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南一中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
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了中央集权
2.下表所示为1928年国民党《训政纲领》的主要内容(部分)。这表明当时
A.国民政府执政能力得到提升 B.国民党意在实行“一党专政”
C.政治民主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D.孙中山宪政思想被完全继承
3.在西方各行政部门中,作为外部调任的行政首长(政务官)往往没有多大实权,各部门的实际权力大多掌握在常务次长(事务官)手中,而常务次长往往有自己的一套人马,形成拥有实权的小官僚集团,易造成文官的实际地位高于政务官的局面,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这一状况的出现
A.说明文官制度降低了国家治理水平
B.严重削弱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
C.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D.表明政务官需要承担更多的政治责任
4.在中国,”礼”对于”法”具有重要的影响,长幼亲疏被认为是永恒的秩序,法律常常只是附加了刑罚的伦常。在西方,法律规定财产决定身份和等级,进而再影响权利的分配和享受。这说明
A.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不同 B.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C.自然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融入法律 D.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5.汉朝设有大鸿胪,“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唐朝,除礼部、鸿胪寺外,设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元朝设有帝师、宣政院等机构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明朝的礼部、提督四夷馆、五军都督府等分掌边疆民族的相关事务;清朝,设置理藩院专理蒙古等民族事务。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的鲜明特点
C.政治制度的发展缺乏有效传承 D.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
6.罗斯福在提交雅尔塔会议的文件中说:“否决权与大国维持和平的特殊责任是完全相符合的。”斯大林也曾指出:“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反希特勒德国的各大强国,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这说明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
A.不利于联合国发挥作用 B.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
C.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 D.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
7.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
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B.商品经济发展受环境影响
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南方冶金技术超过北方
8.20世纪后期,英国适当降低了津贴水平,并鼓励私营部门提供养老保险服务;美国政府去掉了一些社会福利津贴;德国减少了国家对养老基金和联邦劳动局的补贴,降低了养老金的发放标准。这从侧面反映了
A.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凸显
B.经济全球化弱化了西方强国的社会保障能力
C.“福利国家”制度已经日渐没落
D.社会保障措施促使政府的职能得到不断扩大
9.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及其北部,发展起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这反映了
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了农业进步 B.当时中国北方农耕文明较南方发达
C.人类的生产纯粹依赖自然资源 D.中国早期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明显
10.西晋时期“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北方人常常谑称南方人为“鱼鳖之徒”。至北魏时期,京城洛阳食鱼之人渐多,甚至出现了“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景象。这一变化反映了
A.北方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饮食习惯趋同
C.北方渔业迅速发展 D.南方经济地位上升
11.1878年,德国颁布了《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卡特尔组织由1879年的14个发展到1895年的250个,到1911年增加到600多个。而更高一级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也先后在采矿、冶金、钢铁、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部门出现。这反映了德国
A.工业能力位居世界首位 B.科技进步推动工业发展
C.涌现出了大量垄断组织 D.积极维护新兴阶层利益
12.甘蔗种植需要强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13.罗马城中有弯曲的道路、排水和引水管道,神庙、剧院、露天剧场、公共浴场等在城市中也尤为常见,一些城市还设有图书馆。城内既有设在特定区域的大型集市,也有位于民居中的小店铺。这反映出罗马城
A.凸显政治职能 B.注重公众服务
C.布局整齐划一 D.根据地形建设
14.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60年代后,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形成新的商业区。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
A.促进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 B.取决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得益于近代工业化的推动 D.缘于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15.从1876年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中国铁路总里程数的90%以上。至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铁路只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由此可知,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
A.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C.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D.得益于政府对交通的重视
16.“欧洲人对这场死亡(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于是,不失时机地追求现实享乐便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欧洲“这场死亡”
A.使人第一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B.一定程度促进了思想解放
C.直接推动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D.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二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汉奸、经法庭判决被剥夺公民权的人和精神病患者以外,“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了民主集中制下的参议会制度,行使各项监督选举权利。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 《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对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在中共中央提出“三三制”政权以后,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是历史期。边区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据统计,中共中央、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曾先后制定、颁布了五六十种、1000多件法律法规。
——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建立民主制度艰难曲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10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商,要求以减代服、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教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
材料二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
——摘编自黄天华编著《中国关税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5年中国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的原因。(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材料二 “我刚刚从英格兰回来。在那个国家,伟大的成就(我或许该说是难以置信的成就)已经取得。英国的经验成功证明了被灌输了同样精神、抱定同样目标的个人联起手来一同工作会造就何等伟业。但是,这幅图景还有另一面:商品实际生产者(那些真正的工人,而不是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人)的处境,并不值得羡慕,尽管他看上去可能薪水高。成千上万的英国工厂的工人没有一个拥有哪怕一小片土地。他们不能享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但我们可以)。即使这些美存在于英格兰,它们也会被从成千上万的烟囱里冒出的烟雾给遮蔽。”
——摘编自韩德森《费希尔和他的工业英格兰日记(1814——185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王权地位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物种引进》
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参考表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洮南一中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1.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政事堂实现了中书门下的合署办公,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中书、门下广泛地参与决策,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到政事堂,从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政事堂制度对防治腐败的作用有限,排除A项;政事堂的设置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C项;政事堂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强化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根据材料“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之”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意在实行“一党专政”,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国民政府执政能力得到提升,排除A项;国民党所谓的“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并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排除C项;国民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之间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背离的一面,继承了孙中山关于从“军政”到“宪政”之间要有一个“训政”期的思想,但是背离了孙中山提出的权能区分、人民主权等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C
解析:根据材料“各部门的实际权力大多掌握在常务次长(事务官)手中”“小官僚集团”“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难 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状况反映了文官制度滋生的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政府的工作效率,故选C项。A项说法较为片面,文官制度中的这一弊端,并不能说明实行文官制度就会降低国家的治理水平,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D项并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故排除。
4.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注重“礼法结合”,而西方法律更加注重的是财产的作用,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影响了法律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故选A项。其他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5.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都设置了管理边疆的机构,故选A项。其他三项并
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6.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否决权与大国维持和平的特殊责任是完全相符合的”以及“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反希特勒德国的各大强国,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说明罗斯福和斯大林都认为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对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非常重要,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联合国作用的发挥,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而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排除C项;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在本质上是世界大国主导国际事务,这不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动荡,冲击了商品经济和金属货币的使用,金属货币被谷帛实物取代;南朝社会相对稳定,生产生活的需要,金属货币的流通在扩大。因此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受环境影响,B项正确;只看金属货币的流通情况不足以证明南北经济的高低,排除A项;北方的金属货币功能和价值下降,不包括南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冶炼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
A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后期”“降低津贴水平”“减少国家对养老基金和联邦劳动局的补贴”等信息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凸显,西方一些国家开 始调整福利政策,适当减少社会保障的力度,故选A项。B项说法有误,故排除;降低社会保障力度,并不代表“福利国家”的发展走向没落,故排除C项;D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9.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等区域受各自独特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D项正确;早期国家出现,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南北方农耕文明进行对比,排除B项;“纯粹依赖”的说法过于绝对,当时已经出现生产工具,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解析:据材料“至北魏时期,京城洛阳食鱼之人渐多”可知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人逐渐接受并认同了南方人的饮食习惯,说明北方民族交融加强,A项正确;南北饮食习惯存在差异,不可能趋同,排除B项;据材料“洛鲤伊鲂,贵于牛羊”,说明北方渔业供不应求,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经济才得到开发,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是第二次革命时期,德国出现了卡特尔等大量的垄断组织,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德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不能得出德国工业位于世界首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德国科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新兴阶层,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欧洲人大量使用从非洲贩来的奴隶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并且逐渐普及,故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的兴盛,C项正确;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甘蔗种植和蔗糖增多无关,排除A项;甘蔗种植在美洲,不涉及东西方贸易,排除B项;蔗糖不再是奢侈品主要原因是产量增加,与民众消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城中大量修建道路、排水引水管道、剧场、神庙等公众服务设施,体现了对公共事业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中为涉及政治机构设置,无法体现政治职能的凸显,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罗马城布局是否整齐,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地形与公共设施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解析:根据材料“依港兴市”,“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是沿海港口城市,近代首批开放城市,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C项正确;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不能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排除A项;地理位置不是上海成为大都市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19世纪中期,中国小农经济并未完全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在近代中国的控制的铁路比例虽然不断减少,但到1949年时,仍然接近一半,说明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B项正确;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待铁路事业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欧洲黑死病“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追求现实享乐”,这对欧洲中世纪所宣扬的禁欲主义是重大冲击,B项正确;古希腊“人是万物的尺度”观点的提出,把人类第一次置之于世界的中心,排除A项;“直接”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C项;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的表述与事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原因:国内保守势力强大;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工业化进程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小,内部矛盾尖锐;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6分)
(2)措施:推行普选制;成立参议会制度;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民主政权;进行法制建设。(4分)意义:调动边区人民群众抗日的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边区的经济发展,巩固了边区的民主政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当时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和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6分)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可知,国内保守势力强大;根据材料一“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可知,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工业化进程缓慢;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力量小、内部矛盾尖锐、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等角度分析。
(2)措施:根据材料二“《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可知,推行普选制;根据材料二“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了民主集中制下的参议会制度”可知,成立参议会制度;根据材料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可知,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民主政权;根据材料二“边区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可知,进行法制建设。意义:结合所学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边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权的巩固、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其他抗日根据地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等角度分析。
18.(1)特点:以自治为主;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宗族及乡绅主导;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4分)
背景:程朱理学的强化及影响;宗族势力的崛起;科举制及官僚制度的发展。(4分)
(2)原因:原有的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弊端;适应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4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可知,以自治为主;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根据材料“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商,要求以减代服、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教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可知,宗族及乡绅主导;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背景:根据材料“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的强化及影响;宗族势力的崛起;根据材料“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及官僚制度的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有的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弊端;根据材料“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适应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9.(1)原因: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壮大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6分)
(2)影响: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规模扩大、分工协作越来越细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对立越来越严重;工业革命造成严重的社会环境污染。(6分))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可知,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一“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可知,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结合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角度分析。影响:结合所学从国家统一、民族国家形成、宗教改革、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等角度分析。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被灌输同样精神、抱定同样目标的个人联起手来一同工作会造就何等伟业”可知,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规模扩大,分工协作越来越细致;根据材料二中的“成千上万的英国工厂工人没有一个拥有哪怕一小片土地”可知,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对立越来越严重;“他们不能享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但我们可以)。即使这些美存在于英格兰,它们也会被从成千上万的烟囱里冒出的烟雾给遮蔽”信息可以得出,工业革命造成严重的社会环境污染。
20.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阐述:据表中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宋代,传入中国的农作物以食物类为主,少有香料,经济作物也极少,部分 瓜果类特产,也成为封建贵族专享的贡品。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美洲的物种涌入中国,除了 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以花生(油料作物)、烟草、陆地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推 广种植,不但丰富了中国餐桌的食谱,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文化,推动了农村的小农经济缓慢地向商品化 生产转变。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商品化,也为中国人口的增长及其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物质支撑。总之,地理大发现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不但使中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也在一 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明确时空范围,本题不限中国史和世界史,材料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近代;其次,审清答案要件,本题答案须包括论题和阐述两部分;再次,明确答题要求,论题需要参考表中的一 组或几组信息,阐述须列举具体的史实支撑论题;最后,对所拟论题进行总结升华。根据明清时期新物种传入中国的情况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美洲的物种涌入中国,除了 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以花生(油料作物)、烟草、陆地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推 广种植,不但丰富了中国餐桌的食谱,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文化,推动了农村的小农经济缓慢地向商品化 生产转变。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商品化,也为中国人口的增长及其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物质支撑。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