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统编版2022-2023七年级(五四学制)下册历史 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寒假作业

统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下册历史 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寒假作业
一、选择题
1.下表是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说明(  )
国别 人均产量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千克 538.3千克 4千克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A.我国工业门类不齐全 B.我国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我国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2019·菏泽)“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
A.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 B.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一国两制”的实践
3.刘少奇在某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报告中“前进一步”的结果是(  )
A.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4.连环画是同学们喜爱的课外读物。下图是连环画《老孙归社》的封面,该书讲述了1953年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据此可知,该故事反映的是我国当时进行的(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2019·宿迁)如图所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进行 D.人民公社化运动
6.如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D.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7.“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上可行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反思主要是基于(  )
A.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
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C.“大跃进”造成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D.“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8.(2017·娄底)如果要拍摄一部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最合适的素材是(  )
A.上甘岭战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B.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
C.紫竹林租界,义和团抗击侵略军
D.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慷慨赴刑场
9.1956-197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
A.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势的推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材料二:1957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方面,鞍山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一大批基本建设项目建成并投入生产。
(1)在材料一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创造性地实行了什么政策?
(2)当时国家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外,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这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3)写出材料二中“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它的提前完成有何意义?
(4)两则材料在发展经济上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5)有人说:“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巨变。”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社员)工资分5—7个等级,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南海县志农业》第十四卷
材料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材料四: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
材料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农村出现了哪两大运动?这两大运动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3)在1956年至1966年的10年里,列举两例“冷色”“低音”。
(4)“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5)通过上述探究,你认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应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一五计划的背景。表格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钢产量和发电量与美国和印度相比差距很大。这说明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D项正确。
题干不能说明我国的工业门类不齐全,排除A项;
题干没有工业地区发展的比较,因此体现不出我国的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排除B项;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农业方面的比较,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和分析表格数据。
2.【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立奠定基础,A选项符合题意。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B选项排除。
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C选项排除。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在20世纪90年代,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一五计划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答案】B
【知识点】“共同纲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据“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可知,报告中“前进一步”的结果是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项正确;
题干不能体现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
题干不能体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据“老孙归社”可知,当时我国农村政策的描述正确的是为了将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1953年,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至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同时农业合作化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题干不能体现土地改革运动,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大跃进”运动,排除C项;
题干不能体现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5.【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合作化、公私合营”可以判断出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向公有的过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B选项符合题意;
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A选项排除;
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C选项排除;
人民公社化的典型特征是公有化程度高,规模大,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合作化、公私合营”,结合三大改造进行分析即可。
6.【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由上图中国《1956到1965年粮食生产变化曲线图》可知,中国粮食生产经历了下降到回升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1958年的大跃进,粮食产量回升是因为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C项正确;
抗美援朝结束于1953年,排除A项;
“一五”计划和粮食产量下降无关,排除B项;
“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
7.【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政治大革命”可知,这是文化大革命深刻反思。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被严重摧残,D项正确;
三大改造不符合政治大革命,排除A项;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不符合政治大革命,排除B项;
大跃进不符合政治大革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sj 时,’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称为党的好干部:。所以答案选B。
9.【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召开了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矛盾;但随后也出现了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所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交织,D项正确;
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0.【答案】(1)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2)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3)时间:1953-1957年底。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都是实现国家工业化。
(5)正确。因为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有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可归纳为:从公私合营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结合所学可知,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性的政策是“赎买”政策;
(2)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共同目的,结合所学可知,两者的共同目的是实现国家工业化;
(5)本题结合三大改造的意义作答即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1.【答案】(1)运动:材料一:“大跃进”运动。材料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困难。
(2)1961年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冷色”“低音”:“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64年,我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5)生产力的变革,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不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要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两弹一星”;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 (1)据材料“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事”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大跃进”运动,据材料“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可知,材料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违反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大跃进”运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和“共产风”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发展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到1966年,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也就是冷色调 “冷色”“低音” 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文革期间我过去的的成就有,1964年,我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5) 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经济建设应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经济建设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建设蓝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点评】 考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土地改革、一五计划、国民经济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三大、进入世贸组织、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统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下册历史 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寒假作业
一、选择题
1.下表是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说明(  )
国别 人均产量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千克 538.3千克 4千克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A.我国工业门类不齐全 B.我国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我国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答案】D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一五计划的背景。表格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钢产量和发电量与美国和印度相比差距很大。这说明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D项正确。
题干不能说明我国的工业门类不齐全,排除A项;
题干没有工业地区发展的比较,因此体现不出我国的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排除B项;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农业方面的比较,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和分析表格数据。
2.(2019·菏泽)“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
A.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 B.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一国两制”的实践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立奠定基础,A选项符合题意。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B选项排除。
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C选项排除。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在20世纪90年代,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一五计划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刘少奇在某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报告中“前进一步”的结果是(  )
A.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知识点】“共同纲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据“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可知,报告中“前进一步”的结果是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项正确;
题干不能体现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
题干不能体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史实。
4.连环画是同学们喜爱的课外读物。下图是连环画《老孙归社》的封面,该书讲述了1953年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据此可知,该故事反映的是我国当时进行的(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知识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据“老孙归社”可知,当时我国农村政策的描述正确的是为了将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1953年,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至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同时农业合作化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题干不能体现土地改革运动,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大跃进”运动,排除C项;
题干不能体现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5.(2019·宿迁)如图所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进行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合作化、公私合营”可以判断出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向公有的过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B选项符合题意;
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A选项排除;
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C选项排除;
人民公社化的典型特征是公有化程度高,规模大,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合作化、公私合营”,结合三大改造进行分析即可。
6.如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D.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由上图中国《1956到1965年粮食生产变化曲线图》可知,中国粮食生产经历了下降到回升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1958年的大跃进,粮食产量回升是因为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C项正确;
抗美援朝结束于1953年,排除A项;
“一五”计划和粮食产量下降无关,排除B项;
“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
7.“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上可行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反思主要是基于(  )
A.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
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C.“大跃进”造成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D.“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政治大革命”可知,这是文化大革命深刻反思。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被严重摧残,D项正确;
三大改造不符合政治大革命,排除A项;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不符合政治大革命,排除B项;
大跃进不符合政治大革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8.(2017·娄底)如果要拍摄一部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最合适的素材是(  )
A.上甘岭战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B.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
C.紫竹林租界,义和团抗击侵略军
D.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慷慨赴刑场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sj 时,’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称为党的好干部:。所以答案选B。
9.1956-197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
A.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召开了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矛盾;但随后也出现了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所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交织,D项正确;
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势的推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材料二:1957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方面,鞍山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一大批基本建设项目建成并投入生产。
(1)在材料一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创造性地实行了什么政策?
(2)当时国家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外,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这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3)写出材料二中“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它的提前完成有何意义?
(4)两则材料在发展经济上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5)有人说:“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巨变。”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1)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2)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3)时间:1953-1957年底。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都是实现国家工业化。
(5)正确。因为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有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可归纳为:从公私合营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结合所学可知,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性的政策是“赎买”政策;
(2)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共同目的,结合所学可知,两者的共同目的是实现国家工业化;
(5)本题结合三大改造的意义作答即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社员)工资分5—7个等级,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南海县志农业》第十四卷
材料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材料四: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
材料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农村出现了哪两大运动?这两大运动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3)在1956年至1966年的10年里,列举两例“冷色”“低音”。
(4)“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5)通过上述探究,你认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应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1)运动:材料一:“大跃进”运动。材料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困难。
(2)1961年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冷色”“低音”:“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64年,我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5)生产力的变革,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不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要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两弹一星”;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 (1)据材料“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事”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大跃进”运动,据材料“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可知,材料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违反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大跃进”运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和“共产风”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发展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到1966年,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也就是冷色调 “冷色”“低音” 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文革期间我过去的的成就有,1964年,我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5) 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经济建设应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经济建设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建设蓝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点评】 考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土地改革、一五计划、国民经济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三大、进入世贸组织、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