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曹魏时期,名士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但其子嵇绍依然为司马氏集团建立的晋朝尽忠而死。有人骂嵇绍为仇人卖命“不孝之罪通于天”,西晋王朝却一直将他奉为忠义楷模,并再三褒奖。这说明,西晋时期( )
A.正统思想受到玄学冲击 B.门阀制度渐趋衰落 C.士族与王朝利益的结合 D.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2.汉朝采取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自东汉后期其选举标准往往取决于地方上少数人的品评。如许劭、郭太都擅长品评人物,“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这一历史现象较适用于研究( )
A.察举制选举标准的完善 B.世家大族的没落 C.九品中正制产生的渊源 D.中央集权的加强
3.东晋刘波在淝水之战五年后上疏说:今政烦(苛)役殷(众),所在凋弊,仓廪空虚,国用倾竭,下民侵削,流亡相属。略计户口,但咸安(371年)已来,十分去三。这能佐证( )
A.社会动荡的本质 B.人口增加的背景 C.分裂割据的影响 D.财政困难的危害
4.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5.《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6.《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部将)射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了( )
A.武王克商 B.平王东迁 C.王室衰微 D.诸侯争霸
7.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 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8.《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承认土地私有 B.打击旧的贵族 C.革除陈规陋习 D.强化社会控制
9.武王灭商后,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置庞大的殷族遗民,周公向他建议“使其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武王于是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王室子弟是分封的主要对象 B.让商代贵族维持自己的统治
C.分封前代贵族巩固西周政权 D.完全继承商代土地耕作制度
10.同是儒家学者,荀子曾力辩天命与政治人事无关,主张可以“制天命而用之”;而董仲舒却主张“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儒学与时俱进的自我发展 B.儒学的天命观发生了质变
C.汉代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 D.董仲舒不认可荀子的观点
11.在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促进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是( )
A.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B.孝文帝改革 C.唐蕃联姻 D.金瓶掣签
1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在评论唐太宗( )
A.推行民族团结的政策 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C.完善科举制 D.制定《唐律》
1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 )
A.削弱皇权 B.缩小地方权限 C.扩大地方权限 D.加强皇权
14.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 )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15.史sj 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据此可知当时( )
A.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 B.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
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 D.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1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C.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D.书同文,人同伦
17.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 )
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
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
18.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19.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0.有学者认为,与唐朝相比,宋人已无士庶之别。自宋仁宗始,社会上逐渐把品官之家称为“官户”,但与过去的士族相比其社会地位并不稳定,很难世代为官,而大量普通士人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户”身份。这一现象(  )
A.根本原因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国家无法控制基层社会
C.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 D.说明宋朝科举制度已趋完善
21.西汉“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儒者),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这表明汉初( )
A.儒学博士得到皇帝重用 B.儒道思想交流与融合的趋势
C.学而优则仕的途径畅达 D.统治政策与社会形势相融合
22.西汉初年虽“汉承秦制”,但治国理政方略有重大调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初“扫除烦苛,与民休息”的主要原因是( )
A.遵从道家黄老无为之学 B.秦末长期战乱破坏社会经济
C.西汉初建笼络百姓之心 D.清除秦始皇残暴政治的影响
2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
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
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C.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
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24.《晋书 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寿三年(东汉156年),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太康元年(西晋280年)平吴,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是( )
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均为必考题,共4大题52分。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5.(14分)阅读材料后按要求回答。
材料一 西汉自武帝时创立太学,所谓“太学”,其实质就是儒家式的大学,太学的教授是五经博士,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在太学实行“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政策,下至郡太守卒吏,皆用通一艺(一经)以上者,形成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的局面。西汉后期,五经博士增加至十几个,太学生也增加到几千个,太学成为全国文化学术的中心。
——摘编自毛礼锐《汉代太学考略》等
材料二 (东汉以后)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故论学术,祗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矣。
——摘编自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时期兴办太学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总结西汉至魏晋时期学术文化中心变迁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习jp 《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材料二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虛,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在宋、元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囯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27.(14分)阅读材料后按要求回答。
材料 东周以后,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商品交换也悄然出现。中国古代地主占有的剩余劳动主要是谷物地租,手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加工制品极其有限,这样就使地主经济不可避免地要与市场发生较多的联系,以解决消费品的不足。广大的个体农民局限在小块的土地上,生产手段更为有限,他们只能通过出卖剩余农产品以换取其他生产生活必需品。再者,中国从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府对于土地所有者的赋役经济关系以及对于城市经济活动的统治政策,也都在客观上打破了区域间货物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较早发展。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中国历朝奉行不渝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而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但就总的趋势而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向。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产生的因素。(8分)
28.(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变更制度”的三项具体举措。
(2)结合秦汉之际政治制度变迁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一历史答案
1-5DCBDA 6-10ADCCB  11-15CCDAD 16-20BCCAB 21-24DBAC
25.【答案】
(1)特点:规模宏大;朝廷高度重视;与儒学紧密结合;把学校教育与选官结合起来。
(2)趋势:从太学向地方的世家大族转移。原因:大一统政权的消亡,官方学校体系衰落;世家大族重视儒家文化传承;世家大族垄断学术以求政治仕进;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具备钻研学术的经济基础。
26.【答案】
(1)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变化:由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转向海上丝绸之路;原因: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战争不断;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27.【答案】
(1)特点:产生较早;依附农耕经济(或具有依附性);曲折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
(2)因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补充农耕经济不足;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化的深入。
28.【答案】
(1)设置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确立察举制为代表的新选官制度;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与豪强势力;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盐铁专卖”制度;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尊崇儒术;出使西域、设立四郡。
(2)水平三:能准确理解材料,观点正确,列述史实充分、正确,能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紧密、合理,思路清晰,逻辑清晰。
示例一:汉朝建立之初,在中央官制上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为解决这一制度下权臣专权、威胁皇权的问题,武帝时期增设由皇帝直接掌握的中朝,使三公九卿逐渐变为外朝,通过中朝和外朝的相互牵制,达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效果。汉朝中央官制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
示例二:汉朝建立之初,在承袭秦朝制度并汲取秦朝速亡教训的基础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为解决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加强国家对郡县的控制,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同时在各州部设置刺史加强对郡县官员与地方豪强的的监控。汉朝地方官制的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
(示例不作为唯一参考答案,若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水平二:能较为准确理解材料,观点较为正确,列述史实较为充分、较为正确,能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较为紧密、合理,思路较为清晰,逻辑较为清晰。
水平一:仅能简单摘列材料信息,列述史实不够充分、不够准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不够合理,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清晰。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