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检测练习(答案)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元朝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
A.壮大地方以加强各行省间制衡 B.对地方政治和军事加强控制
C.便于各行省扼险而守以北制南 D.推动区域间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3.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创立的政治制度对应正确的是( )
A.辽国——“四等人制” B.西夏——南北面官制
C.金朝——猛安谋克制 D.元朝——八旗制度
4.元朝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行省高级官员分别掌握行政、财政、军事及司法权等,互相制衡,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朝廷遣官巡察成为定制,行省官员定期朝觐述职。这说明元行省制( )
A.首创“犬牙交错”划界原则 B.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
C.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 D.造成所握权力大而专
5.浙江杭州西子湖畔有座岳王庙,人们立庙纪念岳飞的根本原因是( )
A.岳飞的忠君爱国精神 B.岳飞被投降派杀害
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6.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多样,管理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地区的机构为(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直隶省 D.河南江北行省
7.清朝颁布过一部《钦定历代职官表》,力图表明本朝各项制度都有传统的法度或成例可依,以此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但它为理藩院溯源时,却发现理藩院在明朝和两宋都无迹可寻。理藩院这一中央机构的前世身影,在元代可以是( )
A.枢密院 B.宣慰司 C.巡检司 D.宣政院
8.金世宗时,女真人唐括安礼曾说“猛安人(指女真人)与汉户,今皆一家,彼耕此种,皆是国人”,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融合 B.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C.南北对峙 D.沿袭汉制巩固统一
9.“东极三韩,南尽交趾……西逾于阗,北逾阴山,不知各几万里,驿传往来,不异内地。非与前代虚名羁縻,而异方物产邈不可知者比。”上述文字可用于说明( )
A.唐代中外交流的盛况 B.元代边疆治理水平的提高
C.明代朝贡贸易的发展 D.清代国家版图的最终奠定
10.自1167年开始,金世宗开始对猛安谋克制进行改革和重建,严禁猛安谋克户出卖土地、奴婢,禁止酗酒游宴,鼓励猛安谋克户亲自从事耕种。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猛安谋克户依然无法改变懒惰、畏战的面貌。猛安谋克制的衰亡源于(  )
A.金世宗改革对封建化的逆转 B.猛安谋克的日益腐化
C.因俗而治不适应多民族地区 D.社会条件的根本变化
11.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B.《岳飞抗金》历史剧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平定准噶尔的传说故事
12.“色目人” 的定义历史上有不同说法。宋人《南部新书》:大中(唐宣宗年号)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二三人姓氏稀辟者,谓之色目人。《元典章》记载:山东宣慰司询间中书省“未审何等为色目人”,中书省回复“除汉儿、高丽、蛮子人外,俱系色目人”。后又有济宁路询问“女真人张不花是否是色目人”,中书省答复“合与汉儿一体刺字”。对上述内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是佐证元朝行省制度的一手史料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趋向多元
C.历史事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 D.历史概念在不同时期内涵有演化
13.辽代王爵受封者主要是契丹贵族,以皇室近亲、皇族疏室和后族成员为主,异族功臣受封者较少。而五等爵受封者则以各族功臣为主,契丹贵族成员较为少见。这( )
A.体现了群体分化的特征
B.实现了疆域版图的治理
C.说明了民族认同的加强
D.反映了因地制宜的策略
14.元朝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 )
A.差别对待政策导致因俗而治 B.边疆内地得到有效治理
C.南北交流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D.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融
15.西夏都城兴庆府呈长方形,周十八余里,道路呈方格形,街道较宽,有崇义等二十余街坊,虽地处西陲,西夏仍称其为东京;其后又营建陪都平西府,其方位在兴庆府以北,但被称为西京。这反映了( )
A.坊市制度在西夏得到延续 B.西夏城建蕴含阴阳五行思想
C.国防影响城市的方位布局 D.党项政权学习北宋城建风格
16.《元史》载,南宋淳祜三年(1243年),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隐土冉琎、冉璞兄弟“积粟以守之,胜于十万师远矣”的建议,采取“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战略,发动百姓,在蒙古军南下可能经过的地方包括金堂一带,选择天然石壁兴建了石城防御城堡。下列表述与此相关的是( )
A.抗击蒙军,建云顶石城 B.防御蒙古,修筑长城
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擒拿大小和卓,捍卫统一
17.史籍记载中国古代一民族政权“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行营)。”推行这一制度的是( )
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蒙古
18.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B.1206年,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政权
C.元朝实行行省制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D.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19.至顺元年时河南江北行省的20个路府州当中,8个来源于原江淮行省,7个来源于原湖广行省,5个来源于原中书省,所以,河南江北行省是典型的邻壤切块式。同时,江浙行省是由原江淮行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和福建行省合并而成,也可勉强归于邻壤切块式。这种做法( )
A.扩充了行省的社会职能 B.有效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奠定了封建国家的版图 D.意在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
20.吉林省的安图宝马城此前被认为是唐代渤海国的驿站。后经考古发掘,发现了祭祀长白山的玉册,上面刻有“癸丑”“金”“於”等字样,“癸丑”是金章宗明昌四年,史sj 载这一年,金章宗册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专家因此认定宝马城为金代祭祀长白山的神庙遗址。这表明( )
A.基本史实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B.考古发现决定着历史研究的水平
C.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具说服力 D.历史认识随史料发掘而不断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前2004年)是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行省是其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对于乌尔第三王朝的中央集权制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乌尔第三王朝将地方区划为:核心区、边远区、附属国。其中,核心区和边远区一同构成了乌尔第三王朝的行省单位,分别称为内省和外省,即行省的“二元制”结构。内省、外省统治主要有三个区别:一、地理位置不同。内省一般位于王朝的核心区域,主要是围绕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的区域,北起西帕尔城、南至乌尔城(今伊拉克南部);而外省主要位于底格里斯河中上游,北起阿淑尔城、南至埃兰的阿丹顿城(今伊朗西南部)。二、赋税种类不同。内省向中央政府缴纳或接收“巴拉”税(巴拉意为“交换、轮流”);而外省向中央政府缴纳“古恩”税(意为“地区赋税”)。三、行省长官不同。内省由总督负责行政事务,由将军负责军事事务,由国王任命;而外省一般由官员统筹负责军政事务。
——刘昌玉《乌尔第三王朝行省制度探析》
材料二 元代行省是元朝地方的最高级行政机构,其设置各有目的,诸如防卫祖宗之地,防范叛乱以及把握财税重地等。行省长官总揽一省的政事、军务、司法等各项工作。除了领置行省下属的路(府、州)和县(州)两级政权机构和宣慰司、宣抚司的重大行政事务外,还有权“处理境内官吏迁转,考核和刑事诉讼等政刑之事;掌管境内甲兵、镇戍军队等军国重事;掌管境内农桑、水利、漕运和赋税征收等经济事宜。”可见,行中书省长官以一人兼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
——李俊刚《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乌尔第三王朝行省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乌尔第三王朝与元朝行省制的共同作用。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明)宋濂等《元史·志第四十一》
史料二 元朝行省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
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摘编自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元朝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
(2)根据史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并分析其意图。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摘自《简明宋史》
史料二 金以兵立国,猛安、谋克最为根本。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然猛安、谋克,皆由世袭,滋生蕃息。军费钱绢,供给最烦。后移屯中原,括刷民田入官以给之,人三十亩,自不耕种,奴蓄汉人为之佃莳,取租而矣。
——邓之诚《宋辽夏金元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盟约内容的特点,并指出其维系的基础。
(2)据史料二,指出金朝基本的社会制度,并分析其特点。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法理上说,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予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二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乃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的活动分张所。……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
(2)对两则材料的观点分别予以评述。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D
6.A
7.D
8.A
9.B
10.D
11.A
12.D
13.A
14.D
15.D
16.A
17.A
18.C
19.D
20.D
21.(1)同:行省是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行省长官都拥有较大的权力;行省都受中央节制,服务于中央集权。
异:乌尔第三王朝行省:实行内省与外省的“二元制”结构;地理划分上区分核心区与边远区。
元朝行省:统一的行省结构;地理划分上注重犬牙交错,打破传统的山川形便。
(2)共同作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王朝统治;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地方发展;提高行政效率;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对后世地方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22.(1)职能:掌管地方军政大权。变化:从临时到逐渐固定;行省长官由宰相兼职到地方专职。
(2)原则:犬牙交错。意图: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3.(1)特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基础:以当时双方力量对比的均势为前提。
(2)制度:猛安谋克制。特点:世袭产生;不事耕种,奴役汉人耕种,收取地租。
24.(1)特点:从官员产生和隶属看,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派出,隶属中央;从权力分配看,中央集权为主,地方分权为辅,着力加强中央集权;从体制架构看,建立起链接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巩固统一;从历史演进看,是我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升级,是我国省制开端,是重大制度创新。
(2)材料一认为行省制通过创新国家权力分配法理和地方管理机制,在兼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基础上,突出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升级,很好的实现了巩固统治和统一的目的。材料一从制度演进的历史进步性、制度体制内容的创新性,以及管理措施调整的有效性三个纬度,充分肯定了行省制的进步之处。
材料二认为行省制是中央扩张权力,压制和削弱地方权力,行省制不是地方体制的革新,而是中央权力对地方的入侵。材料二反对行省制由中央直接派官到地方的做法和极力削弱地方权力的行为,认为行省制过于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的发展。
材料一只关注了行省制的创新性、进步性和重大意义,材料二只强调了行省制潜在的局限和弊端,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缺陷。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分析行省制在制度设计上的进步性和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