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广东省兴宁市重点中学2022-2023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广东省兴宁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高二下·玉溪月考)西汉时期,全国1500多座城被分为首都,郡、国,县、侯国、道(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区)、邑(皇后、公主等的封邑)三级。同时,每座城都筑有城墙,宫殿(或衙署)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这表明西汉时期的城市(  )
A.政治功能突出 B.封国地位提升
C.政府职能完善 D.防御能力增强
2.(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与《史记》《汉书》相比,魏晋时期的很多史书的人物传记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
A.中央集权的弱化 B.选官制度的变化
C.国家的分裂动荡 D.少数民族的影响
3.(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史学界普遍认为玉米传入中国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但成书于1492年前的中医著作《滇南本草》中却出现了关于“玉米须”可入药的记载,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中也对“玉米须”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滇南本草》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历史记载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4.(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唐玄宗时,因中书省文书常常积压,于是选文学之士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来别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皆由学士草拟诏书,其后翰林学士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这反映了(  )
A.宰相逐渐失去实际权力 B.君权和相权矛盾有所缓和
C.朝廷权力分配有所调整 D.中书门下省成为决策机构
5.(2022高二上·佳木斯期中)据史料记载,汉代任命品行高尚的人担任三老并颁布“乡约”。明初,朱元璋颁布了“六条圣谕”,要求民众“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清顺治九年,在明“六条圣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充实。这表明,封建王朝(  )
A.注重道德教化 B.重视基层政权建设
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儒学正统地位
6.(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如图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示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7.(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世纪有西欧学者提出: “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用而首先创造与构 建起来的……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可以看 出该学者(  )
A.宣扬信仰得救的主张 B.否定了宗教信仰
C.借助神学塑造人本观 D.抨击了禁欲主义
8.(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近代英国实行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的政党政治体制,因而两党争斗激烈,内阁换届频繁,但是频繁更 选政府并没有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此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英国(  )
A.君主立宪制政体 B.资本主义制度成熟
C.实行了文官制度 D.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9.(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下图是 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英国漫画家绘制的漫画《TAKE MEIN,MISTER 》(带我进去吧,先生 )。 该漫画意在揭示雅尔塔会议(  )
A.体现了集体一致原则 B.瓦解了反法西斯战线
C.凸显了大国主导地位 D.清算了法西斯的罪恶
10.(2017高三下·潍坊模拟)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11.(2020高三下·黑龙江月考)古希腊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由最优秀的人来统治比由最良好的法律来统治是否对城邦或国家更有利....在由彼此平等的人组成的城邦中,一人凌驾于全体的公民之上,对某些人来说显得有悖于自然。”由此可知,亚里士多德(  )
A.正确揭示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B.指出公民政治素质影响雅典民主制度发展
C.肯定民主取代专制是社会发展趋势
D.认为法治比人治更能顺应自然和平等原则
12.(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春秋以来,在王之下众治事官之上,“执政”总领全国大政,因此各国卿大夫一人兼有军政大权屡见不鲜。而到了战国时代,官吏组织文武分家,产生了文官的首长相,武官的首长将,还有负责专门事务的尉和御史,各国建立起一套将相制衡体制,他们都直接对王负责。这种变化体现了(  )
A.我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成熟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萌芽
C.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 D.原始民主传统仍然有影响
13.(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宋代的路分设漕、宪、仓、帅四司,其职责涉及民、财、刑、军及监察等各方面,可以说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这是因为(  )
A.监察机构逐渐固定为行政机构 B.官僚选拔和考核较前代更成熟
C.地方分权制衡加强了中央集权 D.监察台谏合一强化了君主专制.
14.(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下表为英国自《议会选举法》颁布以来的历次改革。这反映出英国(  )
时间 议会改革内容
1406年 议会选举法颁布,选区分布、选民人数和议员选举程序都极不合理
1830-1832年 选民人数增加到66万,但仍不足全体成年居民的5%
1867-1883年 选民人数仍不过全体居民的8%,人口半数的妇女不是选民
1918年和1928年 最终实现了不限性别和财产资格的成年公民选举制
A.议会处于权力核心 B.国内社会矛盾激化
C.政制发展的渐进性 D.文官制度逐渐确立
15.(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古代科举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清代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考试的省学政,身份等于钦差,地位与总督巡抚平等;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各省总督、巡抚为监临官,负责考场事务。这反映了科举考试(  )
A.选拔相对公平 B.体现国家意志
C.扩大官吏来源 D.提高官员素质
16.(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法国启蒙运动中,拉.布吕耶尔即认为“专制之下无祖国”,霍尔巴赫认为,“如果自由、财产、安全消失了,祖国也不存在了”,“真正的爱国主义只能在人人自由、平等、和睦的社会中找到”。据此可推知(  )
A.自由平等思想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
B.启蒙运动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专制王权国家演变为近代民族国家
D.家国认同促进国家主权意识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以土地制度为基础,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西汉实行编户制度,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依据,农民从此向封建国家承担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隋朝及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则是封建社会前期税收制度的集成和创新。唐中期以后采用了“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为征收的准则,统一了税收制度。宋朝时期,王安石构建的“方田均税法”,反映了公平税负的思想。明中期直至清初实行“一条鞭法”,把过去的所有征收项目合并起来征收,化繁为简,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到清雍正年间,实行地丁合一政策。
——金玉佳《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田赋仍是清政府的主要来源,田赋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关税、盐税等工商业税在国家赋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海关受帝国主义控制,关税的增加是以牺牲关税主权为代价的。北洋政府时期,赋税制度仍然维持着“田赋、关税、盐税、厘金”的赋税结构,由于军阀割据对经济的阻碍,逐步明确划分了中央税和地方税。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整顿了关税和盐税,废除了当时的厘金,形成了中央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地方以田赋、营业税为主的赋税结构,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抗战期间,中国领土的逐步沦陷使中央的各项税收锐减,国民政府实行了战时财政体制。三年内战期间,国民党南京政府加重对人民的榨取,苛捐杂税不断加剧,将中国的经济带到一个濒临崩溃的境地。
——赵永文《中国近代赋税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8.(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边倒”的政策,不是单纯地在国际斗争战线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战略,它是一种基于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深切认同、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党情、国情独立自主地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
——杨云龙、肖昊宸《“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原因再析》
材料二:魏史言的《尼克松访华》中有如下记载:毛泽东zx 在会见尼克松和基辛格时,对基辛格说:“你跑中国跑出了名了嘛,头一次来,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
——节选自《历史评论》
材料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以及非传统的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地区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因素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中国的前途命运也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摘自麻陆东《和谐世界建设: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基辛格“跑中国”的主要因素,你怎样理解“全世界都震动了"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①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外交布局,概述中国通过主办主场外交产生的影响。②简述中共十九大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所贡献的中国特色大国的外交智慧。其中一个进行作答。
19.(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影响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
20.(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制度塑造了社会架构,学者们对于政治制度的不同见解形成了多样化的“制度史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制度史观”,就是从政治体制、政治形态来观察、阐述社会历史变迁。这里所理解的“政治体制”,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势力两方面。所谓政治制度,主要是政权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和法律制度;所谓政治势力,指不同群体、集团、阶层、阶级的相互关系。前一个可以说是“制”的方面,后一点可以说是“人”的方面,“制”与“人”二者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政治体制”。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从人的角度分析人与制度的关系,人(皇帝、官吏与百姓)如何与制度周旋,所谓“周旋”包含的内容不止是如何在制度支配下活动,也包括无视与超越制度、改造制度,以及围绕制度的表述与争夺。或许可以说,是用“人(复数的)与制度的关系”(不是“制度与人的关系”)研究,补充与丰富“制度”研究。
——侯旭东《读汪桂海著<汉代官文书制度〉》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任选一种观点或整体),结合相关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赞同反对或另有其他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材料“每座城都筑有城墙,宫殿(或衙署)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体现的是西汉时期城市的政治职能突出,A项正确;
材料不光涉及封国的城市,排除B项;
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与防御能力增强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代商业,要求学生结合汉代商业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魏晋时期的很多史书的人物传记非常繁碎……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兴盛,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世家大族长期把持朝政,所以史书中出现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国家的分裂动荡,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史学界普遍认为玉米传入中国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但成书于1492年前的中医著作《滇南本草》中却出现了关于‘玉米须’可入药的记载”可知,关于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存在异议,说明对历史材料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故C正确;
《滇南本草》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A表述错误;
B不是材料的主旨,并且年代久远也可以有准确记载和认识,排除B;
D表述太绝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史料的重要作用,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客观区分有关玉米传入的史料,考查了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答案】C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由材料“后来别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皆由学士草拟诏书”可知唐玄宗在三省六部的基础上,另设翰林学士院,负责诏令的起草,说明朝廷权力分配的调整,C项正确;
内相的设置削弱相权而非使得宰相失去了实际权力,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到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B项;
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削弱,并未成为决策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皇帝亲自过问“乡约”,要求民众“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等,表明封建王朝注重道德教化,A项正确;
封建君主关注基层乡约是注重道德教化,不是重视基层政权建设,排除B项;
不能说明法制建设完善;材料强调的是注重道德教化,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
明清时期皇帝对乡约的重视更多是体现对道德教化的重视,而不是强化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数据显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建交国家不断增多,联系所学知识,主要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均不是主要原因,A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解答本题需根据题干所给数据的内容、变化趋势及影响现代中国外交的因素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15世纪”“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可知,材料强调人的价值,这是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同时借助上帝的名义来强调人的价值,是借助神学阐述新型人本观,C项正确;
材料重在讴歌人的价值,信仰得救的主张是宗教改革时期的,排除A项;
文艺复兴并未否定宗教信仰,排除B项;
材料重在讴歌人的价值,没有涉及抨击禁欲主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生需要结合文艺复兴的特点来回答,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8.【答案】C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文官制度的背景下,文官终身任职,保证了政局的稳定性以及政策的连续性,从而保证社会常态运行,故频繁更选政府并没有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得益于英国实行了文官制度,C项正确;
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是英国进入民主社会,但其并不会在内阁换届频繁下保证社会常态运行,排除A项;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才刚建立,并没有成熟,排除B项;
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标志着国王成为虚君,其并不能在内阁频繁换届的情况下保证社会常态运行,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政治制度演变情况,依据材料“内阁换届频繁,但是频繁更选政府并没有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雅尔塔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中的主题可以看出,在雅尔塔休系下,大国具有优势,象征小国的小孩“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窃探"这说雅尔塔会议带有明显的大国主导特征,C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大国主导,而不是集体一致,排除A项;
漫画主要体现了雅尔塔会议大国主导的地位,没有瓦解了反法西斯战线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漫画主要体现了雅尔塔会议大国主导的地位,没有体现清算了法西斯的罪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雅尔塔体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结合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说明汉朝治国并非只是用儒家思想,也包括法家理论,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法互补,不是儒法对立,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评】本题主要根据材料信息“霸王道杂之”来确定答案。“霸王道杂之”强调在统治思想上儒、法并用,其实质是以法制为内核而“缘饰以儒术”,即外儒内法。
11.【答案】D
【知识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由最优秀的人来统治”“有悖于自然”,“由最良好的法律来统治”“对城邦国家更有利”。由此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比人治更能顺应自然和平等原则,故D正确;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
材料没有指出公民的政治素质,故B错误;
材料的主旨不是肯定民主的作用,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由最优秀的人来统治”“有悖于自然”,“由最良好的法律来统治”“对城邦国家更有利”
12.【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君王之下有统揽各项事务、兼有军政大权的“执政”,影响了君主权力的集中。而到了战国时代,官吏组织文武分家,还有负责专门事务的尉和御史,将相制衡,有利于加强君主权力。这种变化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萌芽,B项正确;
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官僚政治尚处于初创时期,排除A项;
战国时期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排除C项;
战国时期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已经明显削弱,文武分家与原始民主传统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在路级设立四监司分散地方权力,诸司并立、各司其责、互不统属又相互牵制,这有利于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
四监司并不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A项;
材料与官僚选拔和考核无关,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属于中央集权范畴,而非君主专制,而非也没有涉及台谏合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结合题干“宋代的路分设漕、宪、仓、帅四司,其职责涉及民、财、刑、军及监察等各方面”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英国责任内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国自《议会选举法》颁布以来的历次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从1406年议会选举存在多方面的不合理到1918年和1928年最终实现了不限性别和财产资格的成年公民选举制,可见英国不断进行改革,民主范围不断扩大,这体现了英国民主制度发展的渐进性和延续性,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议会的地位,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英国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清代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考试的省学政,身份等于钦差,地位与总督巡抚平等;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各省总督、巡抚为监临官,负责考场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体现了国家意志,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选拔相对公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扩大官吏来源”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官员的素质”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结合题干“清代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考试的省学政,身份等于钦差,地位与总督巡抚平等;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各省总督、巡抚为监临官,负责考场事务”及清代科举制的发展进行分析,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专制之下无祖国”、“如果自由、财产、安全消失了,祖国也不存在了”等信息可知,启蒙思想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
材料意在说明启蒙思想对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性,没有强调自由思想传播的范围,排除A项;
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勾画了资本主义理性王国的蓝图,排除C项;
材料说明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而非强调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需要结合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分析,同时注意把握启蒙运动的内容。
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7.【答案】(1)征收标准:由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人头税逐渐减少直至废除;赋役形式:由劳役、实物向货币过渡;征收种类:由复杂到简单;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征收方式:由必须服徭役到可以纳绢代役到折银代役。
(2)变化:税收种类不断增多;由传统田赋为主向工商税为主转变;在赋税管理体制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地方税收管理权不断增大,中央的赋税管理权限逐渐缩小。
影响:推动赋税制度走向近代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和世界市场接轨。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1)趋势:从征收标准分析:根据材料“唐中期以后采用了‘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为征收的准则,统一了税收制度”“到清雍正年间,实行地丁合一政策。”可知,由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人头税逐渐减少直至废除;从赋役形式:根据材料“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可知,由劳役、实物向货币过渡;征收种类:根据材料“把过去的所有征收项目合并起来征收,化繁为简”可知,由复杂到简单;征收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不定时到定时;征收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必须服徭役到可以纳绢代役到折银代役。
(2)变化:根据材料“三年内战期间,国民党南京政府加重对人民的榨取,苛捐杂税不断加剧,将中国的经济带到一个濒临崩溃的境地。”可知,税收种类不断增多;根据材料“形成了中央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地方以田赋、营业税为主的赋税结构,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可知,由传统田赋为主向工商税为主转变;根据材料“但海关受帝国主义控制,关税的增加是以牺牲关税主权为代价的”可知,在赋税管理体制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根据材料“由于军阀割据对经济的阻碍,逐步明确划分了中央税和地方税”可知,地方税收管理权不断增大,中央的赋税管理权限逐渐缩小。影响:近代赋税制度的转变推动赋税制度走向近代化;赋税制度的转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赋税制度转变推动商业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赋税制度的整合管理,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逐渐近代化,逐渐和世界市场接轨。
故答案为:
(1) 征收标准:由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人头税逐渐减少直至废除;赋役形式:由劳役、实物向货币过渡;征收种类:由复杂到简单;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征收方式:由必须服徭役到可以纳绢代役到折银代役。
(2) 变化:税收种类不断增多;由传统田赋为主向工商税为主转变;在赋税管理体制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地方税收管理权不断增大,中央的赋税管理权限逐渐缩小。
影响:推动赋税制度走向近代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和世界市场接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的赋税制度。第一问,需根据材料“唐中期以后采用了‘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为征收的准则,统一了税收制度”、“到清雍正年间,实行地丁合一政策。”、“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把过去的所有征收项目合并起来征收,化繁为简”及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三年内战期间,国民党南京政府加重对人民的榨取,苛捐杂税不断加剧,将中国的经济带到一个濒临崩溃的境地。”、“形成了中央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地方以田赋、营业税为主的赋税结构,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但海关受帝国主义控制,关税的增加是以牺牲关税主权为代价的”、“由于军阀割据对经济的阻碍,逐步明确划分了中央税和地方税”及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8.【答案】(1)原因: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对峙;新中国自身安全和建设的需要。
(2)主要因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理解:打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影响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局势。
(3)选择①: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影响: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选择②: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边倒’的政策,不是单纯地在国际斗争战线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战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对峙;根据材料“它是一种基于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深切认同、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党情、国情独立自主地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自身安全和建设的需要。
(2)因素:结合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可以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等角度分析。理解:结合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可以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影响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局势等角度分析。
(3)选择①:布局:根据材料“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外交布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等角度进行归纳。选择②:根据材料“中共十九大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所贡献的中国特色大国的外交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为: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
(1) 原因: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对峙;新中国自身安全和建设的需要。
(2) 主要因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理解:打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影响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局势。
(3) 选择①: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影响: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选择②: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边倒’的政策,不是单纯地在国际斗争战线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战略”、“它是一种基于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深切认同、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党情、国情独立自主地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及“一边倒”外交方针制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背景、历史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问,需根据材料“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外交布局”、“中共十九大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所贡献的中国特色大国的外交智慧”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政策、成就、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9.【答案】(1)对中国 的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对世界的影响: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变化: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统治地位)。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形成;清朝经济实力下降。
(3)变化:以美元为中心;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趋势:多种货币并存。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分析】(1)对中国的影响:根据材料“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缓解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等角度进行分析。
(2)变化:根据材料“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形成;清朝经济实力下降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3)变化:结合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可得出以美元为中心。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趋势: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可得出是多种货币并存。
故答案为:
(1) 对中国的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2)变化: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统治地位)。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形成;清朝经济实力下降。
(3)变化:以美元为中心;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趋势:多种货币并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一问,需根据材料“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及白银货币化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及金本位制建立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第三问,需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20.【答案】示例:
材料二认为制度为各种关系、过程以及人的行为交错下的产物,注重人的作用。
我认为材料二的观点是片面的。中国古代皇帝从制度设计与改造上、统治理念上实现君主专制:制度设计与改造上,通过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或中朝、军机处等机构分散相权、任用亲信,从而加强皇权。在统治理念上,通过皇帝独尊、儒家伦理、天人感应等思想巩固君主专制制度。这种以人为主要视角观察制度演变揭示了许多典章文献中无法发现的内容,融入人的能动性的思考,使得制度研究细节丰富、生动鲜活,充分展现了探求制度运作实际的意义。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立场或也导致对制度缺乏宏观和整体把握,使得认识制度呈现相对性的一面。
综上所述,我认为,因应不同的分析对象或问题意识,采用宏观与微观兼备,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观察视角,从而真切、全面地把握历史中存在的各种制度。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材料二“从人的角度分析人与制度的关系,人(皇帝、官吏与百姓)如何与制度周旋”、“或许可以说,是用‘人(复数的)与制度的关系’(不是‘制度与人的关系’)研究,补充与丰富‘制度’研究”可知,材料二认为制度为各种关系、过程以及人的行为交错下的产物,注重人的作用。其次,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历程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片面的。再次,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从君主专制制度的改造、君主专制制度下的统治理念等角度论证材料二观点的片面性。最后,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及论证过程进行理论升华,可得出因应不同的分析对象或问题意识,采用宏观与微观兼备,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观察视角,从而真切、全面地把握历史中存在的各种制度。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其他角度论证也可,但应做到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故答案为:
示例:
材料二认为制度为各种关系、过程以及人的行为交错下的产物,注重人的作用。
我认为材料二的观点是片面的。中国古代皇帝从制度设计与改造上、统治理念上实现君主专制:制度设计与改造上,通过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或中朝、军机处等机构分散相权、任用亲信,从而加强皇权。在统治理念上,通过皇帝独尊、儒家伦理、天人感应等思想巩固君主专制制度。这种以人为主要视角观察制度演变揭示了许多典章文献中无法发现的内容,融入人的能动性的思考,使得制度研究细节丰富、生动鲜活,充分展现了探求制度运作实际的意义。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立场或也导致对制度缺乏宏观和整体把握,使得认识制度呈现相对性的一面。
综上所述,我认为,因应不同的分析对象或问题意识,采用宏观与微观兼备,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观察视角,从而真切、全面地把握历史中存在的各种制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从人的角度分析人与制度的关系,人(皇帝、官吏与百姓)如何与制度周旋”、“或许可以说,是用‘人(复数的)与制度的关系’(不是‘制度与人的关系’)研究,补充与丰富‘制度’研究”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广东省兴宁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高二下·玉溪月考)西汉时期,全国1500多座城被分为首都,郡、国,县、侯国、道(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区)、邑(皇后、公主等的封邑)三级。同时,每座城都筑有城墙,宫殿(或衙署)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这表明西汉时期的城市(  )
A.政治功能突出 B.封国地位提升
C.政府职能完善 D.防御能力增强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材料“每座城都筑有城墙,宫殿(或衙署)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体现的是西汉时期城市的政治职能突出,A项正确;
材料不光涉及封国的城市,排除B项;
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与防御能力增强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代商业,要求学生结合汉代商业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与《史记》《汉书》相比,魏晋时期的很多史书的人物传记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
A.中央集权的弱化 B.选官制度的变化
C.国家的分裂动荡 D.少数民族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魏晋时期的很多史书的人物传记非常繁碎……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兴盛,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世家大族长期把持朝政,所以史书中出现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国家的分裂动荡,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3.(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史学界普遍认为玉米传入中国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但成书于1492年前的中医著作《滇南本草》中却出现了关于“玉米须”可入药的记载,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中也对“玉米须”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滇南本草》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历史记载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史学界普遍认为玉米传入中国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但成书于1492年前的中医著作《滇南本草》中却出现了关于‘玉米须’可入药的记载”可知,关于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存在异议,说明对历史材料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故C正确;
《滇南本草》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A表述错误;
B不是材料的主旨,并且年代久远也可以有准确记载和认识,排除B;
D表述太绝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史料的重要作用,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客观区分有关玉米传入的史料,考查了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唐玄宗时,因中书省文书常常积压,于是选文学之士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来别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皆由学士草拟诏书,其后翰林学士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这反映了(  )
A.宰相逐渐失去实际权力 B.君权和相权矛盾有所缓和
C.朝廷权力分配有所调整 D.中书门下省成为决策机构
【答案】C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由材料“后来别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皆由学士草拟诏书”可知唐玄宗在三省六部的基础上,另设翰林学士院,负责诏令的起草,说明朝廷权力分配的调整,C项正确;
内相的设置削弱相权而非使得宰相失去了实际权力,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到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B项;
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削弱,并未成为决策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5.(2022高二上·佳木斯期中)据史料记载,汉代任命品行高尚的人担任三老并颁布“乡约”。明初,朱元璋颁布了“六条圣谕”,要求民众“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清顺治九年,在明“六条圣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充实。这表明,封建王朝(  )
A.注重道德教化 B.重视基层政权建设
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A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皇帝亲自过问“乡约”,要求民众“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等,表明封建王朝注重道德教化,A项正确;
封建君主关注基层乡约是注重道德教化,不是重视基层政权建设,排除B项;
不能说明法制建设完善;材料强调的是注重道德教化,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
明清时期皇帝对乡约的重视更多是体现对道德教化的重视,而不是强化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如图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示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数据显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建交国家不断增多,联系所学知识,主要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均不是主要原因,A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解答本题需根据题干所给数据的内容、变化趋势及影响现代中国外交的因素进行分析。
7.(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世纪有西欧学者提出: “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用而首先创造与构 建起来的……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可以看 出该学者(  )
A.宣扬信仰得救的主张 B.否定了宗教信仰
C.借助神学塑造人本观 D.抨击了禁欲主义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15世纪”“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可知,材料强调人的价值,这是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同时借助上帝的名义来强调人的价值,是借助神学阐述新型人本观,C项正确;
材料重在讴歌人的价值,信仰得救的主张是宗教改革时期的,排除A项;
文艺复兴并未否定宗教信仰,排除B项;
材料重在讴歌人的价值,没有涉及抨击禁欲主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生需要结合文艺复兴的特点来回答,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8.(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近代英国实行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的政党政治体制,因而两党争斗激烈,内阁换届频繁,但是频繁更 选政府并没有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此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英国(  )
A.君主立宪制政体 B.资本主义制度成熟
C.实行了文官制度 D.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答案】C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文官制度的背景下,文官终身任职,保证了政局的稳定性以及政策的连续性,从而保证社会常态运行,故频繁更选政府并没有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得益于英国实行了文官制度,C项正确;
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是英国进入民主社会,但其并不会在内阁换届频繁下保证社会常态运行,排除A项;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才刚建立,并没有成熟,排除B项;
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标志着国王成为虚君,其并不能在内阁频繁换届的情况下保证社会常态运行,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政治制度演变情况,依据材料“内阁换届频繁,但是频繁更选政府并没有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9.(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下图是 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英国漫画家绘制的漫画《TAKE MEIN,MISTER 》(带我进去吧,先生 )。 该漫画意在揭示雅尔塔会议(  )
A.体现了集体一致原则 B.瓦解了反法西斯战线
C.凸显了大国主导地位 D.清算了法西斯的罪恶
【答案】C
【知识点】雅尔塔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中的主题可以看出,在雅尔塔休系下,大国具有优势,象征小国的小孩“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窃探"这说雅尔塔会议带有明显的大国主导特征,C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大国主导,而不是集体一致,排除A项;
漫画主要体现了雅尔塔会议大国主导的地位,没有瓦解了反法西斯战线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漫画主要体现了雅尔塔会议大国主导的地位,没有体现清算了法西斯的罪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雅尔塔体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结合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2017高三下·潍坊模拟)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说明汉朝治国并非只是用儒家思想,也包括法家理论,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法互补,不是儒法对立,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评】本题主要根据材料信息“霸王道杂之”来确定答案。“霸王道杂之”强调在统治思想上儒、法并用,其实质是以法制为内核而“缘饰以儒术”,即外儒内法。
11.(2020高三下·黑龙江月考)古希腊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由最优秀的人来统治比由最良好的法律来统治是否对城邦或国家更有利....在由彼此平等的人组成的城邦中,一人凌驾于全体的公民之上,对某些人来说显得有悖于自然。”由此可知,亚里士多德(  )
A.正确揭示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B.指出公民政治素质影响雅典民主制度发展
C.肯定民主取代专制是社会发展趋势
D.认为法治比人治更能顺应自然和平等原则
【答案】D
【知识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由最优秀的人来统治”“有悖于自然”,“由最良好的法律来统治”“对城邦国家更有利”。由此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比人治更能顺应自然和平等原则,故D正确;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
材料没有指出公民的政治素质,故B错误;
材料的主旨不是肯定民主的作用,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由最优秀的人来统治”“有悖于自然”,“由最良好的法律来统治”“对城邦国家更有利”
12.(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春秋以来,在王之下众治事官之上,“执政”总领全国大政,因此各国卿大夫一人兼有军政大权屡见不鲜。而到了战国时代,官吏组织文武分家,产生了文官的首长相,武官的首长将,还有负责专门事务的尉和御史,各国建立起一套将相制衡体制,他们都直接对王负责。这种变化体现了(  )
A.我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成熟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萌芽
C.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 D.原始民主传统仍然有影响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君王之下有统揽各项事务、兼有军政大权的“执政”,影响了君主权力的集中。而到了战国时代,官吏组织文武分家,还有负责专门事务的尉和御史,将相制衡,有利于加强君主权力。这种变化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萌芽,B项正确;
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官僚政治尚处于初创时期,排除A项;
战国时期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排除C项;
战国时期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已经明显削弱,文武分家与原始民主传统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13.(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宋代的路分设漕、宪、仓、帅四司,其职责涉及民、财、刑、军及监察等各方面,可以说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这是因为(  )
A.监察机构逐渐固定为行政机构 B.官僚选拔和考核较前代更成熟
C.地方分权制衡加强了中央集权 D.监察台谏合一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C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在路级设立四监司分散地方权力,诸司并立、各司其责、互不统属又相互牵制,这有利于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
四监司并不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A项;
材料与官僚选拔和考核无关,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属于中央集权范畴,而非君主专制,而非也没有涉及台谏合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结合题干“宋代的路分设漕、宪、仓、帅四司,其职责涉及民、财、刑、军及监察等各方面”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4.(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下表为英国自《议会选举法》颁布以来的历次改革。这反映出英国(  )
时间 议会改革内容
1406年 议会选举法颁布,选区分布、选民人数和议员选举程序都极不合理
1830-1832年 选民人数增加到66万,但仍不足全体成年居民的5%
1867-1883年 选民人数仍不过全体居民的8%,人口半数的妇女不是选民
1918年和1928年 最终实现了不限性别和财产资格的成年公民选举制
A.议会处于权力核心 B.国内社会矛盾激化
C.政制发展的渐进性 D.文官制度逐渐确立
【答案】C
【知识点】英国责任内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国自《议会选举法》颁布以来的历次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从1406年议会选举存在多方面的不合理到1918年和1928年最终实现了不限性别和财产资格的成年公民选举制,可见英国不断进行改革,民主范围不断扩大,这体现了英国民主制度发展的渐进性和延续性,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议会的地位,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英国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古代科举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清代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考试的省学政,身份等于钦差,地位与总督巡抚平等;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各省总督、巡抚为监临官,负责考场事务。这反映了科举考试(  )
A.选拔相对公平 B.体现国家意志
C.扩大官吏来源 D.提高官员素质
【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清代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考试的省学政,身份等于钦差,地位与总督巡抚平等;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各省总督、巡抚为监临官,负责考场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体现了国家意志,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选拔相对公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扩大官吏来源”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官员的素质”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结合题干“清代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考试的省学政,身份等于钦差,地位与总督巡抚平等;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各省总督、巡抚为监临官,负责考场事务”及清代科举制的发展进行分析,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6.(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法国启蒙运动中,拉.布吕耶尔即认为“专制之下无祖国”,霍尔巴赫认为,“如果自由、财产、安全消失了,祖国也不存在了”,“真正的爱国主义只能在人人自由、平等、和睦的社会中找到”。据此可推知(  )
A.自由平等思想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
B.启蒙运动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专制王权国家演变为近代民族国家
D.家国认同促进国家主权意识加强
【答案】B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专制之下无祖国”、“如果自由、财产、安全消失了,祖国也不存在了”等信息可知,启蒙思想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
材料意在说明启蒙思想对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性,没有强调自由思想传播的范围,排除A项;
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勾画了资本主义理性王国的蓝图,排除C项;
材料说明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而非强调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需要结合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分析,同时注意把握启蒙运动的内容。
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以土地制度为基础,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西汉实行编户制度,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依据,农民从此向封建国家承担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隋朝及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则是封建社会前期税收制度的集成和创新。唐中期以后采用了“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为征收的准则,统一了税收制度。宋朝时期,王安石构建的“方田均税法”,反映了公平税负的思想。明中期直至清初实行“一条鞭法”,把过去的所有征收项目合并起来征收,化繁为简,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到清雍正年间,实行地丁合一政策。
——金玉佳《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田赋仍是清政府的主要来源,田赋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关税、盐税等工商业税在国家赋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海关受帝国主义控制,关税的增加是以牺牲关税主权为代价的。北洋政府时期,赋税制度仍然维持着“田赋、关税、盐税、厘金”的赋税结构,由于军阀割据对经济的阻碍,逐步明确划分了中央税和地方税。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整顿了关税和盐税,废除了当时的厘金,形成了中央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地方以田赋、营业税为主的赋税结构,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抗战期间,中国领土的逐步沦陷使中央的各项税收锐减,国民政府实行了战时财政体制。三年内战期间,国民党南京政府加重对人民的榨取,苛捐杂税不断加剧,将中国的经济带到一个濒临崩溃的境地。
——赵永文《中国近代赋税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征收标准:由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人头税逐渐减少直至废除;赋役形式:由劳役、实物向货币过渡;征收种类:由复杂到简单;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征收方式:由必须服徭役到可以纳绢代役到折银代役。
(2)变化:税收种类不断增多;由传统田赋为主向工商税为主转变;在赋税管理体制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地方税收管理权不断增大,中央的赋税管理权限逐渐缩小。
影响:推动赋税制度走向近代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和世界市场接轨。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1)趋势:从征收标准分析:根据材料“唐中期以后采用了‘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为征收的准则,统一了税收制度”“到清雍正年间,实行地丁合一政策。”可知,由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人头税逐渐减少直至废除;从赋役形式:根据材料“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可知,由劳役、实物向货币过渡;征收种类:根据材料“把过去的所有征收项目合并起来征收,化繁为简”可知,由复杂到简单;征收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不定时到定时;征收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必须服徭役到可以纳绢代役到折银代役。
(2)变化:根据材料“三年内战期间,国民党南京政府加重对人民的榨取,苛捐杂税不断加剧,将中国的经济带到一个濒临崩溃的境地。”可知,税收种类不断增多;根据材料“形成了中央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地方以田赋、营业税为主的赋税结构,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可知,由传统田赋为主向工商税为主转变;根据材料“但海关受帝国主义控制,关税的增加是以牺牲关税主权为代价的”可知,在赋税管理体制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根据材料“由于军阀割据对经济的阻碍,逐步明确划分了中央税和地方税”可知,地方税收管理权不断增大,中央的赋税管理权限逐渐缩小。影响:近代赋税制度的转变推动赋税制度走向近代化;赋税制度的转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赋税制度转变推动商业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赋税制度的整合管理,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逐渐近代化,逐渐和世界市场接轨。
故答案为:
(1) 征收标准:由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人头税逐渐减少直至废除;赋役形式:由劳役、实物向货币过渡;征收种类:由复杂到简单;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征收方式:由必须服徭役到可以纳绢代役到折银代役。
(2) 变化:税收种类不断增多;由传统田赋为主向工商税为主转变;在赋税管理体制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地方税收管理权不断增大,中央的赋税管理权限逐渐缩小。
影响:推动赋税制度走向近代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和世界市场接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的赋税制度。第一问,需根据材料“唐中期以后采用了‘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为征收的准则,统一了税收制度”、“到清雍正年间,实行地丁合一政策。”、“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把过去的所有征收项目合并起来征收,化繁为简”及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三年内战期间,国民党南京政府加重对人民的榨取,苛捐杂税不断加剧,将中国的经济带到一个濒临崩溃的境地。”、“形成了中央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地方以田赋、营业税为主的赋税结构,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但海关受帝国主义控制,关税的增加是以牺牲关税主权为代价的”、“由于军阀割据对经济的阻碍,逐步明确划分了中央税和地方税”及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8.(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边倒”的政策,不是单纯地在国际斗争战线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战略,它是一种基于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深切认同、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党情、国情独立自主地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
——杨云龙、肖昊宸《“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原因再析》
材料二:魏史言的《尼克松访华》中有如下记载:毛泽东zx 在会见尼克松和基辛格时,对基辛格说:“你跑中国跑出了名了嘛,头一次来,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
——节选自《历史评论》
材料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以及非传统的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地区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因素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中国的前途命运也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摘自麻陆东《和谐世界建设: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基辛格“跑中国”的主要因素,你怎样理解“全世界都震动了"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①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外交布局,概述中国通过主办主场外交产生的影响。②简述中共十九大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所贡献的中国特色大国的外交智慧。其中一个进行作答。
【答案】(1)原因: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对峙;新中国自身安全和建设的需要。
(2)主要因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理解:打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影响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局势。
(3)选择①: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影响: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选择②: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边倒’的政策,不是单纯地在国际斗争战线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战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对峙;根据材料“它是一种基于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深切认同、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党情、国情独立自主地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自身安全和建设的需要。
(2)因素:结合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可以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等角度分析。理解:结合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可以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影响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局势等角度分析。
(3)选择①:布局:根据材料“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外交布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等角度进行归纳。选择②:根据材料“中共十九大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所贡献的中国特色大国的外交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为: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
(1) 原因: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对峙;新中国自身安全和建设的需要。
(2) 主要因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理解:打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影响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局势。
(3) 选择①: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影响: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选择②: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边倒’的政策,不是单纯地在国际斗争战线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战略”、“它是一种基于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深切认同、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党情、国情独立自主地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及“一边倒”外交方针制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背景、历史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问,需根据材料“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外交布局”、“中共十九大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所贡献的中国特色大国的外交智慧”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政策、成就、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9.(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影响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
【答案】(1)对中国 的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对世界的影响: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变化: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统治地位)。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形成;清朝经济实力下降。
(3)变化:以美元为中心;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趋势:多种货币并存。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分析】(1)对中国的影响:根据材料“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缓解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等角度进行分析。
(2)变化:根据材料“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形成;清朝经济实力下降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3)变化:结合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可得出以美元为中心。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趋势: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可得出是多种货币并存。
故答案为:
(1) 对中国的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2)变化: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统治地位)。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形成;清朝经济实力下降。
(3)变化:以美元为中心;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趋势:多种货币并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一问,需根据材料“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及白银货币化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及金本位制建立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第三问,需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20.(2022高二上·兴宁期中)制度塑造了社会架构,学者们对于政治制度的不同见解形成了多样化的“制度史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制度史观”,就是从政治体制、政治形态来观察、阐述社会历史变迁。这里所理解的“政治体制”,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势力两方面。所谓政治制度,主要是政权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和法律制度;所谓政治势力,指不同群体、集团、阶层、阶级的相互关系。前一个可以说是“制”的方面,后一点可以说是“人”的方面,“制”与“人”二者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政治体制”。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从人的角度分析人与制度的关系,人(皇帝、官吏与百姓)如何与制度周旋,所谓“周旋”包含的内容不止是如何在制度支配下活动,也包括无视与超越制度、改造制度,以及围绕制度的表述与争夺。或许可以说,是用“人(复数的)与制度的关系”(不是“制度与人的关系”)研究,补充与丰富“制度”研究。
——侯旭东《读汪桂海著<汉代官文书制度〉》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任选一种观点或整体),结合相关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赞同反对或另有其他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
材料二认为制度为各种关系、过程以及人的行为交错下的产物,注重人的作用。
我认为材料二的观点是片面的。中国古代皇帝从制度设计与改造上、统治理念上实现君主专制:制度设计与改造上,通过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或中朝、军机处等机构分散相权、任用亲信,从而加强皇权。在统治理念上,通过皇帝独尊、儒家伦理、天人感应等思想巩固君主专制制度。这种以人为主要视角观察制度演变揭示了许多典章文献中无法发现的内容,融入人的能动性的思考,使得制度研究细节丰富、生动鲜活,充分展现了探求制度运作实际的意义。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立场或也导致对制度缺乏宏观和整体把握,使得认识制度呈现相对性的一面。
综上所述,我认为,因应不同的分析对象或问题意识,采用宏观与微观兼备,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观察视角,从而真切、全面地把握历史中存在的各种制度。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材料二“从人的角度分析人与制度的关系,人(皇帝、官吏与百姓)如何与制度周旋”、“或许可以说,是用‘人(复数的)与制度的关系’(不是‘制度与人的关系’)研究,补充与丰富‘制度’研究”可知,材料二认为制度为各种关系、过程以及人的行为交错下的产物,注重人的作用。其次,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历程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片面的。再次,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从君主专制制度的改造、君主专制制度下的统治理念等角度论证材料二观点的片面性。最后,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及论证过程进行理论升华,可得出因应不同的分析对象或问题意识,采用宏观与微观兼备,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观察视角,从而真切、全面地把握历史中存在的各种制度。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其他角度论证也可,但应做到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故答案为:
示例:
材料二认为制度为各种关系、过程以及人的行为交错下的产物,注重人的作用。
我认为材料二的观点是片面的。中国古代皇帝从制度设计与改造上、统治理念上实现君主专制:制度设计与改造上,通过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或中朝、军机处等机构分散相权、任用亲信,从而加强皇权。在统治理念上,通过皇帝独尊、儒家伦理、天人感应等思想巩固君主专制制度。这种以人为主要视角观察制度演变揭示了许多典章文献中无法发现的内容,融入人的能动性的思考,使得制度研究细节丰富、生动鲜活,充分展现了探求制度运作实际的意义。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立场或也导致对制度缺乏宏观和整体把握,使得认识制度呈现相对性的一面。
综上所述,我认为,因应不同的分析对象或问题意识,采用宏观与微观兼备,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观察视角,从而真切、全面地把握历史中存在的各种制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从人的角度分析人与制度的关系,人(皇帝、官吏与百姓)如何与制度周旋”、“或许可以说,是用‘人(复数的)与制度的关系’(不是‘制度与人的关系’)研究,补充与丰富‘制度’研究”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