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3届湖南省部分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冲刺压轴大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3届湖南省部分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冲刺压轴大联考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轩辕”所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被各部尊为“黄帝”。黄帝长期“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在行政上“抚万民,度四方”,实现了“万国和”的局面。这反映出
A.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 B.黄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C.交通交往促进民族认同 D.各部落之间的文化差异明显
2.学者张岂之在论述秦末到汉武帝时期时,总结指出:“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的群体活动舞台,并非哪--个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这段话意在强调
A.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 B.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
C.汉武帝善于重用各种人才 D.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
3.唐代负责文化教育的部门是多机构并存的,下表所示机构组织反映了当时
A.政务与事务有一定分工 B.分权制衡为其设置初衷
C.制度设计主张因循守旧 D.中央集权得到适当加强
4.元朝回回人忽思慧,担任太医,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饮膳正要》。该书卷一讲各类食物禁忌;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这反映出
A.蒙古人生活全面中原化 B.理学修身催生中医养生
C.元朝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D.药食同源观念影响广泛
5.下图为明朝前期的南京地图(局部),该图的绘制侧重
A.作为都城的管理职能 B.城市的交通与文化功能
C.城市安全的防卫职能 D.寺庙与道观的宗教竞争
6.古代中国重要传统城市,大都因其政治地位而获得发展,或者是缘于地处交通枢纽与军事要塞。到近代,沿海沿江出现了-些新型城市的崛起,其城市功能发生质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的商业贸易迅速发展 B.近代造船业的兴盛
C.传统城市发展遭遇瓶颈 D.国家治理模式调整
7.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提出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以实现“民族再造”;梁漱溟指出挽救农村衰败,不在于向西方学习,而在于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实业家卢作乎倡导“乡村现代化”,将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这三种思想共同反映出当时
A.社会各界充分重视农村发展 B.国共两党寻求农民支持
C.民族复兴亟需加强乡村建设 D.学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8.1943年元且,时任伪南京国民政府zx 汪精卫发表演讲,指出:“渝(重庆)方的将士已完全失掉了东亚人的灵魂,只剩了一个供英美人指挥的躯壳,拿着英美人所给予的武器来做大东亚战争的叛逆者。说到这里,可痛可恨。”这反映出当时
A.南京政府抗日到底的决心 B.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成效显著
C.英美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 D.日本“以华制华”彻底失败
9.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戏、改人、改制”的号召,明确规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1952年,文化部陆续发出通知,禁演封建毒素严重的26出戏,同时大胆适当地改造了越剧《梁祝》等优秀传统剧目。这
A.推动了三大改造的实施 B.源于党的“双百方针”指导
C.说明国家重视文化引导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实践
10.1977年,中国农轻重产值比为25.2 : 32.9 : 41.9,到1978年则变为24.8 : 32. 4: 42.8。1979年4月,党中央提出3年的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1982 年,农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长1倍,城市职工增长38. 5%。此时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
A.有利于缓解“大炼钢”问题 B.保障了发展生产资料的积极性
C.聚焦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是为了更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11.在公元前的西亚,最高王权得到了政治理论、成文法律和巨商大贾的支持,而埃及缺乏这样的组织机制,政府的全部负担,都直接落在了顺服的农民头上。这意味着
A.西亚文明具有典型的商业特征 B.埃及法老与农民形成对峙
C.西亚更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潜能 D.西亚与埃及形成优势互补
12.下图为16世纪的美洲当地绘画,可用于反映阿兹特克文明的消亡,对其解读相对完整的是
A.西班牙依靠武器优势实现征服 B.殖民者借助部族仇杀建立统治
C.英国殖民立足于屠杀印第安人 D.欧洲人以病菌传播征服了美洲
13.下图为两千年来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它可以用来说明
A.重视农耕保障了人口稳定增长 B.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人口增长新高
C.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率最快 D.两次世界大战造成全球人口骤减
14.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互换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个世纪能够料想到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中呢 ”我们从中可以知道
A.化学事业、电讯事业兴起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
B.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的斗争即将进人高潮
C.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洞悉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
D.人民群众对科技革新起到了巨大的创造作用
15. 1897年,印度国大党的提拉克在其创办的《狮报》上撰文说:“我们的喊声同蚊子的嗡嗡声一样不能影响政府。我们的统治者不相信我们的话,或者故意这样。现在,让我们用强大的宪政手段,把我们的不满硬往他们的耳朵里灌。”这反映出
A.提拉克质疑舆论宣传的作用 B.印度社会上层不愿倾听人民呼声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兴起 D.英国文化影响印度民族斗争方式
16.下图为1850-1990年的英国职业人数结构图。该图反映出英国
A.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 B.福利国家制度逐步形成
C.从男权社会向女权社会转型 D.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撰写了《史通》,他第一次系统考察了中国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对于司马迁,他高度评价了其立言不朽、纪传体的开创以及广博的史料功夫,同时,也对其《史记》进行了广泛批评。指出纪传体“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并进一步批评“《史记》疆域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他反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理由是:“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至如陈涉起自盗贼,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
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 ”司马迁的评论有许多天命思想,刘知几提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摘编自徐兴海《刘知几对<史记>的批评》
材料二 (民国)史 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的历史时间观,并归纳刘知几研究历史的基本态度。(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1918年11 月4日,德国基尔军港水兵起义,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9日,德皇宣布退位,将政权交给国会第一大党社会民主党。革命目标呈现出三种方向:革命大众希望实行代表会制即直接民主制;斯巴达克团呼吁向十月革命学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民主党坚守议会民主制道路。代表会制因缺乏实际行动淡出视野,斯巴达克团组建为德国共产党,发动柏林起义,被临时政府和国防军镇压。随之而来的经济革命出现“共决权”和“完全控制权”之争,新政府、工会高层、资本家团体和军方相互合作,迫使革命者接受资本家与工会联合的“共
决权”。
材料二 1945 年的波茨坦会议确定了“4D计划”,以期彻底改造德国社会。“非军事化”在实践中改为“非军国主义化”,销毁弘扬帝国主义的书籍,取消军队的特殊地位,严禁各类军事组织。“非纳粹化”通过对纳粹追随者的甄别和审判来教育德国民众,西占区1947年结束该运动,以便德国成为冷战前沿。“非工业化”在西占区实践为“经济民主化”,消灭垄断组织,管理民主,煤钢企业实行共决制,增加工会发言权。“民主化”在东西占区各有特点,西部扶持自治政府与西方模式的民主政党和工会,东部支持德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统一工会。该计划改变了德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服从和专制意识,促成德国人反省历史的决心,以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均摘编自孟钟捷《德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1918年革命的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改造的不同特点,并简要评价“4D计划”。(9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摘编自吴承明、许涤新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注:2020年全国登记注册企业单位数为2505万个,其中私营为2283 万个。
——据中国海关总署月报数据整理
结合材料及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请以“民营企业的贡献”为话题,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自拟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5月冲刺压轴大联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披山通道的交通,战争之间的交往,促进了各部族的往来,有利于部族集团,部族联盟乃至民族的形成,形
成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故答案选C。实现和平之路不是只有一条,排除A:夏朝被视为最早的国家,材料里
的万国,指的是各个部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逐步增强,而非差异,排除D。
2.D农民战争推翻暴素,知识分子制定治国方略,汉初皇帝励精图治,各方努力推动历史发展,而非单独的某
一方力量,故答案选D。人民群众革命性作用主要体现在秦末起义,题干时间尺度到汉武帝,排除A:材料不
是仅指智慧,而是智慧的结果,各阶级各阶层也不是强调“所有人”,排除B:材料所指时段更长,还有秦末、高
祖文景时期,排除C。
3.A尚书省重政务,九寺五监重事务,具有一定的分工,放答案选A。材料中的机构有分权而无制衡,均统属
于皇权,排除B;表格体现的是唐代的制度革新,而非因循守旧,排除C:中央集权侧重地方制度分析,而材料
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设置,更多体现的是皇帝集权范畴,排除D。
4.D药食同源是中医迥异于西医的特点,材料反映了这一观点,无论皇宫,还是日本,以及明清的流传,说明
其观念获得广泛认同,故答案选D。材料是皇宫太医的秘本,无法反映蒙古人整体生活,更无法体现出“全面
中原化”,排除A:中医养生古已有之,和道家关系更早更密,催生一词不妥,排除B:饮食安全和文化多彩是
不同概念,明清新物种引进后饮食更呈现丰富多样性,排除C。
5.B材料凸显了河流,道路、桥、门,体现了交通,寺庙、道观、贡院的详细标注是城市文化的反映,故答案选B。
虽然南京为明朝初期的都城,但此图未凸显政治功能,排除A;虽有城培与护城河,但标注主题内容未涉及防
卫,排除C:儒道释三教并存,而非竞争,D项不符。
6.A近代,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新型城市的崛起,故答案选A。航运多为外
国商船,本国制造有限,排除B:传统城市也有自己的发展,材料若眼于新兴城市,排除C;新型城市是社会发
展变化的产物,而非国家治理模式调整,排除D
7.C材料反映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各种典型思想,故答案选C。“各界”“充分”,夸大了材料主张,排除A;材料
未从政党角度出发,三人也不是国共两党代表,排除B:梁漱滨主张里没有强调农业,排除D。
8.B材料引用的是南京伪国民政府zx 汪精卫的讲话,显示出重庆国民政府与英美的紧密合作,1942年元旦
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一年来中国抗日得到英美大力支持,成果显著,故答案选B。材料显示的时空界定是
南京汪伪政权,抗日的政府是重庆国民政府,排除A;侵略中国的是日本,英美是抗日盟友,排除C:汪伪政权
是日本“以华制华”的工具,当时尚未到彻底失败的程度,排除D。
9.C政务院和文化部在建国初期专门发文进行戏曲改革,是为了服务于新政权的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文化引
导,故答案选C。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戏曲改革可以服务之,但没有“推动”这么大作用,排除
A:1956年确立“双百方针”,排除B;1956年进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D。
10.D改革开放初期的调整,是改善农轻重比例,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故答案选D。材料的八字方针是1979年不是1960年,排除A;1978年重工业比重过高,要降低
而非保障,排除B: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着眼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排除C。
11.C理论、制度和工商业支撑,社会具有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治理水平支撑,故答案选C。西亚也属于农
耕文明,排除A:顺服的农民非对峙,排除B:埃及缺乏西亚的这种机制,后续发展乏力,而非优势互补,排
除D。
12.B画反映出西班牙殖民者在当地土著的支持下对阿兹特克人发动进攻,对土著而言,是反抗阿兹特克的暴
政,西班牙则借助印第安人内邵的斗争实现殖民征服,故答案选B。绘画不仅有西班牙武器优势,冲锋在前
的更是印第安人,解读片面,排除A:英国殖民稍晚,重点在北美,而非针对阿兹特克,排除C;病菌感染是事
实,但是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