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云南省宣威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收心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宣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收心考试
历 史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记载,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表明( )
A、王权已出现雏形 B、禹实行独裁专制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禹对地方直接控制
2、《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宜黍稷生长的好地方,在许多地域性诗歌中可见种植黍稷的描述;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菽在陕西比较多见。这说明,商周时期( )
A、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B、重农政策得以贯彻
C、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D、区域农业特征显现
3、从考古资料来看,西周墓葬所见的列鼎制度有九鼎、七鼎、五鼎……单数排列,配上八簋、六簋、四簋的双数排列单数排列,显示了层级的整齐规矩。各处出土的青铜器皿,铭文的文字是一样的,铭文词句格律也一致。这表明西周的分封制( )
A、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文化认同 B、具有血缘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的特点
C、通过礼乐等级实现对地方的管理 D、造就了青铜文化的繁荣发展
4、战国时期,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人口构成远较前代复杂得多。这一状况说明( )
A、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 B、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
C、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形态正孕育 D、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
5、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在秦权、秦量表面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 )
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 B、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
B、颁布律令,长治久安 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
6、汉初,各郡国每年都要向中央交纳一定的实物贡输,由于路远费烦,贡品多有损坏,往往得不偿失。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规定,各郡国把贡品按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上缴当地均输官,均输官负责分类,运往京师或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上述改革( )
A、活跃了商品流通 B、保障了商人利益
C、冲击了自然经济 D、增加了百姓负担
7、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 D、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8、据表中信息可以推知
时期 记 述
汉文帝 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
汉景帝 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县官以除罪
汉武帝 弘羊又请令吏得人粟补官,及罪人赎罪。令民能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复终身
A、对外战争激化社会矛盾 B、统治者较为重视粮食安全
C、政治腐败现象较为普遍 D、军功爵制度继续得到施行
9、墨子曾经主张利用宗教来治理国家,将“天志”(天的愿望)作为治理国家的“法仪”。董仲舒希望利用天的权威来制约君权,他说:“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这表明( )
A、儒墨两家思想相互交融 B、神化君权成为社会共识
C、 有序社会成为共同追求 D、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10、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中书门下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 )
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 B、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11、下表反映的是通过《全唐诗》对唐朝时令节日中民众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 )
节日 重阳节 端午节 寒食 清明节
体育活动 登高 竞渡、 投壶 斗鸡、秋千、蹴鞠、踏青、击鞠 拔河、踏青、放风筝、蹴鞠、马术、斗鸡、射柳
A、体育活动融入民间 B、诗人热爱体育活动
C、唐朝国力强盛 D、全民参与健身
12、魏晋时期的士族是指门阀贵族,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士族是指读书应考的布衣之家,或指进士出身的家族,也指公卿百官,虽然还没有一个非常确定的含义,但无论如何都不是用来指称魏晋时期的旧士族,也不是用来指称他们的后裔。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封建四民结构得以重建 B、门阀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
C、九品中正制走向了衰落 D、科举制赋予士族新的内涵
13、曹魏始创九品中正制,吏部选官的依据是中正对士人的评价。中正提供的“状”是对士人才、德的简单概括。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中的阮咸、阮籍因废礼行为遭清议,被中正降品,故而难登仕途。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A、佛道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 B、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
C、传统伦理道德依然稳固 D、官员选拔标准发生了变化
14、317年,毫无名望的司马睿初到江东建康(今南京),“吴人不附”,一个月后,还是“士庶莫有至者”。王导建议司马睿礼遇吴郡名士顾荣和出身官宦世家的纪瞻,并争取到他们的支持。从此,“百姓归心焉……君臣之礼始定”。这可以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衰落 B、士族成为权贵攀附的对象
C、江南民众纲常伦理观念淡薄 D、士族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15、南北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范围却是不断扩大的,还产生了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B、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飞
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16、关于玄武门事变,历来众说纷纭。五代时期官修的《旧唐书》记载,六月庚申,秦王(李世民)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1908年发现的敦煌文书中,有一本武则天时期的话本《唐太宗入冥记》。它描述了阎罗王手下判官崔子玉在冥间审问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弑弟囚父的故事。这说明( )
A、文献史料不能客观准确地描述历史真实
B、考古发现比后世史书更接近历史事实
C、新史料的发展有利于拓展研究的视角
D、话本可以作为直接证据印证历史真相
17、下表反映了唐前期周公、孔子地位的变化情况。这反映出( )
时间 变 化
唐高祖 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
唐太宗 以“遵周公之事”,弑兄夺位,介怀于周公。诏尊孔子为宣父,作庙于兖州
唐高宗 颁行《五经正义》,以孔子为先师;“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后废周公庙
武则天 封周公为褒德王,孔子为隆道公
唐玄宗 如前代国学祀周公,开元改为孔子并不祀周公
A、官方的意识形态缺乏稳定性 B、政治统治需要影响人物评价
C、佛道传播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D、孔孟之道日益受到朝廷重视
18、《新唐书》写道:“自天宝以来,大盗屡起,方镇数叛,兵革之兴,累世不息,而用度之数,不能节矣。加以骄君昏主,奸吏邪臣,取济一时,屡更其制,而经常之法,荡然尽矣……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至于盐铁、转运、屯田……无所不为矣。盖愈烦而愈弊,以至于亡焉。”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藩镇割据的现象 B、两税法实施的结果
C、宦官专权的危害性 D、唐朝灭亡的原因
19、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每逢礼部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是权势人家择婿的主要目标。史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闻塞,莫可殚述”。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
A、社会思想价值取向的转变 B、社会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
C、庶族地主取代士族地主 D、门第族望退出了择偶标准
20、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林武术讲究内功修炼,奉行“禅武合一”的修行宗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武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迅速从马背上下来,依照周代进行射礼、讲武和田猎等活动。这反映出当时( )
A、内外兼修的外域习俗盛行 B、多元文化交汇交融
C、文武并举,宣威天下 D、崇尚周礼的复古逆流出现
21、北宋在各路设立提点刑狱司负责刑狱及保甲、军器、河渠等事务,设提举常平司掌管民政庶务、救灾赈恤,设置安抚使司负责军事,三司互相牵制、互不统领。这些措施( )
A、成为后世地方的行政体制 B、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理念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升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22、宋代建国伊始,政局不稳、百废待兴之际,赵匡胤特意关注修史,先后下诏编修《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五代会要》《旧五代史》等史书。他还召见后唐庄宗身边的宦官,询问“庄宗以英武定中原,享国不久,何也?”从亲历者口中获悉了后唐庄宗不能控驭军兵的缘由与后果。这些做法意在( )
A、延续修史传统 B、塑造正统形象
C、树立政治权威 D、明晰治国思路
23、北宋时期,不少官员秉持着“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的思想,以至于出现了“(君主)亲贤礼下,大臣有赐坐之仪、造膝之请。谏官有人阁议事,对仗读弹文之典”的“君臣共治”局面。这反映出北宋( )
A、官僚政治开始走向成熟 B、崇文抑武政策导致君权式微
C、门阀等级观念相对淡薄 D、士大夫政治具有较大影响力
24、金朝建立后,一改原先北方少数民族“贵壮贱老”的习俗,章宗泰和年间,规定“祖父母、父母无人侍养,而子孙远游至经岁者,甚伤风化,虽旧有徒二年之罪,似涉太轻。其考前律,再议以闻”。这反映出金朝( )
A、理学正式成为国家的官方哲学 B、治国理念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C、严刑峻法成为立法的基本原则 D、法治成为政府管理的主导方式
25、《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胜灵》等记载,南宋临安市场上有大量的新鲜水果售卖,品种多样;福建部分地区的农户,则专以种植水果为生,多者种植数量可达万株,果树“数里之间,焜如星火”。这说明南宋(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进程 B、市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 小农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重农抑商政策成效显著
26、元代杂剧通常在城市勾栏或乡村神庙等固定的场所演出,演出前先以“招子”或“纸榜”等形式向观众预告,它们主要悬挂或张贴在勾栏、茶肆、通衢大道上或神庙前,预告伶人姓名、演出时间、演出剧目、收费标准等内容。据此可知,元代( )
A、文艺演出具有商业化特征 B、民间通过杂剧创新祭祀仪式
C、市民阶层呼唤通俗性文学 D、统治者以文化消弭民族隔阂
27、明代,政府敕修永宁寺(今黑龙江地区),永宁寺建成后,当地民众欢喜感戴,当地各族表示“世世臣服”。黑龙江下游的卫所通过“海西东水陆城站”的连接“以时朝贡”,女真卫所的朝贡使不绝于途。据此推知,明代( )
A、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 B、边疆地区祸患被根除
C、对外朝贡贸易得到发展 D、经略边疆方式多样化
28、明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胡宗宪请人修撰的《筹海图编》记载了抗击倭寇中几次大战争的经过;王在晋的《海防纂要》则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防御倭寇的策略;此外,《虔台倭纂》也是一部以“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著述。这类著作的出现( )
A、彰显了士人的海防意识 B、巩固了当时的朝贡体系
C、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
29、以下是顺治年间科举考试殿试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统治者力图( )
A、完善地方治理 B、改革中枢机构以维护统治
C、实现民族平等 D、提倡儒学治国以稳定秩序
30、某学者认为,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不同,明代郑和出使西洋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远航持续近30年,开通了海上贸易通道,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也推动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左右。该学者意在说明明代郑和使团( )
A、实现了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共赢了 B、彰显了东方独特的国际交往模式
C、保持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世界领先地位 D、突出了经济对于航海的推动作用
31、明代学者王艮在解释“格物”时指出,“身与天下国家为一物”“身为(物之)本”“天下国家为(物之)末”。身是道的载体,所以生命是非常珍贵的。这一思想( )
A、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B、受到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
C、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 D、实现了儒学求理路径的转型
32、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玄奘取经图》中,唐玄奘的徒弟“猴行者”戴着东坡巾,是儒生打扮。同时代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唐僧的大徒弟“猴行者”也是一个忠诚的“白衣秀士”。但明代成书的《西游记》里,孙司空却变成了蔑视皇权、大闹天宫的妖王。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逐步发展 B、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C、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D、宗教观念影响文学
33、明末清初,近万部西方书籍被传教士带入中国,其中400多部被翻译成中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均受到西学影响。康熙年间出版的《数理精蕴》是一部东西方数学家共同撰写,融中西数学于一体的教科书。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收录、评述了30余部西学著作。材料反映出( )
A、西学东渐使传统科技重生 B、中外官方交流规模空间
C、“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动摇 D、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34、有学者研究认为,鸦片战争后形成了三角贸易关系,“以伦敦的金融市场为媒介,英国的产业资本在支付自身需要的美国棉花的部分价款时,因为美国需要购进中国茶的缘故,所以英国的产业资本购人美国的汇票进行结算”,从而形成中、美、英三国之间的结算关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鸦片战争后( )
A、中国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B、中国卷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以
C、传统自然经济仍然根深蒂固 D、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瓦解
35、据陈代卿《庚申畿辅纪变略》对咸丰帝出逃之事的记述:“旬日之间,所见所闻,可愕可笑者,不知凡几,真奇变也。”另据赘漫野叟《庚申夷氛纪略》记述:“予昔见浙东之兵,未尝与夷人战,风闻辄逃,心痛恨之。不料此种情形,复见于今日。若论误国之罪,今更甚于昔也。可哀哉!可恨哉!”这反映出二者( )
A、斗争精神的高涨 B、媚外观念的凸显
C、忧患意识的增强 D、自强思想的萌发
36、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海洋权益日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 B、已经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
C、海洋管理机构逐渐形成完备的体系 D、海外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37、1881年,留美幼童返华前,他们的美国师长在联名致函中国总理衙门时写道:“盖诸生年虽幼稚,然已能知彼等在美国之一举一动,皆与祖国国家之名誉极有关系,故能谨言慎行,过于成人。”这主要表明留美幼童( )
A、深受西方礼仪熏陶 B、具有浓厚的家国意识
C、政治观念比较保守 D、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
38、1896年,梁启超在其著述中说: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梁启超此论意在( )
A、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B、揭露中国被瓜分的现实
C、抵制保守派的落后言论 D、推动维新变法的进行
39、1906年,清政府刚宣布“预备立宪”,各地宪政团体就纷纷成立,不久爆发了国会请愿运动。咨议局和资政院成立后,请愿运动势头越来越强。一时间,报纸杂志上批评清政府“预备立宪”名不副实,要求拿出实际行动的言论不绝于耳。这说明( )
A、社会舆论左右政局变化 B、宪政改革遭到民众反对
C、 民主政治成为大势所趋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40、右列事件反映的问题实质是( )
A、民主专制之争 B、军阀派系之争
C、欧美列强之争 D、政党派系之争
41、下图漫画刊载于1913年12月27日的《新闻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专制政权土崩瓦解
B、政党政治遭到破坏
C、党派展开激烈竞争
D、军阀割据混乱不堪
42、十月革命后,北洋政府号召各地捐款救助滞留俄国的中国劳工,并派“海容”号驱逐舰开赴海参崴(现符拉迪沃斯托克)武装撤侨,后又出兵西伯利亚,前后共解救华工3万余人。这反映了( )
A、护国战争的胜利 B、中国劳工对协约国胜利的贡献
C、联俄政策的实施 D、北洋政府提高国际地位的努力
4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有背靠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割据混战,又同时维持着民主政体,且以“以工代战”的方式参与一战,收回部分权益;既有尊孔复古的逆流,又有民主共和观念的不断传播。这说明此时期( )
A、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B、军阀混战促使社会变革
C、现代化过程存在矛盾交织 D、面临民族危机的艰难抉择
44、1913—1918年,外国出口到中国的货物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英国出口量由9600 万两降到4900万两,法国出口量由520万两降到150万两,德国出口量由2800万两降到0。中国的外贸赤字从1913年的1.66亿两关税降到1919年的1600万两。这一变化说明( )
A、内忧外患使中国现代化之梦破碎
B、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
C、资本不足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国民政府开展的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45、陈独秀、胡适等人是白话文运动的中坚。“欲求亡图存,必先兴教育、开民智;而文言文晦涩难懂,当时中国5亿人中,会文言者不过百分之一,不可能成为普及思想、教育民众的利器。”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根源是( )
A、有得于文化的大众化与新思想的传播
B、得到了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
C、白话文通俗易懂,比文言文先进
D、20世纪初,文言文已经被人们所抛弃
4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情感上认同于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对过去一种徒劳的、乡愁式的祈向而已;他们在理智上认同西方的科学价值,只是了解到其为当今的必然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 )
A、反映出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缺位 B、根植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C、导致了全盘西化理论的盛行 D、造成了近代知识分子内部的分裂
47、右图为民国时期1912年刊登的漫画《倒行逆施》,该漫画( )
A、揭露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B、寄托了作者支持护国战争的愿望
C、反映革命党结束封建帝制
D、表达出国人维护民主共和的决心
48、有人指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闰土、阿Q等,绝非纯粹的艺术虚构。张勋复辟要尊孔,军阀争权要尊孔,甚至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也要尊孔”。据此可以推知,材料意在强调( )
A、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 B、传统文化不适应近代化的需要
C、新文化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 D、知识分子救国方式已达成共识
二、非选择题(52分)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 这种特殊形式的朝代,是在结束分裂局面以后,建立统一而有力量的政府,这个政府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全国,并且在边疆也没有抗衡的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可以放手实行新的办法而不必有所顾忌。因为实行的办法过于背离现实,就会引发政治上的难题,最终导致亡国。这种特殊形式的朝代的成因中,统治者对于新环境的心理反应恐怕比其他的原因都重要。这种在纷乱后获得统一的成功,的确使人特别兴奋。这种过于兴奋的心理状态,可能影响到一个新的朝代的正常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描述的“特殊形式的朝代”中的一个,并说明理由。(要求:理由全面充分,持论有据,史论结合。)
50、(13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材料一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出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①,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③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
(1)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是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材料一中①②③代表的思想分别可以追溯到当时哪一学派?(3分)
材料二
图1:秦朝“书同文字”木方:多采用“某如故,更某”句式,对文字字形进行规范。
图2:日语的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公元前4世纪—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地区。日语中的平假名几乎均由汉字演化而来。
图3:1871年徐寿翻译的《化学鉴原》:他根据元素的属性命名,例如固体金属元素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西文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锌”“锰”等元素的中文名。他发明的命名方法沿用至今。
(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述3组图文资料反映的史实及其影响。(6分)
材料三 从多元文化建构来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贡献,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传统优秀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 ——引自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
(3)依据材料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4分)
5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エ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辫”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
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了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交融,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洋务运动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别”的世界观,承认“夷狄”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中国不能拘泥于祖宗之成法,而应循用西洋之法以求逐渐富强,否则中国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这种交易进化的历史观,朦胧地看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摘编自章开沉、和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种观念的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华夷”世界观的新特点,举例说明洋务派基于这种新世界观所作出的努力。(6分)
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D A C B A D B C D A D C D A C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B D A B C D D B C A D A D B C A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D B C A B D C A B D C B A B D C
49、(9分)【示例】
朝代:秦朝
理由:秦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纷争的局面,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为了表族功业,也为了王朝的有效治理,秦朝采取了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抑制,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在内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并为后世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完成统一后的秦朝,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刑法严苛,百姓不堪重负,社会矛盾严重激化。秦王朝的行政制度是以秦人对关东地区的征服为前提的,秦朝还采取迁徙关东富豪至咸阳等一系列措施以防范关东地区的反抗力量,对东方各国原有的风俗、制度也缺乏尊重,秦关东政策的失败,激化了秦朝的统治危机,加速了秦朝的灭亡。(7分)
总之,秦朝作为一个完成统一而又二世而亡的“特殊形式的朝代”,既要肯定其开创之功,又要反思其社会治理方式,将二者结合才能完整认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2分)
50、(13分)【答案】
(2)图1:秦朝统一规范文字字形;促进政令的传达和执行,有利于文化交流。(2分)
图2:公元前4世纪以后,汉字从中国传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参照汉字创造本国文字,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2分)
图3:近代中国学者将汉字偏旁与化学元素西文名读音相结合创出新字;丰富汉字的字形和内涵,促进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2分)(说明:每组图文史实与影响各1分,史实要表述完整,概括为现象不得分,如统一文字,文化对东亚的影响,西学东渐等)
(3)价值: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构建多元文化体系和世界文明新秩序;给世界提供了可以学习借鉴的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帮助国人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4分)(说明:以上四点,每点1分)
51、(18分)【答案】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统治者重视;南方相对稳定;人民辛勤劳作等。
(2)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的粮仓等。
(3)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南方文化发展等。
52、(12分)
(1)变化:从重血缘到重文明。(2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抵御了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促进了“夷蛮”与华夏族的交融;推动了周边民族的文明进步;使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4分,答出两2点即可)
(2)新特点:“夷狄”不再是周边少数民族,更多指向外国侵略者;承认“夷狄”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要求向“夷狄”(西方)学习。(4分,答出两点即可)
努力:引进外国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和侧脚民用工业,举办近代学校,选送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等等。(2分,答出两2点即可)
11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