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检测(含解析)--2023-2024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美国学者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
A. 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B. 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C. 古代亚洲农业发达 D. 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2.《诗经》中有10多篇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七月》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B. 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C. 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 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3.下面为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统计示意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铁制农具制作工艺高超 B. 铁业官营制度的时代进步性
C. 农耕文明获得长足发展 D. 大一统局面促使铁农具产生
4.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北方农民常在桑田中间用锄耕地,密植绿豆、小豆等作物,既收获了豆类又“润泽益桑”。据此可知,当时北方地区( )
A.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B. 农民普遍缺少耕牛
C. 农作技术已较成熟 D. 轮作农业开始出现
5.清中期,由于北方不适于种植水稻,因此甘薯、玉米等对地力没有较多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了普及性推广,成为平时活口、歉时救人的口粮。玉米、甘薯在中国的推广种植( )
A. 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 有利于抑制土地的兼并
C. 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 D.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6.有历史学家指出:“土豆在旧大陆的普及过程与玉米不尽相同。它的推广十分缓慢,甚至比玉米还慢,而范围也不宽阔,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几乎把它拒之门外。”这说明( )
A. 土豆在亚洲传播过程艰难 B. 土豆不适宜在亚洲种植
C. 亚洲与世界经济联系较弱 D. 宗教信仰影响物种交流
7. 16世纪初,欧亚大陆的马和牛被引入美洲;16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关于玉米种植的记录;17世纪末18世纪初,原产自其他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
A. 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 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 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D. 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8. 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
A. 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 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 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9.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换引发了一场全球饮食革命,带来世界性的人口爆炸;同时生物交换也把传染性疾病从欧洲和非洲带入了新大陆,致使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死亡。材料意在强调( )
A. 殖民扩张的残酷性 B. 世界市场形成的弊端
C. 外来移民的破坏性 D. 物种交流的多元影响
10.大体来说,玉米在中国的传播,首先在西南地区,之后由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向北方推广。甘薯则首先在岭南和东南地区种植,然后向江浙和长江中游山区推广,马铃薯的传播与其基本相同。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人口迁移路线大体一致。这表明( )
A. 人口迁移路线决定了高产作物的传播 B. 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潮出现了新方向
C. 高产作物的传入加剧了人地矛盾 D. 高产作物的传入影响了人口迁移趋向
11. 1700年,亚欧大陆的人口为6.1亿,但是从这时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也就是说,在这100年中,人口增长了近50%。这一时期人口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是( )
A. 非洲黑人奴隶的大量贩卖 B. 居住环境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C. 商业革命带来的刺激 D. 全球物种交流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
12.来自异域的糖、咖啡、茶和巧克力,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而且让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
A. 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 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 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 D. 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
13. 186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法令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即“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禁止销售任何添加了可能对健康有毒或有害物质的食品。这些法律的颁布( )
A. 杜绝了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 B. 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国家重视
C. 解决了食物供需之间的矛盾 D. 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能力
14.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
A.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 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 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 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
15.随着食品生产和加工新技术的推广,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文件是( )
A.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B. 《中国的粮食问题》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D. 《食品安全法修订案》
16. 2019年以来,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已经对至少892种品牌牛肉产品进行了召回,官方解释其原因为“他们的屠宰及加工厂房疑似受大肠杆菌污染”。这一事件充分证明( )
A. 化肥农药的残留污染问题必须重视 B. 禽畜饲养过程防止过度使用抗生素
C. 对于食品加工过程需要严格监管 D. 加拿大政府已经采取了最严格的标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中国人为了获得更多的耕地以增加生产,而作大规模迁移的形势下,玉米、番薯和马铃薯等美洲作物适逢其时地来到了中国。18世纪初玉米已传播到全国大多数省份。它在传入中国后,有“种一收千,其利甚大”的记载。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在较为贫瘠的山坡地、新垦地可以种植,中国人采用美洲的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因为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的成倍增长。
材料二 大体来说,玉米的传播,首先在西南地区,尔后在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逐渐向北方地区推广;甘薯则首先在岭南和东南地区种植,然后经江浙地区向华北地区和长江中游山区推广;马铃薯的传播情况与甘薯基本相同。这种传播的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线大体一致。这些粮食作物,被带到大河中上游的山地,成了定居于此的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然而,人口稠密、生产发达的地区,虽然引入美洲作物比较积极,玉米、甘薯等粮食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从总体上说,它们始终处于补充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美洲粮食作物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原因。(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粮食作物在中国传播带来的影响。(6分)
(3)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美洲粮食作物在中国传播的特点。(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中国人嗜“辛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辣”的文字表述则出现于汉代以后。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明代隆庆年间,部分开放海禁,这一时期正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活跃期,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辣椒也随之传入中国大陆。当时,辣椒在各地种植称呼各有不同,湖南称之为“番椒”,四川称之为“海椒”,贵州称“辣角”,吴语区称为“辣虎”,华中称“辣子”等。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番薯原产于北美洲的墨西哥。十六世纪末从菲律宾吕宋岛传入福建。番薯的传入和推广迅速取代了传统的薯类如芋、山药等的粮食功用,使它们退居蔬菜行列。番薯耐瘠耐旱的特点,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番薯“亩收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灾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
——摘编自王双怀《史林漫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辣椒种植在中国兴起与迅速普及的原因。(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番薯传入对农业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辣椒、番薯传入中国途径的相似之处。(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我国现有的农作物中,至少有50多种来自国外。宋以前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部分原产于地中海、非洲或印度,它们大多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这些早期传入的农作物多为果树和蔬菜,鲜有粮食作物。中唐以后,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其中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计有玉米、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辣椒、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这些引进作物,不仅增加了我国作物的种类,同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花生、烟草等商品性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成了农民谋生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陆地棉传入后市场需求旺盛,不久便成了我国棉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对中国近代轻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摘编自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
生产结构的影响》
请你对外来农作物在中国古代的传播进行阐释。
20.研究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规则,向祖先寻求智慧,不失为解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礼记》中有“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的说法,是指狩猎也应当遵从时节,对于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唐律中还依据封建社会礼制而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对于将有毒食品给尊长食用意欲谋害尊长的,按谋杀罪论处;给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宋代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的行会一直承担着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在食品安全领域,法律的规定寥寥无几,而实践中食品安全案件却时有发生,这时候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摘编自董妍《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然而,美国政府却依然以“守夜人”自居,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严重脱节。这一时期,美国大部分州都已制定有关规制食品掺假的法律。但由于各州食品法皆从各自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且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而同期的大多数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是普遍做法,这也要求联邦政府有所作为。
伴随铁路的延伸和统一大市场联系的日渐紧密,州际贸易日渐频繁,食品商业秩序越来越难以维持,这严重威胁到许多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出于安全考虑,他们纷纷要求国家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制定一部全国性的食品法。在美国社会的转型期间,洛厄尔的《论政府》、威尔逊的《国家论》等著作相继问世,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开始践行国家干预思想。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美国食品法律规制研究
——以1906年〈联邦食品与药品法〉的颁布为中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及其影响。(7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联邦层面的食品立法呼声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2分)
1. A
[解析]材料“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体现的是世界农耕起源的多元化,故A项正确。
2. A
[解析]由材料“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可知,农业生产在当时已经受到关注,故A项正确。
3. C
[解析]先读取示意图中的有关信息,锄、铲、犁铧等反映了秦汉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情况,说明秦汉时期农耕文明获得长足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无法体现铁制农具制作工艺高超,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铁业官营制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铁农具,排除D项。
4. C
[解析]据题意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农民已经开始进行桑豆套种的种植,这说明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比较成熟,故C项正确。
5. C
[解析]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在南方,没有改变经济格局,排除A项;玉米、甘薯的推广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项;据题意可知,玉米、甘薯因对地力要求较低而得到普及推广,成为平时活口、歉时救人的口粮,这就使较差的土地能够得到利用,从而缓解了人地矛盾,故C项正确;玉米、甘薯是粮食作物,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
6. A
[解析]根据材料“它的推广十分缓慢……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几乎把它拒之门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豆在亚洲地区推广的速度慢,且传播范围小,大多亚洲国家拒绝推广土豆种植,导致土豆在亚洲的传播过程艰难,故A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土豆适合在亚洲种植,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亚洲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强弱,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排除D项。
7. D
[解析]材料时空定位在16—18世纪,关键信息是欧亚大陆的物种传到美洲,美洲、非洲等地的物种传到欧亚大陆。“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及“世界交往的理性化”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A、B、C三项;材料体现了16世纪到18世纪初,欧洲、美洲及亚洲、非洲之间的物种交流取得重大进展,即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故D项正确。
8. 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8世纪以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是自给自足的,19世纪中期则依据工资水平来决定食物种类,而且食物需要使用工资来购买,这说明当时英国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故A项正确。
9.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换既引发了一场全球饮食革命,带来世界性的人口爆炸;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使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因从欧洲和非洲带入的传染性疾病而死亡,这说明全球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是多元的,利弊并存,故D项正确。
10. D
[解析]根据题干“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人口迁移路线大体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由地狭土薄的丘陵地区向自然条件优越的河流平原推广,并成为影响明清人口迁移趋向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
11.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口和物种大交换,其中高产作物的交换,对人口增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故D项正确。
12. D
[解析]依据“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可知,这些体现的是蔗糖的传播对人口流动、经济形态和殖民扩张的影响,说明蔗糖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故D项正确。
13. B
[解析]英美等国先后颁布《食品掺假法》和《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等法律文件,保护消费者权益,禁止销售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国家重视,故B项正确。
14. B
[解析]由材料“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等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试图改良米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与运销,这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故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排除C项;“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说法错误,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 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保证食品安全的法律,故C项正确;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排除A项;《中国的粮食问题》是关于中国粮食状况的著作,与材料中“食品安全”不符,排除B项;《食品安全法修订案》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时间是在20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6. C
[解析]材料信息“他们的屠宰及加工厂房疑似受大肠杆菌污染”导致“对至少892种品牌牛肉产品进行了召回”,充分证明对于食品加工过程需要严格监管,故C项正确。
17. (1) 原因:美洲粮食作物产量高;原产粮食作物不足;人口的成倍增长;土壤适应性强。
(2) 影响:有助于人口迁移;改变了人民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耕地面积;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3) 特点:速度快;种植面积大、范围广;传播途径与移民路线大体一致。
18. (1)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明朝部分开放海禁(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发展);国人对辣味的喜爱;辣椒的适应性强。
(2) 影响:丰富了粮食品种;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之处:海路传入;经由西方殖民者为中介(从菲律宾间接传入)。
19. 阐释: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原产于西亚、非洲等地的果树和蔬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甘薯和玉米等农作物广泛传入中国。这些新物种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拓展了土地利用空间,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缓和了人地矛盾。改变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增加了中国农作物的种类。经济作物种植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作为工业原料的陆地棉的种植,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外来物种通过各种途径大量传入中国,反映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交往区域的扩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
20. (1) 特征:体现了顺天应时、敬天法地的法制观念;在监管规范中体现了“礼”的思想;成文法与民间法相结合,且民间法起重要作用;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
影响: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丰富和完善了古代律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 背景:受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食品立法调节方面处于滞后状态;以州食品法为核心的法律规制存在巨大差异;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生产分工日益全国化;其他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的示范;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兴起。
(3) 认识:要加强并完善立法规范;应强化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管理的职能;必须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