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四川广汉三星堆迪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既有与中原夏商王朝类似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独特性青铜神像、金杖、面具、神树等,由此可知,三星堆遗址体现( )
A.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征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C.分封制度促进区域联系 D.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2.在周代伦理中,宗族成员间只论宗子与普通族人的关系,普通族人“虽富贵,不敢以富贵人宗子之家”。在丧葬制度中,大宗死亡,族人即使无“五服”之亲,也须为之服“齐衰三月”。这说明,西周( )
A.社会等级秩序森严 B.分封制运行基础稳固
C.社会治理水平较高 D.政治秩序与血缘挂钩
3.秦统一后在地方兴郡县,郡守、县令需要定期上报赋税收益、户口统计、治安状况;郡县下设乡,并置三老、啬夫、游缴,分别掌管教化、赋役、治安;乡下有什、伍,并行连坐之法。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措施( )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权限 B.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D.有效防止官吏腐败现象
4.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
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5.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止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由此可以推知,该作者意在说明
A.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灾难 B.文明在阵痛交融中推进
C.北方少数民族充满活力 D.少数民族文明媲美汉族
6.三国时期,“自然”一词和“道”“无”的涵义相同。经学家王弼提出“自然亲爱为孝”的观点,主张“孝”是一种自然而然、以亲为爱的感情,但他又坚持“亲爱”是有等差的“亲亲之爱”。这折射当时( )
A.孝道观念回归理性 B.多元一体趋势增强
C.儒家思想顺时而变 D.封建经济持续衰退
7.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 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明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8.《辽史 仪卫志》载:“自辽太宗入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圣宗统和年间,“给三品以上用汉法服,三品以下用大射柳之服。”辽朝服饰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华夷同风并渐趋一体化 B.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C.农耕与游牧文化的并存 D.按照品级制定官服
9.元代青花瓷以蓝、白两色为基本色调,纹饰繁复满密,器型饱满肥硕,带有鲜明的伊斯兰风格。烧制青花瓷的原料大多是从波斯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其带有明丽的靛青色。青花瓷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大量外销出口,尤为西亚地区人们喜爱。材料信息可以佐证元代( )
A.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B.民众消费水平提高
C.疆域范围空前扩展 D.主流思想发生嬗变
10.下图是l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图,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厘金: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设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征约百分之一的税)
A.政府强化对关税控制 B.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逐步减轻
C.农耕经济的持续衰退 D.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增加
11.下表是不同时期中国学者对于“中国”的解释。
著作 作者 时期 观点
《中国论》 石介 北宋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清朝文献通考》 张廷玉 清朝 “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
《海国图志》 魏源 晚清 中国之所以为中央之国,并非地理居中,而是由于“谓其天时适中”(地球的温带)
反映出( )
A.官方对世界局势认知逐渐清晰
B.中国中心观念开始确立并完善
C.士人阶层已抛弃华夷尊卑心理
D.晚清时传统的中国观发生变化
12.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外交照会,“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对于运往在前述‘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除非是‘自由港’之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应适用”,并在港口税、铁路运费上彼此实行“国民待遇”式的“门户开放”。据此可知
A.照会与清政府并无直接关系 B.照会维护了列强在华的利益
C.美国获取了侵华的优势地位 D.美国政府旨在保护中国主权
13.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在小说中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庆典想象”。梁启超在“维新五十年庆典”中设想国家因维新而富强,列国首脑皆亲临祝贺;赵君豪的《双十节》描写了飞机等交通工具已由国人制造,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这此小说的创作( )
A.为维新变法进行舆论准备 B.意在传播西方民主政治观念
C.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方向 D.契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14.20世纪初,共和革命影响日益扩大,“出保皇党(立宪派)入革命党者,不可以千数计”。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以民主共和为目的的革命闭体。这表明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开始 B.辛亥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
C.推翻清政府成为各界共识 D.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扩大
15.1912年8月,《民权报》副刊《民权画报》刊发同盟会会员赓留的漫画《环游地球》(下图)。作者意在传递的信息是
A.提醒警惕袁世凯的专制企图 B.揭示中国宪政之路的艰难
C.表达对封建王朝复辟的担忧 D.认识到思想革新更加紧迫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左传 宣公十二年》
材料二 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延康元年(220),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选举》
材料四 唐杨绾曰:“近炀帝始建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公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时期的选官标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并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17.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一大主题,中国历代王朝也都十分重视对地方和边疆的治理与管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帝国进入了蒙古时期,与之前的历史时期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变大了,统一而且超大的,是元。……事实上,尽管明帝国并没有真正对西藏和辽河以北地区进行有效控制,但至少在当时人民的心目中,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已不再是绝域,不再是礼乐教化难以到达的地区,而是“中华”的一部分。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
材料二 “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地方管理的角度说明元明两代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是“中华的一部分”的重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及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昌起义前6日,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正式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旋律则是由清宗室溥伦之弟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家曲调。歌词:“巩金瓯,承天峙,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译文:铸成金瓯般的国土,承上天的护佑。民众万物皆欣喜欢悦。喜见大众同袍,我们有幸在太平盛世相遇,真谓怡然自得。帝国蒙上苍保佑。青天高高在上,大海川流不息)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国歌反映出的不同价值导向,指出这种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变迁。
(2)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并评价其实践效果。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材料一 据清末学部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10年,全国学堂已达42444所,有学生1270428人。1911年又增设学堂10206所,学生增加351792人。到了民国初年,全国的学生数仍不断增长。
——摘编自刘宗灵《民国初年的学生、传媒与商业出版》
材料二 1914年,在同时肩负“启蒙”和“商务”使命下,商务印书馆秉承“紧跟时代、服务教育”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
创刊初期,《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创刊以来,《学生杂志》发表了《本国历史研究之注意》《租借地与割让地之差别《说河东地理与中国将来之关系《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欧战之远因》《欧战溯源》等系列学生作品。
《学生杂志》录取了学生来稿,不付现金报酬,只送书券,临时填写价目,从二元至十元不等,用这书券可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这又为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推广了销路。当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书时,也会用大版面说明其主要内容以及如何适合学生之阅读与购买,例如《学生字典》《四部举要》等。
——摘编自唐淑《新知、交往与关系:(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既有与中原夏商王朝类似……又有独特性青……等”可得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明的起源问题,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推行的政治制度,而三星堆文明要早于西周,排除C项;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依据材料“虽富贵,不敢以富贵人宗子之家”,“大宗死亡……齐衰三月”,可以看出在西周时期,宗子和普通族人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排除B项;无数据的对比,不能得出治理水平的高低,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伦理和丧葬等礼仪制度规范,未涉及政治与血缘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郡守、县令需要定期上报赋税收益、户口统计、治安状况;郡县下设乡,并置三老、啬夫、游缴,分别掌管教化、赋役、治安;乡下有什、伍,并行连坐之法”,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通过严密的基层管理机构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员权限分化,并非是扩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财政问题,排除C项;“有效防止官吏腐败现象”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从材料的描述上来看,中国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很频繁,且时间跨度很大。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双方的优劣势;B选项正确,408~610年无论是中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有很多战乱出现,但是并没有影响双方的交流;C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D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确定。
5.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内迁,既带来了战乱,也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AC项说法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项;材料强调少数民族内迁导致文明在阵痛交融中推进,D项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王弼在儒家传统的“亲爱为孝“观念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亲爱为孝”,融入了玄学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儒家思想顺时而变,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理性,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体现多元一体趋势,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封建经济持续衰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可得出其强调王安石变法受时代的局限,没有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仍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因此失败具有必然性,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指其策略,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其贡献,排除B;“明析”的说法错误,排除C。
8.A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题。时空是:辽朝服饰制度。由材料“自辽太宗入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给三品以上用汉法服......”可知辽朝使用汉服,说明华夷同风并渐趋一体化,A项正确;南北面官,辽代的中央官制,材料强调的是辽朝服饰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辽朝服饰制度逐渐与汉服趋同,体现不出整个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排除C项;按照品级制定官服只体现了材料“给三品以上用汉法服,三品以下用大射柳之服。”信息,无法体现整个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从元代青花瓷的艺术风格、烧制原料、供应市场等信息可以看到,元代的对外交流通畅频繁,从而体现出元代多元文化在对外交往中的交流融合,A项正确;材料内容未体现元朝民众消费水平的变化,也未涉及元代疆域的扩展,排除B项、C项;主流思想发生嬗变,与元代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l9世纪50-70年代的清政府。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知l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厘金和关税收入持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晚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通商口岸的增加,关税和厘金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整体上涨,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协定关税权,政府弱化了对关税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逐步减轻,排除B项;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并不直接意味着农耕经济的持续衰退,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晚清时期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并非地理居中,而是由于“谓其天时适中”从近代地理学的角度解释中国名称,可见其中国观发生了转变,带有近代科学的成分,D项正确;题干中为学者对“中国”的解释,并非官方对世界局势的认知,排除A项;北宋和清朝学者的观点中体现了中国中心观,但魏源观点并非中国中心观,排除B项;魏源仍然认为中国是中央之国,包含着华夷尊卑的心理,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府的“门户开放”照会中,中国清政府实际上是被作为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必须共同遵守的约定税率和征收税款的主体,并没有被当作照会的对象,美国通过这种方式旨在间接否认列强全面控制各自在华“势力范围”的垄断权,以便美国通过经济特别是工业上的优势在竞争中实现在中国的“利益均沾”,故选A项;照会并非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排除B项;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
13.D
【详解】依据材料“庆典想象”,“设想国家因维新而富强,列国首脑皆亲临祝贺”,“《双十节》……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可以看出小说作者对中国未来富强、列国来贺的设想,反映出当时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落后挨打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作者对于中国未来的设想,排除B项;小说的创作引领变革方向,表述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20世纪初,共和革命影响日益扩大,这表明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扩大,故D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A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错误;“各界共识”说法错误,故C错误。
15.A
【详解】漫画中的“猿猴” 喻指袁世凯,作者对袁世凯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轨迹进行了直观的描绘和讽刺,作者以虚线大胆推测袁世凯破坏共和制度,又将回到专制的起点。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宪政之路的艰难”,排除B;材料与封建王朝无关,排除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
16.(1)选官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原因: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增强;打破门阀士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至隋唐时期。由材料“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可得出西周以血缘为标准;由材料“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可得出汉初以德行为标准;由材料“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及所学可得出魏晋以门第为标准;由材料“近炀帝始建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及所学可得出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本题是背景、影响、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问原因,由材料“……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及所学可知,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增强;打破门阀士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第二问历史影响,由材料“……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公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及所学可知,科举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第三问,由材料“贵有常尊,贱有等威”“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及所学可得出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17.(1)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和辽阳行省分别对西藏和东北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对东北地区进行招抚、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政策: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军事、行政与宗教手段相结合;因俗而治
【详解】(1)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和辽阳行省分别对西藏和东北进行有效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东北地区进行招抚、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特点:根据材料“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可知,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事、行政与宗教手段相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俗而治。
18.(1)不同价值导向: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祈祷清帝国金瓯永保;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谱写了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一个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时代变迁:王朝时代(帝制时代)的过去;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也向法国学习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效果:被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但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或者表达为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有幸在太平盛世相遇,真谓怡然自得。帝国蒙上苍保佑”,可得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祈祷清帝国金瓯永保;根据材料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可得谱写了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一个资本主义新中国。
时代变迁:根据材料一“铸成金瓯般的国土,承上天的护佑”,体现了王朝时代(帝制时代)的过去;;根据材料二“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可得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知识,得出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也向法国学习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评价:对其效果的评价,首先说明其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被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从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分析,得出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或者表达为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19.《学生杂志》与社会变迁
创刊于1914年的《学生杂志》,在近代中学生中影响较大,其创刊使命、理念、栏目设置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民国初年,共和制度虽已建立,但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西学东渐深入,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高涨;近代印刷技术传人,商务印书馆具有一定实力。承载着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的《学生杂志》应运而生。
《学生杂志》的栏目设置、学生作品充分体现了杂志所承载的启蒙使命。如,修养栏目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学艺栏目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摆脱专制愚昧的束缚;记载栏目介绍中外重大事件,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关注国家事务;学生作品体现了学生对当时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思索和认识。《学生杂志》同时还承载着“商务的使命,如录用作品后,不付给作者稿酬,而是赠送书券;印有推介商务印书馆新书的相关内容。这有利于扩大商务印书馆书籍的销路,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实力。
综上所述,《学生杂志》的刊行,促进了近代学生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发展。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启蒙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学生杂志》肩负的“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体现了以文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凸显了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族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历史缩影。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20世纪前期中国。据材料“1914年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可知,创刊于1914年的《学生杂志》,在近代中学生中影响较大,其创刊使命、理念、栏目设置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据所学可知,1914年,民国政府已经建立,但是后面依然有袁世凯1915年复辟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以小见大,可见民国初期,虽然共和制已经建立,但是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与此同时,中国的思想文化因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西学东渐深入,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高涨;近代印刷技术传人,商务印书馆具有一定实力。承载着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的《学生杂志》应运而生。
据材料“《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可知,《学生杂志》的栏目设置、学生作品充分体现了杂志所承载的启蒙使命。如,修养栏目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学艺栏目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摆脱专制愚昧的束缚;记载栏目介绍中外重大事件,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关注国家事务;学生作品体现了学生对当时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思索和认识。
据材料“《学生杂志》录取了学生来稿,不付现金报酬,只送书券,临时填写价目,从二元至十元不等,用这书券可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这又为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推广了销路”可知,《学生杂志》同时还承载着“商务的使命,如录用作品后,不付给作者稿酬,而是赠送书券;印有推介商务印书馆新书的相关内容。这有利于扩大商务印书馆书籍的销路,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实力。
最后总结强调,《学生杂志》的刊行,促进了近代学生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发展。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启蒙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学生杂志》肩负的“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体现了以文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凸显了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族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历史缩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