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检测练习(答案)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 B.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
C.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D.宋明理学制约科学发展
2.“固邦本”是张居正实施社会改革的主体思想之一,他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高。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稿以资商,则商病。”“故……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张居正的这一思想( )
A.改变了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B.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C.主张减轻商税推动经济发展 D.注重解决民生问题
3.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
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
4.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5.王阳明说:“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王阳明此论( )
A.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全面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
C.反映出明末社会的动荡 D.力主重建古圣先王的功业
6.16世纪,中国对外贸易范围遍及各大洲(扩展到美洲);广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澳门成为对外贸易的中转港;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这说明,当时我国( )
A.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 B.自然经济仍有较强生命力
C.外贸入超局面有所改变 D.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瓦解
7.中国古代,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使商业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投入商品生产,也吸引早期工场主将剩余资本用于购地,工场主、商人、地主容易相互转化,甚至三位一体。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古代中国的土地兼并无法根本避免 B.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艰难
C.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经济矛盾尖锐 D.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有其历史必然
8.自嘉靖、万历起,社会开始出现赞扬商贾中之“儒者”的舆论,且日渐流行;“儒商”“儒贾”逐渐成为以褒义为主的词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场风气的恶化 B.阳明心学的传播
C.商人地位的提高 D.商业发展的加快
9.明末清初,大量出现的货币商人先后创造了账局、印局、票号等金融机构。凭帖、兑帖、上票等金融工具,信汇、票汇、委托代理等金融业务,股份融资、两权分离、行会制度等金融制度先后出现。这反映了当时( )
A.官方金融机构逐步建立 B.功能完备的银行开始产生
C.政权更迭催生制度创新 D.近代金融的雏形已经出现
10.清时南京所产的绸缎,“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豫章、两浙、七闽:溯淮、泗,道汝、洛”,这反映出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江南成为经济重心
C.区域长途贸易兴盛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1.明代李贽肯定通俗文学如传奇、杂剧等的价值,进而主张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把通俗文学提到了一个与正统诗文等量齐观的高度。李贽的主张( )
A.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诉求 B.开启经世致用之先河
C.动摇儒学思想正统地位 D.体现民主的思想观念
12.下表摘自《明实录》中关于明朝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表,通过表中数据变化可知( )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A.赋役制度逐步让位于租税制度 B.财政收入的税种来源比较丰富
C.白银货币化冲击传统的义利观 D.实物之征逐渐转变为货币之征
13.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这反映了晚明时期( )
A.苏州的资本主义萌芽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D.小农经济逐渐衰退
14.李贽认为“一物各具一乾元”“万物统体一乾元”,即每个事物既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又是广阔宇宙的一部分。每个个体作为“乾”的一部分,都分享着“乾”的性质,所以每个人都有“首出万物之资”的潜能,都可以超越平凡,成为圣人。李贽的这一言论( )
A.否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体系 B.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风气 D.折射出强烈的个体意识
15.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学者焦竑批评世人“自世猥以仁义、功利歧为二途,不知即功利而条理之乃义也”;思想家李贽则提出人之有私、为私乃是“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臆说也”。这些观点( )
A.表明了国民道德水准的低下 B.瓦解了理学对社会的束缚
C.冲击了儒家的正统义利观念 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6.明末嘉定人张鸿磐在写给朝廷的奏疏《请照旧永折疏》中,希望政府在征收赋税时不必征收实物(粮食),可以征收折色(货币)。他申述的理由是:嘉定“地不产米,水 不通漕”,“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以上信息 表明明末嘉定地区( )
A.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B.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形成向市场谋利风气 D.不适合水稻的种植
17.明代《天工开物》中详细描述了使用灌钢法炼制钢铁的场景(如图),手工业者将熟铁和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熔炼,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这一技术多用于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造中。这表明,当时( )

A.中国炼钢技术遥遥领先 B.实践经验形成了理论体系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D.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实践
18.1567年,明穆宗在漳州月港设督饷馆,允许商民出海。其后,出海人数不断增加。据记载,在作为国际贸易中转站的吕宋岛(今属菲律宾),“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的中国( )
A.弃农经商现象日益普遍 B.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睦邻友好关系得到发展 D.民间海外贸易规模较大
19.在明中后期的文学作品中,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生活,他们发家致富的事迹,成为描述的对象;文人们塑造了许多有情有义、勤俭创业、慷慨好施、诚信不欺的商人形象。这表明(  )
A.经济发展促进价值取向转变 B.文学艺术主动迎合市场需求
C.社会流动因商业发展而加速 D.儒商文化传统受到广泛认同
20.西汉至西晋,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始终位于临淄。自东晋开始,逐渐转移到青州。宋金元时代济南城的发展令人瞩目,明洪武九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迁至济南。由此可知,统治者在行政上对济南中心城市地位予以最终确认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适应山东经济重心西移的趋势 B.元代重新开通京杭大运河
C.便于行政治理和中央有效管理 D.推动区域间统一协调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省份 引种年代 省份 引种年代
广西河南 江苏 甘肃 云南 福建 浙江 广东 山东 陕西 嘉靖十年嘉靖二十二年 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 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 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 十六世纪中叶前后 万历元年(一五七三) 万历七年(一五七九) 隆庆、万历之际 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 直隶湖北 山西 江西 辽宁 湖南 四川 台湾 贵州 安徽 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康熙八年(一六六九) 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 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 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 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 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 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 雍正年间
图1明清时期各省引种玉米见于记载的年代

图2玉米在中国传播的路线
——据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等
材料二
甲:查有包稻一种,闽中为番豆,种植不难,收获亦易,……夏间成熟,取以为米、为面、为酒,无所不可,谷壳喂猪。……某前在楚北曾令民广种,获利甚溥,某于到任之初,即行劝令试种,现已成熟,梗大实密,已有成效,现在饬令各县广行劝谕,劝民种植。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福建福宁知府李拔《请种包谷议》 乙:嘉庆六年(1801年)浙江一些地方官府提出“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山顶沙石乘雨而下淤塞法沟,争端滋起,大为禾稼之害。且户口庞杂,莫可究讦,往往因有山绅士居民贪其租利,容匿不法,至是为严立规条:……禁种苞芦”。 ——摘编自《清史资料》第七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 中清朝政府官员对玉米种植的不同态度。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同样表现为“人的自觉”。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程朱理学,儒家文化始终执着于强调人之为人的道德性。同时,它对道德性的强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其所强调的道德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畴。儒家文化在晚明时期发生了裂变与分化。李费发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对个性意识的推崇,侧重于“我”之独立,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但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未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在中国文化史中昙花一现。
——孙桂丽《对中国古代主流人文精神的反叛》
材料二 在意大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15世纪,也是多才多艺之人辈出的时代。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不但要研究古代经典理论,还要研究地理、历史、文学;不但要翻译古代的戏剧,还要同时兼做导演;此外,他还可能是一名地方长官、外交家。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据材料一,指出晚明时期中国文化自觉的内涵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15世纪意大利文化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意两国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不同影响。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史料二 明朝中后期……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今嘉定区)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探究】
(1)据史料一,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史料二 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明末心学门人)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工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以至于)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现在应当提倡)经世致用。
——顾炎武《日知录》
【探究】
(1)史料一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史料二中顾炎武对当时的心学提出了怎样的批判,并提出了什么主张?
参考答案:
1.B
2.D
3.B
4.A
5.A
6.B
7.B
8.D
9.D
10.C
11.A
12.D
13.B
14.D
15.C
16.C
17.D
18.D
19.A
20.A
21.(1)特征:传播时间长,传播速度逐渐加快;传入路径多,种植范围广,从沿海、边疆逐渐到全国各省;各省的引种时间与传播路径有关。
(2)甲方提倡:清朝初年,人口迅速膨胀,人地矛盾突出;玉米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用途广、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可短期内增加粮食产量;所以,清朝时期的一些地方官员大力提倡种植玉米,以缓解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稳定社会秩序。
乙方禁止:大量外地流民流入,不易管理;大量种植玉米,破坏生态环境,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粮食生产;所以,清朝一些地方官员禁种玉米,以加强对流民的控制,减少自然灾害。
认识:清朝的地方官员对玉米种植的态度都是以增加食物供给、稳定社会秩序为出发点,他们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22.(1)内容:优恤商贾;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放松专卖政策;教商贾读书。
(2)影响: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带动通俗文艺发展。
23.(1)变化:由强调伦理道德转变为肯定自然人性。
背景:(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阶级)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思想)陆王心学的形成。
(2)特点: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高举人文主义旗帜。
影响:中国:昙花一现,未引起社会转型。
意大利:冲击封建神学;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24.(1)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环境。
(2)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5.(1)主张:工商皆本。社会现实: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经营方式的产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批判:顾炎武认为心学流入清谈,不研究国计民生、修身治世的问题,空谈误国。主张:提倡“经世致用”。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