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23-359A)语文试卷答案,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2022-2023学年重庆市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23-359A)语文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我们
2022-2023学年重庆市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23-359A)语文试卷答案
以下是该试卷的部分内容或者是答案亦或者啥也没有,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趣找答案/直接访问www.qzda.com(趣找答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曼德维尔认为怜悯心对理性的支持是人不沦为怪物的必要条件,但他没能看到怜悯心会派生出种种美德。B.卢梭认为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性状态下更真切,因此野蛮人由于缺乏理性和智慧更容易发挥同情。C.卢梭认为怜悯心能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它可以使人在没有受过教育熏陶的情况下也不会做恶事。D.虽然卢梭与孟子都由衷地赞美人类的怜悯心,但在二者的理想政治中,怜悯心的地位显然有实质的不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回顾20世纪80年代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文艺美学的学科属性和定位总处于游移状态,也许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使得他始终都葆有充满生机活力的“当代性”或“时代性”。今天,在的历史语境中,我们重中文艺美学的意义,呼唤文艺美学再出发,进而彰显文艺美学的时代性旨趣,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温暖的家长里短和丰富的风土人情,游子国方言对于乡土有①的眷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景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日常社交中②的部分。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向身边的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一方水土的桑梓之情,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体会。过去的③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了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更多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可能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益处良多。
2022-2023学年重庆市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23-359A)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