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有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由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这反映当时有人认识到( )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战的根源 B.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疯狂扩军备战
C.欧洲在一战前30年,内部力量迅速积聚 D.科技的发展,注定了世界大战的残酷性
2.“全世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必须加强团结,斯拉夫人必须在以俄国为首的泛斯拉夫主义旗帜下联合起来,德国人必须学会‘大日耳曼主义思维’。”一战前的这种思维反映出当时( )
A.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B.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C.极端民族主义盛行 D.帝国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3.“马恩河之战后,双方开始向沿海地带机动,但无任何战略意义,只是把战线延长到海边。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该战场形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来说明( )
A.一战演变为持久战的原因 B.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目的
C.阵地战是最主要作战形式 D.同盟国不再推行任何机动战
4.1917年3月,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其连任的就职演说中说:“……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要想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威尔逊明确表达了是否参战的问题 B.美国不会对战争袖手旁观,想要介入
C.加入协约国一方对美国有利 D.美国人立足于世界公民的身份,追求世界和平
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在此影响下,中国、巴西等一批国家相继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演变为全球性战争。由此可知,“全球性战争”是( )
A.科技进步的负产品 B.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C.世界整体化的产物 D.国家利益至上的恶果
6.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B.中国是国际联盟的会员国
C.英日同盟的宣告失效 D.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7.巴黎的外交官们制造了国际联盟,这联盟是第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安全组织,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持世界的和平,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要求联盟盟约成为巴黎和平条约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签约国不得不接受这一世界组织。由此可知,国际联盟( )
A.由美国倡导并参与创建 B.在国际上有十分广泛的参与性
C.是对凡尔赛体系的延续 D.制定的国际安全原则影响深远
8.《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材料意在说明《非战公约》( )
A.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B.能有效制止军备竞赛
C.明确废弃战争、维护和平的责任 D.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9.“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10.“……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加夫里诺·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这个“声震全球”的事件是指( )
A.萨拉热窝事件 B.巴尔干战争
C.巴黎公社 D.辛亥革命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每当发生重大争端时,两大集团的成员即使对争端持怀疑态度,也不得不支持直接参与争端的盟国;否则,他们会担心己方的同盟瓦解,使自己陷于孤立而遭受危险。据此可知,两大军事集团( )
A.解决了国际争端 B.导致同盟关系逐渐弱化
C.缓解了国际危机 D.导致国际关系逐渐恶化
12.《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这一规定旨在( )
A.使日本放弃在山东的权利 B.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C.推动中国恢复领土主权 D.形成列强侵华的军事同盟
13.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态势的主要特点是( )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14.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于同盟国。战争期间,协约国慷慨地提出将部分侵占的领土分给意大利,这一诱饵很有效,意大利同意加入协约国参加战争。这说明( )
A.同盟国内部矛盾尖锐 B.战争的进程因此而改变
C.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 D.协约国胜利具有必然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2小题,共30分)
1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0年1月,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国际联盟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国联盟约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凡是在大战中对同盟国宣战的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都是国际联盟的创始成员国。行政院是国际联盟最重要的机关,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4国为其常任理事国,美国未加入。但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国际联盟实际变成了维护战胜国利益的“战后新秩序”,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二战爆发后,国际联盟也名存实亡。1946年4月19日, 国际联盟正式宣布解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联盟的作用。
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6年9月,美国人卖给盟国价值2.3亿美元的子弹,6.7亿美元的火药,10.16亿美元的其他爆炸物,1.19亿美元的枪炮,5.25亿美元的炮弹和榴霰弹……美国资本家不忙于结束战争,毫不足怪。
1916年11月中旬,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病势日益加剧,发展日益加速。欧洲正像一个狂暴的疯子,头向下,一直栽落到深渊。在德国,已经宣布所有16~60岁、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全体动员。……德国报界赞同这个方案,声称“往后再也不能容忍无赖和寄生者”。其他国家无疑也将仿效这个榜样。这样,一切大小国家将成为大杀戮的参加者,任何人即使自己未犯过一次罪,也不能逃脱罪行。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集 近代部分》
(1)为什么美国资本家“不忙于结束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的史实。
(3)德国“男女公民全体动员”说明了什么 这种做法对德国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A
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前出现了以民族划分阵营的思想,这反映出极端民族主义的盛行,故C项正确。
3.A 解析:根据材料“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可知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表明德国的速胜计划破产,转入阵地战,不能说明阵地战是最主要作战形式,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同盟国以后是否推行机动战,排除D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可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演说中隐含着美国不会袖手旁观,想要介入战争的意思,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
5.C 解析:从材料“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在此影响下,中国、巴西等一批国家相继对德宣战”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背景下,各国联系密切,所以说“全球性战争”是世界整体化的产物,故选C项。
6.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英在亚太地区与日本的矛盾尖锐,为了遏制日本势力扩张,美、英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故D项正确。
7.C 8.A
9.C 解析: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同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加剧了,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所以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过时”了,故C项符合题意。
10.A 解析:从材料中的“民族主义”“普林西普”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故选A项。
11.D 解析:根据材料“每当发生重大争端时,两大集团的成员即使对争端持怀疑态度,也不得不支持直接参与争端的盟国”可知这样的军事集团导致了争端的加剧,使国际关系逐渐恶化,故D项正确。
12.B 解析:根据材料“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友邦人民”指的是帝国主义列强,条约要求各国在华权利均等,实际上使中国回到了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即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故B项正确。
13.B 14.C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
(1)原因:一战的教训;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维护凡尔赛体系的需要;对共产主义的抵制。
(2)作用: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和平的向往;用协商和仲裁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国际社会有序化;为现代国际组织的运作提供借鉴;未能有效维护和平,客观上助长了侵略。
16.答案:(1)原因:美国资本家忙于向交战双方销售军火和战略物资,大发战争财。
(2)史实:欧洲主要大国竭尽全力进行战争,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破坏,给欧洲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交战双方都已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
(3)说明:德国已经精疲力竭,正在做垂死挣扎。影响:德国的这种做法一方面加深了德国人民的灾难,激化了国内矛盾;另一方面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和带来的灾难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并延缓了大战的结束。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同步检测)(附答案)—2022-2023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