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部分中学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不包括( )
A. 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B. 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C. 加强南北交通 D. 消灭南方的陈
2. 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 )
①都江堰 ②长城 ③大运河 ④赵州桥。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 最近兴起一股“古代帝王偶像热“。其中,隋文帝的粉丝就有很多。粉丝追捧隋文帝的原因是( )
①统一南北 ②建立隋朝 ③励志改革 ④开凿运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 想想看,促使唐太宗轻徭薄赋、虚心纳谏的主要原因是( )
A. 有自知之明 B. 爱民如子 C. 隋亡之鉴 D. 想树立威信
5. 中国古代文化、科技光彩熠熠,下列人物与称号对应正确的是( )
A. 张仲景–诗圣 B. 王羲之–医圣 C. 吴道子–画圣 D. 杜甫–书圣
6. 2019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1周年。中日友好历史悠久,下面见证中日友好的遗迹是( )
A. 那烂陀寺 B. 唐招提寺 C. 大昭寺 D. 敦煌莫高窟
7.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是( )
A. 藩镇割据 B. 宦官专权 C. 朋党之争 D. 农民起义
8.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与哪一次农民起义有关( )
A. 大泽乡起义 B. 楚汉之争 C. 黄巢起义 D. 黄巾起义
9.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其主题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府波澜。”这是郭沫若先生为某位著名诗人写的对联。这位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孟浩然
11. 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物是( )
A. 李冰 B. 李春 C. 鉴真 D. 玄奘
12.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诗句反映中外交往的是( )
A. 剑外忽传蓟北,初闻涕泪满衣棠 B.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3. 某影视公司准备拍摄一部电视剧,请根据下列几集的名称判断该电视剧的名称是( )
第一集《至尊红颜》、第二集《大明宫词》、第三集《一代女皇》、第四集《无字碑歌》
A. 《汉武大帝》 B. 《武则天》 C. 《贞观长歌》 D. 《三国演义》
14. 岳飞受到人们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
A. 对皇帝忠心 B. 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C. 组建岳家军 D. 遭奸臣杀害
15. 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
A. 澶渊之盟 B. 金灭北宋 C. 岳飞抗金 D. 陈桥兵变
16. “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 阿保机 B. 阿骨打 C. 元昊 D. 赵构
17. 北宋前期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出现在( )
A. 河北地区 B. 河南地区 C. 江西地区 D. 四川地区
18.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北京。北京当时被称为( )
A. 大都 B. 东京 C. 余杭 D. 天京
19. 他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从容就义,他就是( )
A. 陆秀夫 B. 戚继光 C. 岳飞 D. 文天祥
20. 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 北魏孝文帝改革 B. 文成公主入藏 C. 鉴真东渡日本 D. 回族的形成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即只要你出生在上等人家,即使一无是处也能顺利做大官“,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即使德才兼备也没办法做大官。
材料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责,尽是读书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请回答:
(1) 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如何选拔官吏的?
(2) 材料二所体现中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在这一制度的创立过程中,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 与材料二相关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制度在什么朝代被废止?
2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如图
请回答:
(1) 材料一表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 材料二中的玄奘,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在天竺“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叫什么?他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叫什么?
(3) 材料二中的鉴真东渡是达的哪个国家?鉴真一生中最大贡献是什么?
(4) 材料二中的两幅作品反映的史实体现了唐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23. 小明同学在学习了辽、北宋、西夏的并立”一课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列表归纳。请在表格中的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内容。
政权 建立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统治
辽 10世纪初 ②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发展生产,创立文字,拓土开疆
北宋 ① 汉族 ③ ⑤ 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④ 兴庆府 仿效唐宋制度,创文字,鼓励垦荒,订立制度
2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三:
请回答:
(1)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当时宋朝政府从国外引进的水稻优良品种叫什么?
(2) 材料二反映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说出两个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快的原因。
(3) 材料三中的图④是1974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宋中型远洋商船。这艘海船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4) 请为材料三中的四幅图片确立一个学习研究主题。
25. 13世纪,蒙古人曾经发挥出令整个世界都感到震惊的军事才能,缔造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材料二:“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鄱,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元朝疆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 元朝为管辖疆域采取的制度是什么?
(3)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元朝在中央设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4) 元朝时的“腹里”包括,请选择 ______
①山东②山西③河南④河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 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是什么?
(6) 元朝设置管理台湾的机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加强对江南的控制,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消灭南方的陈,是在大运河开凿之前发生的。
故选:D。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
本题较简单,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
2.【答案】C
【解析】①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上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②长城,是古代历代王朝修建的用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工程。③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主要用来沟通南北交通。④赵州桥,主要是方便人们从桥上通过河流的桥梁,不是水利工程。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
知道这些工程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3.【答案】A
【解析】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隋文帝励精图治,创新改革制度,使隋朝出现了繁荣景象。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①统一南北、②建立隋朝和③励志改革符合粉丝追捧隋文帝的原因。④开凿运河是隋文帝的贡献。
故选:A。
本题以“追捧隋文帝的原因”为依托,考查学生对隋朝建立过程的识记。
本题以隋文帝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答案】C
【解析】唐太宗亲身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于虚心纳谏。故促使唐太宗轻徭薄赋、虚心纳谏的主要原因是隋亡之鉴。
故选:C。
本题以“促使唐太宗轻徭薄赋、虚心纳谏的主要原因”为切入点,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贞观之治的有关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
5.【答案】C
【解析】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等,被尊称为“画圣”。
故选:C。
本题考查历史人物及其称号的对应关系.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学生一般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得出答案.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2019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1周年。中日友好历史悠久,下面见证中日友好的遗迹是”为切入点,考查了唐朝与日本的对外交流等史实。
考查了唐朝与日本的对外交流等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A
【解析】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影响。
8.【答案】C
【解析】“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与黄巢起义有关。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黄巢起义。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黄巢起义的过程与相关诗句。
9.【答案】D
【解析】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并且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所以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体现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其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解析】“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府波澜。”这是郭沫若先生为某位著名诗人写的对联。这位诗人是杜甫。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被后人尊为“诗圣”。“三吏”、“三别”是杜甫的作品。杜甫的诗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故选:B。
本题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府波澜。”为依托,考查杜甫。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1.【答案】D
【解析】贞观初年,玄奘前往天竺,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A.李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主要领导修建了都江堰;B.李春是隋朝杰出工匠,设计建造了赵州桥;C.鉴真在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
故选:D。
本题是对玄奘西游知识的考查.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玄奘西游的理解与把握.
12.【答案】C
【解析】选项C选自《哭晁卿衡》,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曰:“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是李白得闻友人晁卿衡回日本途中沉船,误传晁衡已溺死后,写下这首诗来悼念他。阿倍仲麻吕,朝臣姓,安倍氏,汉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五年(717年)入唐,因“慕中国之风”而不肯离去,于是改名晁衡,长留大唐。后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任唐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反映中外交往的诗句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反映中外交往的诗句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解析】据题干信息“《一代女皇》”“《无字碑歌》”可知是电视剧《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创立了殿试、武举,在她执政期间,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武则天曾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因而该电视剧的名称是《武则天》。
故选:B。
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本题注意武则天的人物活动。
14.【答案】B
【解析】金军南下攻宋,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岳飞领导抗金斗争反抗民族压迫符合南宋人民渴望生活安定、发展经济的要求,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是正义的战争。故岳飞受到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故选:B。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知道岳飞领导抗金斗争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是正义的战争。
理解和把握岳飞抗金的正义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5.【答案】A
【解析】据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澶渊之盟后。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A。
本题以澶渊之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宋金和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解析】据“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可知,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阿骨打。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阿骨打。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金南北对峙的相关史实。
17.【答案】D
【解析】宋代的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城市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
故选:D。
本题以北宋前期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18.【答案】A
【解析】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北京。北京当时被称为大都。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建立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元朝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19.【答案】D
【解析】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文天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从容就义。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东渡日本不属于民族关系,属于对外交流的典型事例。民族友好与融合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都属于民族关系,排除。
故选:C。
本题以“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对于古代重要的历史事件,要注意分类区别掌握。
21.【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即只要你出生在上等人家,即使一无是处也能顺利做大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选官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
(2)据材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责,尽是读书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所体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取官员的制度,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朝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为人们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实行科举制度,便于在全社会选拔人才,扩大的人才的社会基础,有利于人才参政议政。科举制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1905年清朝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宣布废除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故答案为:
(1)选官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
(2)科举制;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朝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科举制的创立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清朝。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科举制,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22.【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故材料一表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中的玄奘,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在天竺“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那烂陀寺。他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叫《大唐西城记》。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敬。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材料二中的鉴真东渡是到达的日本。鉴真一生中最大贡献是六次东渡,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4)材料二中的两幅作品《大唐玄奘》《鉴真东渡》反映的史实,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体现了对外开放和双向交流。
故答案为:
(1)开明的民族政策。
(2)那烂陀寺;《大唐西城记》。
(3)日本;六次东渡;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
(4)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唐朝对外关系的特点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唐朝对外关系的特点的相关史实。
23.【答案】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
故答案为:
①960年;②契丹族;③赵匡胤;④元昊;⑤开封。
【解析】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背景,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注意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史实。
24.【答案】【小题1】(1)题干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苏湖地区的粮食丰收,足于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2)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发展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劳动力、技术和工具;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品种的改进。
(3)据材料三中的图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给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南宋海船具有水密舱结构,具有将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这种结构可有效提高船舶的抗沉性,即便有少数船舱进水也不会沉没或者不会沉的很快。说明了宋朝的造船业发达;或说明了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
(4)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宋代经济的繁荣。
故答案为:
(1)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占城稻。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劳动力、技术和工具;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品种的改进。
(3)说明了宋朝的造船业发达,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
(4)宋代经济的繁荣。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以谚语、江南之为国,盛矣、四幅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25.【答案】【小题1】C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解析】(1)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元朝疆域最大的特点是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的最大的。
(2)根据题干和所学分析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
(3)元朝在中央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余的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立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4)元朝把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及以西的这片地区叫做“腹里”,由朝廷的中书省直接管理。不属于“腹里”区域的是河南。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5)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管理西藏的机构是宣政院,这个机构的设置的重要意义在于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6)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时台湾就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台湾的名称是琉球。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时设置管理台湾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
故答案为:
(1)疆域辽阔。
(2)行省制度。
(3)中书省。
(4)C。
(5)宣政院。
(6)澎湖巡检司;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
本题以元朝疆域最大的特点为依托,考查元朝统一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知识。
第1页,共1页
2018-2019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部分中学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