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3-2024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八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八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这场战争给中国提出的使命是近代化,而清朝在战后没有振作、没有革新,使清军将士的鲜血白流了。“这场战争”是(  )
A. 虎门销烟 B. 鸦片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2.新加坡因对一名外籍毒贩执行死刑,受到一些西方人士指责。新加坡官方网站回应指责:“我们也不相信,一个曾在19世纪为逼迫中国人接受鸦片而发动两次战争的国家,有任何道德权利在毒品问题上教育亚洲人”。据此判断,新加坡官方网站所怼的国家是(  )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德国
3.据时人(1845年)记载:“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在福建厦门一带,“民间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顺德“洋布舶来贱售,女工几停其半”。这主要是反映出《南京条约》签订后(  )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 列强开启资本输出 D. 近代化的探索起步
4.“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面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
A.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B.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5.《天津条约》签订后,他曾一再力争,其意盖在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尤在避免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的直面相对。他害怕这种直面相对会扫尽天朝的礼文和成宪,宁肯舍弃关税之利。材料中“他”是(  )
A. 道光帝 B. 咸丰帝 C. 光绪帝 D. 宣统帝
6.2023年7月4日至8月31日,“盛世聚首天宝芳华:圆明园兽首暨文物展”在香港举行。近年来,在国内外中华儿女的努力下,圆明园十二兽首已有八尊兽首回归祖国,剩下的四尊兽首目前仍然杳无音信……“十二兽首”流失于(  )
A.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洋务运动期间
7.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科中常见的构成要素。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 鸦片战争使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成为近代史开端
B.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无法克服自身的腐败而导致失败
C. 火烧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D. 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8.自清朝立国以来的历次动乱中,还没有一个整座城市,更不用说一个省的省城落入起义军之手。但在1852年到1853年的战役中,起义军最终攻占湖北省省城武昌,在随后的快速推进中,又占领了其他两座省城——安庆和南京。材料中的“起义军”是(  )
A. 阿古柏侵略军 B. 俄国军队 C. 太平军 D. 英法联军
9.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变化(  )
A.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 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C. 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 D. 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10.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统治阶层加深了自己的危亡意识,一些有见识的清王朝皇室成员和重要的大臣开始奋发图强,寻求各种救亡图存的改革措施。材料强调了太平天国运动(  )
A. 激发了清朝的自救运动 B. 唤醒了中国农民的反抗意识
C.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D. 开启了中国人的近代化探索
11.《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A. 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 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 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12.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 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
第十三章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3.1 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3.2 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
13.3 争夺安南的中法战争,1884-1885年
……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北洋水师正式成军 C. 邓世昌壮烈殉国 D. 签订《马关条约》
13.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最可能引发谭嗣同发出这一感慨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威海卫战役结束后,南洋水师曾派人向日本海军索要在战争中被俘的两艘舰船,理由是它隶属于南洋水师,只是北上会操,而不是参战。”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国人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B. “避战保船”才是正确决策
C. 洋务派的海防观念太陈旧 D. 南洋水师未参与甲午海战
15.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 舰船数量的劣势 B. 洋务运动的贡献 C. 甲午战败的原因 D. 维新变法的成效
16.以下内容是1895年前后外资在华投资设厂以及投资总额的相关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外资在华设厂(家) 投资总额(元)
1895年之前 192 11943万
1895-1913 1366 10215.3万
A. 列强取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 B. 清政府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D. 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17.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 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 使西方进化论思想渐入人心
C.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 阻碍中国传统思想发扬光大
18.在谈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洋务派同改革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能支撑此观点的是后者()
A. 发展近代工业 B. 创办新式学校 C. 编练新式军队 D. 谋求制度变革
19.“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  )
A. 洋务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B. 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
C. 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革命任务
20.“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百日维新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A. 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 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 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请依据如图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炮厂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后的一百余年里,中国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达一千多个。条约的网络编成了所谓条约制度: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这个制度的起点正是鸦片战争后的第一组条约……它的内容已经象征了整个条约制度的基本内容,为后来的种种延伸和续接准备了最初的前提。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俄《天津条约》是一个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一条约,俄国不仅获得了与此前英、法、美等国通过战争或武装讹诈所获得的同等的在华侵略权益,同时保证了俄国今后可以自动享有中国给予任何其他外国的权益。而且,这一条约也为俄国今后迫使清政府承认其对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的非法武装占领,进而强迫清政府割让领土埋下了伏笔。
——摘编自姜涛、卞修跃《中国近代通史:近代中国的开端( 1840-1864)》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鸦片战争后的第一组条约”中的条约名称,并据材料一概括第一组条约的危害。
(2) 中俄《天津条约》的签订与哪一战争有关?并据材料二概括此条约签订的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近代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史实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二月初一日出省,带兵一百名,如驻马嵬坡,皆不愿走也;路上募一百名,又如石壕驿,未走先哭。乃于十二日甫抵武宣,而教匪偷越紫荆山而来,如虎兕出柙。
材料四: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摘编自《天朝田亩制度》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田起义爆发的原因。
(2) 据材料二、三,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前期顺利进军的原因。
(3) 据材料四,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试说明其局限性。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3年,李鸿章在致曾国藩的信函中写道:“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同时还指出中国因学识与技巧之间缺乏配合,需要培养新式人才。但其在晚年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上卷》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西北边疆大部分地区被阿古柏占据,且俄国公然武装侵占伊犁。对此,1875年,清朝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兵收复新疆。次年他调集湘军及原新疆驻军5万余人组成西征军……最终成功收复新疆。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上卷》
材料三:1895年8月,《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梁启超等人负责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次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办,梁启超担任主笔,以通俗流畅的文风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从而比较系统地宣传了变法维新的主张,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共鸣。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 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的原因。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描述的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3) 据材料三,指出梁启超等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李鸿章、梁启超等人在推动历史前进和发展方面的认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奕 考虑到,由于中国和外国的“语言不通,文字难辨”,急需培养外语人才,为此,要求设立同文馆。1862年,同文馆正式成立,选拔14岁以下的八旗子弟进馆学习,后又扩招满汉学员。课程初设英、法、俄文,后增添算学、天文等。同文馆对于培养翻译人才和传播西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自八年级上册部编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称:该局(招商局)船不时驶往东南两洋,今且驳驳(迅速)开始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船承运赈粮,源源接济,救活无数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洵于时事大局有裨(有益)。
——摘编自朱荫贵《朱荫贵论招商局》
材料三: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文馆设立的目的。
(2) 据材料二,概括招商局“洵于时事大局有裨”的依据。
(3) 据材料三,概括上述企业存在的问题。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招商局”“福州船政局”的诞生于中国近代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企业的区别和内在联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从材料“这场战争给中国提出的使命是近代化,而清朝在战后没有振作、没有革新,使清军将士的鲜血白流了”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场战争使得中国进入近代社会,要探索近代化的问题,所以应该是鸦片战争,B正确;虎门销烟不是战争,是反对走私鸦片,A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启了近代化,C排除;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已经向西方学习了,有一定的革新表现,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一个曾在19世纪为逼迫中国人接受鸦片而发动两次战争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国曾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故C项正确;美国没有参与鸦片战争,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国是英国和法国,美国只是帮凶,排除A;法国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题干的“两次”不符,排除B项;德国与鸦片战争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等知识,注意题干材料的识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等知识。
3.【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当时洋布价格低廉,冲击了中国土布市场,以致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符合题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列强开启资本输出和近代化探索,排除CD;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松、太布市,消减大半、民间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女工几停其半”。
本题考查中国自然经济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A.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这场战争先从朝鲜爆发,排除。
B.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并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符合题意。
C.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场战争英军并未攻入北京,排除。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这场战争列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并攻占北京,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天津条约》签订后……尤在避免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的直面相对……”及所学可知,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时,清政府在位的皇帝是咸丰帝,咸丰帝在位时间是1850——1861年,咸丰帝极力避免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项正确;道光帝在位时间是1820——1850年、光绪帝在位时间是1875——1900年,宣统帝1908年继位,ACD项均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天津条约》的签订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天津条约》的签订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解析】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就是在这次战争中遗失的,B正确;ACD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历史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结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是对鸦片战争的看法,属于历史结论,排除;选项B是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的看法,属于历史结论,排除;选项C是对火烧圆明园的看法,属于历史结论,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结论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的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结论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解析】A.阿古柏侵略军与新疆危机有关,排除A。
B.俄国军队属于外来侵略者,不符合史实,排除B。
C.根据材料“但在1852年到1853年的战役中,起义军最终攻占湖北省省城武昌,在随后的快速推进中,又占领了其他两座省城——安庆和南京”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的历史信息,故C正确。
D.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到1859年颁布的《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D项正确;《资政新篇》没有付诸实施,也没有打击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资政新篇》没有付诸实施,也就没有挽救太平天国的危机,太平天国最后还是失败了,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满足农民阶级的需要,《资政新篇》与“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要求。
本题主要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农民运动兴起。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为“太平军”。据“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统治阶层加深了自己的危亡意识,一些有见识的清王朝皇室成员和重要的大臣开始奋发图强,寻求各种救亡图存的改革措施。”可知,材料强调了太平天国运动唤醒了中国农民的反抗意识。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解析】据题干“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西学的传播,推动了后来维新变法的推动,所以C符合题意。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等人的活动就开始传播西方思想,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排除A。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之后也反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维新派提出进行维新变法,排除B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
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2.【答案】A
【解析】据图片可知,第十三章13.2的内容是俄国侵占伊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军,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后攻占吐鲁番,挺进南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复喀什噶尔。1878年,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故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左宗棠收复新疆。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96年春、四万万人齐下泪”并结合材料可知,最可能引发谭嗣同发出这一感慨的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于是才出现了“四万万人齐下泪”的局面。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1901年,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海卫战役结束后,南洋水师曾派人向日本海军索要在战争中被俘的两艘舰船,理由是他们隶属于南洋水师,只是北上会操,而不是参战。在他们眼中甲午战争只是李鸿章和北洋水师与日本之间的战争,故题干反映的是国人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故 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无法说明“避战保船”才是正确决策,排除B;洋务派的海防观念陈旧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南洋水师未参与甲午海战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知识。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可知其观点是北洋舰队徒有其表,外强中干,这说明了甲午战败的原因。
故选:C。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结束,《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本题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借此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16.【答案】A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所以出现表格中外资在华投资设厂以及投资总额迅速增长的状况。可知,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再结合这一时期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群情激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的宣传正好激发了民主救亡图存的意识,B项正确;
明末清初就已经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排除A项;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排除C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传统思想不矛盾,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魏源和严复的思想主张,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魏源和严复的思想主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是“布新”的内容,可排除,D谋求制度变革就是要对原有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改革,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这既是“布新”又是“除旧”。
故选:D。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知道谋求制度变革是要对原有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改革,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C项正确;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材料主旨没有强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戊戌变法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戊戌变法。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D项正确;
“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与“社会文化运动”关联不大,排除A项;
戊戌变法并未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排除B项;
维新派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戊戌变法以及历史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戊戌变法以及历史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答案】根据图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炮厂”可知,反映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图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可拟定题目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不能领导中国走向富强;论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由此可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地主阶级无法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不可能领导中国走向富强。
故答案为:
题目:地主阶级洋务派不能领导中国走向富强。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由此可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地主阶级无法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不可能领导中国走向富强。
【解析】本题以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以及甲午中日战争等知识,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以及甲午中日战争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题2】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影响:俄国获得了与此前英、法、美等国同等的在华侵略权益,保证了俄国今后可以自动享有中国给予任何其他外国的权益;这一条约也为俄国今后迫使清政府承认其对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的非法武装占领,进而强迫清政府割让领土埋下了伏笔。
【小题3】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南京条约》以及影响、中俄《天津条约》的签订以及影响、从中国近代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史实中得到的认识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南京条约》以及影响、中俄《天津条约》的签订以及影响、从中国近代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史实中得到的认识等知识。
23.【答案】【小题1】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小题2】原因:太平军制定了正确的进攻策略;清军畏敌如虎、官兵丧失斗志;太平军士气高昂、所向披靡。
【小题3】社会现象: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局限性: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解析】本题考查金田起义爆发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前期顺利进军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金田起义爆发的原因,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前期顺利进军的原因,识记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4.【答案】【小题1】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培养新式人才;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而不是使中国走向富强;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小题2】挫败了外国侵略势力,收复了新疆,维护了国家统一。
【小题3】创办报刊、发表文章等。直接指导和动员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封建君权等的主张,具有爱国、进步、启蒙的意义;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小题4】李鸿章、梁启超等人都主张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具有进步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戊戌变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戊戌变法等相关史实。
25.【答案】【小题1】对外交涉增多,需要翻译人才;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办外交时不受外国人欺蒙。
【小题2】依据:开通到西洋的航路;旱灾时,运粮赈灾;战争时,运送兵勇。
【小题3】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
【小题4】洋务运动;招商局是民用工业,福州船政局是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是求富,以辅助军事工业。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京师同文馆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京师同文馆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