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2023年普通高中新高考适应性考试
高三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75分钟,共100分。答题前,考生要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条形码横向平整地粘贴在规定区域。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按题号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尊是商周时期酒器造型之一。商周时期的尊常被做成动物的样子,而鸭尊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器型。下图为1955年辽宁省凌源市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鸭尊。鸭尊的出现( )
A.体现出游牧文明影响的扩大
B.反映生活实践的艺术性再现
C.表明祭祀典礼日益世俗化
D.说明鸭类驯养活动的普及
汉代画像石保存了大量关于体育题材的资料,如蹴鞠、骑马、射箭、角抵等。名将霍去病很喜欢蹴鞠,《汉书·霍去病传》记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开辟场地踢球)”这反映出( )
A.霍去病无视军情满足个人需求 B.汉代体育包含一定的军事需求
C.汉代盛行刚健的尚武轻文之风 D.军队的体育围绕军事目的展开
如表摘录了一些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言论内容
春秋时期 “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
战国后期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
西汉初期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
A.心理隔阂的消弭 B.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C.各族同源的认同 D.“大一统”政体确立
明代中期归有光在江南地区担任长兴知县时,发现按照该县户口记录,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这个商业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这种现象反映明朝中期( )
A.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锐减 B.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
C.苛捐杂税刺激人口的逃亡 D.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
古代封建王朝的内部统治危机绝大部分与财政危机有关,这是历代王朝的通病,因而张居正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莫过于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张居正这一改革起到的作用( )
A.农民对国家依附增强 B.扩大国家税收范围
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根治了官吏的腐败
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来之风”往往会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均是开始于中国的南方地区。这是因为当时( )
A.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B.南方地区率先受到列强冲击
C.南方地区社会矛盾突出 D.清政府放松了对南方的控制
《中国新闻传播史》一书认为:“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发动新文化运动,使报刊工作日趋活跃,五四运动后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这主要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C.使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 D.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1947年2月,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经济紧急措施方案》,规定“凡国营生产事业,除属于重工业范围及确有显著特殊情形必须政府经营者外,应即以发行股票方式公开出卖或售与民营”。国民党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改革旨在( )
A.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扶持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发展
C.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筹措政府因内战急需的资金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会议通过了《组织问题议决案》指出,“党内纪律非常重要”,特意强调党员要“重视政治纪律”,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问题上都必须严格服从党的领导。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B.努力应对党面临的内外危机
C.着手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 D.为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做准备
如图为1965年中国出现的宣传海报,此图体现出当时教育要( )
A.适应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
B.为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
C.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要求
D.为农业合作化运动培养技术人才
2022年1月1日,中欧班列长安号(西安—圣彼得堡—曼海姆)跨境电商专列首列迎新起航,可实现每周发车2列至3列去程。此专列的开通( )
A.顺应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要求
B.践行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C.推进了“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D.推动了区域集团化的深入发展
罗马法规定,如果因为满足抗灾、备荒等需求,所有权人会被强制转让其财产所有权,同时获得物的价值补偿。但是,这种补偿通常是象征性的,并非支付物的市场价值。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
A.忽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B.因公共利益限制个人所有权
C.建立了完备的抗灾体系 D.注重解决公民间的利益冲突
8世纪以后,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逐渐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这反映了( )
A.西欧在动荡中转型 B.罗马法影响封建制形成
C.国王权力不断加强 D.近代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亚当·斯密《国富论》:“高关税是令走私泛滥的根源。高关税既无法达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目的,也达不到为政府增加财政的目的,只会引发走私泛滥,消弱法治,因而是有害无益的。”这一观点( )
A.主张抛弃自由贸易政策 B.强调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
C.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D.实质上是提倡贸易保护主义
1700年,英国《吏治澄清法》规定,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其他官员均不得为议会下院议员。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又以枢密院的名义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试事宜。由此可见,西方文官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A.择优录用 B.政治中立 C.职务常任 D.论功晋升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方式会带来( )
A.政府奉行自由放任 B.居民实现自我管理
C.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D.基层治理地位突出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医疗福利制度是宋代政府仁政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宋代出现了“医政”概念,通过医政来推行医疗福利,同时它还抑巫扬医、培养人才、加强对医疗人员的管理。宋代的医疗福利对于皇族及官员采取了保健、治疗、用药等方面的制度及措施;对于军人采取了防病、医疗、抚恤等方面的制度及措施;对于平民百姓则采取建立医疗机构和药局机构的制度及措施,同时对于弱势群体采取法律保护。此外,宋代以建立义冢的方式,掩埋无主尸骸,预防疾疫发生,形成了生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的系统化社会福利体系。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特点。(6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国贫民弱,医疗卫生状况十分恶劣。1949年11月,卫生部成立时专门设置了妇幼卫生局来保护妇女儿童的健康。1950年,《种痘暂行办法》规定:婴儿出生后六个月即应该接种牛痘,并且是免费接种。朝鲜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掀起了以反对美军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并于1952年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53年,毛zx 指出:“看不起中医是不对的,把中医说得都好、太好,也是错误的。西医也有唯心论。中西医一定要团结。”同年,卫生部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对于医务人员,要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党的领导下,建国初我国的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摘编自钟冰《建国初期党的领导集体的医疗卫生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初期我国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表现。(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和建国初都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原因。(6分)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虚线代表1492年哥伦布探险以前,实线代表16世纪以后)
——据[日]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
材料二 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8分)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会议 主要内容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1922年 中共二大 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 中共八七会议 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1945年 中共七大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围绕中国共产党与近现代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华容县2023年普通高中新高考适应性考试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5 BBDBC 6-10 BBDBC 11-16 CBACBD
1.【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尊被做成鸭子的样子,而鸭子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饲养的家禽,所以鸭尊的出现反映生活实践的艺术性再现,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游牧文明的影响是否扩大,排除A项;祭祀典礼日益世俗化与题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鸭类驯养活动的普及,排除D项。
2.【答案】B
【详解】据题意可知,名将霍去病在军中开辟场地组织士兵踢球,这是为了加强士兵的体能训练,说明汉代的体育包含了一定的军事需求,B项正确;霍去病开辟场地踢球不一定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排除A项;“盛行……尚武轻文之风”的说法过于夸张,无从体现,排除C项;军队的体育并不全是围绕军事目的展开,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可知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因此,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一统”政体确立,D项正确;心理隔阂的消弭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族同源,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发现按照该县户口记录,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这个商业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可知,长兴县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不大可能出现流失20%的人口的现象,更不可能出现“未添加一个人丁”的情况,因此“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是户籍制度混乱导致的,而户籍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据,因此材料体现了明朝中期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B项正确;明朝并没有长期战乱,排除A项;材料苛捐杂税与人口的逃亡没在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 ,但并不会导致流失,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改革按银两征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刺激商品经济发展,C项正确;张居正改革使农民对国家的依附有所减弱,不是“增强”,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税收范围是否扩大,排除B项;“根治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
6.【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南方地区率先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南方地区率先受到列强的侵略战争,更早的受到西方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南方更早的成为进步力量出现的地区,主要是西方侵略造成的,不是经济重心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材料强调的是南方更早的成为进步力量出现的地区,主要是西方侵略造成的,不是南方地区社会矛盾问题,排除C项;清政府放松了对南方的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详解】新文化运动中宣传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因此才有五四运动后报刊业的迅速发展,B正确;A与五四运动后报刊业的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C只是表象,未能揭示深层原因,排除;材料主旨在于揭示新文化运动与报刊业的发展,而非强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排除D。
8.【答案】D【详解】据材料设定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共内战正酣,国民党政府急需战争经费,因此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改革,D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应当加强国有化,排除A项;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国民党此举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特意强调党员要‘重视政治纪律’”“在政治问题上都必须严格服从党的领导”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蒋介石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党内也出现了意见分歧,因此,中共五大强调党员要“重视政治纪律”是在努力应对党面临的内外危机,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民领导权的问题,排除A项;中共五大强调党员要“重视政治纪律”,但没有体现“着手加强”,排除C项;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没有完全破裂,中共还没有准备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详解】从材料中的“坚持半农半读方向培养能文能武新人”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当时中国与美苏紧张关系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要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要求,故答案为C项;新时期是指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排除A项;“半农半读”的方式不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在1956年结束,排除D项。
11.【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欧班列长安号(西安—圣彼得堡—曼海姆)跨境电商专列首列迎新起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专列的路线是“一带一路”的路线,所以其主要是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C项正确;材料的重点是强调此专列的开通主要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没有体现顺应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要求,排除A项;中欧班列主要是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是践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中欧班列与区域集团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为了抗灾、备荒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公民要被强制转让自己的财产所有权,这说明罗马法从公共利益的角度限制了公民个人所有权,B项正确;忽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古代罗马建立了完备的抗灾体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不是公民间的利益冲突,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罗马帝国分裂和日耳曼人迁徙后,西欧建立了封建君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这体现了西欧在动荡中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度,即西欧在动荡中转型,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国王权力,而且当时王权势微,排除C项;当时西欧处于封建社会,近代民族国家还没有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C【详解】亚当·斯密《国富论》认为高关税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这种观点反映了工业革命背景下,要求实行自由贸易的需求,C项正确;亚当·斯密《国富论》赞成自由贸易,排除A项;亚当·斯密《国富论》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主张实质上是提倡自由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B【详解】由材料“其他官员均不得为议会下院议员”到“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试事宜”可得出本题想要考查的是文官要独立于政党之外,需保持政治中立,B项正确;材料未择优录取、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答案】D【详解】据材料“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可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是减少政府的直接参与,优化了管理,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后,各资本主义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非自由放任,排除A项;鼓励居民和社会力量发挥主体作用,这种做法能够调动居民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社区组织形成于1980年之前,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第17题18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4分,共52分。
17、(1)特点:①政府主导、重视,视医疗福利为推行仁政的重要方式。
②医疗福利的内容、对象涵盖广泛,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③针对不对阶层,福利内容具有侧重性。
④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
(每小点2 分,任意答对其中的三点可得6分)
(2)表现:①重视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法制建设;②以防为主,从小抓起;③重视传统医学,中西医结合;
④加强思想教育,树立爱国爱民意识。(每小点2 分,任意答对其中的三点可得6分)
(3)原因:①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新政权得到巩固;
②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府的重视,政令畅通、上陈下达;③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民本思想的传承。
④医疗事业的进步和医护人员的仁德之心。 (每小点2 分,任意答对其中的三点可得6分)
18.【答案】(1)路径: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2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马铃薯适应性强; (6分)
(2)举例:((12分)
论题: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2分)
论述:随着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叶在西方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 17 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 18 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其影响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8世纪的几乎所有家庭,逐渐形成了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此后,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8分)
综上,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2分)
【第2问详解】
此问是开放式问题。论题:根据材料一从物种交流分析。根据材料二“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可知产品交流;根据材料二“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可知茶文化丝绸、瓷器本土化的文化交流互鉴。根据材料三“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可知,制度的交流互鉴。综上材料分析,可从物质、思想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来拟定东西方的交流。论述:史料举例:物质类:如马铃薯、茶叶等。思想文化类:如茶文化、印度风格等。制度类:如文官制度、《拿破仑法典》等。阐述角度:结合物质类史料、思想文化类史料和制度类史料来阐述文明互鉴。
19、(14分)【参考答案】
示例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
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以及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能完成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而只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才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示例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在近代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上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虽然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没能完成中国经济向工业化的转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搞官僚资本控制国民经济,不仅未能使中国经济工业化,反而排挤民族资本主义,使之逐渐陷入绝境。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具体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
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示例三:
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的解决。
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一度照搬苏联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屡遭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包围城市之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的改造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成功改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所以,中共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问题。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详解】材料表格列举中国共产党历次重用会议及内容,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八七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把经济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通过历次会议,可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设路上的历程与成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就中国,在救国图存的路上带领中国人前进。要求考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需要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有力。示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以及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能完成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只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才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023届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高三下学期普通高中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