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2023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滨淮初中教育集团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滨淮初中教育集团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某些河段在今天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
A. 灌溉了沿岸大量良田 B.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D. 缓和了社会矛盾
2. “这种考试制度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那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们并没有设置任何不公正的障碍来阻挠他的提升”。以上材料主要肯定了这种“考试制度”的(  )
A. 以德取士 B. 分科考试 C. 门第优先 D. 公平竞争
3. 小宋撰写的历史小剧本关键词有: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贞观之治”。请推断他研究的人物应是(  )
A. 隋炀帝 B. 武则天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4. 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步辇图》唐静会盟碑的文物图片在班内进行了一次展览。据此判断,这次展览主要反映(  )
A. 唐与酥鞴的关系 B. 唐与吐蕃的关系 C. 唐与回纥的关系 D. 唐与南语的关系
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诗坛名家辈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诗圣”对“诗仙”的评价。“诗仙”“诗圣”是(  )
A. 韩愈、李白 B. 李白、杜甫 C. 韩愈、杜甫 D. 李白、白居易
6. 学习“盛唐气象”这一课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 文明初露曙光 B. 分裂走向统一 C. 繁荣与开放 D. 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7.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 唐未农民战争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朋党之争
8. 唐朝时期,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下面有关唐朝史实,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当时北方和西北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
B. 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C. 唐玄宗的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出现“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D. 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高僧玄奘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
9. 赵匡胤(宋太祖)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所提计策起到的作用是(  )
A. 杜绝了官员贪腐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加速了宋王朝的统一进程
10. 宋初的大将曹翰曾写下一首《退将诗》,其中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这反映了北宋治国政策的特点是(  )
A. 重文轻武 B. 民贵君轻 C. 休养生息 D. 重农抑商
11. 王安石颁布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目的是(  )
A. 巩固中央政权 B.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C.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12.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有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北宋并立。它们分别是(  )
A. 辽、金 B. 大理、元 C. 金、西夏 D. 辽、西夏
13. 2023年春节期间,贺岁电影《满江红》取得票房榜第一,全军诵吟岳飞《满江红》的片段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词中写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胡”、“匈奴”借指的少数民族是(  )
A. 契丹 B. 党项 C. 女真 D. 蒙古
14. 史sj 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部史书是(  )
A. 《史记》 B. 《元史》 C. 《资治通鉴》 D. 《贞观政要》
15. “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材料表明当时(  )
A. 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 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C. 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16. 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古代名人资料卡。据此判断,卡片中的人物是(  )
姓名:_____
朝代:南宋
主要事迹:抗元
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A. 岳飞 B. 渥巴锡 C. 陆秀夫 D. 文天祥
17. 柏杨曾在《中国人史纲》中这样评价成吉思汗:“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下列史实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
①统一蒙古族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灭亡南宋
④建立元朝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8. 忽必烈在《中统建元用》中称:“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制定制。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材料体现了他(  )
A. 放弃蒙古民族文化 B. 推动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
C. 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D. 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19. 从下面四张学习卡片上,你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  )
朝代:汉朝
人物:张骞
事件:张骞通西域 朝代:北魏
人物:孝文帝
事件: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朝代:唐朝
人物:文成公主
事件:唐蕃和亲 朝代:元朝
人物:
事件:回族的形成
A.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B. 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C. 对外的交往与进步 D. 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20. 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21.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请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图片解读——技术进步】
材料一:
(1) 请分别写出上述两幅图片反映的发明名称。
任务二:【史料解读——社会风貌】
材料二: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原因有哪些?(答对两点即可)
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3) 请写出宋朝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答对两点即可)
任务三:【历史解释——归纳原因】
(4) 综上所述,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对两点即可)
22.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兴盛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材料一:“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职官志》
材料三:元朝政治制度……的设立……宗教事务管理机构设置,等等,大都为后代所承袭……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下)
(1) 隋朝是一个极具开创性的朝代,这一时期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历代王朝对这一制度不断创新,请列举一例唐朝统治者对这一制度创新的举措?
(2) 北宋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材料二论述的是哪一官职?
(3) 材料三中是表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请写出他的名称?这一时期,为加强对琉球的管理设置了什么机构?
(4) 你从上述改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知道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最重要的意义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D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试制度”是科举制,材料主要肯定了科举制的公平竞争。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故选:D。
本题考查科举制,知道材料主要肯定了科举制的公平竞争。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A.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排除A。
B.武则天时期出现了贞观新政的局面,排除B。
C.据材料“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贞观之治”可知,反映的是唐太宗时期的历史信息,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故C正确。
D.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相关事迹,贞观之治的相关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唐太宗的相关事迹,识记贞观之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B
【解析】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步辇图》唐静会盟碑的文物图片在班内进行了一次展览。据此判断,这次展览主要反映唐与吐蕃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故选:B。
本题以“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步辇图》唐静会盟碑的文物图片在班内进行了一次展览。”为切入点,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
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重点识记唐与吐蕃的交流。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厚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故B项正确;韩愈、白居易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诗歌,重点掌握“诗仙”“诗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重点掌握“诗仙”“诗圣”。
6.【答案】C
【解析】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教昌盛,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频繁,隋唐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繁荣开放。故C符合题意;文明初露曙光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分裂走向统一是从战国到秦朝,排除B;封建国家陷入危机是明清时期,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7.【答案】B
【解析】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东渡日本的高僧是鉴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选择D项;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当时北方和西北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唐玄宗的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出现“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对外交往的史实。
9.【答案】B
【解析】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反映的是宋太祖采取赵普的计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本题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答案】A
【解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它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因为武将地位不高,又多受牵制,这就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据“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可知,这反映了北宋治国政策的特点是重文轻武。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治国政策的特点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治国政策的特点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解析】王安石主持变法,颁布了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其共同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方田均税法即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两项法令都是针对北宋“积贫”的局面而采取的,以此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知道王安石主持变法,颁布了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其共同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解析】A.金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形成的是金、南宋和西夏并立的局面,排除A。
B.元朝建立前后,与之并立的是南宋政权,排除B。
C.金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形成的是金、南宋和西夏并立的局面,排除C。
D.根据所学可知,与北宋政权并立的是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的西夏,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辽夏金元的相关史实,准确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辽夏金元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13.【答案】C
【解析】A.契丹族建立辽,排除A项。
B.党项族建立西夏,排除B项。
C.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胡虏、匈奴”实际上指的是指女真族,C项正确。
D.蒙古族建立元朝,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识记岳飞抗金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考查基础知识掌握状况。
14.【答案】B
【解析】史sj 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部史书是《元史》。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辖西藏事务的机构。
故选:B。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B
【解析】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荣,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据题干内容可知,到了宋代,商业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城市经济功能受到削弱,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排除C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商业发展打破时空限制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
【解析】文天祥是南宋著名抗元将领,在抗元斗争中被元军逮捕,就义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岳飞是抗金名将,排除;渥巴锡是清朝时期回归,排除;陆秀夫没有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南宋的抗元斗争。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将领,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
本题以南宋抗元斗争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7.【答案】A
【解析】蒙古族兴起于北方蒙古高原,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统一了蒙古各部.后来灭掉西夏,消灭金政权,使高丽臣服,1276年灭南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也是首个征服全中国的少数民族王朝.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朝建立.①②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与成吉思汗有关活动的相关史实。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与成吉思汗有关活动的相关史实。
18.【答案】D
【解析】忽必烈在《中统建元用》中称:“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制定制。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材料体现了他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故选:D。
本题考查忽必烈,知道材料体现了忽必烈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本题考查忽必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原同西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封建国家的影响深入边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唐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国王)松赞干布使得藏汉之间的友好关系得以建立,并绵延至今;回族是由中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综上,四个事件都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故A项正确。国家统-不符合北魏时期的特点,B错误;对外交往不符合材料中民族关系发展,C错误;经济繁荣不符合材料中民族交融的史实,D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③④.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隋朝修建隋朝大运河;元朝修建的运河叫元朝京杭大运河,因此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创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元朝开创行省制度,因此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①③④正确。
②.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故②错误。
故选B。
21.【答案】【小题1】曲辕犁;筒车。
【小题2】原因: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培育优良的品种;耕种技术的改进;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等。
【小题3】机构:市舶司;原因:工商业发达;军费支出大,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南宋以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小题4】因素: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适当的经济政策;人口的增长促进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
【解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唐朝农具、“苏湖熟,天下足”的原因、“海外贸易”的机构及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本题考查识图、分析材料能力,考查基础知识掌握状况。
22.【答案】【小题1】科举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或武举。(任答一条举措)
【小题2】通判。
【小题3】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
【小题4】改革是时代的主题,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善于学习、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统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与进步。(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完善的史实、北宋时期通判的设置、行省制度与澎湖巡检司的设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完善的史实、北宋时期通判的设置、行省制度与澎湖巡检司的设置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