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湖北省鄂西南三校联盟考试2023-2024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鄂西南三校高二年级九月联考
历史试卷
本试题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与试题卷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 盘庚》中写道:“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这些“共政”的“旧人”以王室宗亲为主。这实质上体现了商代( )
A.商王靠政治联姻维护统治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政权体制中渗透着宗法思想 D.分封对象主要是王族及功臣等
2.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法律答问》是我国法律解释史学上的开山之作。其中一条律文解释如下: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从该解释中可以判定: ( )
A.秦律保护封建土地私有制 B.秦朝奉行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C.《法律答问》维护农民的利益 D.《法律答问》的解释具有阶级性
3.学者李昌舒认为,靖康之难并非经济与军事的力量悬殊所致,恰恰相反,当时北宋的军队在数量和战斗力上均强于金兵,但由于思想的禁锢、士风的萎靡,面对社稷存亡的危急时刻,大多数士人或是避祸不言,或是互相攻击,导致战机一误再误。这一观点强调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前线士兵延误战机 B.统治集团墨守成规
C.统治者决策失误 D.理学思想的僵化
4.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并许诺缴纳租金,“求于近处泊船”,经澳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这反映了( )
A.外交体系向近代化转变 B.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
C.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D.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
5.史载,清乾隆年间,山西平阳府“土狭人满,每挟资走四方,所至多流寓其间,虽山海滋,皆有邑人”。道光初年江西金溪县“民务耕作,故地无余地,土狭民稠,为商贾三之”。这反映出,清朝前期( )
A.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 B.人地矛盾尖锐阻碍经济发展
C.人口增长促进工商业发展 D.工商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6.下图是洋商在上海《申报》投放的西方军械广告总量统计图,由此可推知,当时( )
A.早期现代化尝试效果显现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好
C.新政改革中新军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D.边疆危机渐趋于缓和
7.在士绅、地主为主要势力的各省谘议局的推动下,许多省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但是,立宪派、旧官僚在南方各省完全掌握政权或在政治上占有绝对优势。这说明( )
A.立宪派看清封建政府支持革命 B.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C.辛亥革命潜伏面临失败的危机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8.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9.1954年1月,在北京展览馆的建设工地上,当工程进入冬季施工最紧张的时候,18名青年团员自发地成立木工青年突击队,以181个工日完成原计划478个工日的任务。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青年木工技术水平高超 B.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左”倾的错误有所抬头 D.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10.2012年以来,中国军队组织参加马航MH370失联航班搜救、菲律宾“海燕”台风救援、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马尔代夫水荒救援等多项行动。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共访问43个国家,为到访国民众提供医疗服务,惠及民众23万余人次。这体现出( )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国际救助成为军事交流的核心
C.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 D.中国外交方向发生变化
11.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12.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13.1910年,英国对美国的赤字是5000万英镑,对欧洲的赤字是4500多万英镑;英国对中国的贸易盈余达到1300多英镑,对印度的贸易盈余高达6000多万英镑。对此可知( )
A.资本全球扩张加剧 B.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C.英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D.英国缺乏运用新技术的动力
14.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从1932年到1940年,工人的数量增加了数百万,但是用于住房的总投资却在1929年之后有所下降。在1928年到1940年之间,工人的实际收入也下降了43%……1933—1940年间粮食平均年产量还赶不上1913年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促进了国家生产力快速提高 B.经济危机冲击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
C.经济政策导致了政府投资比例失衡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15.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拉美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这反映了美国( )
A.战略重心从拉美转向世界 B.冷战策略做出战略调整
C.构筑利己的国际关系秩序 D.制造统治拉美的合法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地图与国家治理】(14分)
材料一 为了适应大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康熙帝在位时,曾组织中西方科技力量测绘了地图。雍正帝继位后,继续任用西方传教士重新编绘《十排皇舆全图》。《十排皇舆全图》北起北冰洋,南到海南岛,东北濒海,东南至台湾,西抵黑海与地中海交汇处。图中以北京中经线为本初子午线,纬线也以北京居中。图上的行政建置,以不同的符号着不同的颜色表示,如北京为凸,橙色;全国各府为框,黄色(各省首府则加贴红纸签注省名)等等,共以五级符号加以区别。图中自长城以南,凡重要关隘、卫、堡、城、镇、营、讯均贴黄纸浮签,用汉文标注出驻扎官兵人数。如在东南沿海及台湾府属地黄纸浮签较多。
——摘编自孙果清《深藏内府、密不示人的清雍正朝<十排皇舆全图>》
材料二 康熙帝在遏制沙俄入侵和划定边界过程中,于1686年开始修订《大清一线志》。1708年,以传教士雷孝思、托马斯等为主力,实测编纂了《皇舆全览围》。乾隆末年,与晚邻西藏、新疆等地的国家划定清晰的线状边界,并以条约确认。喜庆时,参校乾隆至嘉庆时奥地变更状况绘制成的《皇奥全图》,有经纬网,空间的点、面、线白军人、官吏、民众与城池、村镇填充。图中边疆地区内容增加,如蒙古统部在原25个地区外,增加了喀尔喀、察哈尔等6个地区,铣部机构增加旗分、封爵、属部、驿站四门。疆界北到外兴安岭,西到帕米尔和后藏的阿里地区,东到库页岛,南到南海,中国疆域的空间最终奠定。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排皇舆全图》的特点。(8分)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代疆域地图绘制的意义。(6分)
17【民族主义观念的演变】(14分)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有贯通其中的历史文化脉系和文化认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精神武器是立足于民族国家的“主权”认同。民族主义运动的中心议题是“利权意识”,而所谓“利权”最终表达的是国家或民族利权。如收回路矿权利运动显然并不仅仅着眼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而是立足于民族国家主权危亡的深层思虑。当时,动员民众起来奋争的立足点是“亡人国之法,计无巧妙于铁路者”的民族危亡意识。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在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
材料二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可以称之为新民族主义。正如伯林认为,“世界主义是空洞的,人们若不属于某个文化,是无从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在“长江、黄河、黄皮肤”等这些地理及生物种族认同的基础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团结、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与整合,新民族主义情绪化倾向逐渐衰落,理性化逐渐增强。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族主义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然要保持开放性。
——摘编自李军虎《浅论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8分)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新变化。(6分)
18【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15分)
材料一 1918年1月,美国医生迈纳发现了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刚参加第一次美国政府未能提高警戒,民众还沉浸在战争的狂热衷,大量士兵被派往战场。为不影响战局,各参战国大都实施媒体管制。英国的“战时机制”使此前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难以发挥作用,有医学刊物公开宣称“流感已全然消失”。8月,美军登陆地布雷斯特成为重灾区,流感病人占据着比伤员更多的床位。各交战国疫情防控信息交流也极为不畅,难以形成国际协调机制。至10月,美国死亡人数达20万。德国全年死亡160.1万人,其中军队死亡38万人,德国国内危机加重。各国政府陆续开始隔离传染源,关闭各类公共场所有城市甚至拒载未戴口罩的乘客。在严格管控下,大流感疫情于1919年渐趋消退。1920年,国际联盟特别添设了国际卫生组织作为其附属机构,这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王叶英《1918年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政府很少对医学科研予以支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罗斯福总统的主张下成立了科学研究和发展局,使4个分散而独立的科学研究系统联合在一起,对全国的科研资源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在医学领域,国家对科研活动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研究的发展,从而对以科研为动力的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战争爆发调动了全国的爱国热情,以拉斯克夫人为代表的基金会和私人组织也积极投入财力和人力,支持医学科研活动及医学教育事业。二战期间,科研基金主要投向了大学、研究机构等,形成了以大学和研究机构为基础的科研体系。二战使大学拥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更有效地开展科研活动,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摘编自张艳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大流感爆发的特点及原因。(9分)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影响。(6分)
19【现代化的发展走向】(12分)
20世纪历史的主题是现代化。这个世纪前期,欧美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经济发展势如破竹,政治民主化接近尾声,社会多元化已成定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似乎表明它们的“现代化”已经出现问题了,于是它们进入“修正”现代化的阶段,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两个方向上都需要对几百年的历史进行反思。
20世纪结束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经历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每一天都曾发生惊人的变化。但我们也知道我们正面对巨大的问号,这就是:“现代化”把世界引向何方?
——摘编自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20世纪与现代化》
提炼材料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明确,史论结合)(12分)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