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度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检测题 (答案)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检测题
一、单选题
1.鸦片战争后,中国对洋货的进口量虽在不断增加,而主要如洋布等所侵占的是大中城市市场,当时深入农村市场的只有在非植棉地区的洋纱以及洋铁和洋油、洋针等少数品种。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
A.中国家庭手工业遭遇了重创
B.中国民众生活质量有了提高
C.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较微弱
D.中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材料认为辛亥革命
A.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 B.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D.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3.档案是第一手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一份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展示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某不平等条约的签字页,上面书有"大清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和"大英一千八百六十年十月二十四日"的字样。下列史实与这份档案紧密相关的是( )
A.中国被迫接受协定关税及开放五口通商 B.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C.西方传教士可到中国租买土地兴建教堂 D.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其战争目的的条款是
A.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赔款2100万银元 D.获得领事裁判权
5.1938年,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这种变化表明( )
A.五口通商的危害减弱 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不平等条约危害加强 D.国人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6.晚清状元张謇将某条约的十款内容逐一记录在日记中,他对清政府丧权辱国,尤其是允许外国人 在中国设厂感到痛心疾首,发出“几罄中国之膏血”的感慨。张謇记录的条约是( )
A.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D.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7.光绪帝在读到“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的上书后深受震动,决定变法。康有为的这封上书起因于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洋务运动的失败
C.德国强占胶州湾
D.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8.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到“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作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敌强我弱
B.清军将士在战场上胆小怕死,离城而逃,主动撤离
C.北洋水师遭受重创,李鸿章避战自保
D.封建制度的腐朽,致使国民爱国意识淡泊
9.梁启超先生在二十世纪初著有《中国史叙论》,将中国历史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应该起始于:
A.古代明清时期的中国 B.1840年以后的中国
C.两千年帝制下的中国 D.1912年之后的中国
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对外战争”。对中国来说,“形式和内容”的“近代意义”指
A.地方武装参与的程度广泛 B.洋务军事工业成果的检视
C.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表现 D.日本工业革命进程的影响
11.马克思曾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这次大爆炸的导火索
B.英国等列强的侵略激化了国内矛盾并引燃了大爆炸
C.英国的坚船利炮是两次鸦片战争(大爆炸)的罪魁
D.“洋枪队”和淮军的联合夹击下发生了“天京变乱”
12.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13.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说:“我们在‘暴乱’中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莫理循的“话语”应出现在
A.鸦片战争爆发时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4.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商品输出的需要,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对我国进出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税率,导致中国关税税率无法自主,一直处于超低水平。这一现象说明中国
A.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B.进出口商品结构的重大改变
C.关税主权遭到了破坏 D.近代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扩大
15.有人说:“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下列文献能够见证“起点”历史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满洲贵族控制权力中心。而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政府的权力从满人逐渐转到了汉人,势力强大的地方督抚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松了专制控制 B.汉族地主与清廷对抗
C.外国侵略削弱清廷实力 D.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
17.《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二十五家中,设国库一,礼拜堂一,两司马居之;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这表明,《天朝田亩制度》( )
A.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B.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C.体现了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D.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18.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英国曾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做出过努力 D.材料中贸易失衡是指在中英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19.“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材料反映出英国等列强在侵华方式上的新特点是
A.增开商埠 B.掠夺劳动力 C.增加赔款 D.割占领土
20.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这说明轮船招商局
A.垄断了国家交通运输业 B.壮大了民族经济的实力
C.开创了跨国并购的先河 D.扩展了经营范围和规模
21.19世纪40年代,清朝君臣将结束鸦片战争订立的条约视为一成不变的万年和约,企图“一劳永逸”。但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大吏们有了主动修约的主张,如1884年,总理衙门向各国明确表达了修约的期望。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A.外交的近代化得以实现 B.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严重
C.近代国家主权意识萌生 D.逐渐掌握了外交主动权
22.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使中国开始“开眼看世界”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中国丧失了领事裁判权
23.1861年,咸丰帝接受恭亲王奕 等人的建议,正式成立总理衙门,主管对外交涉、通商、关税、制造枪炮军火等全部洋务事宜。1901年清政府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这一变化
A.推动了洋务运动开展 B.延缓了半殖民地化进程
C.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D.有效维护了国家的权益
24.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识之士求新求变。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的触动下,世纪之交的中国先后经历了戊戌变法与新政。有关上述变法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B.起到了一定思想启蒙作用
C.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的 D.有利于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25.洪秀全自称是天父命其下凡“斩邪留正”,经过天父、天兄下凡确认过的人,都是洪秀全天上家庭的成员,永安封的五王,洪秀全称呼他们为“清胞”“贵妹夫”“正胞”“山胞”“达胞”,五王则称呼天王为“二兄”。洪秀全此举意在( )
A.依托外来宗教宣传反清思想 B.通过分封诸王扩大统治基础
C.借助宗法血缘构建等级秩序 D.利用大同思想宣扬平等观念
二、材料分析题
26.【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2-1893年中国设立的各类新式学堂(部分)
创办时间 学堂名称 地点 专业设置 创办者
1862 京师同文馆 北京 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天文、 算学 奕 等
1863 上海同文馆(1869年 后改称“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 英文、法文、德文 李鸿章
1866 福建船政学堂 福州 制造、驾驶、管轮、绘图 左宗棠
1876 福州电报学堂 福州 电讯 丁日昌
1884(一说为1886) 广东黄埔鱼雷学堂 广州 驾驶、鱼雷 张之洞
1887 广东水陆师学堂 广州 驾驶、管轮、马步、枪炮、营造 张之洞
1888 台湾西学堂 台北 英文 刘铭传
派遣时间 学习内容 留学地点 留学人数 主办人
1872 各种西学,包括法政、工科、矿学等 美国 每年每批30人,共4批120人 曾国藩李鸿章
1874 舰船指挥 英国 5人 沈葆桢
1877 舰船制造 法国 18人,中途又增加5人 沈葆桢丁日昌等
1877 舰船驾驶 英国 12人 沈葆桢丁日昌等
1882 舰船驾驶 英国、法国、德国 10人,中途又埔加15人观摩学习 沈葆桢丁日昌等
1886 舰船驾驶 英国 34人 李鸿章
材料二:1872-1886年派遣留学生情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90年代设立的各类新式学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9世纪60-90年代中国近代新式教育。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国土沦丧,朝野上下有识之士再也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加快建设近代海军。于1875年5月,下令由沈葆桢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一个制度走向全面腐朽的政权,一两支舰队怎能力挽狂澜?部分将士的浴血奋战,只能使必然的结果推迟到来,为一曲挽歌添一痕悲壮与血色。
——摘编自《刘公岛游记>)《京九晚报》2012年11月13日)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有海无防或防而不牢的事实,使中国人对海军建设有了深刻的认识。新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车。”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的不断开发,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海城争端再现,局势时而紧张。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现代型航母“辽宁号”正式扬帆起航,它将成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复兴之舟”。2013年以来,我国打造远中近、高中低、多维空间的海防体系。近年,民进党执掌台湾以来,当局不断推动谋“独”行径,美国也动作频繁,对台军售及插手中国南海问题。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规取得重大成果,12月17日,正式交付海军。习jp zsj 出出席交列仪式并登舰观察。2018年11月26日,中国官媒首次确认中国正在建造第三艘航母,驱逐规也接连下水试航。
——摘编自尹建伟《今日中国论坛》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海权难以得到保障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师夷长技以自强”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各一例,并概述该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收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分析我国目前改变“近岸防御”战略的原因。
三、论述题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先例,提出“孔教”之主张并提倡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及戊戌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根本。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盛行,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康有为对孔教和孔子的态度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条理明晰,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国别 中国 英国
综合国力 落后封建国家 世界强国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素质低下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 闭关自守,被动 殖民扩张,主动
中英贸易 出超 入超
——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整理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1.C 2.C 3.C 4.A 5.D 6.C 7.C 8.D 9.B 10.B 11.B 12.C 13.D 14.C 15.A 16.D 17.C 18.B 19.B 20.B 21.C 22.A 23.C 24.A
25.C
26.(1)特点:大部分集中在沿海一线口岸城市;创办或主持人员几乎全部是清政府的重臣要员,极少是由民间发起的;主要学习西方语言、先进的军事,为培养新式人才,富国强兵而服务。
(2)评价:根据材料一中新式学堂学习的内容以及材料二中派遣的留学生的人数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的中国新式教育既是在资本主义列强步步紧逼的国际环境下,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伴随着中国近代化的追求起步和发展的,又是在封建传统教育势力强大影响根深蒂固的基础上起步和发展的。主要体现为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方面。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教育,培养了新式人才,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27.(1)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
举例: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或福州船政局;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或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
关系: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原因:①政治:台海局势日趋复杂,“台独”势力日益猖獗。②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激增。③军事:我国海军装备得到了一定发展,军用舰船工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④科技:我国自主创新科技取得突破。⑤外交:我国与相关国家关于海洋国土的争议日益严重。
28.示例:(言之成理者均可)
主题: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为维新变法服务。
论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革图存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封建守旧反对势力强大;孔子代表特定的道德、文化秩序,是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康有为取法西方基督教先例将孔子符号化,著《孔子改制考》,宣扬托古改制,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时,将“保教、保种、保国”并重,建构文化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此举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激发了民族主义意识,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总结:康有为利用传统文化为现实政治服务,以期达到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等近代化目的,它一方面体现了爱国的智慧,另一方面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
29.19世纪是西方国家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时期,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