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练习 (含解析)2023-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 部编版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选择题
1.某作家在新文化运动中想发表一篇反封建思想的文章,但是又不知在哪里发表为好,你给他推荐的是( )
A.《每周评论》 B.《新青年》 C.《民报》 D.《中外纪闻》
2.《尝试集》中诗歌: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3.“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材料中的“他们”的思考在当时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B.彻底扭转了辛亥革命的败局
C.使中国改变了落后命运,成为世界强国
D.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一位美国教育家于1919年5月来华,6月他在北京给女儿写信: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
A.以《新青年》作为重要阵地 B.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C.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 D.引发实业救国的热潮
5.宣言初步阐明了当时所处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明确提出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与这一宣言相关的史实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中共二大的召开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中华民国的建立
6.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目录,通过阅读目录,可以明确历史阶段特征,把握内容主旨。读下图,你认为第四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第四单元_______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A.近代化的探索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判断题
7.李大钊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
8.“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材料说明了学生日益成长为运动主力。( )
9.中共一大召开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
10.1923年2月,以“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为号召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
三、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宣传变法梁启超写文章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严复等人也主张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进行变法。
——改编自部编版八上中国历史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变法维新运动的学会和报刊各一个。这次变法最终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学说”的名称。该学说成为哪一场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场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和五四运动的有何联系?谁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学生《告全国同胞书》中写道:“同胞们,为了我们的家园,请加入我们的行列吧!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当时上海《民国日报》也刊载:“卖国条约未废,亡国之祸终难幸免。”
材料二 五四精神既是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历史精华和时代新潮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五四精神的火炬始终高扬并薪火相传,五四精神的实质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根据材料一,北京青年学生要求废除的“卖国条约”有哪些?
(2)请根据“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当代中学生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13.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从1912年到1914年公布了一系列法律和命令,规定总统或地方督军可以宣布“戒严”,警察有权监控社会团体和出版物。特别是1915年帝制运动期间,当局大量查封反对派报刊,北京的日报减少到20家左右,上海的减少到5家,汉口则只剩下2家了。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后,陈独秀受到很大刺激。他认为中国进行政治革命意义不大,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中国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要做到这一点,就办杂志宣传新思想。
——摘编自刘统《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材料二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在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会议上,中国代表顾维钧沉着镇定,不卑不亢,侃侃陈词:“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以文化言之,山东为……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是以如就本会承认之民族领土完整原则言之,胶州交还中国,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利。”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是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这个深渊的“底”就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了,……中国共产党在这时候成立并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确主张。从这时候起,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
——摘自《张海鹏论近代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陈独秀受到很大刺激”,在上海创办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请写出该杂志名称。据材料一概括该杂志创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维钧从哪些角度论证了中国对山东拥有主权。
(3)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由“沉沦”转向“奋起”的决定性力量。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
()
()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来《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因此文章应该发表在《新青年》上,B项正确;《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的重要进步刊物之一,1918年12月22日才在北京创刊,内容分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社论、随感录、国内劳动状况等栏,排除A项;《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刊物,《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刊物,排除C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据题干“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结合所学可知,题干诗句以白话文的形式写成。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的史实,C项正确;题干诗歌未涉及道德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诗句与民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题干诗句未体现科学、愚昧的相关知识,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经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政治探索,近代中国对西方的学习已经上升到思想层面并由此发动了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文化、旧道德,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项正确;中国并未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败局无法彻底扭转,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并未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1919年5月”“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力,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B项正确;《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五四运动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排除C项;引发实业救国的热潮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宣言……明确提出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结合所学知识,1922,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项正确;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但没有“明确提出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排除C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推翻的是清朝的封建统治,与“明确提出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据图片内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可知,这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的成立有关,这些内容都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故根据图片中的内容可归纳的单元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19 年5月4日的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B项正确;近代化的探索从洋务运动开始,排除A项;侵略战争会加剧民族危机,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危机的加剧,排除C项;中华民国建立于 1912 年,材料内容均发生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7.错误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8.错误
【详解】由题干中的“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主力已转移到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所以题干的表述是错误的。
9.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故题干表述错误。
10.正确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23年2月,在中国劳动组合sj 部的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高举反帝反封的旗帜,以“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为号召,为争取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和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使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达到了顶点,所以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11.(1)学会:强学会、南学会、农学会、励学斋、蜀学会等(举一例即可)
报纸:《时务报》、《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等
影响: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学说:三民主义;革命:辛亥革命。
(3)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联系: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人物:李大钊
【详解】(1)学会和报刊: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强学,创办报刊,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宣传变法,号召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可知变法维新运动的学会,如强学会;报刊如《万国公报》。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康有为等领导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可知这次变法最终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名称:根据材料二“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可知“新的学说”的名称是三民主义。
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可知该学说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标志:根据材料三“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可知这场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 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可知李大钊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
12.(1)条约: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巴黎和约。
(2)性质:“外争主权”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性质,“内除国贼”体现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
(3)做法:要有远大的理想;要勤于学习;要勇于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要善于创造;要甘于奉献。(言之有理也可)
【详解】(1)条约:根据所学可知,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 3 000 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因此有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巴黎和约。
(2)性质:根据所学可知,“外争主权”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性质,“内除国贼”体现了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性质。
(3)做法:根据材料中五四运动的爆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举动等可得出,当代中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要勤于学习;要勇于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要善于创造;要甘于奉献等。(言之有理也可)
13.(1)杂志:《青年杂志》(《新青年》)。
原因: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对外卖国;以陈独秀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努力探寻救亡图存之路。(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角度:历史、文化、经济。
(3)国际背景: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②共产国际的推动。(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国内背景:①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中国迫切需要新的力量引领救亡运动。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③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详解】(1)杂志: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
原因:根据材料“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从1912年到1914年公布了一系列法律和命令”“特别是1915年帝制运动期间,当局大量查封反对派报刊,北京的日报减少到20家左右,上海的减少到5家”得出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失败;根据材料“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后,陈独秀受到很大刺激。”得出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对外卖国;根据材料“陈独秀受到很大刺激。他认为中国进行政治革命意义不大,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得出以陈独秀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努力探寻救亡图存之路。(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角度:根据材料“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得出历史角度、根据材料“以文化言之,山东为……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得出文化角度、根据材料“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得出经济角度。
(3)国际背景:结合所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共产国际对中国成立共产党对支持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国内背景:根据材料“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了”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结合所学还可从工人力量壮大、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进行分析,如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中国迫切需要新的力量引领救亡运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