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一)基础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一)
基础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形成稻、粟两大农业区,下列遗址中位于稻作农业区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他们从自然界取来火种,烧烤食物、照明、御寒。”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经典古籍《韩非子》的描述 B.燧人氏的神话传说
C.龙骨山发掘出的烧骨和灰烬堆 D.根据现实生活经验的推测
3.如表是某考古遗存的有关信息。与此相符的文化是( )
年代:距今约7000年地域:长江中下游遗存:①干栏式木构建筑②出土的骨耜等
A.半坡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大汶口文化
4.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堆积……工具以骨耜为主。”据此可推测河姆渡人( )
A.会制造青铜工具 B.已进入农耕生活
C.进入了奴隶社会 D.形成了早期国家
5.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下列思想家中,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是( )
A.孔子 B.韩非
C.老子 D.墨子
6.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不但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由材料可以得出商鞅变法( )
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B.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C.扩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D.奠定了秦国统一全国的基础
7.如图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牌上的两颗圆珠像是某种神秘动物的眼睛。央视新闻在“每天认识一件文物”栏目中以“这双眼睛曾见证过中国最早的王朝”为题,介绍了这件文物。这件铜牌见证的“中国最早的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8.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大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周曲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是因为诸侯应该履行哪一义务( )
A. 需向周王进献贡物 B.需要定期朝见
C.需要巩固疆土 D.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9.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段材料说明秦汉( )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0.汉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诸侯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面对这样的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尊崇儒术
C.建立刺史制度 D.统一铸币
11.吕思勉先生认为,西域是西洋文明传布之地,西洋文明的中心希腊、罗马等,距离中国很远,在古代只有海道的交通,交流不甚密切,西域则与中国陆地相接。由此可知张骞通西域( )
A.促进了中西文明交流 B.拓展了西汉帝国疆域
C.强化了西域地方管理 D.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12.如图所示人物被后世称为“医圣”,生活于东汉末年,任长沙太守时,常打开衙门坐堂行医,救治了无数湖南百姓。下列说法与他有关的是( )
A.开创西医临床理论体系 B.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
C.编著了《伤寒杂病论》 D.编制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13.李凭在《北魏平城时代》中记载:“平城地处黄河以北,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众多。”面对这一状况,孝文帝决定( )
A.与汉族联姻 B.实行君主专制
C.改穿更加保暖的汉服 D.迁都洛阳
14.如图中东汉末年人口数量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A.频繁战乱 B.北人南迁 C.自然灾害 D.统治残酷
15.某同学制定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是“从成语中读懂历史”,他选取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成语,从这些成语可以读懂( )
A.淝水之战 B.阪泉之战 C.涿鹿之战 D.桂陵之战
16.“汉末,刘德升首创行书体。曹魏时,钟繇又创立真书(楷书)。……东晋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兼善隶、草、真、行,被称为书圣。”材料体现了(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造字方法的多样
C.文化的继承创新 D.社会风气的开放
二.材料题(共4小题)
17.[改革与发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影响极为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讳:避讳)强大,赏不私(私:徇私)亲……
﹣﹣《战国策 秦策》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几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说:通“悦”,高兴、满意),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君列传》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依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商鞅变法的影响?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又说明了什么?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都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秦汉史》
材料二: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以来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中国古代史》选修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剑桥插图中国史》
(1)秦完成统一大业是在何时?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的哪个盛世局面?对西汉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有何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19.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思想篇】
材料一: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
(1)假如材料一中的人物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你认为他们分别最应当去应聘哪个栏目?(填写序号)
栏目一《人与自然》:
栏目二《法制在线》:
栏目三《和平使者》:
【交流篇】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往来的大动脉。
(2)图中A、B是“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它们是?汉朝为加强对C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科技篇】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3)指出“蔡侯纸”的发明者是谁?他的贡献是什么?
(4)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水利工程
(1)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哪一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造纸技术
(2)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写出东汉时期改进造纸工艺的人物。他改进的纸有哪些优点?(写出两点)
农业著作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什么?它的作者是谁?
科学名家
(4)祖冲之是著名科学家,他在数学领域的哪一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
(5)以上探究给我们带来哪些有益的启迪?
三.解答题(共1小题)
2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也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局部统一】
(1)魏、蜀、吴建立后,形成了哪一局面?写出为这一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
【政权并立】
(2)420﹣4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在哪里?
【民族交融】
(3)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写出其中一例少数民族。
【经济发展】
(4)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这一现象客观上促进了哪一地区的大规模开发?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一)
基础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解析】A.元谋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
B.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B。
C.半坡遗址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排除C。
D.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形成稻、粟两大农业区,其中黄河流域以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粟为主,长江流域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水稻为主。故D正确。
故选:D。
2.【解析】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C项是考古发掘的遗物,是研究北京人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C项正确;《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文献,对于研究北京人来说是二手史料,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神话传说具有虚构成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推测具有主观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
3.【解析】根据题干中“距今约7000年”“长江中下游”“干栏式木构建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河姆渡文化遗存。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所以B项符合题意;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黄河流域的文明,排除ACD项。
故选:B。
4.【解析】A.中国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夏朝,河姆渡人不会制作青铜工具,排除。
B.根据题干材料“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堆积……工具以骨耜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生产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农业上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说明河姆渡人已进入农耕生活,符合题意。
C.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
D.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早期国家产生,排除。
故选:B。
5.【解析】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是法家学派的思想。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用严厉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秦朝开创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就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论的。B符合题意;孔子主张“仁”,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ACD排除。
故选:B。
6.【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不但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商鞅变法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没有扩大地方长官的权力,排除C项。
故选:D。
7.【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A项正确;商朝、周朝、秦朝都不是“中国最早的王朝”,排除BCD项。
故选:A。
8.【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同天子作战。根据材料“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可知,反映了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D项正确;题干现象反映诸侯的义务是服从周王调兵,不是进献贡物和朝觐述职,排除AB项;巩固疆土是该制度的作用,排除C项。
故选:D。
9.【解析】根据材料“封建遗形尚未全绝”、“封建名存实亡”可知,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排除A项;
根据材料“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皆统于中央”可知,从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推行到西汉时期“皆统于中央”,说明郡县制的实行,开创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郡县制的实行,开创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没有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内容,排除CD两项。
故选:B。
10.【解析】A.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的统治。为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对抗中央,符合题意。
B.尊崇儒术为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大一统措施,排除。
C.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此项举措不单是针对诸侯推行的,排除。
D.统一铸币为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大一统措施,排除。
故选:A。
1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没有拓展西汉帝国疆域,排除B项;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方管理,排除C项;张骞通西域体现的是汉朝的对外交往,与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12.【解析】A.张仲景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不是西医,排除。
B.发明“麻沸散”的是华佗,排除。
C.根据材料“如图所示人物被后世称为‘医圣’,生活于东汉末年,任长沙太守时,常打开衙门坐堂行医,救治了无数湖南百姓。”可知,“他”指的是张仲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符合题意。
D.创编“五禽戏”的是华佗,排除。
故选:C。
13.【解析】根据题干“平城地处黄河以北,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城地处黄河以北,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寒冷,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众多,也不便于对中原进行统治,所以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D项正确;题干反映是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与联姻、君主专制、穿汉服无关,排除ABC项。
故选:D。
14.【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军阀混战是导致当时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BCD项内容能影响人口的数量,使之减少,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A。
15.【解析】A.结合所学可知,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昼夜不敢停歇。因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这些成语都与淝水之战有关,符合题意。
B.阪泉之战是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排除。
C.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
D.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发生在齐魏两国间的一次著名战役,排除。
故选:A。
16.【解析】根据材料“汉末,刘德升首创行书体。曹魏时,钟繇又创立真书(楷书)。……东晋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兼善隶、草、真、行,被称为书圣”可知,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得到传承和创新,获得重大发展,C项正确;中华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书法艺术,不是造字方法,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风气的开放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二.材料题(共4小题)
17.【解析】(1)第一问根据题干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讳:避讳)强大,赏不私(私:徇私)亲……”可知,法令至行说明商鞅严格执法;公平无私,罚不讳(讳:避讳)强大说明不畏强权,赏不私(私:徇私)亲说明不徇私情。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有:废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统一度量衡。
(2)第一问根据题干材料“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不敢)于私斗,乡邑(城乡)大治(安定)……秦人富疆,”,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第二问结合所学可知,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新法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可见,变法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商鞅变法深得民心、成果显著;变法顺应历史潮流等等。
故答案为:
(1)严格执法、公平无私;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内容:废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统一度量衡,(任答出两点即可)。
(2)秦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说明了商鞅变法深得民心,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也说明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
18.【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根据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可得出,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一“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可得出,秦始皇控制了兵权;根据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可得出,秦始皇制定了法律。秦始皇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二“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汉初以来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这些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稳定了政局,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3)根据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可知,汉武帝兴办太学是为了发展教育,推动儒家思想传播,选拔官吏。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并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很多措施;材料二反映的是西汉的盛世局面及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政权。因此,秦汉的时代特征可归纳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故答案为:
(1)时间:公元前221年;措施: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秦律)等。
(2)局面:文景之治;影响:文景之治稳定了政局,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挥在那,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3)目的:发展教育,推动儒家思想传播,选拔官吏。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9.【解析】(1)据所学可知,墨子代表小生产者,主张非攻,适合《和平使者》栏目;庄子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适合《人与自然》栏目;韩非子为法家代表人物,适合《法制在线》。
(2)第一问据所学可知A地为长安,B地为欧洲(大秦);第二问据所学可知,汉代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进行管辖。
(3)第一问据所学可知“蔡侯纸”的发明者是蔡伦;第二问据所学可知,他的贡献为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4)本题属开放性问题,紧扣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如: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
故答案为:
(1)②;③;①。
(2)A:长安;B:欧洲(大秦);西域都护。
(3)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等(意思接近即可)。
20.【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贾思勰曾任郡太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 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5)本题为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为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而骄傲;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大力发展科技等。
故答案为:
(1)都江堰。
(2)蔡伦。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两点即可)。
(3)《齐民要术》。贾思勰。
(4)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5)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为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而骄傲;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大力发展科技等(符合题意即可)。
三.解答题(共1小题)
21.【解析】(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在赤壁对峙。最终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4)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故答案为:
(1)三国鼎立局面。赤壁之战。
(2)建康。
(3)氏族、羌族、匈奴族、羯族、鲜卑族(一例即可)。
(4)江南地区。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