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A. 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 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C. 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 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2. 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A.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3. 下列有关四幅图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 生产力水平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明成就
C. 受交通条件限制古代文明之间缺乏交流性 D. 四张图片均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体现
4. 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A. 文字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B. 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
C. 私有制的产生和王宫建筑出现 D. 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
5. 如图为古印度犍陀罗艺术(又称希腊式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图中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长袍。这体现了古代
A. 民族的交融 B. 文化的冲突 C. 宗教的传播 D. 文明的交流
6. 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兴起,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
A.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 B. 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C. 同一科技成果在中西方的发展进程趋同 D. 中国古代科技外传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
7.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象征着罗马已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他集大权于一身,创立他亲自监督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税收标准,严密控制军队,创立常备海军,保护帝国各地间商品和军队的运送。这为罗马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A. 基督教最终获得统治地位 B. 地中海区域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
C.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D. 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史上最大范围
8. 亚历山大在向东扩张过程中,带了许多随军学者,他们沿途采集动植物标本,测量地理,研究学术,与当地人交往。亚历山大还接见过古印度学者,与他们交流学问。这些行动
A. 推动了波斯帝国的文化发展 B. 表明文明发展的趋同化
C. 扩大了古代文化的传播范围 D. 有利于印度佛教的产生
9. 据史料记载,波斯帝国时期,有许多希腊人来到波斯,他们之中既有医生、学者、工匠,也有失意的政治家。波斯历代国王喜用希腊医生为御医,希腊工匠在波斯秉承国王的意旨,采用希腊风格和东方审美观,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这反映了当时
A. 希腊的医学发达先进 B. 波斯人生活丰富多彩
C. 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 D. 希腊人的创造力丰富
10. 古代文明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促进大帝国的兴起。如图所示疆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
A. 亚历山大帝国 B. 波斯帝国 C. 奥斯曼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11. 波斯帝国相继征服了巴比伦、埃及、色雷斯和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等地,在波斯人统治期间,希腊的、小亚细亚的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开始了希腊化的进程。这反映了
A. 希腊文明的产生源于波斯帝国的征服 B. 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C. 波斯帝国是东方文明的继承和发扬者 D. 战争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12. “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个西方谚语可以转意为成语“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该西方谚语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A. 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 B. 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C. 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 D. 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13. 下列图片反映了12—14世纪西欧政治制度的演变。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专制转变 B. 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C. 由中央集权制向君主专制转变 D. 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转变
14. 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指出:国王想收拾贵族,扩大权力,作真正的一国之君;城市愿意得到国王的保护,因为至少从理论上说,国王是一国之内最高的领主,所有的土地分封都是从他开始的。该材料主要表明()
A. 统一是大势所趋 B. 贵族和国王之间矛盾尖锐
C. 城市和王权的结盟是利益的结盟 D. 城市具有深谋远虑
15. 拜占庭帝国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曾描述查士丁尼皇帝时期某一建筑杰作道:“那金碧辉煌的穹顶看起来不像是落在砖石结构实体上,而是从天上悬挂下来覆盖这个空间。虽然人们认真地察看每一边,皱着眉头观察每个细节,但还是不能理解能工巧匠们的杰作,但人们离开那儿时总是深受震撼。”这座建筑
①初为伊斯兰教的教堂 ②以罗马式的穹顶而闻名
③坐落于首都巴格达城 ④是拜占庭帝国兴衰历史见证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16. 14世纪初,法国国王脖力四世在处理与教会的关系中,召开了由教士、贵族与城市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其利用小贵族和市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听命于国王。材料从侧面表明,此时法国
A. 国王的权力受到教权的制约 B. 王权与教会的矛盾不断加深
C. 国王力图缓和与教士的关系 D.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已形成
17. 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 6世纪末7世纪初,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则进一步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感”。这预示着
A. 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 B. 国内外形势发展促使日本进行社会变革
C. 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对日本造成严重威胁 D. 日本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18. 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哈里发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哈里发不仅独揽国家的军政大权,同时也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实行
A. 封建专制统治 B. 奴隶主贵族统治
C.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D. 资产阶级统治
19. 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 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 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 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20. 美国科学家迈克尔哈特著有《人类史上最有影响的百位人物排名》一书,穆罕默德名列百位人物之一。这本书刚一出版,即成为畅销书。在这本书中有关穆罕默德的记述,你不可能看到的内容是
A. 7世纪创立了伊斯兰教 B. 完成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使命
C. 建立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 D. 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
21. 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明帝国都是世界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国家,下列关于三者表述错误的是
A. 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 都在中古时期先后存在
C. 都建立的强大的君主专制的国家 D. 都信奉伊斯兰教
22. 下列左侧为始铸于日本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的“和同开珎”,仿照唐朝开元通宝铸造;右侧为朝鲜的“乾元重宝”,仿造的是唐朝的乾元重宝。这些钱币能够印证
①朝鲜和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 ②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币制改革是大化改新的重点 ④儒家经典在朝鲜广为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3. 关于新罗何时派遣相关人员来唐留学,中韩两国史sj 载不一,大概有贞观二年、贞观五年、贞观六年、贞观十三年、贞观十四年、贞观十六年六种不同的看法。《太宗实录》记载,唐太宗增筑学舍,扩招生徒及新罗派遣留学生入唐游学之事系于贞观初年,这与《贞观政要》《旧唐书》所记载的贞观二年较为接近。关于新罗遣唐留学生的判断
A. 基本推断来唐时间应为贞观初年 B. 国家史sj 载不同,结论也有差别
C. 史sj 载缺乏真实性,从而无法判断 D. 判断的依据应以中国史sj 载为主
24. 古代印度是世界早期文明中心之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说法与史实不符的是
A. 种姓制度是严格的等级制度 B. 佛教对种姓制度起到维护作用
C. 印度教由婆罗门教发展而来 D. 多种宗教并存与外族入侵有关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早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公元前1世纪)汉朝与罗马帝国就有了经济上的往来。公元2世纪以后,罗马对中国汉朝丝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丝绸成了罗马市场上的畅销商品。史学家马塞利阿努斯说:“以前丝绸只适用于贵族,而今已普及于社会各阶层,甚至于社会的最下层。”
——郭小红《古罗马向东方的探索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 (大秦)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1940年法国学者马勒莱发掘越南南部古海港奥克·艾奥遗址,认为其为东西海上交通的中继站。发掘出的中国物产包括西汉的规矩镜、东汉三国时期的八凤镜等,罗马特产包括152年和161-180年发行的罗马金币,这些金币以及罗马或仿罗马式金银装饰品、安敦尼王朝风格的雕像,表明2世纪中后期是罗马帝国与东方交往的高潮时期。
(1)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两国官方都有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原因,指出公元2世纪两者的交流出现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的交流产生的影响。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由地主贵族……或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材料二: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古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有哪些。
2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不久大举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后继续向中朝边境进犯。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美两支王牌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激战。这次战役在药品、粮食及油料等物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下,第9兵团广大官兵义无反顾,在近乎“裸战”的情况下投身天寒地冻的朝鲜战场。官兵在这种超过极限的生存环境中大量冻死冻伤,有的连队甚至成建制冻死在阵地上,但即使冻死在阵地也仍然保持着战斗的姿态。中国军人所表现出的执着坚忍、视死如归,让傲气十足的美军王牌部队官兵刻骨铭心、不寒而栗,被这支“由中国农民组成的志愿军”深深震撼。这次战役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彻底粉碎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扭转了战场态势。
——2019年04月《解放军报》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津湖战役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长津湖战役蕴含了哪些精神。
答案和解析
1.D
2.D【解析】D.根据题干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D项正确。
A.题干未体现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排除A项。
B.题干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而不是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排除B项。
C.题干未体现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和国家,排除C项。 故选D项。
3.A
4.B【解析】B.依据题干“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孟菲斯城”“二里头宫殿遗址”“雅典城”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故B正确。
AC.此两项仅有部分内容符合题干信息,故不选AC。
D.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不选D。
5.D【解析】D.根据题干“古印度犍陀罗艺术(又称希腊式佛教艺术)”“身披希腊式长袍”可以看出,古代印度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有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印度的艺术吸收了希腊艺术的一些特点,故D正确。
A、B.题干中的现象不属于民族的交融,也不是文化的冲突,而是文明的交流,故排除A、B。
C.题干没有体现宗教的内容,故排除C。 故选D
6.B【解析】A.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并不是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B.依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国的炼丹术传播到欧洲,并在欧洲中古时期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出现代化学,这表明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故B项正确。
C.炼丹术与现代化学并不是同一科技成果,故C项错误。
D.炼丹术不属于自然科学理论,故D项错误。故选B。
7.B【解析】B.据“严密控制军队,创立常备海军,保护帝国各地间商品和军队的运送”和所学可知,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从此他独揽国家大权标志着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故B正确。
A.基督教最终获得统治地位是在中世纪时候,故排除A。
C.题干提及的是罗马帝国的建立,该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C。
D.罗马帝国的疆域扩大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D。 故选B。
8.C【解析】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题干“带了许多随军学者,他们沿途采集动植物标本,测量地理,研究学术,与当地人交往”体现的是亚历山大在东征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C正确;亚历山大东征的时间是公元前334~前324年,波斯帝国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550~前330年,因此推动了波斯帝国的文化发展说法错误,A排除;文明发展是多样化,并非是趋同化,B排除;题干与佛教的产生无关,D排除。
9.C【解析】C.根据题干“有许多希腊人来到波斯”“用希腊医生为御医,希腊工匠在波斯秉承国王的意旨,采用希腊风格和东方审美观,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可知,题干反映了在波斯帝国时期希腊人与波斯人进行文明交流,这反映了当时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故C正确。
A.题干信息并非仅仅提及希腊的医学发达先进,此项不符合题干不同文明的交流主旨,故A错误。
B.题干信息并非仅仅提及波斯人生活丰富多彩,此项不符合题干不同文明的交流主旨,故B错误。
D.题干信息并非仅仅提及希腊人的创造力,此项不符合题干不同文明的交流主旨,故D错误。
故选C。
10.A【解析】图中的帝国兴起于马其顿,向东扩张到印度河流域,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以它的统治者的名字命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帝国是亚历山大帝国,故A正确;
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没有征服两河流域,故排除BCD。
11.B【解析】B.由“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可知,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等地,并以其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故B项正确。
A.希腊文明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未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故A项错误。
C.该项表述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故排除C。
D.该项夸大了波斯帝国战争征服的影响,故排除D。 故选B。
12.D【解析】D.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帝国境内海路畅通无阻,陆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为了加强统治,罗马在其统治地区推行罗马文化,使得被征服地区接受罗马的文化,“像罗马人一样行事”,因此,该谚语实际上反映了罗马对其统治地区的文化渗透,故D项正确。
ABC.综上,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 故选D。
13.D【解析】D.由题干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左边图片反映的是等级制度,而右边图片实际上反映的也是等级制度,只是左边图片中间的等级是公侯伯子男的封建爵位,而右边图片中间是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这体现了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的转变,故D正确。
ABC.综上所述,此三项与题干图片信息主旨不符,故排除ABC。故选D。
14.C【解析】C.根据题干“国王想收拾贵族,扩大权力,作真正的一国之君;城市愿意得到国王的保护”“所有的土地分封都是从他开始的”可知, 城市和王权的结盟是利益的结盟,故C正确。
ABD.这三项题干均无法体现,故ABD错误。 故选C。
15.B【解析】②④根据材料“查士丁尼皇帝时期某一建筑……那金碧辉煌的穹顶……从天上悬挂下来覆盖这个空间……人们离开那儿时总是深受震撼。”可知,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时期的建筑,按照罗马式的穹顶而闻名,见证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②④符合题意。
①拜占庭帝国非伊斯兰教国家,①不符合题意。
③首都是巴格达城的帝国是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③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A【解析】A.据题干信息法国国王“利用小贵族和市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听命于国王”可知,此时国王通过三级会议利用人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听命于自己,这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教权的制约,故A正确。
B.题干体现的是国王处理王权与教会的关系的手段,这直接说明了王权与教权矛盾的加深,而不是侧面反映,故不选B。
C.题干反映了三级会议上国王压制教土提升君主权威,而不是力图缓和与教士的关系,故不选C。
D.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D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不选D。故选A。
17.B【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由材料“国际压力”“民族危机感”等信息,并结合文章《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可以推知,日本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进行一场变革,以推动日本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日本紧迫感来源于多方面,排除A项;新罗与唐朝的友好关系是加深了日本“民族危机感”,而不是造成严重威胁,排除C项;日本虽然有了“民族危机感”,但并不能说明其出现了统治危机,排除D项。
18.C【解析】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集权统治,故C符合题意;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专制集权统治,封建专制统治只涉及材料的部分含义,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提及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压迫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统治是在近代欧洲兴起,与阿拉伯帝国无关,题干也没有提及资产阶级统治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19.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巴格达城的码头聚焦着来自中国、印度、中亚细亚、非洲等地的货物,说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的状况,因此无法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故A项错误。
B项中的垄断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D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
20.D【解析】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通过对外扩张,建立起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此时穆罕默德已经逝世,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可知,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在7世纪创立了伊斯兰教,完成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使命,建立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故ABC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D【解析】AB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明帝国均是中古时期的封建国家,均建立了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在世界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奥斯曼帝国和明帝国也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过贡献,故ABC说法正确。
D.明帝国并不信奉伊斯兰教,故D说法错误。故选D。
22.A【解析】日本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的“和同开珎”是仿照唐朝开元通宝铸造,而朝鲜的“乾元重宝”仿造的是唐朝的乾元重宝,这说明日本和朝鲜在仿效和借鉴中国与货币相关的制度,故①正确;朝鲜和日本的货币都是仿照唐朝的样式,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故②正确;大化改新的重点是效仿唐朝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而不是币制改革,故③错误;题干体现的是朝鲜在货币方面效仿唐朝,与儒家经典无关,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3.A【解析】A.题干指出对于新罗何时派遣相关人员来唐留学的问题,中韩两国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根据“贞观二年、贞观五年、贞观六年、贞观十三年、贞观十四年、贞观十六年六种不同的看法”“新罗派遣留学生入唐游学之事系于贞观初年,这与《贞观政要》《旧唐书》所记载的贞观二年较为接近”可以判断,尽管准确时间没有定论,但新罗派遣留学生入唐的时间应为贞观初年,故A正确。
B.国家史书虽记载不同,但结论也会有共性,故不选B。
C.史sj 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真实性,故不选C。
D.判断的依据应综合中韩两国史sj 载,两国的史sj 载都有参考的价值,故不选D。故选A。
24.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反对种姓制度的过程中产生,冲击而非维护了种姓制度,B项符合题意。种姓制度是严格的等级制度的说法符合史实,排除A项;事实上印度教确由婆罗门教发展而来,排除C项;古代印度多种宗教并存与外族入侵有关的说法属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5.(1)原因:生产力落后;地理环境的阻碍;安息在大秦和汉朝之间从事转手贸易。(任答两点)
变化:由间接交流到直接交流。
(2)影响: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6.(1)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2)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途径: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或者赎买);武装斗争。
27.(1)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政;美国的行径严重威胁中国主权;朝鲜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
(2)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