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考点必刷练(答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考点必刷练
1.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文化昌盛 B.中央集权加强
C.江南地区开发 D.民族交融发展
2.“清乐”是源自汉代乐府的一种清雅音乐,魏晋以来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时的清乐经过改编后由“胡人”演唱;隋朝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了魏晋以来( )
A.中原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C.政权分立阻碍文化发展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汉族南下成为当地的大姓氏族。而北方地区则由留守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居,形成新的华北地区的汉族,同样兴盛起来。这说明( )
A.民族交融促进社会进步 B.汉族是先进的民族
C.华夏认同观念扩展 D.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4.“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清乐在北朝被改编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5.有学者认为,“鲜卑族在走向历史的更高层次的必然趋势中失去的只是它内在的落后格局和外在的族类名称,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材料意在说明,鲜卑族的改革( )
A.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B.为后世的发展注入活力
C.促进北魏经济发展 D.促进黄河流域民族交融
6.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7.钱穆《国史大纲》:“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由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革的首要原因是( )
A.整体汉化 B.倾慕汉文化
C.改变鲜卑游牧故习 D.提升统治能力
8.“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予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处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点是( )
A.统一了度量衡 B.推动了社会发展
C.统一了语言文字 D.促进了民族交融
9.“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消除汉族、鲜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民族交融,酝酿、培育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材料叙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10.北魏时期,有人作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流行的歌谣也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这可用来说明北魏( )
A.实行移风易俗的可能性 B.推行赋役改革的紧迫性
C.发展农耕经济的重要性 D.改变政治中心的必要性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五胡”,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著作中提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他旨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政权并立 B.民族交融加深
C.中外交流频繁 D.民族矛盾消除
12.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中原汉人饮食中出现多种“胡物”,如胡羹、芜煮等:敦煌莫高窟壁画反映出“胡床、胡坐”的引入,使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相比,风格上更接近汉族的特点。这些转变说明了( )
A.南北方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中外交流频繁,内涵丰富
C.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D.民族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13.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
A.氐族 B.匈奴 C.鲜卑族 D.羌族
14.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也向内迁的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这表明( )
A.北方经济的发展 B.少数民族的汉化
C.民族隔阂的消除 D.民族交融的双向性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胡服、胡食(胡饼、胡饭)等已经渗入了汉人的日常生活,胡乐、胡歌、胡舞的引入,则进一步丰富了汉族人民的娱乐生活。该段文字反映出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 )
A.经济文化的交流 B.各民族的大交融
C.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D.少数民族生活丰富多彩
16.改革促进文明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国家强大的基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权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摘编于《简明中国史读本》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的?
(2)材料二中“从平城到洛阳”是哪次改革的措施之一?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1-10 DBABB DDBDD
11-15 BDBDB
16.(1)措施: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确立县制;废除井田制(任答出两点)。
分析: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作用: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