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中招考试模拟试卷(二)语文试卷答案,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2023年河南省中招考试模拟试卷(二)语文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我们
2023年河南省中招考试模拟试卷(二)语文试卷答案
以下是该试卷的部分内容或者是答案亦或者啥也没有,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趣找答案/直接访问www.qzda.com(趣找答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两句描绘了夏日午后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闲适的情韵。B.颈联写被排挤出京的诗人深感苦闷,只好在饮酒抚琴纵情享乐中排遣愁绪。C.此诗颔联和颈联写出了诗人美好的情操,形神兼备,技法巧妙,耐人寻味。D.尾联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诗人内心暗藏的不平,情感抒发蕴藉含蓄。
A.“臣常不自揆”与“皇览揆余初度兮”(屈原《离骚》)两句中的“挨”字含义相同。B.“臣虽顽愚”与“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虽”含义不同。“简牍盈积”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两句中“简”含义不同。“以备检寻”与“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司马迁《鸿门宴》)两句中“以”字用法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将自身农耕与渔猎交融的色彩融人中华文明的大家庭,红山文化的南端主动跨过燕山与中原交往。B.已知年代最早的“C”形玉龙猪首蛇身,琢制精细,可见龙的形状观念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完成定型。C.由于对文化本体研究不透、对文化内涵发掘不深、对文化价值提取不准,最终导致红山文化传播的失败。D.只有专业研究人员与热心传播人员两个群体之间形成有效的正向循环,才能建立良好的资源对接关系。
2023年河南省中招考试模拟试卷(二)语文