撰写文章抨击时政 墨子、荀子、韩非子
武士 以武艺报效于主人 专诸、豫让、荆轲
辩士 以雄辩的口才建功立业 毛遂、蔺相如
策士 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李恒、吴起、商鞅
A. 百家争鸣加剧了诸侯国的生存竞争 B. 尊贤养士强化了各国君主权威
C. 士阶层崛起营造了奋进的时代精神 D. 学术繁荣推动了思想观念融合
2. 西汉景帝曾下诏:“夫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要求郡国守相和其他地方各级官吏所用车马和骑乘的服饰要符合朝廷礼制的规定,地方基层官员严禁不穿官服到处乱走。这一诏令旨在(  )
A. 明确郡国守相的行政职责 B. 强调地方官员的教化职能
C. 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限制不断膨胀的王国势力
3. 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科举制度的施行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市民文化的兴盛
4. 下表为《滇事杂档》中收录的滇南地区官员与边境地区的土司之间往来文件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文件 内容
临安府官员给土司稿吾卡的公函 土司、掌寨所管地方,乃朝廷地土,安设土司、掌寨,以卫边隅,寸地尺土,并非土司、掌寨私业,不得擅自与人。
土司稿吾卡对猛喇老挝族人的声明 猛喇地方,系朝廷土地,安设土司、掌寨管理,并非土地私业,不得擅自与人。
A. 双方在守护疆域问题上态度一致 B. 西南地区独立于清王朝管辖之外
C. 清王朝在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 D. 清朝笼络西南地区各族上层分子
5. 《南洋官报》于1907年发表的《论吾国商民宜知外人实业之侵略》一文指出,“一切瑰奇绚丽之品物名皆冠以东西洋者无非失业侵略之军队也”,“窥察我民之嗜好是实业侵略之侦探也,内外转运浸至偏僻是实业侵略之向导也,烟间茶肆、零星小贸与夫街市设摊,罗列求售,是实业侵略之支队也”。《南洋官报》发表该文章意在(  )
A. 批判政府软弱无法抵制侵略 B. 强烈批判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揭露本国商人小贩唯利是图 D. 宣扬国民实业救国的思想潮流
6.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潮》杂志每期都以数篇评论为开头,不仅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社会问题,还涉及新诗、译作等,有时亦涉及新诗、译作等,有时亦会增加《故书新评》《书报介绍》等专栏。另外,各种新书杂志的目录广告也占据了不少篇幅。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
A. 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 B. 报刊宣传的价值导向
C. 思想解放的时代需要 D. 广告功能的巨大变化
7. 1937年,中共中央建议将新四军编为八路军的下属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核定新四军编制时则明确表示,“该军归陈总司令诚指挥”;1940年7月16日,为将新四军调离华中,又提出“将新四军加入第十八集团军战斗序列,归朱(德)副长官指挥”。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A. 国民党积极遏制民主力量发展 B. 中国抗战形势趋于恶化
C. 百团大战增强了中共的影响力 D. 国共两党矛盾日益缓和
8. 据统计,“一五”时期国家对农业投入的比重为基本建设总额的7.1%,加上农村救灾经费、推广良种和技术改良的经费,合计约为农业税款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工业投资占比却高达58.2%。这些举措(  )
A. 导致了农产品票证制度的出台 B. 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提供物质保障
C. 体现出国家开展工业化的决心 D. 说明当时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
9. 1980年,广东肇庆农民陈志雄跨队承包鱼塘,雇用了几名雇工,其做法引发了全国的关注。198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文章,并开辟《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专栏,一共刊登了21篇来信和讨论文章。关于此事件的讨论(  )
A. 促进了改革意识的发展 B. 推动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出现
C.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正走向深入
10. 不同时期的古埃及文献对边疆有不同的记述。最初,边疆用来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随着古埃及人对地理认知的增强,边疆则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埃及人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这种变化(  )
A. 肇始于古埃及国家专制集权体制建立 B. 说明地理知识进步是对外扩展的动力
C. 映射出埃及人对周边地区影响力增强 D. 源于古埃及国家实现了国家最终统一
11. 据《英国政治制度史》记载:“乔治二世(1683—1760)12次离开英国前往故国期间,总要指定王后卡洛琳摄政。卡洛琳为人好强,谦卑恭顺的沃波尔成了她的理想肱股之臣,许多重要事宜,悉凭他做主处理。”这一现象()
A. 有利于王后卡洛琳掌握政权 B. “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破坏
C. 使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 推动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12. 19世纪的伦敦共爆发过四次大型的霍乱。某学者注意到,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由此可见,19世纪伦敦霍乱的流行(  )
A. 导致伦敦的城市人口急剧下降 B. 促进了传染病研究的跨区域合作
C. 凸显了城市化急速发展的恶果 D. 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13. 欧洲对非洲的殖民侵略始于16世纪。到18世纪末为止,欧洲人直接侵占的地区仅占非洲总面积的3%,到179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欧洲居民不超过25000人。但从1881年开始,欧洲瓜分非洲的速度迅速提升,到1914年只剩下两个非洲国家保持独立。这()
A. 加剧了欧美列强殖民地争夺 B. 导致了欧洲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
C. 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 D. 促进了非洲奴隶制种植园的发展
14. 戴高乐在《战争回忆录》中记述了1940年3月在巴黎的见闻:“各行各业都有势力强大的团体公开赞成停战……有人认为与希特勒相比,斯大林才是真正的敌人……部分政府官员甚至主张割让部分非洲殖民地,以便讨好这个魔鬼。”这些记述揭示了当时法国(  )
A. 推行绥靖政策的动因 B. 对苏德战争的漠不关心
C. 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D. 意识形态对战局的影响
15. 美国在1998年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美国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日益以美国的商业利益为中心,经济外交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的关键”,要“调动和开发全世界的资源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继续保持美国的领导和领先地位”。美国此举(  )
A. 造成战后经济体系崩溃 B. 意在保持经济主导地位
C. 表明外交方式发生改变 D. 导致亚太资源竞争失衡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世之初,矫枉过正。欲大本枝,先封同姓。建元已后,藩翰克盛。主父上言,推恩下令。长沙济北,中山赵敬。分邑广封。振振在咏。扦城御侮,晔晔辉映。百足不僵,一人有庆。
——《史记》
时群臣升殿奏事者,既可其奏,皆得专达于有司,颇容巧妄。左正言、直史馆歙人谢泌,请自今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诏从泌请,遂著为定制,中外所上书疏亦如之。
——《宋史》
材料二:秦至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兴衰变革,是因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发生的,历代的民族问题、边疆问题、宗教问题、外交问题和经济问题,都在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反映出来。因此,历代行政机构的设立,既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调适性变迁,又有满足行政体制规范化需要的结构性变迁。
——摘编自甘泉、张海鹏、任式楠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结合材料一中汉初与宋初行政机构变迁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论证。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5年,《苦学生》在《绣像小说》第63期上开始连载。书中人物杞忧子是深受八股毒害的旧式文人,他发出这样的内心独白:“我自受生到今日,少困咕哗,长图皋比,只知做几句八股,对几条空策……悠悠忽忽了五十年,壮不如人,老之将至,热诚空抱,人寿几何,眼见得没有什么长进,好在社会上贡献了。诸君啊!青年的诸君啊!趁这个时候,努力猛进。看着我老朽现在的后悔,万勿入老朽已往的蹉跎。诸君将来的幸福,就是中国全体同胞得享的幸福了。”……此时的清廷无论社会秩序还是政治实体,都被讫入达尔文进化论式的世界体系中,杞忧子“想到此处,胸头一根根血管,如沸如裂”。
——摘编自林培源《“制造伟大的国民”晚清教育小说<苦学生>的叙述者、海外空间与民族寓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杞忧子之“忧”进行历史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尽管现代化是由西方国家率先开启的,但西方的现代化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因各个国家的具体环境条件不同,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这样形成的。它没有离开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没有离开现代文明大道,但又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根据中国国情走出来的。
——丰子义《从世界现代化看中国式现代化》
注:中国式现代化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近代以来,现代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旋律。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合适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1976年开始,西欧公众就针对美国政府计划在西欧发展部署中子弹而举行抗议活动。1978年“争取核裁军运动”在英国发起“中子弹请愿”,有25万人在请愿书上签名。1979年在北约会议达成最终决定之前,10月举行的反对在东西欧部署新核武器的挪威斗争运动在6周内收集了69000个签名,迫使挪威政府反对北约部署中子弹,荷兰也出现了反对研制中子弹的浪潮。荷兰的教会和平理事会与其他宗教政治团体联合在11月的乌德勒支(荷兰城市)发动了2万人的进军……1979年年底北约通过“双重决定(一面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一面同苏联谈判)”后,引起西欧公众的强烈不满。他们反对在欧洲部署新的核武器,要求美苏进行核裁军。英国再次掀起和平运动的高潮。1980年4月,“欧洲裁军运动”组织形成,并发表和平呼吁书,明确提出了和平运动的目标是全面禁止一切核武器……想建立一个独立于华盛顿和莫斯科的从波兰到葡萄牙的欧洲无核区。其后,欧洲掀起了反对核武器和平运动浪潮。各种抗议运动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持续不断。
——摘编自汤凌《20世纪80年代西北欧反核和平运动研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西北欧反核和平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西北欧反核和平运动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百家争鸣并未直接加剧诸侯国的生存竞争,故A项错误;
B.并非所有的士阶层都为君主所用,有的士阶层效忠于公卿,壮大了公卿的力量,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撰写文章抨击时政”“以武艺报效于主人”“以雄辩的口才建功立业”“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可知各种类型的士阶层在战国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展示出奋进的时代精神,故C项正确;
D.材料未体现学术繁荣推动了思想观念融合,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百家争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夫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可知吏为民师,所以地方官吏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礼制的要求,以教化民众,B项正确;
材料并非强调郡国守相和地方官员的行政职责,排除A项;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才确立,排除C项;
材料与限制王国势力膨胀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推行,使大批生活于乡野的士人有了出仕做官的机会,少年居于乡村,做官后移居城市,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乡愁的影响,与商品经济发展、中央集权加强和市民文化兴盛,关系不大,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根据临安府官员给土司稿吾卡的公函和土司稿吾卡对猛喇老挝族人的声明可知,两则公文材料都声明土司、掌寨所管地方,不得擅自与人。可见,滇南地区官员与边境地区的土司在守护疆域问题上态度一致,A项正确;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管理地方的重要制度,让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物,但是仍然处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排除B项;
据所学可知,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是在雍正时期,材料不能明确表明是在雍正时期,排除C项;
材料没有清朝笼络西南地区各族上层分子的信息,材料主要反映了滇南地区官员与边境地区的土司在守护疆域问题上态度一致,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材料“一切瑰奇绚丽之品物名皆冠以东西洋者无非失业侵略之军队也”“是实业侵略之支队也”批判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对政府的批判,排除A;
材料并非针对本国商人小贩,排除C;
材料和实业救国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列强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列强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潮》杂志每期都以数篇评论为开头,不仅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社会问题,还涉及新诗、译作等,有时亦涉及新诗、译作等,有时亦会增加《故书新评》《书报介绍》等专栏。另外,各种新书杂志的目录广告也占据了不少篇幅。”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潮》杂志每期都以数篇评论为开头,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社会问题等,此外,各种新书杂志的目录广告也占据不少篇幅,这些评论、新书目录广告均与思想解放有着密切的关系,C项正确;
“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排除A项;
报刊宣传的价值导向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思想改造,排除B项;
仅从新书目录广告不能得出广告功能发生巨大变化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核定新四军编制时则明确表示,‘该军归陈总司令诚指挥’”“为将新四军调离华中,又提出‘将新四军加入第十八集团军战斗序列,归朱(德)副长官指挥’”等信息可知,1937年,国民政府反对将新四军划归八路军领导,却于1940年提出将新四军划归八路军领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反对八路军领导新四军是为了防止八路军的实力壮大,而之后同意八路军领导新四军,是为了将新四军调离华中,国民政府的本质目的是遏制中共领导的民主力量的发展,A项正确;
B项说法错误,且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项;
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党矛盾有所扩大,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对农业投入的比重为基本建设总额的7.1%,加上农村救灾经费、推广良种和技术改良的经费,合计约为农业税款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工业投资占比却高达58.2%。”可知,“一五”时期,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只占基本建设总额的7.1%,加上杂项也只有农业税款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国家将农业中获得的收益投资到了非农业领域,结合时间可知,“一五”时期为了快速发展工业,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体现了国家完成工业化的迫切愿望,C项正确;
材料与票证制度的出台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
“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此时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排除B项;
优先发展工业的决策是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的,并未导致中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A.据材料“198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文章,并开辟《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专栏”,可以看出农民承包鱼塘,雇用雇工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人民日报》也为其开辟专栏进行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改革意识的发展,故A项正确;
B.材料强调的是促进改革意识,并未提及对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的影响,故B项错误;
C.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C项错误;
D.此时我国才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属于起步阶段,并未深入,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同时期的古埃及文献对边疆有不同的记述。最初,边疆用来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随着古埃及人对地理认知的增强,边疆则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埃及人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人边疆观由“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到“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由“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古埃及人边疆意识的这种改变会助推古埃及积极向外扩展疆域,其边疆观映射出古埃及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增强,C项正确;
王权加强是推动疆域观改变的原因之一,“肇始于”的说法缺乏依据,排除A项;
地理知识进步为埃及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但不是扩张的动力,排除B项;
对外扩张不一定源于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内阁制,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乔治二世(1683-1760)12次离开英国前往故国期间,总要指定王后卡洛琳摄政。卡洛琳为人好强,谦卑恭顺的沃波尔成了她的理想肱股之臣,许多重要事宜,悉凭他做主处理”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20年代,在当时的多数党领袖、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下,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材料提到了乔治二世任国王(1727年继任)期间,多次离开英国,体现了英国国王不理政事,实权进一步丧失,故选D项。
A.题干并不能体现卡洛琳亲自处理政事,排除A项。
B.题干体现的是对“光荣革命”成果的维护,排除B项。
C.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的伦敦共爆发过四次大型的霍乱......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可知,该学者认为,英国伦敦霍乱传播模式主要是水传播疾病,这是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化急速发展导致的结果,C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霍乱的传播,没有体现人口的死亡以及下降,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描述传染病研究的跨区域合作,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霍乱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城市化的演进及其产生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城市化的演进及其产生的问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19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列强加快了侵略和瓜分非洲的步伐,根据所学知识,这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突出的事件,C项正确;
这一时期在非洲的殖民地争夺主要在欧洲国家之间展开,美国参与较少,排除A项;
当时欧洲人口增长较快,移民非洲的欧洲人数量不多,并未出现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的情况,排除B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侵略方式逐渐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且当时奴隶制种植园主要是在美洲,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的表现,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的表现。,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有人认为与希特勒相比,斯大林才是真正的敌人 部分政府官员甚至主张割让部分非洲殖民地,以便讨好这个魔鬼”可知,法国认为斯大林比戴高乐更可怕,说明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影响二战战局,D项正确;
二战之前推行绥靖政策,时间不符,排除A项;
苏德战争在1941.6.22—1945.5.9之间,时间不符,排除B项;
法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与苏联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998年美国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更加明确指出“美国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日益以美国的商业利益为中心,经济外交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的关键”,要“调动和开发全世界的资源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继续保持美国的领导和领先地位”,这些信息均说明美国此举意在维护其在国际经济上的主导地位,B项正确;
战后经济体系主要是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已崩溃,排除A项;
材料信息涉及美国经济外交,但并不能说明美国外交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排除C项;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美国此举导致了全球范围内资源竞争的失衡,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美国霸权主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美国霸权主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根据材料二“历代行政机构的设立,既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调适性变迁,又有满足行政体制规范化需要的结构性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行政机构的调整既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又要考虑行政体制的规范化,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行政效率和稳定社会的目的。
论证:根据材料一“汉世之初,矫枉过正。欲大本枝,先封同姓。”可知,汉初,国家经济凋敝,汉高祖刘邦鉴于推行郡县制的秦朝败亡的教训,采取了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根据材料一“建元已后,藩翰克盛。主父上言,推恩下令。”可知由于分封的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在国力强盛的条件下实行了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西汉王朝的政治统治得以稳定。根据材料一“左正言、直史馆歙人谢泌,请自今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诏从泌请,遂著为定制,中外所上书疏亦如之。”可知。宋初,为防止宰相专权,对中枢机构进行调整,将相权分散,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宰相只剩下有限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综上可知,汉初,鉴于经济和客观的社会现实,实行郡国并行制,恢复了分封制,导致政权不稳,说明开历史倒车必将走入歧途。宋初分散相权,是为了调整统治集团内容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由于权力分散,行政效率降低,新的弊端又产生,这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行政机构的调整既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又要考虑行政体制的规范化,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行政效率和稳定社会的目的。
故答案为:
论证:汉初,国家经济凋敝,汉高祖刘邦鉴于推行郡县制的秦朝败亡的教训,采取了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由于分封的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在国力强盛的条件下实行了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西汉王朝的政治统治得以稳定。宋初,为防止宰相专权,对中枢机构进行调整,将相权分散,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宰相只剩下有限的权力。综上可知,汉初,鉴于经济和客观的社会现实,实行郡国并行制,恢复了分封制,导致政权不稳,说明开历史倒车必将走入歧途。宋初分散相权,是为了调整统治集团内容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由于权力分散,行政效率降低,新的弊端又产生,这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行政机构的调整既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又要考虑行政体制的规范化,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行政效率和稳定社会的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首先,根据材料“悠悠忽忽了五十年,壮不如人,老之将至,热诚空抱,人寿几何,眼见得没有什么长进,好在社会上贡献了。诸君啊!青年的诸君啊!趁这个时候,努力猛进。看着我老朽现在的后悔,万勿入老朽已往的蹉跎。诸君将来的幸福,就是中国全体同胞得享的幸福了。”可知,杞忧子之“忧”,即是:个人八股取士下老来无成,寄希望于青年一代,为民族谋幸福。
其次,结合时代背景,对杞忧子之“忧”进行详细解释,如:晚清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深重。随着西学东渐、进化论的传播和科举制的废除,中国传统知识阶层受到冲击。面对晚清变局,深受八股毒害的旧式文人杞忧子,既忧于个人八股取士下老来无成,也忧于晚清危难重重的现实困境,同时寄希望于青年,发出青年要努力奋进,谋求个人和民族幸福的呼吁。
最后,结合时代特征对杞忧子之“忧”进行总结升华,如:杞忧子之“忧”折射出个体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深刻关联,具有近现代教育和思想启蒙的进步意义。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
晚清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深重。随着西学东渐、进化论的传播和科举制的废除,中国传统知识阶层受到冲击。
面对晚清变局,深受八股毒害的旧式文人杞忧子,既忧于个人八股取士下老来无成,也忧于晚清危难重重的现实困境,同时寄希望于青年,发出青年要努力奋进,谋求个人和民族幸福的呼吁。
杞忧子之“忧”折射出个体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深刻关联,具有近现代教育和思想启蒙的进步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据材料“因各个国家的具体环境条件不同,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同”,得出观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根据中国国情走出来的。
阐述: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三方面分析概括。首先是经济,对外借鉴苏联模式,对内积极结合本国国情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其次是政治,从我国的政治制度分析,得出依据中国国情和历史基础,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四项基本原则护航,建立多种形式的基层民主,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法治化建设走向新高。最后是思想,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双百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作用即可。
最后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依据国情,与时俱进,使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世界现代化道路提供了范例。
故答案为:
示例:
观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根据中国国情走出来的。
阐述:经济上:在借鉴苏联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不断总结调整,试点探索,逐步推进改革开放,推进工业化建设;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在工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突飞猛进,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美转型。
政治上:依据中国国情和历史基础,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四项基本原则护航,建立多种形式的基层民主,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法治化建设走向新高。
思想上: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双百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有力地助推了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依据国情,与时俱进,使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世界现代化道路提供了范例。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背景:美苏冷战加剧,两大军事集团军备竞赛升级;核战争严重威胁人类和平;西北欧民众维护自身及世界和平意识的增强。特点:规模宏大,范围广泛;各阶层广泛参与;运动具有反霸性质;持续时间长。
【小题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苏军备竞赛,有利于世界和平:促使西方各国政府及领导人在其执政时能更多地考虑人民的意愿;提高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和平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反战和平运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世界反战和平运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