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18-2019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 秦隋宋 B. 隋元明 C. 秦元明 D. 秦隋元
2. 唐太宗在《帝范》中明确指出:“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对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重视人才,任用贤能 B. 裁撤冗官,澄清吏治
C. 废除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 D. 合并州县,考核官员
3.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 改国号为周 B.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 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 大力发展科举制
4.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中涉及时代与下列哪一诗句相吻合(  )
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 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
A. 唐朝北方已无边患 B. 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C. 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 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6. 某同学搜集到如图中的两枚古钱币。观察两枚钱币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二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 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
C. 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D. 钱币上都有汉字
7.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 唐末农民战争 B. 朋党之争 C. 宦官专权 D. 藩镇割据
8. 杜甫描述自己某段生活时期的社会现象写到:“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与此相关的史实是(  )
A. 秦朝暴政 B. 贞观之治 C. 安史之乱 D. 开元盛世
9. 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
A. 赵匡胤和铁木真 B. 赵匡胤和忽必烈 C. 赵构和铁木真 D. 赵构和忽必烈
10.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11. 郭靖和杨康是《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的是(  )
A. 西夏建立 B. 澶渊之盟 C. 金灭北宋 D. 元朝建立
12. 如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

A. 隋唐科举制发展 B. 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 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 明清工商业繁荣
13. 南京有座将军山。宋代有位将军曾在这里大败强敌金兀术,一举收复建康城(南京),将军山因此得名。这位将军是(  )
A. 郑成功 B. 岳飞 C. 戚继光 D. 左宗棠
14. 《资治通鉴》说曹操统治北方能“化乱为治”,而《三国演义》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以下关于史书与历史小说的评论,正确的是(  )
A. 史书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 B. 历史小说与史书内容基本是一样的
C. 历史小说的人物经过了文学艺术加工 D. 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15. “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人们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出自于(  )
A. 《红楼梦》 B. 《西游记》 C. 《水浒传》 D. 《三国演义》
16.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下列属于“宋之词”代表人物的是(  )
A. 李白 B. 马致远 C. 杜甫 D. 辛弃疾
17. 有关“河南江北行省”的文献资料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18. 明朝洪武初年(1393年),全国当时人口共有六千五百万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其中的原因有(  )
A. 国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 占城稻开始由越南引进中国
C. 明清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D. 曲辕犁和筒车的推广
19. 如图中的皇帝指的是(  )
A. 唐太宗
B. 宋太祖
C. 明太祖
D. 雍正
20. 梁启超针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说过:“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他指的是明清时期(  )
A. 重农抑商 B. 闭关锁国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八股取士
21. 明朝时有童谣“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此童谣赞颂的是(  )
A. 岳飞抗金 B. 文天样抗元 C. 戚继光抗倭 D. 闭关锁国
22. “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李自成起义 C. 黄巢起义 D. 黄巾起义
23. 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被誉为“国粹”之一。它是(  )
A. 元曲 B. 昆曲 C. 杂剧 D. 京剧
24. 记录片《帝国商行》,展现了一个已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商人群体。他们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此对外“通商口岸”是(  )
A. 北京 B. 南京 C. 广州 D. 上海
25. 我国曾在明清时期修筑了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它是(  )
A. 都江堰 B. 长城 C. 大运河 D. 北京故宫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26. 唐玄宗时期,高僧玄奘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27. 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炼丹术有关,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28. 宋应星编写的《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______
改正:______
29. 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编成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著作《伤寒杂病论》。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30.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南宋京城的繁华景象。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31.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经济–商业繁荣】
(1) 图一反映了宋代商业发展有什么新变化?图二所示纸币最可能出现在哪一时期哪一地区?
材料二:
(2) 上图反映了汉至宋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
材料三:【宋代经济-外贸发达】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zx 习jp 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其中那条“海上丝绸之路”,更早的时候因主要以陶瓷贸易为主,也叫“陶瓷之路”。由于陶瓷的性质不同于丝绸,不宜在陆上运输所以选择海路,精美的宋瓷漂洋过海远销海外
(3) 穿越之旅从此开始,假如你是南宋一位商人,想要进行陶瓷海外贸易,请完成以下清单:
①首先你需要到世界闻名的大商港 ______ 租船。
②船长不无自豪的告诉你,在茫茫大海上他能准确的辨别航向,因为他的船上配备了最先进的 ______
③不管你选择去哪,都需要到港口的政府管理机构 ______ 办理出海许可证。
万事俱备,就可以扬帆远航了。
32.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巨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1) 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今西藏、台湾地区的管辖,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囯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
–郑成功
(2) 针对材料二中“台湾者……久为贵国所踞”的情况,郑成功采取什么措施?
材料三: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乾隆帝派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
(3) 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4)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为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台湾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33.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中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文明】
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秦汉“第一帝国”相比,隋唐“第二帝国”在中央政治制度和选官制度方面分别有何新发展?
【经济文明】
材料二:
(2) 请写出图一A、B两点的地名。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
【文化文明】
材料三:中囯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在文化传承中,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简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摘编自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材料四: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的“书”从竹木简演化为图文并茂的图书,主要得益于哪些重要的发明?
(4)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材料四书目中③、④两处被隐去的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明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嬴秦氏,始兼并”指的是秦灭六国,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迨至隋,一土宇”指的是隋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元灭金,绝宋世”指的是元灭亡金和南宋,结束分裂,实现统一。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为切入点,考查秦、隋、元的统一。
本题以秦、隋、元的统一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答案】A
【解析】唐太宗认为“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是说治理国家,必须有忠臣良将辅佐,皇帝要选贤任能,人尽其才,统治才会稳固,对此他采取的措施是重视人才,任用贤能,唐太宗任用人称“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作宰相,重用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
故选:A。
本题考查唐太宗善于用人。
本题考查善于用人,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是说治理国家,必须有忠臣良将辅佐,皇帝要选贤任能,人尽其才,统治才会稳固。
3.【答案】C
【解析】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生产继续发展,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故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武则天的史实.评论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首先要考虑他是否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所促进.
本题考查女皇武则天,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玄宗”可知是开元盛世。唐玄宗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选项B表述的是开元盛世。
故选:B。
本题以诗词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知识点,注意理解把握开元盛世的繁荣表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注重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他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各个少数民族的尊重,使得当时民族关系融洽。所以当时不需要修长城。
故选:D。
本题以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点。
6.【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日本国派到唐朝的遣唐使回国后积极按照中国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生活进行改革,所以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的说法不正确。图片反映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很大,但并不能说明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时中日友好往来的准确识记。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本题以图片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时中日的友好往来。
7.【答案】D
【解析】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
8.【答案】C
【解析】杜甫描述自己某段生活时期的社会现象写到:“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与此相关的史实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安史之乱的时间与影响。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宋太祖指的是赵匡胤。1206年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因此“一代天骄”指的是铁木真,故A正确。
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被称为元世祖;赵构建立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故BCD错误。
故选A。
10.【答案】B
【解析】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今属河南)。 次年二月,废宋徽、钦二帝,北宋灭亡。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浙西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因此《射雕英雄传》中的靖康和北宋灭亡有关。
故选:C。
本题考察学生对北宋灭亡的认识。《射雕英雄传》中的靖康和北宋灭亡有关。
掌握北宋灭亡的时间和过程。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瓦舍”可知它的出现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舍”。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依据“大败强敌金兀术,一举收复建康城(南京)”可知,反映的是岳飞抗金的历史。金国是两宋时期,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南宋初年,岳飞曾在将军山构筑壁垒,抗击金军,并大败金军,一举收复了建康。故这位将军是岳飞。
故选:B。
本题以“大败强敌金兀术,一举收复建康城(南京)”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岳飞抗金的知识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岳飞抗金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
14.【答案】C
【解析】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经过作者的文学艺术加工。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史书和历史小说区别的知识点,应把握史书和历史小说区别的有关知识。
解答本题要注意史书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15.【答案】C
【解析】“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人们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出自于《水浒传》.施耐庵的《水浒传》它根据北宋末年宋江梁山起义为题材创作而成,小说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刻画了性格、经历不同的各种反抗者的英雄形象。
故选:C。
本题以“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水浒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小说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
【解析】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参加过抗金斗争,一直胸怀恢复中原的壮志。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代表作有《八声甘州》、《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等。李白、杜甫是诗人,马致远是元曲作家。
故选:D。
本题以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为切入点,考查辛弃疾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宋代主要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主要代表作。
17.【答案】D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河南江北行省”,联系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以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管辖。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始于元朝。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巩固统一的认识.
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主要史实.
18.【答案】C
【解析】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的原因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19.【答案】C
【解析】仔细观察示意图可知,图中废除了丞相,因而图中的皇帝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明太祖认为宰相权力太大会威胁到皇权,为了巩固皇权,所以将宰相废除。
故选:C。
本题以示意图为依托,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0.【答案】B
【解析】材料“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意思是说郑和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始关闭,到清朝时,对外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是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技,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对外交流。清朝时,对外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是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技,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掌握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危害。
21.【答案】C
【解析】“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意思是倭寇来了也不用紧张,我们有戚继光大人带兵抵抗,由此可知戚爷是指戚继光。明朝东南沿海倭寇泛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取得连连胜利,戚继光赢得人们的好评和爱戴。
故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戚继光抗倭,注意理解抗倭的史实。
识记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和影响。
22.【答案】B
【解析】“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李自成起义。1643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李自成起义。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3.【答案】D
【解析】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被誉为“国粹”之一。它是京剧。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的道光年间,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故选:D。
本题以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被誉为“国粹”之一为依托,考查京剧。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4.【答案】C
【解析】盲目自大的观念和对沿海人民出海集聚抗清力量的恐惧,使清统治者将国门紧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因此题干中对外“通商口岸”是广州。
故选:C。
本题以记录片《帝国商行》,展现了一个已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商人群体。他们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为切入点,考查闭关锁国政策。
本题以闭关锁国政策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5.【答案】D
【解析】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宫城。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居住的地方。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城楼、官衙、仓库、寺观、桥梁、大街小巷、工商场所,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各种殿宇等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北京故宫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京故宫的相关史实。
26.【答案】× 把玄奘改为鉴真
【解析】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不是玄奘。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把玄奘改为鉴真。
本题考查了鉴真东渡日本。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鉴真东渡日本的相关史实。
27.【答案】√ √
【解析】火药的发展与古代炼丹术有密切的联系,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唐初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丹经》中第一次把火药配方记录下来。唐末火药开始应用的军事上。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火药的发明和应用。
本题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背景考查了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考核了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28.【答案】× 把“《农政全书》”改为“《天工开物》”
【解析】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答案为:
改正:把“《农政全书》”改为“《天工开物》”
本题主要考查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三部科学著作的相关史实。
29.【答案】× 把“《伤寒杂病论》”改为“《本草纲目》”
【解析】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药方,广泛采集标本,并亲自试验药物性能,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伤寒杂病论》”改为“《本草纲目》”。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把“《伤寒杂病论》”改为“《本草纲目》”。
本题主要考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
30.【答案】× 南宋京城改为北宋东京
【解析】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画《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汴河沿岸的风光,北宋都城开封,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清明上河图》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人物栩栩如生,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跃然纸上,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开封作为商业城市的繁华景象,代表了宋代社会风俗画的最高成就。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南宋京城改为北宋东京。
本题考查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元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31.【答案】【小题1】泉州(广州)
【小题2】指南针
【小题3】市舶司
【解析】(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了货郎走街串巷,宋代商业发展并走向繁荣;《货郎图》绘制了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贩卖商品的小贩,反映了宋代商业发展并走向繁荣。图二所示纸币是交子;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纸币的出现也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2)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反映了汉至宋经济重心南移。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3)①首先你需要到世界闻名的大商港泉州租船。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当时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北宋时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当时泉州和广州世界闻名的大商港。
②船长不无自豪的告诉你,在茫茫大海上他能准确的辨别航向,因为他的船上配备了最先进的指南针;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到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并又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③不管你选择去哪,都需要到港口的政府管理机构市舶司办理出海许可证。宋代商业尤为发达,当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画《清明上河图》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开封作为商业城市的繁华景象。临安人口超过百万,店铺林立,有早市和夜市,国内外商客往来不绝,货郎走街串巷,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故答案为:
(1)图一反映了货郎走街串巷,宋代商业发展并走向繁荣;北宋;四川地区。
(2)经济重心南移。
(3)①泉州(广州);②指南针;③市舶司。
本题以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切入点,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宋代社会生活、宋代指南针发明和应用,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宋代社会生活、宋代指南针发明和应用的相关知识。
32.【答案】【小题1】(1)据材料“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巨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
(2)据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囯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材料二中“台湾者……久为贵国所踞”的情况,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1661年3月,郑成功从金门出发,进军台湾。包围了赤嵌楼和和台湾城。在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3)据材料“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乾隆帝派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设置了伊犁将军。乾隆帝时,1757年维吾尔族回部上层贵族大和卓与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帝下令调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台湾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1662年,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在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在位时,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故答案为:
(1)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2)收复台湾。
(3)伊犁将军。
(4)西藏:驻藏大臣;台湾:台湾府。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为切入点,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元明清巩固统一措施,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明清巩固统一的相关知识。
33.【答案】【小题1】(1)依据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秦汉“第一帝国”相比,隋唐“第二帝国”在中央政治制度的新发展是创立完善了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的新发展是创立完善了科举制。隋朝隋文帝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时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设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其中刑部负责案件的侦办和审理。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朝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朝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唐太宗大兴学校,发展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A是洛阳、B是涿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交流发展,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南北动脉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书”从竹木简演化为图文并茂的图书,主要得益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毕昇用胶泥制成单个反体字,用火烧硬,制成陶活字,一个陶活字可以重复使用,保存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近代印刷术的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书目中③是《史记》、④是司马光。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故答案为:
(1)中央政治制度:创立完善了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创立完善了科举制。
(2)A是洛阳、B是涿郡。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交流发展,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3)活字印刷术。
(4)③是《史记》、④是司马光。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中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为切入点,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朝大运河、活字印刷术发明、《史记》、《资治通鉴》,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朝大运河、活字印刷术发明、《史记》、《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第1页,共1页

2018-2019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联动网 » 2018-2019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0.760秒内查询了46次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