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双校联盟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青原区双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唐太宗李世民特别规定,自己口述或草拟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这说明
A.门下省掌握中央决策权 B.三省之间权力混乱
C.国家管理系统逐渐成熟 D.中央决策效率低下
2.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据此可推知( )
A.学堂选官制度尚未建立 B.儒家思想已丧失正统地位
C.新式教育备受大众质疑 D.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
3.由于中世纪城市的自治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特许状的颁发,所以城市特许状就成为城市法的一个主要渊源。从中世纪城市法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已初步具备了现代法律体系的雏形,民主、正义、权利、平等、自由的理念是在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古西欧城市通过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B.现代法律体系在法律内容上体现民主自由平等
C.中古西欧城市法发展为近代思想解放创造条件
D.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是中古西欧的城市法
4.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下列突出反映唐前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
A.对东突厥降众实行“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政策
B.要求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
C.大举征伐高丽
D.与吐蕃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5.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17世纪法国否定罗马教廷在法国的立法权;18世纪末《马赛曲》被定为法国国歌。这一系列现象说明法国( )
A.严厉打击异族文化 B.启蒙思想发展传播
C.民族国家渐趋形成 D.国家迅速崛起壮大
6.下表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政府收入构成情况(单位:两)。表中现象印证了当时
照亩加派,亩征一分 赋役所核 兵部所裁站银 关税增量 盐课 契税 脏罚银 典税 公费节省
4811800 700000 500000 200000 400000 240000 200000 30000 10000
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B.政治统治较为清明
C.税收对象以土地为主 D.海禁抑制商业发展
7.如表为1843年和1893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
地域 时间 北部 地区 西北地区 长江 上游 长江 中游 长江 下游 东南 沿海 两广 地区 云贵 地区
1843年 4.2 4.9 4.1 4.5 7.4 5.8 7.0 4.0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6.4 8.7 4.5
A.始终处在持续发展中 B.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剧
C.全都集中于政治中心 D.受洋务运动失败的影响
8.1934年初,中央苏区通过建立由广州到瑞金的秘密交通线和在苏州成立中华商业公司,积极开展西药运输和采购工作,仅三个月就采购了价值20万银元的西药。中央苏区的努力( )
A.彻底突破了国民党的军事封锁 B.为坚持革命战争提供医疗保障
C.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D.提高了根据地的医学教育水平
9.“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10.下图是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形成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传染病流行 B.人口迁移 C.殖民与探险 D.贩卖人口
11.如图所示的瓷器出现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3.魏晋南北朝时,经过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的门阀士族以及皇亲贵戚大多信奉佛教。梁武帝在天监三年(504)宣布“唯佛一道,是为正道”,佛教几乎成了国教。其主要原因是( )
A.儒家思想走向衰落 B.佛教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C.门阀士族为了巩固权力 D.佛教有来世观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
14.在北京通州发现的千余座古墓中,79%是战国至汉代的。在胡各庄村发掘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瓮棺葬,排列有序,组合多样。在后北营村出土的骨质算筹多达26支,是古人计数的工具;还出土了一种南方人用得居多的布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瓮棺葬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
②战国至汉代的早期数学计算工具
③当时南方与北方文化交流的状况
④京杭运河开通后通州的城市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明史》中记载: “万历(1573-1620年)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谛嘉其远来,给赐优厚。公卿以下重其人,成与晋接。”利玛窦来华( )
A.可能给万历帝进贡了钟表 B.受到朝野上下群臣百姓的重视
C.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D.翻译了柏拉图的《几何原本》
16.《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 )
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 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zx ”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析出现材料三中现象的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7年卡尔·弗吕格提出传染病的飞沫传播理论,认为日常谈话和呼吸所产生的有细菌的小水粒(飞沫)能够传播疾病。1897年,波兰医生约翰·冯·米库利兹·来德齐发明只有一层纱布的简式口罩,并将其首次运用于外科手术中。1910—1911年的中国东北地区暴发鼠疫。中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经过调查后提出“必须接受并采取措施(戴口罩)以阻止肺鼠疫继发性肺炎”的主张。实际上,20世纪初的东北政治形势非常复杂,各方势力都在中国东北地区争夺抗击鼠疫的领导权,中、俄、日、美和法国的防疫人员都设计了各自的口罩。
伍连德设计的防疫口罩有效阻止了鼠疫向中国内陆腹地等更广阔地域的传播。此外,“伍式口罩”的防疫功效及其成功推广也为公众在1918年大流感时期接受和广泛使用口罩减少了阻力。1918年11月,曾任职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H·乔斯林·史密利给《英国医学会杂志》写信表示:“戴口罩是绝对有效的防护措施。”
材料二 1950—1953年朝鲜战争中,中、苏、美各方围绕美国是否使用了生化武器争论不休。中国成立了爱国卫生委员会并发动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构建起将国防和卫生运动相结合的国家卫生政策,改善卫生条件以防止传染病暴发,来挫败美国的细菌战。在辽宁安东市“除五害运动”中,5000多名工人和军人戴着纱布口罩、棉布袋和手套,拿着筷子在广阔区域内搜集可疑的昆虫和啮齿动物,交由专门的卫生人员检验处理。爱国卫生运动群众大会上演唱的歌曲《消灭细菌战》也可再现当时的场景:“消灭细菌战,捉拿细菌战犯,让美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臭虫、苍蝇、跳蚤一齐完蛋!”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普通居民、军警、食品管理员、清洁工等戴棉布口罩的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口罩成为中国卫生现代性的标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春燕、张勇安《医学知识的发展与防疫方式的变迁:初探医用口罩的知识史》
(1)据材料一,概括“伍式口罩”发明使用的推动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致力于公共卫生事业的特点。
19.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宋朝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指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思想,它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前提。如何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有学者提出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重德、务实、宽容、爱国都不能离开自强。还有学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脱离了理性精神,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精神,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求实精神和具有积极意义的应变精神。再有学者认为,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最鲜明、发展最持久、影响最广泛的一个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这种理想为核心的。另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传统。也有人把张企年所概括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拼搏的精神,“厚德载物”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兼容并包精神。
——摘编自俞祖华、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学者的观点赞成、质疑、修改或自创皆可),并予以说明。(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C
材料体现的是在三省六部制下,政策的执行有着严格的程序,就连皇帝的诏书也必须经过门下省审核才能通过,说明国家管理系统逐渐成熟,C项正确;门下省是审核机构,排除A项;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2.D
根据材料“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举人面对科举制度被废除时的焦虑,该举人认为科举制度废除,很多读书人因此而失业,表明科举制的废除会导致读书人另找出路,即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举人面对科举制度被废除而失业的焦虑,学堂选官制度是否建立不是题干中的主旨内容,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材料内容不能得出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废除科举制度导致读书人失业的现象,没有体现大众对新式教育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3.D
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是罗马法,并不是中古西欧的城市法,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据材料“由于中世纪城市的自治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特许状的颁发”,可知中古西欧城市通过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材料“它已初步具备了现代法律体系的雏形,民主、正义、权利、平等、自由的理念是在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可知现代法律体系在法律内容上体现民主自由平等,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据材料“在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可知中古西欧城市法发展为近代思想解放创造条件,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A
唐朝前期,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采取开明政策,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A项正确;“广开耳目,求访贤哲”是取士制度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B项;大举征伐高丽是隋炀帝的活动,排除C项;与吐蕃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发生在9世纪,属于唐朝后期,排除D项。故选A项。
5.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到17世纪法国否定罗马教廷在法国的立法权,再到18世纪末《马赛曲》被定为法国国歌,说明法国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民族国家渐趋形成,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严厉打击异族文化”,排除A项;启蒙思想出现在17、18世纪,倡导理性、科学,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渐进性,而非国家迅速崛起壮大,排除D项。故选C项。
6.C
根据“照亩加派,亩征一分”可知,当时政府征税以土地为主,故选C;明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BD表格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7.B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区的城市化率增长不同,说明各地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长江下游城市化率最高,但长江下游不是这一时期的政治中心,排除C项;表格信息仅有相关数据,不能说明受洋务运动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8.B
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建立商业公司,大量采购、运输药物,为坚持革命战争提供了医疗保障,B项正确;据所学,1934年是红军长征前夕,中央苏区没能彻底突破国民党的军事封锁,排除A项;战争期间大量购买医药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项;运输、采购药物与医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9.A
根据“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故A正确,排除BCD三项。
10.C
美洲人口中,印第安人的人口数量占比大幅下降,甚至低于外来人口,其主要原因是欧洲人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相关的活动,故选C项;传染病流行只是原因之一,这一原因从属于殖民与探险;人口迁移和贩卖黑奴,也从属于殖民与探险活动,A、B、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1.A
钧窑、哥窑、汝窑、官窑、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A正确;B、C、D不符合题干中“出现于”限定,排除。
12.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A项是道家学派的观点,B项是朱熹的理学观点,C是心学王阳明的主张,D是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的主张,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相符合。
13.B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所宣传的“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把人们从眼前的苦难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给百姓一定的精神寄托,也有利于封建统治,总之佛教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虽遭到冲击,但不是佛教兴盛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因为佛教适应了当时社会需要,排除A项;C项只原因之一,排除C项;D项佛教的来世观念得到了 “人们广泛认同”夸大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根据材料“在北京通州发现的千余座古墓中,79%是战国至汉代的。在胡各庄村发掘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瓮棺葬,排列有序,组合多样。”可得出该发现主要是在中国北京地区,因此可作为瓮棺葬研究的材料内容,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在后北营村出土的骨质算筹多达26支,是古人计数的工具;还出土了一种南方人用得居多的布币。”可得出该发现与数学计算有关,因此可用于战国至汉代的早期数学计算工具的研究。同时材料中还涉及到货币,因此可推断出与经济交流有关,故可以作为当时南方与北方文化交流的状况的研究材料。因此②③正确。材料强调“千余座古墓中,79%是战国至汉代的”,而京杭大运河始于春秋末期,经隋朝和元朝两次扩展后完工,两者时间不吻合,故④不能选;用排除法,所有包含④的都排除,所以答案选A,排除BCD项。
15.A
1573-1620年的西方尚未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但是当时西方的钟表业有所发展,因此利玛窦有可能给万历皇帝进贡了钟表,A项正确;利玛窦来华并不能波及基层,而且当时中国奉行的天朝观念使得民众的君臣对其并不是很重视,排除B项;当时中国尚未进入近代,并未掀起向西方学习的风潮,排除C项;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根据材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知,礼乐主张体现了孔子对弟子实行文化自觉的要求;“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体现了孔子在实践过程中的文化自信;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孔子学说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题干强调的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孔子借鉴外来思想成果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孔子学说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的双重功能,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外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外国侵略者通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迫使新式交通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列强的入侵)。
内因:洋务运动的带动;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思想观念守旧。
(2)状况:基础差,底子薄,技术落后。
措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3)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到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职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18.(1)推动因素:对传染病的不断研究;简式口罩的先期使用;伍连德对传染病的认识;“伍式口罩”作用显著。
影响:有效防止中国东北鼠疫和大流感的蔓延;促进防疫手段的改进推动民众正确认识和使用口罩;有利于现代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特点:国家政策指导;群众广泛参与;宣传方式多样化;与战争关系密切。
19.(1)主张:性善论;仁政。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任答3点)
(2)原因: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百姓税收负担重,民不聊生。
影响: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或答“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原因:商品经济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市民意识的觉醒。
20.见解:“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秦时期,无论是周灭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还是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明清时期,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都体现了意志坚强、奋斗不止的自强不息精神,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厚德载物的精神,在治国之道上,表现为善于接纳不同意见。如唐太宗李世民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善于听取、正确地对待不同意见,容纳与自己政见有分歧的人和不同政治势力。在文化价值观上,表现为以宽容的精神对待域内各种文化和外来文化。隋唐时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热潮,取得了灿烂的文化成就。佛教东来,为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渐,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总之,“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是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精神面貌和心理品质的内涵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