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其旨在说明郡县制
A.是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 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C.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问题 D.适应中央集权加强的要求
2. 《大宪章》中最为精髓的两条原则是臣民对其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权,以及在臣民与君王的契约关系中臣民对暴君的反抗权。这些原则的深远意义在于( )
A.被奉为中世纪英国的法律基础 B.成为摧毁封建制度的武器
C.是封建贵族意志和自由的宣言 D.体现了国王对贵族的让步
3. 1931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红星》在瑞金创刊。报刊设置“党的生活”“军事常识”“红色歌曲”等专栏,用通俗语言宣传军队的战斗信息和日常生活,比如《赔锅歌》展现红军遵守群众纪律的形象,《预防目前正在发生的疾病》讲长征途中的疾病预防,“红板”栏目如表彰红军模范部队。《红星》报刊的发行( )
A.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B.塑造了边区政府良好形象
C.打击了北洋军阀势力 D.激发了各阶级的革命斗志
4. 如图为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导致②段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苏关系的恶化 B.两国改革方向不同
C.两极格局的瓦解 D.关贸总协定的作用
5. “台谏” 是宋朝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台谏官收说政言,监督宰相,约束皇帝,有时乘体对抗皇上,有时还与事相联合对抗皇帝,成为了监督朝廷官员以及规课皇帝的重要力量。这说明宋代(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
C.君主专制统治渐趋衰弱 D.君臣猜忌彼此相互倾轧
6. 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至1972年,日本20世纪出任首相的35人中,只有5人没有担任事务官或军官。据此可知
A.政务官和事务官“泾渭分明” B.文官忠实执行政府政策
C.文官“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D.两官分途走向交叉互融
7. 某同学在历史小论文研究中搜集了以下相关史料,由此可知其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社会保障完善 B.统一多民族的发展
C.儒家思想的流变 D.法治与教化的历程
8.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在开篇中就提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法律的戒条是这些:诚实生活、毋害他人,分给各人属于他的”。据此可知,罗马法
A.维护人民利益 B.追求公平与正义 C.保护私有财产 D.质疑道德的约束力
9. 下图是1964年我国宣传画《科研小组》。该作品旨在( )
A.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10. 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赐倭奴(今日本人)国王金印: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做国博士;次年,统治集团仿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开启了“大化改新”。这反映出
A.日本社会危机严重 B.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
C.日本社会转型成功 D.中国朝贡体制逐步形成
11. 16世纪,法国政治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政府可以更换,主权永远存在。这一思想:
A.不利于欧洲社会进步
B.强化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D.有助于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12. 1950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A.提升少数民族精神文明程度 B.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C.加速各民族间的交融与发展 D.消弭边疆与内地间的发展差距
13. 1949年11月,美国纠集西方国家成立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和“禁运”的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随后对中国发动全面的封锁禁运。1972年至1977年底,我国与西方国家共签订引进技术设备合同220多项。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美苏争霸的开始 B.改革开放的实行
C.中国国力的增强 D.中美关系的改善
14. 1853年年底,清政府决定发行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制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俗称钞票)。但不到两年时间,即使朝廷多次催促甚至斥责,各地官民也不肯收钞使用。晚清“钞票”发行的失败主要缘于( )
A.国内社会动荡和财政枯竭 B.中央集权崩溃和吏治腐败
C.白银大量外流和铜币匮乏 D. 政府信用不足和纸币贬值
15.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记载:“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墨子·尚贤》中言:“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到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这反映出( )
A.古代重视建立社会救济体系 B.中国社会保障思想渊源颇深
C.仓廪建设是国家安全的首位 D.古代社会救济呈现各方参与
16. 12世纪初,法国琅城居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城市自治权。但是,高德理又要重新统治琅城。1112年,琅城居民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1128年,路易六世颁发特许状,承认琅城自治。由此可知( )
A.天主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B.市民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C.法国封君封臣制度逐步瓦解 D.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与教权斗争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印章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秦汉,玺印盛行,汉印引领中国数千年来的篆刻艺术。发展到明代,我国古代的印章技术达到了顶峰。其中一项重大突破是印章不再只限于官印,私印也突起并盛行,同时出现了不同的流派,有些名家开始撰写书籍使其篆刻方法流传于后人。在中国古代,印章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印章是皇帝与臣下、官员之间传递公文的有效凭证。印章代表封建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不同的身份所用的印玺样式、规格、钮状均不同,不能滥用、此外,印章还用来标识财物,作为辩别所收物品质量优良、数量多寡,还可用于祈福、祈祥,也可以作为每个人身份的识别卡。
——摘编自张亚杰《我国古代印章及其社会功用简述》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社团逐渐兴起。1904年,西泠印社在杭州成立。此后,以印学、篆刻、金石为研究对象的印社逐渐发展壮大起来。1913年,西冷印社对印社的宗旨、社员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活动经费、入社条件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西泠印社”集合当时一流水平的印人群体,加以经常欢聚的研究探讨”,甚至还以团体形式与国内外进行印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的交流,承担起全国乃至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职能。
——摘编自卢雨《西泠印社与中国印文化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印章文化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印章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综上,说明印章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18. 在法制化建设的道路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36年,郑国名臣子产主持铸刑书,将本来由贵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众,让平民在行事上拥有了主动权。子产因此接到了晋国贤臣叔向一封措辞严厉的来信,信中写道:“平民知道了有法可依,就不会畏惧身价比他们高的人,就会弃礼,从法而争。….国大概要败亡在你的手里了。”随着平民力量的上升,国家政权对平民的依仗,使法律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二十年后,叔向的祖国晋国也铸了刑鼎,公布了成文法。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材料二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法国1804年颁布了《民法典》,又叫《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定封建特权,规定每个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它确认了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规定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等,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均可以自由经营….这部法典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一一摘编处百度词条和维基百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叔向与子产辩论的实质。根据材料说明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的理由及二十年后叔向的祖国晋国也铸了刑鼎公布了成文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拿破仑法典》的基本原则。并简要比较中国《唐律》与《拿破仑法典》的本质上的差异。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穆斯林的向东扩张,阿拉伯人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阿拔斯王朝初期,哈里发大权独揽,各行省听命于中央.在帝国政府中,外族虽可参与,但穆斯林与异教徒之间地位仍有较大差异.阿拉伯人不仅大力经营东方商道,从唐朝引进大宗商品及火器、造纸技术,而且大量吸收各地文化,翻译和保存了很多古代文献。王朝后期,帝国采用了选募士兵的方法,使突厥军人势力渐渐崛起.突厥将军跋扈,任意拥废君王,哈里发如同傀儡,各省总督也纷纷割据自立。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唐朝建立后,立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在魏晋以来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羁縻政策的推行,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巩固。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唐政府也吸纳了不少外国人供职,外来宗教也大量涌入中国,但受尊崇的仍是道教和佛教,唐玄宗喜立边功,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使得边防重镇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安史之乱后,为弥补财政亏空,唐朝对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唐中央的经济力量。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拔斯王朝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
(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DBABB DDBCB DBDAB B
17. (1)基本特征: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汉代和明代发展突出;以官印为主,明代以后私印也流行开来;用途广泛、功能众多。(言之成理即可)
(2)主要因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清末新政的开展;社会转型的加速;文化观念的更新;近代社团的兴起发展,尤其是近代印社的兴起发展。(答出其中四点,言之成理即可)
(3)重要作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契约精神;注重个人诚信。(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18. (1)实质: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理由:刑法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义礼仪。原因:平民力量的上升,国家政权对平民的依杖
(2)体系完备;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中华法系形成;影响深远。
(3)《法国民法典》体现的民法原则有:自由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财产自由原则(或者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等。(任写两点)
本质差异:中国《唐律》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法国民法典》是世界近代化进程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法律。
19. (1)同:通过军事扩张拓展领土;实行集权统治;实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重视对外贸易;中后期均实行募兵制。(任三点)
异:阿拔斯王朝政教合一,唐朝则是皇权至上。
阿拔斯王朝实行区别对待的民族政策,唐朝对少数民族同等对待。
阿拔斯王朝官方信仰伊斯兰教,唐政府推行三教并行。
阿拔斯王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唐朝地方既有州县制也有羁縻制度。(任三组)
(2)意义:扩大了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思想文化包容发展;完善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史实: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律、两税法等)。
20. (1)经济高速增长.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
(2)不同: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 ;
(3)凯恩斯主义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2022-2023上学期湖南省湘潭市两校期末线上高二历史试题联考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