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
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 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A.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2. 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
A.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3.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
A. 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 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4.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A. 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 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 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 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5. 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和牲圈了,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以及冶金术的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作者重在说明()
A. 农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B. 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重要标志 D. 农业的出现导致了社会生产关系重大变化
6. 在西亚地区,考古发现了约公元前2900年左右的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身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在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在这一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当时这一地区(? ? ?)
A. 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 B. 拥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C. 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D. 宗教主导了人们的生活
7. 1810年,罐装食品实验成功并开始为人们提供食品,随后沙丁鱼罐头、浓缩牛肉汁等方便食品大量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快餐在世界各地流行,汉堡包、热狗、三明治、披萨、炸鸡、薯条等快餐店迅速占领全球市场。这种现象()
A. 体现饮食对卫生和营养的追求 B. 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C. 得益于垄断组织的规模化经营 D. 表明跨国公司主导经济全球化
8. 《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水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荨,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出我国
A. 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 古代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C. 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发展
9. 表1是史学研究员陈慈玉女士在其著作《近代中国茶叶的发展与世界市场》中提供的一组统计数据。表1数据可以反映出当时()
表 1? 1860年—1920年中国、印度、锡兰和日本出口英国的茶叶数量表(单位:千磅)
年份国家
中国
印度
锡兰
日本
1860
101,708
2,707
——
1,600
1870
184,087
13,046
——
16,419
1880
279,546
45,531
163
40,437
1890
222,002
100,685
45,800
49,667
1900
184,530
192,310
149,265
42,987
1910
208,055
256,439
182,070
43,929
1920
40,846
287,525
184,873
26,438
A. 英国逐渐退出中国茶市 B. 中国茶国际竞争力下降
C. 华茶种植范围日渐扩大 D. 英国茶利分配日益均衡
10. 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年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A. 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 B. 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
C. 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D. 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
11. 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2021年达到14000亿斤左右,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68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大米2900亿斤,而世界市场大米的可贸易量只有7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猪肉5400万吨,而世界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900多万吨。这一状况
A. 源于各国对粮食生产的轻视 B. 凸显了粮食自给的重要性
C. 激化了我国的粮食紧缺问题 D. 对世界食品卫生形成威胁
12. 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此后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据此可知()
A. 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 B. 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
C. 殖民扩张极大改变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 D. 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
13. 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1864年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由微生物引起,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了罐头生产工艺。罐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
1918年
美国卡尔维特公司制造出第一台家用自动电冰箱,人们保鲜食物更加轻松便利
1958年
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还发明了杯装方便面
A. 食品技术创新便利人类生活 B. 中西饮食文化交流逐渐加强
C. 科技进步推动营养摄入全面 D. 工业革命推动食物结构改变
14.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给康师傅、统一等企业,提供老坛酸菜的湖南企业”插旗菜业”及”锦瑞食品”存在卫生不达标、生产无保障等诸多问题。此次曝光引发网友热议:”过去吃不起,现在不敢吃”。为改善食品领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
A. 严禁使用农药化肥 B. 提高监管水平与能力
C. 坚决取缔涉事企业 D. 改善农业与畜牧品种
15. 186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法令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即“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禁止销售任何添加了可能对健康有毒或有害物质的食品。这些法律的颁布
A. 杜绝了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行为 B. 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国家重视
C. 解决了生产者造假制劣的违法问题 D. 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能力
16. 有学者认为,牛耕出现在商代而非春秋时期。依据有:殷墟妇好墓一件玉雕卧牛的两个鼻孔间有小孔相通,与穿系牛绳有关;动物考古学研究表明,殷墟遗址出土黄牛掌骨和趾骨上有因劳役而造成的病变现象;殷墟甲骨文中“物”字应释为“犁”,为牛耕之会意等。该结论()
A. 表明考古发现最具说服力 B. 缺乏可靠的证据不足为信
C. 违背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 D. 大胆创新但尚需小心求证
17.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列生产工具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③④①② B. ③④②① C. ④③②① D. ④①②③
18.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使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B. 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
C. 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 主要在于水利工程兴修
19.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齐民要术》:“耕而不耢[lào](平整土地的工具),不如作暴。”。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20. 1810年,罐装食品实验成功并开始为人们提供食品,随后沙丁鱼罐头、浓缩牛肉汁等方便食品大量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快餐在世界各地流行,汉堡包、热狗、三明治、披萨、炸鸡、薯条等快餐店迅速占领全球市场。这种现象
A. 体现饮食对卫生和营养的追求 B. 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C. 得益于垄断组织的规模化经营 D. 表明跨国公司主导经济全球化
21. 中世纪的欧洲人没有洗澡的习惯,理由是人们难以摆脱宗教禁令观念的束缚。直到18世纪中叶开始,这种不良习惯才有所改观。在英格兰,男子“贴身穿条衬裤,每天更换以保持清洁”,用肥皂沐浴开始成为日常生活习惯;妇女将沐浴、穿着打扮看做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反映了
A. 工业革命改变了生活观念 B. 文化交流开拓了英国视野
C. 社会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 D. 英国致力于引领时尚潮流
22. 18世纪90年代,英国的一篇文章谈到,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从侧面反映出
A. 商业革命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B. 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C. 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商贸往来扩大 D. 经济发展使社会贫富差距在缩小
23. 有学者把明清的中国城市分为“开封型城市”“苏杭型城市”“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其中,“开封型”城市属传统城市,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苏杭型”城市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延伸的城市扩张;“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属于“群芳争艳”。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 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B. 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已分离
C. 南北方城市发展呈现不同态势 D. 经济发展助推城市布局调整
24. 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爱尔兰,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如下图),每周只需付大概6便士。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在早上拿着长竹竿、软锤等工具敲打客户的窗户。这反映出( )
A. 工作时间过长使矛盾激化 B. 钟表发明增强了时间观念
C. 人们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D. 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纪律
25. 1831年至1866年,英国爆发了四次霍乱,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的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这种现象()
A. 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 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
C. 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D. 表明工业革命不利人类健康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在进军岭南过程中,为解决粮草运输困难,秦始皇命监御史禄主持开凿水渠。该水渠利用湘江、漓江源头相距较近,水位差仅数米的自然条件,横断湘江,另开南、北两条分水渠…到了明代时,官员重修该水道,仍认为它“当南服往来喉舌之地。田畴之灌溉,舟楫之通塞系焉。”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兴安县志》材料二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作用于农事活动开始的。农具演变是与农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纵观农具发展历史,铁质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点毫无疑问。然而农具的形态和功能在其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只是局部的改进,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苏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1) 指出材料一中“水渠”的名称,并概括该“水渠”修建的历史作用。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汉代农业耕作技术进步的史实说明“铁质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分析古代中国农具形态和功能“没有太大的变化”的根本原因。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马铃薯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到乾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迫切垦荒增粮,外来高产作物承担重要角色。乾隆三十年后,马铃薯开始引入西南、西北山区,尤其是陕南高原(秦巴山地)。20世纪40年代,马铃薯种植在国民党管辖区、日伪占领区和抗日根据地得到大力发展。随着一系列技术障碍的突破,20世纪中后期马铃薯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原来种植马铃薯较少的地区如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也开始规划、引种,扩大种植面积。在西南、西北,战乱导致人口迁移,人口压力增大,粮食需求增加,还曾专门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和农业促进会,指导进行马铃薯引种、育种、扩种工作;在陕甘宁边区,通过示范区、展览会、技术资料宣传等方式有力地促进马铃薯的扩种。随着马铃薯的传播,因地尽而山,亦造成了对占国土近半的山地、高原过度的开发。在文学上,中国现当代文学界形成了一个文学小说流派山药蛋派。土豆也已成为中国歇后语的主角。
——摘编自丁晓蕾《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技术及社会经济分析》等
材料二? 马铃薯在欧洲经历了从观赏研究、经蔬菜园圃、到主粮之一的三个种植发展阶段。16世纪,马铃薯从南美传到欧洲。18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殖民地,欧洲国家两大交战集团爆发了长达7年的战争,长期的战乱致使各国都遭遇了食物紧缺的严峻考验。在这场战争中,马铃薯块茎由于深埋地下而躲过了被侵略的劫难,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供养着普鲁士人度过那些缺衣少食的战乱之年,并在国家恢复重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马铃薯进驻西方的过程并不顺利,但各国政府因势利导,采取文化格调诱导,动用法律强制手段,发展技术创新引领等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使得马铃薯得以在其统治域内推广种植。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馑促使马铃薯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20世纪60年代之后马铃薯的栽培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到品种改良方面,马铃薯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不断提高。
——摘编自王秀丽《马铃薯的世界传播及对中国主食产业开发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在我国广泛传播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在中国和西欧广泛种植的相同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作物引进应关注的问题。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材料三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
答案和解析
1.D【解析】D.根据题干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D项正确。
A.题干未体现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排除A项。
B.题干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而不是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排除B项。
C.题干未体现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和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2.D【解析】D.根据题干“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牧业的产生”、“更细密的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国家开始产生”等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D正确。
A.题干没有体现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所以A错误。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不符合题干主旨,所以B错误。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包含阶级出现、形成国家以及有成型文字,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所以C错误。故选D。??
3.A【解析】A.题干表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马铃薯等物种传人欧洲,而水稻、甘蔗、葡萄等农作物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美洲。由此可知,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故A正确。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
C.题干没有反映经济是否繁荣的问题,故C错误。
D.根据常识,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显然是错误观点,故D错误。故选A。??
4.D【解析】A.题干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故不选A。
B.题干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而是物种交流的影响,故不选B。
C.题干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不涉及欧亚作物,故不选C。
D.依据题干“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故D正确。??
5.B
6.A【解析】考古发现西亚地区的石碑、印章和雕刻品等中有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主持宗教仪式者和“奉献产品的民众”,可以说明这一时期已经进入国家阶段,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之一,故A项正确;“拥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在题干中没有相关信息,BC项排除;材料中提到宗教仪式,但不能得出“宗教主导了人们的生活”的结论,D项排除。
7.B
8.A【解析】A.题干介绍了元明清时期有相应的食物保鲜技术,说明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故A正确。
B.物种交流在题干未体现,故排除B。
C.题干只是食物的保鲜,不能得出科学发展的结论,故排除C。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发展只是明清时期,和元朝无关,故排除D。??
9.B【解析】“1860年—1920年中国、印度、锡兰和日本出口英国的茶叶数量表”中,从1860到1920,中国出口茶叶的数量由最高变成最低,而其它几个地方的茶叶出口越来越大,说明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茶叶的份额越来越小,国际竞争力下降,故选B项;表中只有中国出口英国茶叶的数据从高到低,但最终还是保持有一定数量,说明英国仍中消费中国的茶叶,排除A项;从表中看到,中国出口茶叶的数量越来越低,与此相对应,中国茶叶的种植面积应该变小,排除C项;从表中1920数据来看,印度占比重最大,是中国出口的接近7倍,可见已经非常不均衡,排除D项。
10.B【解析】B.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我国政府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规范有机化肥的生产使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保障农产品的食品安全,B项正确。
A.题干未涉及化肥制造业萎缩,而是规范化肥使用,排除A项。
C.未涉及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的比较,排除C项。
D.题干未涉及我国的粮食安全,而是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
11.B【解析】A.材料并未反映出各国对粮食生产的轻视,故不选A。
B.材料表明,我国靠国际贸易无法满足对于粮食的需求,凸显了我国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必要性,故B正确。C.材料看不出我国存在粮食紧缺问题,故不选C。
D.材料与世界食品卫生问题无关,故不选D。故选B。
12.B【解析】A.物种改良不属于商业革命范畴,故排除A。
B.根据题干“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可知,美洲改良的小麦又返回欧洲种植,因此,可以得出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故B正确。C.美洲的经济生活改变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C。D.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不是原产于美洲,故排除D。故选B。??
13.A
14.B【解析】根据”过去吃不起,现在不敢吃”可得出,现在食品安全存在很大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监管,保障食品安全,B项正确;AC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项。
15.B
【解析】根据材料中“186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食品掺假法》”、“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禁止销售任何添加了可能对健康有毒或有害物质的食品”可知,英法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食品安全,体现了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B项正确。
“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法律实施的效果,无法得出“解决了生产者造假制劣的违法问题”的结论,而且“解决了”说法也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法律颁布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B。
16.D【解析】A.题中仅仅提及考古发现,没有提及其它方面的证据,无法得出比较性的结论,故A错误。
B.考古发现的证据具有较高可信度,只不过需要进一步求证,故B错误。
C.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是认为规定的,从题中殷墟遗址和殷墟甲骨文不能够得出“牛耕出现在商代而非春秋时期违背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结论,故C错误。
D.考古发现的证据(包括殷墟遗址和殷墟甲骨文)具有较高可信度,只不过需要进一步求证,要遵循“二重证据法”,即大胆创新但尚需小心求证,故D正确。故选D。??
17.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出现于唐朝,匣钵出现的时间是南朝,水排是东汉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④③②①正确,故C正确,排除ABD。??
18.B【解析】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故不选A。
B.根据题干可知,战国时期于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能养活更多人口,增加农业收益,故B正确。
C.题干并未强调生产力发展对政治局势的影响,故不选C。
D.题干未反映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故不选D。故选B。??
19.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用粪犹用药也”、“耕而不耢[lào](平整土地的工具),不如作暴。”,表明农业在耕种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农业耕种时的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特点的一个方面,表述不全面。故选D。
20.B【解析】B.根据所学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逐步加快,因此为了适应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在饮食上,方便食品出现并获得较快发展,故B项正确。
A.众所周知,?汉堡包、热狗等食品被称之为垃圾食品,排除 A项。
C.1810年,垄断组织还没有出现,所以 C项不能解释1810年方便食品大量出现的现象,排除 C项。D.跨国公司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快餐在世界各地流行并无直接联系,排除 D项。
21.A【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中叶,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和之前相比有了巨大的反差,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发生了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工作方式、生活用品等,使得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故A正确。
B.材料中未涉及文化交流对英国的影响,故不选B。
C.材料阐述了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没有涉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故不选C。
D.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发生了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工作方式、生活用品等,使得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使得英国变得时尚,故不选D。故选A。
22.B【解析】B.由材料“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可知英国普通民众能够消费以往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说明世界市场不断扩展,使以往稀有的产品大量流入欧洲,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故选B项。
A.新海路开辟后产生了商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
C.18世纪90年代,工业革命还没完成,排除C项。
???????D.工业革命扩大了贫富差距,排除D项。??
23.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经济发展助推城市布局调整,D项正确。A、C两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4.D【解析】D.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和爱尔兰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说明当时人们的时间观念较强,而人们严格的上班时间又体现了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纪律,不允许人们上班迟到,故D项正确。
A.从题干中不能看出工作时间比较长,排除A项。
B.题干强调的是让“敲窗人”来叫醒自己,体现不出钟表的作用,排除B项。
C.题干强调的是人们较强的时间观念而非文化素质,排除C项。??
25.B
26.(1)名称:灵渠。 历史作用:为统一岭南提供交通支撑: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史实:铁犁牛耕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一牛挽犁;铁质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曲柄钠、大镰、耧车等;农耕技术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汉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原因: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27.(1)影响:提高粮食产量,救荒济民;改变了我国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人口的进一步增长;改变了我国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破坏。
(2)原因:马铃薯自身适应性强、产量高;与外部的联系和交往;国家和政府的推广;战乱时期粮食的短缺;技术的改进;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3)问题:应重视粮食安全;应注意技术的改进和品种的改良;作物种植需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28.(1)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影响:土地私有制确立;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创制与应用;新的通讯工具应用等。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场手工业被工厂制度代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或大企业)出现。
???????(3)方面: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意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